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202101260131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第一高级中学 2020- -1 2021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 12月月考试题

 第 第 I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2 32 道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 4 64 分)

 1.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这说明(

 ) A.故事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 C.商朝最早奠定了国家的基本形态 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2.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

  B.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3.从元鼎四年(公元前 113 年)起,汉武帝多次大规模“巡狩”,视察地方,结果发现郡国存在不少严重问题,如“新秦中(关中以北新开发地区)或千里无亭徼(防御工事)”,但是中央政府并未得到监御史的奏报。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汉武帝(

 ) A.设置十三州郡刺史 B.实行推恩令 C.发兵平定地方叛乱 D.确立察举制度 4.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5.“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材料描述的是(

 ) A.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 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

  D.汉初实行郡国制 6.宋朝时期推行的任官回避制度,是在前代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起来的。《宋史》载:“惟不许官本贯州县及邻境”。该制度旨在(

 ) A.瓦解血缘宗法体系 B.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C.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7.1938 年 7 月出版的某论著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一论述(

 ) A.反映出当时抗战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C.科学预见到了抗战的艰巨性和持久性 D.折射出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8.下表是不同史料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 史

  料 出

 处 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 《民教相仇都门见闻录》《刘以桐,义和团民》 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

 《奉案杂存》《劳乃宣,力主剿灭义和团的官员》 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

 《中国近代史料丛刊》《刚毅,主张利用义和团的官员》 A. 上述史料还原历史真相

 B. 历史叙述具有主观色彩

 C. 亲历者的叙述真实可靠

 D. 阶级立场决定历史叙述 9.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对于日寇对我国的领土侵略和内政干涉,表示激烈的反抗”,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反映了(

 ) A.日本全面侵华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

 B.国共两党有合作抗日的意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

 D.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10.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说:“城邦在本性上先于个人和庭”“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他强调(

 ) A.城邦是由个人和家庭构成的 B.公民利益是城邦价值核心 C.个人的利益应当服从于城邦 D.城邦已被赋予了神权色彩 11.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把部落和氏族束之高吧!是古代雅典一次改革后流行的谚语。与此谚语流行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

 )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 12.罗马法规定遗嘱继承高于法定继承,同时期中国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导,两者的共同点是(

 ) A.以规则维护社会的稳定

 B.把血缘关系放在了首位 C.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尊重物权人的自由意志

 13.近代的《权利法案》重申了中世纪时期颁布的《大宪章》里面的内容,这就是将国王与贵族的权利分辨明晰。这反映了(

 ) A.英国宪政发展一成不变 B.贵族势力遭受沉重打击 C.英国宪政发展尊重传统 D.国王变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14.1845 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 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15.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布兰代斯说:“有言论和集会自由,公共讨论就可以抵抗邪说的散布流行。长久安定依赖于人们自由地表达不满以及提出补救的方法。正因为他们认识到强权统治的可能,他们才修订宪法保证言论和集会的自由。”此番话体现了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权力是(

 ) A.言论自由权

 B.司法审查权 C.弹劾总统权

 D.司法解释权 16.据许振渊编著《法国议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从 1879 年到 1940 年的 61 年间,前后有100 届内阁,平均每届内阁的任期只有 6 个月。这能够反映出(

 ) A.总统无权

 B.议会权力过大 C.虚假共和

 D.权力平衡机制缺失

 17.对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人指出:在维持一个社会系统稳定性的时候,对内涵发展的阻挠必然导致向外延的扩张,对内部改造的回避和拒绝必然导致对外的冒险。这意在说明德国体制(

 ) A.留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隐患 B.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 C.有利于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D.有利于内部改造的进行 1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两国是交战双方的主要成员,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德国首先向法国宣战,其后法国也对德宣战。请思考,在宣战之前,双方政府要经过的程序是(

 ) A.德国:宰相经过议会同意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B.德国:议会直接宣战;法国:议会直接宣战 C.德国:皇帝直接宣战;法国:总统提出法案,国防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宣战 D.德国:皇帝提出法案,议会同意后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19.反映“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行政首脑对议会负责”“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工业革命对政治的推动”这三项特征的法律文件是(

 ) A.《权利法案》

  B.美国《1787 年宪法》 C.《德意志帝国宪法》

  D.法国《1875 年宪法》 20.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但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这说明(

 ) A.中英综合国力差距巨大 B.清朝海上军事实力不足 C.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充分

 D.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 21.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期居住,或不时往来,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此规定(

 ) A.体现了对中国主权的维护 B.成为鸦片战争再次爆发的借口 C.限制了中英间的贸易往来 D.表现出统治者对洋人的警惕 22.甲午战争前,光绪帝要求“厚集兵力”,认真备战;慈禧反对贸然应战,支持斡旋求和;李鸿章奔走于英、俄等国公使间,企求列强出面调停。该现象(

 ) A.表明近代化努力效果显著 B.说明甲午战败有其必然性 C.反映了列强之间矛盾尖锐 D.体现出中日力量对比悬殊 23.在义和团运动中,清政府一直处于或剿或抚、剿抚两难、进退维谷的境地。清政府的这种“两难”表现主要是因为(

 ) A.清政府忙于甲午战争

  B.各阶层民众共同反抗 C.列强的侵略不断加剧

  D.内外交困,统治不稳 24.1901 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 12 项要求分为: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等几类条款。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

 ) 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 4.5 亿两 B.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 C.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

 D.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 25.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英勇善战,先后攻克汀泗桥与贺胜桥,率先攻入武昌城,俘虏守敌 1 万余人,基本上歼灭了吴佩孚的主力,两湖战事胜利结束。这表明(

 ) A.国民革命在闽粤等省兴起 B.共产党开始掌握革命武装领导权 C.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D.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 26.1923 年共产国际指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须的……但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不应在这些活动中隐藏自己特殊的旗帜”。材料中的“特殊的旗帜”是指(

 )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C.武装斗争的革命方针

  D.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27.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随后长达 3 年的国共内战时期,由中共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

 ) A.武装割据,人民主权

 B.民主独立,思想解放 C.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民族解放,民主自由 28.1949 年元旦,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称:“人类历史亦翻到更光荣灿烂的新页,……整个亚洲大局,将于今年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

 ) A.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B.解放战争形势出现重大转折 C.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D.中共将取代国民党成为执政党

 29.空想社会主义所提出的一些天才设想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非常重要的。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 A.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 B.提出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 C.回应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 D.揭示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道路 30.1872~1893 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在各国出版先后撰写了 7 篇序言,每一篇序言都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宣言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这表明 (

 ) A.19 世纪末欧洲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B.马克思主义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 C.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 D.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灵活多变、缺乏普世价值 31.下图为某学者所绘的《一战期间俄国国内时局示意图》

  对图解读全面的是(

 ) A.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短暂的 B.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C.俄国国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D.沙皇改革催生俄国民主革命

 32.列宁在评价十月革命时说:“犹如通天火柱一般,后面燃烧着过去的残物,前面照耀着将来的新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去的残物”仅指封建残余 B.“过去的残物”仅指资产阶级政权 C.“新途径”指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D.“新途径”指的是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第 第 I II 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本题共 2 2 道小题, ,第 第 1 1 题 题 8 18 分, ,第 第 2 2 题 题 8 18 分, ,共 共 6 36 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 2 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87 年 7 月 7 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 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

 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中获得“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指出打破日本“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的幻想的事件是什么?“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场中日战争的结果,并分析两次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

推荐访问:驻马店市 新蔡 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