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2人口空间变化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地理(必修2)教案 课题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时 第1(共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 方法 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比较、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图片引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 2、讲授新课 (突出教学内容要点,阐述、分析、推导、采用的教学方法等。) (一)人口迁移(板书)
1、 人口迁移的概念(板书)
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如旅游、出差、购物等。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指的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
2、 人口迁移的分类(板书)
a.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b.按迁移方向划分: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1)
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跳转到第(二)部分的世界人口迁移在二战前后的不同变化。

(2)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的现象。

跳转到第(三、四)部分的美国的人口迁移和中国的人口迁移。

(二)
国际人口迁移(板书)
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该图可主要分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问题: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影响的因素,带来的影响。(由学生讨论分析)归纳:
  二战前 二战后 迁移 特点 旧大陆->新大陆 已开发国->未开发国 集团性、大批量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 短期流动工人增多 迁移 原因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 不平衡 迁移 路线 欧洲->美洲 非洲->美洲(殖民者掠夺)
中、日、印等->东南亚、美洲(帝国主义招工)
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 外籍工人->西亚南欧 ->西欧 影响 促进新大陆的开发,种族、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

美洲人口剧增,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大批印第安人被X害。

缓和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但 也造成了人才外流;

对移入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促进了经济发展。

a.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西欧经济发展比较快,吸引了大量的移民 b.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 (三)国内人口迁移(板书)
1、 美国的人口迁移(板书)
  读书上P10 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分析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自1850年以来人口迁移的规律、原因,带来的影响。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向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工业的阳光地带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20世纪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2、 中国的人口迁移(板书)
  读书上P9图“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分析中国各个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方向和原因,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阶段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特点 人口频繁地迁移 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迁移方向 秦汉开始: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安史之乱”:人口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靖康之难”:人口继续南迁。

净迁出地区有辽、鲁、沪、川等省市,西藏为迁入和迁出持平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 从农村到城市;
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原因 戍边、流放、逃难、避税和经商,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等 受国家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影响较大 各地之间巨大收入差异;
农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主要原因:(1)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剩余状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大批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成为显性的剩余劳动力,他们迫切要求进入小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2)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

(3)城乡及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人口迁移与以前人口迁移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不同,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迁移和外出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而迁移的人数也逐步增加。

  总的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吸引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务工和经商)。

(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板书)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1、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因素;

a.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 、水和矿产资源等 b.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 、交通和通信 、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 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因素;

3、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因素。

(五)人口迁移的意义(板书)
1、客观上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如:中国民族聚居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对移出区,缓和人口过多压力,人才外流。

3、对移入区,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但给社会管理带来压力。

4、对于调整世界和各国人口的分布,开发荒地、矿产等资源,减小地区差异, 起了积极作用。

3、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分析了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及人口迁移的原因。还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和地理意义。

4、作业布置:
1.人口迁移是指(  )
A.人口地理位置永久或长期地变化 B.人口由一个居住地到另一个居住地 C.跨越行政区界线的人口空间移动 D.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永久性或长期地 改变该人口居住地 2.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 该现象表示( ) A.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 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 C.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 D.高等院校搬迁,招生和分配形成人口迁移 3.有关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正确说法是( ) A.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属于人口迁移 B.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C.参与国际旅游的属于人口迁移 D.空间移动距离在100千米以上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 4、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 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5.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 增强的是( ) A.自然环境因素 B.政治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 6、关于广东省的外来人口问题,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
举身边的例子,走进生活,让学生通俗易懂 授课教师:
汪艳英 授课班级:
高一(15)班 授课时间:
第三 周星期 一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