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尽早活动好处多_锥切术后吃什么好处多

  有些病人手术后不敢翻身,更不敢坐起来,甚至手术后四五天,洗脸、洗脚等一些生活琐事也靠家属照料。他们怕活动会使伤口裂开,认为只有绝对卧床才能让身体复原得快。实际上,这种休养方式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不但无益,反而会生出不少弊端。
  病人从麻醉中恢复后,即应做深呼吸运动,每2~3小时一次。并由其他人协助病人翻身、咳嗽,并做肢体运动。以后逐渐增加动作,循序由卧位变为坐位,再至立位。只要医生认为病人可以下床活动了,就应打消种种顾虑,照医生说的去做。一般腹部手术可在手术当日或次日起坐,于24~48小时内下床。通常,手术后并发症多发生在最初1~2昼夜内,因此,手术后尽早下床活动是促进病人身体早日康复的关键。那么,术后尽早活动有哪些好处呢?
  促进伤口愈合 手术时医生对切口所做的逐层缝合,足以耐受一般的坐、站、行等日常活动。手术后24小时左右,切口各层已有一定程度的愈合。因此,病人完全不必害怕下床活动会使切口裂开。相反,尽早下床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从而有利于切口的愈合。开始时可以每天下床行走1~2次,每次0.5小时。待身体逐渐恢复后,活动量可适当加大。
  防止肺部感染 手术后,病人膈肌的弹性和收缩力减弱,再加上伤口疼痛,使呼吸幅度减小。若平卧在床,膈肌就会升得更高,使肺活量大为下降。卧床不动的病人肺活量可减少4/5,需2星期才能恢复正常。由于呼吸变浅变弱,肺底部支气管内的分泌物也积聚起来,容易堵塞支气管,形成肺不张,或引发肺炎,出现高热、胸痛、咯脓痰等症状。而早期起床站立,膈肌可下降3~5厘米,行走能刺激呼吸,使膈肌的活动范围增加,有助于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咯出,避免发生肺炎,而且只要2~3天就能使肺活量恢复正常。
  避免肠麻醉 手术、创伤、麻醉和恐惧等,都可能造成胃肠功能严重减退,导致术后肠麻痹。肠麻痹病人恶心、呕吐、腹部胀气、胃肠功能处于瘫痪状态。这往往是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
  预防肠粘连 做过腹部手术的病人,肠管或多或少受到外界的机械性刺激。如果手术后肠管蠕动不好,彼此很容易发生粘连。轻者经常腹痛,重者还会使肠管蠕动停滞,引发肠梗阻。尽早下床可使肠管蠕动增强,避免发生肠麻痹,预防肠粘连,还可使病人大便通畅。
  避免下肢静脉栓塞 术后易出现腹部胀气,压迫腹腔静脉,加上术后病人进食情况不好,饮水不多,使体内血液浓缩、黏稠,使下肢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很容易形成血栓,造成下肢静脉栓塞。其栓子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肺、心、脑,使病人突然死亡。手术后尽早下床活动,可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有利于避免下肢静脉栓塞。
  防止发生褥疮 如果手术后不及时下床活动,导致背、骶、臀等部位长期受到挤压,很容易造成上述部位的皮肤发红、起疮,甚至疼痛、溃疡而成褥疮,病人非常痛苦。为了防止发生褥疮,术后还是尽早活动为好。
  此外,绝对卧床,会使肌肉萎缩,组织蛋白被破坏,而早期活动能使这一状况得到改善。
  老年体弱患者在手术后更需要起床活动,因为这样能使患者早期就开始进食,减少静脉输液,对于防止术后发生肺水肿、心力衰竭是很重要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提倡手术后病人尽早下床活动也有一定的前提,对于某些手术,如心脏、颅脑、疝修补、骨关节固定等手术,由于术后伤情比较严重,医生会叮嘱病人暂时不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当然要遵医嘱行事。

推荐访问:术后 好处多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