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疤痕能变平坦吗 药物注射法治疗60例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评价丹参、醋酸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重组人干扰素γ四种药物进行瘢痕内注射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效果。 方法:回顾本院自2005年7月~2008年6月,60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行瘢痕内药物注射治疗的临床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情况。结果: 四个治疗组的疗效总评分在治疗后的变化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P5-氟尿嘧啶组>丹参组>醋酸曲安奈德组(P5-Fu subgroup>salvia subgroup>triamcinolone acetonide acetate subgroup (P   1.3 疗效观察及测评:如表1所示,参照《现代瘢痕治疗学》[1]判断瘢痕治疗效果的三级分类法制定疗效的测评标准,将治疗前后三项评判指标的评分加权,得到疗效的总评分,并观察各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为:①显效,瘢痕厚度超过0.4cm者降低2/3以上,低于0.4cm者,瘢痕基本变平,变软,色泽明显变浅,痛痒症状基本消失;②有效,瘢痕厚度降低1/3~2/3,色泽变浅,硬度降低,没有或有轻度痛痒;③无效,仅有轻度改善或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应用SPSS 1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检验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对四种药物注射治疗疗效总的评估:四个治疗组经过1~2个疗程不同药物的注射治疗,HS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在各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随访,对其疗效进行评分,分别与治疗前的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四个治疗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配对t检验,四组P值均5-Fu组>SM组>TAA组。
  2.3 不良反应:A组15例未出现不良反应;B组3例出现局部毛细血管扩张;C组8例出现食欲减退,4例出现白细胞降低,其中1例低于4×109/L,予口服利血生,4例均随访至治疗结束后恢复正常,2例局部毛细血管扩张,2例局部色素沉着;D组5例患者出现短暂头昏伴低热(37.64℃±0.11℃),2例出现肌肉酸痛,症状在停药后均消失,未出现血象异常情况。
  
  3讨论
  HS是皮肤真皮损伤后,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的细胞增殖活性增强,以致所合成、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在组织中过多的沉积,难以被机体吸收或重塑,同时机体对创伤的修复持续过度而形成的病理状态[2-3],是创伤后尤其是烧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烧伤后HS的药物注射治疗近些年已经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尤其对于瘢痕面积小于15cm2的患者,在治疗手段上无疑是多了一种选择,但对于各种药物注射治疗的效果,目前仍不十分明确。
  总的来说,临床上用于治疗烧伤后HS的药物主要有皮质类固醇激素、抗肿瘤药、抗组胺药、钙通道拮抗剂、透明质酸酶、细胞因子制剂、中药等。我们选取了其中的四种药物,对其治疗效果进行验证和评价。TAA通过减少对α-球蛋白胶原酶的抑制作用,加速胶原的降解,从而达到抑制瘢痕增生的目的[4];5-Fu的作用机制,与其阻断了转化生长因子-β介导的2αⅠ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有关[5];rhIFN-γ既阻碍胶原合成,还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有研究表明与其激活蛋白激酶A、C有关[6];SM则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钙离子拮抗作用、调整血栓素A2/前列环素I2的平衡三方面的机制抑制瘢痕的增生[7]。
  在我们的研究中,通过对治疗效果的量化评分和统计学分析,较为直观地验证了四种药物注射治疗对于烧伤后HS的总体效果和差异。从分析的数据来看,四种药物用于较小面积(

推荐访问:瘢痕 增生 疗效 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