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素养

纪颖利

(江苏省口岸中学 江苏 泰州 225321)

立德树人,就是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也要体现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1 发现数学互动学习之美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蕴含着一些文化的共性。数学家用天才智慧和千百次的实验为人类积累了攫取生存和发展的财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学元素,让学生爱上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决心和信心,使数学教学由枯燥讲读变灵性之美。例如在讲“三角函数”运算时,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动式学习,自制学习计划和目标,由老师进行监督指导,最后进行经验分享,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1.2 培育家国情怀

在数学课中融入人文素养,不是知识的机械叠加,而是一种盐溶于水的过程。纵观高中数学教材,其中不乏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等相关内容,如果我们借助这些素材,并将其加以创造和延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祖冲之、华罗庚、苏步青、陈景润这些中国科学家的身上散发着科学、爱国、智慧的光芒,永远是我们教与学的精神图腾。教学时引用这些伟人素材,必将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热忱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动力。同时在数学建构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编制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背景的应用题,让学生了解国情,铭记历史,增强担当。为民族复兴而学,为人民谋利而生,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民族大义的情怀。

1.3 小组协作培养合作能力

一加一不是永远等于二,在交流学习、碰撞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互换学习成果,从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小组实践活动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不仅能够让同学们优势互补,通过展示自己擅长的学习部分让学生建立自信,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情感,加强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例如,可以建立数学学习小组,在小组内选出小组长负责管理小组内部事物,在考试之后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互相交流,互相讲解错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成员默契,建立信任感,让交流学习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遇到小组集体的问题时,寻求老师帮助,然后再互相探讨,再次互相讲解,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将小组学习融入教学,可以让教学更加方便快捷,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和想象思维。集体式的学习方式为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也为教学带来更加多元的可能性。小组学习让学习活动的开展更加方便快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们在互相配合中,能力得到提升,思维得到发散。同时小组的安排让学生们用心用眼,动手动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和想象思维。

人文素养的渗透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此必须把握住教学时机。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必须把握数学实践性这一本质特征,善于运用数学思维分析观察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理性思考。

2.1 科学精神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科学,来不及半点马虎和浮躁。鉴于数学本身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命题验证、逻辑推理、例题示范等方式展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有条理逻辑的思维习惯,做事严谨细致的优良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在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把这种科学精神传承好,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还要把探索科学的过程和精神讲解好、结合好。

2.2 理性思维的涵义

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辩证的思维模式和理性的数学精神。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来帮助学生们逐渐养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育人目的所在。举个例子,比如在学习《不等式》时,教师不应该让学生们枯燥地去学习,而是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理解初高中不等式学习之间衔接,加深对其中知识连贯性的理解。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大多脱离生活,上升为理论知识层面,因此学生们普遍认为枯燥难懂。但看似截然不同的初高中数学,却蕴含着内在的逻辑和关联。因为高中数学知识是对初中数学知识拓展和延伸,比如在初中数学中的“二次函数区间最值问题”,虽然不是初中学习的重点,但是在高中数学中则进行了深度探究,对学生的思维和逻辑能力要求更高;
再比如初中教材中的“三角函数”是局限于锐角三角形,然而到了高中则把锐角扩展到了任意角度的学习,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从而培养其通过认知知识表面而获得事物本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理性精神。

3.1 注重教师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

人格是最高学历。教师的探究合作和敬业精神是学生不懈追求的动力,长此以往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教师的行为往往会被学生模仿、学习。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而言,老师的以身作则对学生行为的时刻规范和监督有着非凡的意义。

3.2 做学生的良师诤友

教师在传授给同学们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与同学们交朋友,带领他们挖掘更多的新方法。以上文中学习《三角函数》为例,在教完一种方法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和同学们探讨其他的解题方式,比如问同学们“谁还有其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吗?”进而让学生们开展多思维讨论,同样的算法不一样的理解,这就是与学生为友的乐趣所在。教师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大致可以体现在两个地方。第一点,数学公式或者数学定理的推导验证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对于重要的数学定理一般都会有验证的过程,在这当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或者极限思维等。第二点,讲题过程中的数学思维培养,讲题是在衔接教育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数学思维设计不同的题型训练,例如要培养学生的函数思想,利用二次函数对称轴的性质可以解决最大值或者最小值问题,或者函数关系求解某一数值对应的函数值找出未知量。

4.1 从学情出发,对初高中衔接知识点查漏补缺

部分数学教师往往在新学期刚开学就急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但这样做很容易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知识储备的不同程度。因此在高一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的考试检测,考查的题目就以初高中知识衔接为主,从而掌握学生初中的知识储备以及和高中知识衔接的程度。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教师再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不擅长的衔接知识点进行讲解,则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

4.2 从学法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面对高中繁多的数学知识、紧迫的学习时间和极大的学习压力,学生和教师应该怎样应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上文提到的“养成思维”,教师在日常上课中就要对学生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久而久之则帮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来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超前预习;
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进行自学,记录不会的知识点。

(2)超前做:提前完成课本上的经典例题,利用预习的知识阐释解答。

(3)超前总结: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老师的讲解进行对照、总结差异和不足。

4.3 基于不同学情,设置分层作业

根据对学生现状的调查发现,当下作业设计繁杂、机械化,很多作业设计十分冗杂,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传统作业设计片面地拔高了其课堂巩固的功能,造成了教师和学生“泡”在作业堆里的窘境,成为了大家诟病课业负担重的靶心。其实造成这一局面的,并非作业设计本身,而是当下教师对作业设计缺少理性思考,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无从评价,所有的作业设计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很多教师为了转变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鼓励学生将被动式地完成作业转化为主动式的为自己布置作业。老师学会把“做”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去做。就如棋局复盘一般,整体回顾整场“比赛”的表现和所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为自己布置作业,从而达到技能提升的目的。然而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为了更快地完成作业,就为自己设计低于自己能力水平的作业,导致作业质量大大降低,这是由于学生的惰性和自制力差造成的后果。

这就要求我们在作业设计、作业形式、作业创新方面狠下功夫,而分层课时作业设计是一种很重要的形式,我们将每个班分为A(高)、B(中)、C(高)三个层次进行分层课时作业设计,包含学习“四步”,第一步名为“蹒跚学步”、第二步名为“步步为营”、第三步名为“步步莲花”、第四步名为“回味无穷”。

“蹒跚学步”预习单使学生疏通教材的基础知识,学而后教;
“步步为营”活动单则与课堂教学板块相匹配,关注教学目标,顺势而导;
“步步莲花”巩固单用于当堂检测,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拓展和提高;
“回味无穷”反思单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自己的掌握情况和不足。学生通过“四位一体”的分层课时作业单,可以找到学习的基础和重点,对一篇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也不会因为课时而被割裂开来。这样的分层课时作业单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减轻了学生作业的负担。

高中数学教学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立足于当代实际,使数学知识不再枯燥无味。平易近人、与学生交朋友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在网络时代,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不但要以长辈身份出现,更要以朋友身份出现,只有放下师道尊严,与学生谈心,与学生交心,与学生探索共舞,才能碰出智慧的火花,走进柳暗花明,人文教育才如涓涓细流,浸润心田。

猜你喜欢 作业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2年6期)2022-08-17思维跳跳糖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2年4期)2022-07-16思维跳跳糖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2年2期)2022-06-01思维跳跳糖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2年1期)2022-04-26作业故事大王(2016年7期)2016-09-22我为什么怕数学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我想要自由儿童故事画报(2013年3期)2013-06-24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小哥白尼·军事科学画报(2009年9期)2009-09-14错在哪里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08年7期)2008-06-15

推荐访问:浅谈 素养 高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