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炎_复方丹参注射液致药物性肝炎一例分析

  [摘要]丹参注射液是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脏疾病的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现1例患者两次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出现肝脏损害表现,经检查确诊为药物性肝炎。   [关键词]复方丹参注射液;药物性肝炎
  [中图分类号] R57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200-01
  
  1 临床资料
  男性50岁。因乏力。皮肤黄染一周入院。十天前因心慌、胸闷在当地卫生院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30毫升静滴治疗三天心慌、胸闷消失。但出现纳差、恶心,上腹部不适,自服消食片治疗两天无效。并发现眼球发黄、尿黄同时觉皮肤瘙痒。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既往体健,无肝病史,无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近期无用药史,无嗜酒史。不常在外进餐。入院体检:T36.6℃ P 82次/分 BP 135/75mmHgR 18次/分。神志清,皮肤中度黄染,无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巩膜中度黄染,双肺(-),心律齐。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可及;Murphy征(-);移动性浊音(-);肠鸣正常。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初步诊断: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病原待定)化验及辅助检查:血便常规正常。尿常规尿胆红素阳性ALT 178U/L AST140U/L TBil215.lumol/LDBil124.1umol/LGGT129U/L.AFPPTA正常。肝炎病毒标志物:抗HAV-IgM、抗HCV、HCV-RNA、抗HEV、HBsAg、HBeAg、抗HBe、HBc-IgM、HBV-DNA 均阴性,抗HBs及抗 HBc阴性,腹部B超示:肝脏大小正常,内部回声增强,血管走行欠清;脾胆胰未见异常。予静点门冬氨酸钾镁、促肝细胞生长因子及肝泰乐、维生素等治疗。一个月后症状渐消失,肝功能正常出院。门诊复查肝功能正常。最后诊断:药物性肝炎(“复方丹参注射液”所致)(追问病史半年前因心慌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期间出现同样症状乏力、纳差、恶心、尿黄、眼黄、皮肤瘙痒。以“黄疸型肝炎”入院。入院后经相关检查未找到病原。给于保肝、对症支持治疗,肝功正常,病情痊愈,以1、急性黄疸型肝炎(病原未定)2、药物性肝炎。出院
  2 讨论
  患者两次入院均在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1周左右出现不适,两周左右出现明显的乏力、纳差、眼黄、尿黄、皮肤瘙痒,化验检查提示肝细胞受损,均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病原未定)。发病时间符合药物性肝炎损害的常见时间范围。两次病程过程中查肝炎病毒标志物均阴性、并除外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可能。两次起病均在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后,且确实未同时应用其它药物。停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后,予护肝、降酶治疗,一月内肝功能正常。第二次再用同一药物出现同样的临床表现。因此,考虑两次肝炎均为“复方丹参注射液”所致的药物性肝炎。“复方丹参注射液”是中药“丹参、降香”的提取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脏疾病的治疗。长期应用可活血化瘀、软肝化坚、有助于阻滞肝脏纤维化进程。常见副作用为腹胀、口干、头痛、头晕、过敏。
  药物性肝炎损害是指在用药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肝脏损伤,也称为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的可能机理是:药物对肝脏的毒性损害、机体对药物的特异性反应、药物损伤肝脏血流。临床上常将药物性肝损害分为中毒性(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常与用药剂量有关)和变态反应性(常伴有肝外组织器官损伤表现、与药物剂量和治疗无关、仅发生在某些人或人群或家族中,免疫指标异常)肝损害。药物性肝炎损害的诊断较为困难,现在常用的是2003年日本消化病周提出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用药至发病的时间(常为4天至8周内)、停药后能够很快恢复(淤胆者常在6个月内、肝细胞损伤者常在2个月内)、可有肝外损伤表现(皮疹、发热、关节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再次用药出现同样表现、并可除外其它致肝损害的原因(病毒、酒精、脂肪等)。临床上关键是提高认识,遇有无明确病因、不典型的肝病,应想到药物性肝损害的可能。详细询问药史、剂量,分析其与肝损害在时间和临床表现上的相关性将有助于诊断。停用造成肝损伤的药物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加用保护肝脏、降低转氨酶、控制肝脏炎症的药物,并适当休息,给予高蛋白低脂饮食、补充维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可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以利于抗氧自由基的损伤。同时应瞩患者避免再用该药物。有文献报道,中草药所致的肝损害占所有药物性肝损害的20.0%-30.2%,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值得引起广大医生的注意。
  参考文献
  [1] 任娟清 ,主编.实用药物手册[M].第二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25
  [2] 王莉花,曹国玉,李昭旦.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4(01).

推荐访问:丹参 注射液 复方 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