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5.3皇权强化与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危机

  5.3 皇权强化与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 一、单选题

 1.康有为用“不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至大官”描述当时的读书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闭关锁国

  B. 八股取士

  C. 重农抑商

  D. 皇权强化 2.康熙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很快滑向萧条冷落的帝国黄昏。”这一观点反映出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历史的阶段特征是(

 )

  A. 农耕文明的繁盛

  B. 近代前夜的危机

  C. 统一国家的发展

  D. 新旧文化的交织 3.著名学者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远航:“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材料表明“郑和远航”的特点之一是(

 )

  A. 注重商贸

  B. 规模较大

  C. 技术先进

  D. 和平交往 4.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以下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废除丞相 ②实行行省制度 ③设置内阁 ④设立军机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开辟

  ②实行“闭关锁国” ③郑和下西洋

  ④玄奘西游天竺 A. ①④③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② 6.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评论清朝时期的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他们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

  A. 关注民生政策

 B. 重农抑商政策

 C. 禁绝对外贸易政策

 D. 闭关锁国政策 7.“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

  )

  A. 威继光抗倭

 B. 鉴真东渡日本

 C. 郑和下西洋

 D. 马可•波罗回国 8.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事件中,能反映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戚继光抗倭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郑成功收复台湾

  ④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9.上题中这种政治体制的变化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是(

 )

  A. 民主程度加深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C. 皇权不断加强

 D. 贵族政治不断强化 10.与前代封建王朝相比较,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突出的特点体现在(

  )

  ①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

 ②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③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④实行八股取士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1.下列能体现明清专制制度加强的是(

  )

  ①文字狱

 ②修长城

 ③废丞相

 ④军机处 ⑤满蒙联姻

 ⑥锦衣卫

 ⑦东厂,西厂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⑥

  C. ①③④⑥⑦

  D. ②④⑤⑥⑦ 12.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又流传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这两句谚语均说明当时(

 )

  A. 手工业发达

 B. 交通发达

 C. 农业发达

 D. 商业发达 二、问答题

 13.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

  14.明清时期我国的科举考试有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15.结合所学的知识,如何评价清政府编撰《四库全书》?

  三、材料分析题

 16.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隋朝创制;唐代在承袭隋制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完善;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发展了科举制度,使科举成为选拔官吏的最主要途径。伴随着学校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宋代参加科举制度的人与日俱增。科举在宋代已经普及,而且对经济、社会、风尚都产生了深远作用。

 ——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

  材料二: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 七年级下册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概括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并简析“科举在宋代已经普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宋朝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具体措施。

  (3)材料三的图示中,从唐朝到明朝中央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上所述,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B

 解析:据所学知,明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见解、不可自由发挥、文体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明朝“八股取士” 压制了人们的思想,巩固了专制统治。

 ACD 三项都不是造成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B 项八股取士是造成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八股取士的危害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知道中国的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2. 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 18 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反映出清朝前期历史的阶段特征是近代前夜的危机。

 ACD 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B 项近代前夜的危机是题干观点反映出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历史的阶段特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前夜的危机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还是友好交往。题干英国学者李约瑟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这一评价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和平外交、平等贸易、友好交流的特点。

 ABC 三项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

 D 项和平交往是题干材料表明的“郑和远航”的特点之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及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4. C

 解析:②实行行省制度是在元朝,和题干材料中的“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不符,排除含②的选项。

 C 项①③④能印证题干观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我国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准确识记。注意扎实掌握明清两朝加强君主集权的主要措施。

 5. A

 解析:①丝绸之路开辟是在西汉时期,②实行“闭关锁国”是在清朝时期,③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时期,④玄奘西游天竺是在唐朝时期。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④③②。

 A 项①④③②排列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 D

 解析:“目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意思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这说明他评论的是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ABC 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 项闭关锁国政策是题干评论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闭关锁国政策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7. C

 解析:“永乐三年”是 1405 年,“有海军二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可见该船队规模巨大。根据所学判断此为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ABD 三项分别出现在明代、唐代与元代,不符合题意;

 C 项郑和下西洋是题干描述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8. B

 解析:明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 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 1565 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郑成功收复台湾反抗的是荷兰殖民者的统治;①戚继光抗倭和③郑成功收复台湾能反映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②④是清政府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重大措施,属于清朝内部的民族问题。

 B 项①③能反映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反抗外来侵略”。

 9. C

 解析:从图示一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到图示二明朝的六部制,反映出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日益加强。

 ABD 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 项皇权不断加强是上题中这种政治体制的变化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皇权与相权之争的认识,要求学生具备认知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10. A

 解析:1368 年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明太祖认为宰相权力太大会威胁到皇权,为了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明成祖时,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对百姓官吏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东厂和锦衣卫合称为“厂卫”,成为明朝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明朝为了加强对思想的控制,还实行八股取士。

  A 项①②③④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1. C

 解析:明清专制制度加强的措施包括:文字狱、废丞相、设军机处、锦衣卫、东厂、西厂,修长城、满蒙联姻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C 项①③④⑥⑦能体现明清专制制度加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专制制度加强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 C

 解析:“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谚语反映了南宋时期苏州和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

 明清时粮食产区转移,湖南、湖北成为中国粮食供应基地的基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演变为“湖广熟,天下足”。

 ABD 三项和题干两句谚语无关,不符合题意; C 项农业发达是题干两句谚语说明的共同现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理解题干两句谚语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

 二、问答题 13.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不再设置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形成内阁制度。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解析:为了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专门侦缉官民言行。设立庭杖制度。

 故答案为: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不再设置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形成内阁制度。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钳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解析:明清时期,仍然采取科举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但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发生...

推荐访问:皇权 封建社会 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