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养生酒 中国人的养生圣境:致中和

  《内经》心理健康观的典型特征为和谐。其内容主要包括心理活动(认知、情感、行为、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完整,心理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心理与躯体功能的协调统一。作为单一心理活动,指无过、无不及的适中状态。
  
  情志和谐适中
  
  心理健康者的情志和谐,无论是喜(肯定性情感)还是怒(否定性情感),其发作与节制皆适中,发怒时无过激行为,忧悲时不任其蔓延,也不过度克制。《素问・上古天真论》“和喜怒而安居处”说的正是此义。《中庸・第一章》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一般认为喜乐是一种肯定性情感活动,但过度则精神涣散,所谓“神惮散而不藏”。故即使喜乐,也需反应适度。
  心理健康者的主导心境,是以“恬愉为务”(《素问・上古天真论》),情绪基调是愉悦平静的,经常能体验到幸福感,即使有消极的负面情绪,也能适时、适地、适度表达,并及时恢复。
  心理健康者的情绪反应是自主的、适宜的,情绪表现能受理智监控、调节,而不是“看人脸色”,受外界环境控制,否则喜怒无常。费伯雄《医醇义》说:“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情,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忧而忧,是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
  
  欲求和谐适度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恬淡虚无”。《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皆是对欲求适度的描述。《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妄为常……以欲竭其精……务快其心,逆于生乐”,则是欲求过度,必伤心身。
  心理健康者的欲求强度适中,他们明白“欲速不达”之理。他们会有所为、有所不为,专注于自己热爱的工作或事情,于其中体验快乐与价值感。健康者能尽量将自己的内在欲求与外在要求相结合。外在要求是环境对个体的要求,但个体未必喜欢,健康者能适应环境,将不喜欢但“必须”的义务与责任,转化为“我意欲”、“我喜欢”的内在要求。
  
  认知和谐中肯
  
  “志意和”见于《灵枢・本神》,是心理健康者认知活动的特点。认识自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优缺点能做出恰当评价。不会对自己提出苛刻的、过分的期望与要求,因而能够悦纳自我。
  对环境中的人、事、物的认知,客观、理智,评价中肯,既不回避,也不扩大;既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接触,又有高于现实的理想,但并不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心理健康者较少有对自己、他人、环境事件的认识的冲突,所以能心境平和,情绪稳定。
  
  个性和谐稳定
  
  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个性是以先天遗传为基础,在长期生活经历中形成,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在生活中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心理健康者的人格是完整、协调、和谐的。
  《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生也……节阴阳而调柔刚”,张介宾《类经・脏象类》认为此句“其意最精,其用最博”,可以此解释个性的修养。“节阴阳、调柔刚”表明个性诸方面的刚柔相济、兴奋与抑制程度适中。《内经》最推崇的人格类型是“阴阳平和”人,这是一种理想的健康人格,其个性特征体现了“节阴阳、调柔刚”的适中性,及个性中各心理成分的和谐、完整。这类人集中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典型特征。
  
  心理与环境的和谐
  
  心理健康者能保持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并于自然环境中获得和谐的体验。《素问・上古天真论》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类经・摄生类》释为“粗精皆甘也……美恶随便也……与天和者,乐天之时;与人和者,乐人之俗也”,简要描述了一种随遇而安的乐天派人生态度。这是心理健康者在环境适应方面的重要特征。
  心理健康者能和于环境中的人,乐与他人交往,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也能为他人所理解、接受。与朋友共处时能共享欢乐,个人独处时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与人相处时友善、信任、尊敬等积极感受与态度,总是多于猜疑、嫉妒、畏惧等消极感受与态度,因而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较稳定的安全感。
  心理健康者能合于环境中的事,热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投身其中并乐在其中,而不会成为负担。即使新从事的工作或事务非己所愿,也能保持一定兴趣,有进一步探求和改善的愿望。
  心理健康者能从与自然的交融中寻求心理的健全,这是一种高境界的和谐。在自然中修身养性,调整心态,受自然的启迪获得某种调适心性的智慧,可以使人获得“独立守神”(精神超然脱俗、良好的自我调控)、“积精全神”(聚精会神)等理想的心理效应。《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使心灵世界在大自然中敞亮、放达。
  
  心身的和谐
  
  对情志失调导致躯体障碍,《内经》有丰富的论述。临床也常见以躯体症状形式呈现的情志障碍,称此为心身障碍。情志以五脏精气为基础,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五脏功能失调(躯体障碍)可引起相应的情志障碍。《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说明情志调和对维持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所以有利于躯体健康的心理活动可视为健康心理。心理健康者对此有清醒认识,能于和情志、和欲求、和认知、和行为、和个性及与环境的和谐中,能动地寻求身体健康。
  
  (地址:250014山东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

推荐访问:中和 养生 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