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认知语言学隐喻视角下翻译研究

  浅谈认知语言学隐喻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摘要: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翻译则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因此,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有许多相同之处。本文试用隐喻理论的一些观点对翻译进行研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翻译;隐喻翻译;翻译的思维过程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84-01

  

  1980年美国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把语言就隐喻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逐渐成为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例如翻译学、外语教学、语言学、符号学、语用学等。本文试用隐喻理论的一些观点对翻译理论研究。

  一、国内翻译界对翻译与隐喻的研究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国内运用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对翻译进行研究的学者少之又少。当前,运用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对翻译进行研究的代表学者有王斌,赵彦春等。王斌指出传统翻译隐喻观的局限性,并从认知结构的角度将翻译一并纳入概念整合网络。赵彦春则批判了西方摆布派的“重换喻轻隐喻,重译文轻原文”的思想。赵春彦还认为不能用换喻来取代隐喻在翻译过程的运用,隐喻才是翻译的最基本转换过程,隐喻才是翻译的基本规律,才是译者的最基本的选择取向。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更加是一种思维方式。

  二、关于认知隐喻和翻译的共性阐释

  自隐喻的认知观被人们高度重视以来,隐喻翻译又逐渐成为热点研究问题。在深刻阐释隐喻基础上,通过对英汉文化中隐喻认知和语言表达的异同点的对比,更加深层次地解读文本中出现的各种隐喻翻译问题。根据认知隐喻的特点与翻译实质,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隐喻翻译的合成理论:隐喻翻译是两个输入空间通过类属空间映射,完成涉及认知整合的动态运作过程。隐喻意义的理解是将源领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领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领域特征的目的。翻译活动同样也可表现为一种认知活动,两个民族语言的翻译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思维活动,翻译过程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决定翻译活动的因素是思维活动。

  三、解读翻译思维过程的隐喻性认知

  由于认知隐喻与翻译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隐喻性认知理论也可应用到翻译思维的研究过程中。在翻译的整合中,译者先要拆分原文结构来构成自身对原文理解的心理图式,然后才能进入下一轮整合过程,即译文表达过程。译者首先把源语中解读到的概念结构作为输入空间然后与被翻译语的语法相整合,最后产生同一心理图式在译文中的概念表达模式,,即译文。原文与译文分别是两个独立的整合结果,原文整合在理解上表现为拆分过程(de-integration process),而译文则表现为整合过程( integration process)。因此,从认知隐喻性的视角来看,翻译是原文整合向译文整合的两个映射,同时也是原文交际事件的概念结构在译文中的重现。

  四、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的视角来研究翻译,并不试图只运用一种认知理论来片面解释所有翻译的相关问题。只是想表明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原作者的意图,同时也应该关注译者的翻译,思维与认知,还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印象图式以及语言框架构建的差异性,为今后相关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一个新途径。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概念体系,植根于语言、思维之中。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从而进一步得出译者必须首先熟悉源语的隐喻化认知过程才能更加切实有效地传递、整合概念信息,进而出色地完成翻译研究活动的结论。

  

  参考文献:

  [1]Ungerer,F. &H. 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高圣兵.语篇隐喻性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3]石英.隐喻的认知及其翻译方法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5).

  [4]王斌.概念整合与隐喻[J].中国翻译,2001,(3).

  [5]赵彦春.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3): 67.

 4

推荐访问: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 隐喻 语言学 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