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政治第四课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阶段综合检测四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二

 阶段综合检测四

 ( ( 第四课)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农民承包本村土地15亩,经过科学种植,获得丰厚的收入。该农民的收入属于(

 ) A.按土地要素分配所得

 B.按劳分配所得 C.按资本要素分配所得

 D.按技术要素分配所得 解析:土地归集体所有,其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B 项入选。不是按土地要素分配,也不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和资本要素分配,A、C、D 三项错误,排除。

 答案:B 2.农民张某一家 2019 年总收入为 23000 元,其中承包耕地获得收入 15200 元,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 4000 元,农闲时到私营企业打零工收入 3000 元,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转移性收入 800 元。材料中张某一家的收入分配方式分别是(

 ) ①承包耕地所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②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③打零工收入属于按要素分配 ④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转移性收入属于初次分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承包耕地获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①符合题意;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所得,②错误;打零工收入属于按要素分配,③符合题意;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转移性收入属于再分配所得,④错误。故选 D项。

 答案:D 3.如今,财产性收入已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 年 12 月,王先生一家收入中属于财产性收入的是(

 ) ①购买基金获利 1200 元 ②出租房屋获得租金 1000 元 ③大儿子在外资企业工作工资 2 万元 ④大女儿领取失业保险金 1000 元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购买基金获利 1200 元,是家庭拥有的动产收入,①正确;出租房屋获得租金 1000 元,是家庭拥有的不动产收入,②正确;③是劳动收入,④是社会保险,均不属于财产性收入。故选 C项。

 答案:C 4.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增长迅速,但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也成为政府不可回避的问题。下列举措中,属于再分配中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是(

 )

 ①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②消除贫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③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调节机制 ④整顿分配秩序,取缔过高收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属于初次分配,①不符合题意;整顿分配秩序,调节而不是取缔过高收入,应该是取缔非法收入,④错误;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选 B 项。

 答案:B 5.“分配率”(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 GDP 的比例)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分配率一般在 54%~65%之间,而我国则在 15%~21%之间。下列措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分配率”的是(

 ) ①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调节机制

 ②实行按要素分配的制度 ③逐步提高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 ④坚持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③④的做法有利于提高我国“分配率”,且正确;“分配率”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不是再分配,排除①;实行按要素分配的制度会扩大收入差距,不利于初次分配公平,排除②。故选 D 项。

 答案:D 6.如果一个人的境况由于变革而变好,因而他能够补偿另一个人的损失而且还有剩余,那么整体的效益就改进了,这就是福利经济学著名的“卡尔多改进”准则。下列措施符合该准则的是(

 ) ①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②健全转移支付制度 ③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专项贷款 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卡尔多改进”是福利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准则,是再分配注重公平的体现,措施应符合再分配注重公平的知识,②④是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措施;①注重效率,会拉大居民的收入差距,与题意不符;“贷款”需要支付利息,不利于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加,③错误。本题应选 C项。

 答案:C 7.2019 年 10 月 17 日是我国第 6 个扶贫日,也是第 27 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的,是困难群众;念兹在兹的,是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有利于(

 ) ①消除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②增加弱势群体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③完善初次分配,实现同步富裕 ④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通过脱贫攻坚,有利于增加弱势群体的收入,提高弱势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

 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②④正确;①中的“消除城乡差距”说法错误,排除;脱贫攻坚与完善初次分配没有必然联系,且“实现同步富裕”说法错误,③排除。故本题选 C 项。

 答案:C 8.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式多样的社会保障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下列对我国社会保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社会保障通过收入的初次或再分配,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B.我国的社会保障包括多种形式,其所需的资金多是由国家和单位负担的 C.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D.我国社会保障的完善和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为此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解析:社会保障不属于初次分配,A 项错误;我国的社会保障包括多种形式,其所需资金主要涉及的主体为国家、单位和个人,B 项错误;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C 项错误。故本题选 D 项。

 答案:D 9.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过程中,灾区人民得到了来自社会保障的巨大支持。以下属于社会保障范围的是(

 ) ①银行为受灾群众办理储蓄兑现 ②我国政府财政救济拨款 ③国外政府和个人直接提供救援物资 ④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慈善救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②④是社会保障的范围,且正确;①是银行的业务,不是社会保障的范围;国外政府和个人直接提供救援物资不属于社会保障范围,③错误。故选 C 项。

 答案:C 10.我国政府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对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并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下面是关于上述做法的影响路径,其中正确的是(

 ) 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节过高收入→抑制盲目消费→稳定物价 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劳动报酬占 GDP 的比重→实现社会公平→经济增长 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中低收入者负担→保障基本生活消费需求→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我国政府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对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并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这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举措,①④传导正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调节过高收入无关,排除②;材料不涉及提高劳动报酬占 GDP 的比重,排除③。故选 B 项。

 答案:B

 11.社会保障体系牵动千家万户,涉及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

 ) ①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②实现社会安定

 ③劳动者爱岗敬业 ④保障民权、关注民生、解除民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我国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实现社会安定,也有利于保障民权、关注民生、解除民忧,①②④符合题意;③和材料没有直接的关联。

 答案:D 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通知》中,“选择在部分省份试点,探索建立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机制”成为最大亮点。推动医保跨省异地结算有助于(

 ) ①推动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 ②促进医疗资源配置平衡 ③减少政府医疗保障支出 ④减轻居民异地就医负担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医保跨省异地结算,方便异地就医人员医疗报销,简化中间手续,有利于减轻异地就医的负担,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跨省就业的制度障碍,有利于促使劳动力跨省就业,促进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①④正确;跨省医保异地结算对于配置医疗资源没有作用,②错误;异地医保结算并没有减少政府的医保支出,甚至有可能增加,③错误。

 答案:D 13.四川省教育部门将组织力量为重灾区学生无偿提供学习和生活条件,对考上大学的孤残学生将免收学费,提供生活费补助;对没能考上大学的孤残学生,将实行免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这些措施属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

 ) ①社会救济 ②社会保险 ③社会优抚 ④社会福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措施属于社会救济及社会福利,①④符合题意;社会保险是为劳动者提供的,社会优抚的对象是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②③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4.生病、车祸、失业等不可预测事件往往会使一个家庭的经济生活陷入困境。下列选项中能够帮助家庭抵御上述风险的是(

 ) ①健全的金融体系 ②有序的企业竞争环境 ③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④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人们购买的商业保险属于金融体系,①符合题意;人们生活陷入困境与有序的企业竞争环境无关,②不符合题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解决人们生活陷入困境问题,③符合题意;人们生活陷入困境与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无关,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5.近年来,我国在民生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补短板、兜底线、出实招,中央出台一系列举措,为老百姓织密民生福祉的保障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补短板”要弥补市场调节的弊病,消除经济波动起伏 ②“补短板”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③“兜底线”要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实现经济同步发展 ④“兜底线”要增加对特困群体的救助,提高最低保障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以防止单纯市场调节带来的弊病,由于价值规律发生作用,因此无法消除经济波动起伏,①错误;“兜底线”主要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实现经济同步发展,③错误;②④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 16.(10 分)某中学高一(3)班学生围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巨变开展探究性活动,并在活动中调查访问、搜集材料、拜访专家、走访熟人,积极获取第一手材料,受益匪浅。

 下列图表是他们走访王老师的笔录: 年份 全家家庭收入(元) 全家家庭支出(元) 工资收入 其他收入 食品支出 其他支出 1978 500 0 300 200 2008 30000 4000 6000 6200 2019 80000 27000 20000 32000 注:王老师的儿子现就职于国有企业,女儿在一私营企业做技术员,老伴在小区内开商店。

 依据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要求: (1)从王老师家收入、支出状况的变化中,你能获得哪些经济信息?(5 分) (2)王老师儿子的工资收入方式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这种收入方式的意义。(5 分) 解析:解答本题,一要把握时间,即197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二是收入状况的变化,三则为支出状况的变化,四应明确王老师儿子上班单位的性质,然后结合题意展开分析即可。

 答案:(1)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王老师一家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激发和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加了家庭收入。③王老师的家庭消费结构改

 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2)①王老师的儿子现就职于国有企业,其工资收入方式是按劳分配。②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按劳分配又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17.(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收入分配改革已酝酿多年,最低工资标准虽然不断提高,但公众仍感觉“干得多挣得少”,收入“跑”不过房价、物价,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区域间的收入差距还在呈现扩大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在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再加上一些垄断行业的特殊地位加大了收入差距。公众真切期望财富分配体现社会公平公正,这就意味着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而且要把“蛋糕”切好,把社会财富更多地分到百姓手里、分到有贡献的劳动者手里,真正体现“多劳多得”。

 请根据“个人收入分配”的知识,简要分析怎样才能把“蛋糕”切好。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是“个人收入分配”的知识,问题指向怎样才能把“蛋糕”切好,即怎样维护收入分配的公平,可从完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要求、消除贫困等方面分析说明。

 答案: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②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③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④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⑤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⑥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⑦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消除贫困。为了消除贫困,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18.(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完善。从 20 世纪 90年代后半期我国开始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此后,这一制度还进一步延伸到农村。截至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覆盖了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 分)

 (2)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健全完善体现了什么道理?(6 分) 解析:第(1)问是原因类试题,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以保障最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权利,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第(2)问是体现类试题,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健全完善,说明我国应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1)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最困难群体提供了基本生活权利的保障;调节了社会成员之间过大的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相对公平;对于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2)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满足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又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19.(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共享”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美好追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实现“共享”的重要节点是“补短板”,特别是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要“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解析:可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等方面,说明为什么要“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答案:①改善民生,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最终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实现“减贫脱困”,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体现。③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实现脱贫,有利于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④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0.(9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在讨论“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时,某同学认为,在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下,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但通过制定和执行必要的政策法规维护了自由竞争。另外,德国早就建立了完整的高福利社会保障制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现已超过德国,我国也应该建立德国那样的高福利社会保障制度。

 请你评析该同学关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看法,并分析我国该如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解析:该同学对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看法带有片面性,只认识到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而没有看到这会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削弱德国的国际竞争力等消极作用;我国建立社

 会保障体系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

 答案:①该同学只认识到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而没有认识到高福利会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削弱德国的国际竞争力等消极作用。②尽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但我国人口多,起点低。我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借鉴德国经验,但必须适合中国国情。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③只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

推荐访问:必修 社会保障 收入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