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专题生活中化学——酸化学性质复习教案

生活中的化学——酸的化学性质复习教学设计 板块顺序流程图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 一、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学生总体情况:思维比较活跃,班级纪律好,且集体荣誉感强,学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已经5年。组内合住讨论和组间竞争机制已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熟练运用。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以下一些知识: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酸碱指示剂、酸碱中和反应、碱的化学性质、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这些都是与酸有关的内容,因此对酸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些知识是分散在各章节学习的,学生还不能把这些性质有机整合起来并加以应用。

二、教材分析 (一)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化学》
九年级 下册 (二)教材所处地位:
《酸的化学性质》是在学生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综合以上分析,《酸的化学性质》在教材中所处地位是非常特殊和重要的。

(三)《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道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重点、难点的确定 (1)重点的确定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碳酸盐的反应作为知识载体和重点,并帮助学生整合归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难点的确定 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归纳鉴别物质的方法,确定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组成的确定方法。

三教学方法分析:  1、生活问题情景的设计非常重要,既不能让学生产生高不可攀,难以实现的心理反应,又不可太简单,一目了然,缺少探究的魅力。  2、要求学生课下认真预学,最好能够做到课上脱稿回答相关问题,体现“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3、充分发挥“小组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使小组内每一名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从而达到温故知新、共同提高的目的,体现“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4、本人采取口头表扬、小组积分竞赛等激励机制。这样,学生会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化学教师,要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加强社会实际生活与化学教学的联系,努力使化学教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入化学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添新鲜感,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思想,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本人设计了这节以“小强的日记”为教学主线的专题复习课,涉及了常见酸的性质综合复习,通过精心创设的生活情景,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温故知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展示了化学学习的多样性。  五、教学活动 (一)
教学模式 生活场景引入 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鉴别 酸碱中和反应后溶质确定 方法归纳、总结收货 归纳酸的化学性质 (二)流程设计:
教 学 流 程 教法学法 教 学 说 明 环 节 1 引入:小强的日记——《生活中的化学》
生活场景引入:美味的骨头汤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环 节 2 1、 “醋”进健康…用生活中的酸引入酸的化学性质复习 2、实际应用:吕壶不能用来盛放食醋的原因,食醋在骨头汤中的作用。

学生回忆,思考并判断、总结、分析 归纳出酸的性质“手型图” 注重知识的整合能力培养,用我们习惯的手指计数方法记忆酸的通性。

性质决定用途,利用复习过的酸的通性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化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环 节 3 探究活动1:白酒与白醋,怎样才能区分? 方法归纳:区别两种物质的原理及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分组汇报。

学生归纳,教师完善。

联系生活实际和酸的化学性质设计相对开放的物质鉴别题,给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利用酸的性质解决问题。深化理解酸的化学性质。

环 节 4 实验演示:
调制鸡尾酒 探究2:
杯子A中的溶液是什么? 杯子B中的溶液是什么? 探究3: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猜想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
设计实验证明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

方法归纳2:
学生观察实验 学生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猜想,评价 学生归纳,教师完善。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欲。

本实验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自学、互助的能力。应用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深化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在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反思评价等方面提高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是否恰好完全反应的思路归纳确定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组成的方法。提高归纳能力。

环节5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知识方面,方法方面,情感方面。

学生交流 学生能够体验化学源于生活引用于生活。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化学学习在知识中渗透方法。

作业 在生活中寻找我们学习有关的物质,提出你想探究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生活中的化学——酸的化学性质复习课较好的体现了化学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特点对酸的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的主动性在复习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用思维导图提供小结,别具特色。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零碎的知识按照不同方式搭起了骨架,有了主线,有了精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学生脑海中扩大、加深,这就使学生应用概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本节课设计开放性问题,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本节课还十分重视知识的迁移性训练和方法的归纳,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与酸相关问题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们的学习和交流讨论,小组讲解员的分类归纳,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展示了同学们很强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同时扩大信息时空和知识容量,经过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讨论、代表总结、老师点评、解疑答问、知识运用等环节,层层推进,不断反复,让每一个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调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完善本章知识结构,提高了学习效率。

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大,教学时间会显得比较紧张,学生一些开放式的提问,对教师答题的逻辑性、准确性有相当高的要求,这也是实施新课程对广大化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