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法复习材料

  1、物理模型:建立在分析现象与机理认识基础上的模型。

 广义:物理学上所涉及的所有概念、各类物体、物体所处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过程等等

 狭义:只有那些反映特定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的理想化实体、条件、过程、状态和结构等才叫物理模型。

 2、系统: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它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不仅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而且其各个组成部分又自成系统、互成系统。

 3、系统方法:认识为依据,应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理论、系统工程与系统分析等方法,用以指导人们研究和处理科学技术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

 4、系统功能性: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它表现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变换关系。

 5、系统结构性: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它是系统得以存在发展和发挥功能的内在根据。

 6、信息:反应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特征和变化的知识,是数据加工的结果。包括消息、情报、信号、指令、数据等以适合于通信、存储或处理的形式来表示的知识或消息。

 7、信息方法: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的运动过程看作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获得对某一复杂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8、信息交合法:是一种在信息交合中进行创新的思维技巧,即把物体的总体信息分解成若干个要素,然后把该物体与人类各种实践活动相关的用途进行要素分解,把两种信息要素用坐标法连成信息标X轴与Y轴,两轴垂直相交,构成“信息反应场”,每个轴上各点信息可依次与另一轴上的信息交合,从而产生新的信息。

 9、自然科学观:对自然科学的性质、理论结构、方法、基本概念、成长条件、发展规律、社会历史作用以及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等的哲学思考。

 10、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出发,借助其性质和有关定理,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分析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的关系,一直到求出未知数量,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的方法。其特点和思路是“由因导果”,即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

 11、综摄法:以外部事物或已有的发明成果为媒介,并将它们分成若干要素,对其中的元素进行讨论研究,综合利用激发出来的灵感,来发明新事物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12、组合法:按一定的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立的技术因素通过巧妙的结合或重组,而获得具有统一整体新功能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新技术的创造发明方法。

 13、简述“可操作性”的涵义及其科学意义。

 可操作性:指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事物的特征来界定变量的含义。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是指一项计划、理论、规范、理念、制度等思维设计的概念性东西付诸实践的可能性、难易程度。一个计划经过论证,发现根本实现不了,我们说不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一项规章制度,经过实践检发现弊端很多,我们说可操作性很差,如果一个理论可以很好的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会说不仅具有理论性还具有很好的操作性。

 科学意义:具有可操作性是进行思维创作工作的一项重要标准,也是检验智力价值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可操作性作为一种心理结构,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基础平台。人类通过行为与外界取得交流,通过行为对外界进行改造。对于每个个体,肢体的可操作性范围总是有限的,因而人类学会利用外在的工具来促进技能之间的融合。利用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用最简单地手的操作即可完成多种功能(如电脑操作),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向。

 14、简述“可证伪性”的含义及其科学意义。

 可证伪性:从一个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解释、预见)在逻辑上或原则上要有与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发生冲突或抵触的可能,即科学系统必须具备被经验反驳的可能性,不可能为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举例来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这个主张可以被“一个黑色天鹅”的观测证伪,虽然这个观测并不一定会发生。

 科学意义:科学方法是尝试反驳的方法。世界在变动,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变动。可证伪性是有其进步意义的,它打破了科学等于真理的迷信,从科学思想的角度讲是进步的。

  既然理论不是“无限正确”的,其区别于非科学的就是它的证伪能力。这内在的保证了理论具有失效的检测方式,保证了科学理论能在必要时自我删汰。即没有一个绝对的、静止的、与人无关的实在本体基础供人类建立起可以高枕无忧没有疑惑的理论体系。同时,经验是可以证伪科学理论,证伪主义可以避免对错误理论的辩护和教条。如果坚持实证主义,那么一旦出现与理论相悖的经验,人们便会做出特殊的设定或限制以使得理论能满足经验。但实际上这样的设定往往是极不科学的。证伪主义使人们相信所有的科学都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说,它们不会被最终证实,但却会被随时证伪。

  但是,要注意科学的历史性。任何科学理论都只是针对一定事物的某一历史阶段而提出来的。因此,在适用可证伪性标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用事物过去的、或后来的事实来否定对事物当时状态所作的结论。

 15、简述安乐死与科技发展中的人文观念的关系。

 安乐死: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

 关于安乐死存在两种分歧:(1)坚持反对安乐死,因为安乐死或许是出于病人的意愿,但病人在痛苦、精神压力下做出的决定并非是理智的,也不排除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而利用安乐死谋害病人,安乐死可能使医生放弃挽救病人生命的努力,也有辱于医学的内在本质与使命;(2)坚持安乐死,因为安乐死可以免除病人的痛苦,免去大额的医疗费用,是人的自主性的最终体现,人们有权控制自己的生命。

 关系: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而安乐死却涉及到伦理、道德、传统观念、舆论、法律、文化等人文观念,对传统的死亡观念发起了挑战,促使人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对于死亡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观念也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人们选择的权利也越来越大。对于安乐死,人们应该有更合理和正确的态度对待,在更加理智地思考自身的生命价值的同时,也要更加珍惜一切宝贵的生命,尽情享受美好的生活。

 16、简述悖论的内容和及其科学意义。

 悖论: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是逻辑学和数学中的“矛盾命题”,它包括一切与人的直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数学结论。悖论主要有逻辑悖论、概率悖论、几何悖论、统计悖论和时间悖论等。

 科学意义: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论,如罗素悖论、说谎者悖论、理发师悖论、苏格拉底悖论等。悖论表面看起来像是一个个绕来绕去却怎么也绕不出的怪圈,但它其实蕴含着无穷的意趣、奥秒和玄机,悖论的成因极为复杂且深刻,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数学、逻辑学、语义学等等理论学科的发展,因此具有重要意义。它们震撼了逻辑和数学的基础,激发了人们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爱好者的注意力。解决悖论难题需要创造性的思考。同时,悖论的解决又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观念。

 17、简述边缘学科的涵义与作用。

 边缘学科:又称交叉科学,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学科的边缘交叉领域生成的新学科的统称,与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有密切联系,并借助它们的成果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科学门类,如生物物理学、生态经济学等。

 作用:边缘学科的共同特点是:运用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概念和方法研究另一门学科的对象或交叉领域的对象,使不同学科的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边缘学科的出现是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反映,它们越来越深刻地展示出自然界的动态过程。边缘学科不但有助于理解各门学科的联系,而且有助于更深刻地揭示每种物质运动形式的实质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边缘学科的不断产生:(1)日益消除各种传统学科界限,使各门科学结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科学知识体系,表明当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推动科学进步;(2)大大扩展了科学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界新的奥秘,开创新的实验技术,形成新的理论思想,并且可以引起人类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观念上的深刻变化,给予社会实践以巨大的影响。(3)使科学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这是符合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的。

 18、简述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

 伪科学:据称是事实或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不符合科学方法的“知识”,即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

 非科学:那些与科学统一文化体系不同于科学认识对象的其他文化部门(如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哲学和艺术等)以及与科学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没有按照科学的认识方式认识事物的文化部门(如道家、儒家文化和中医等)。它们同科学一样,是人们对自然事物的有效认识,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存权。它和科学的目标都是追求真善美。非科学的事物大量存在,一旦有人把它们宣称为科学,则这种宣称本身也就成为一种伪科学。

 19、简述分析与综合的区别及其科学用途。

 区别:①、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

 综合就是将已有的关于研究对象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统一整体的认识。②、分析是认识从整体深化到局部;综合是认识从局部上升到整体。③、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的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综合不是关于对象各个构成要素的认识的简单相加,综合后的整体性认识具有新的关于对象的机理和功能的知识,综合的成果往往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当然,分析与综合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两者循环往复,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科学用途:①分析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对量大、质杂、纷繁错综、有时还可能是相互矛盾的事实材料,进行创造性的分析,把复杂事物分解成简单要素,从而分清主次,鉴别真伪,使认识深入到更深的层次上去。

 ②综合能弥补分析可能造成的局限性,能够揭示事物的分割状态下不曾显现的特性,能够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作出科学结论,乃至做出有价值的发现和发明。

 两者结合,可更好地理解科学认识从“感性到具体”到“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的前进运动。

 20、简述负反馈与正反馈的生物学意义。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下,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如人体的一些正常生理过程:排尿、分娩、应激、血液凝固等是正反馈作用的效果。当人们需要获得某种增长机制,而对系统实施反馈控制时,往往也采用正反馈。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运动中,负反馈占有重要位置,体温的恒定,血压、心率的稳定,血糖、血液酸碱度及电解质的平衡等等,都是通过人体内各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

 21、简述公理化方法的内容和科学意义。

 公理化方法:从尽可能少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原始命题(即公理、公设)出发,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其他命题,建立起一个演绎系统的方法。公理化方法不仅在现代数学和数理逻辑中广泛应用,而且已经远远超出数学的范围,渗透到其它自然科学领域甚至某些社会科学部门,并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科学意义:公理化方法是数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具有分析、总结数学知识的作用;有利于比较各个数学分支的本质异同,促进新数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在科学方法论上具有示范作用,概括和整理已有的科学知识,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体系的有效手段;对现代理论力学及各门自然科学理论的表述方法都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为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22、简述观察与实验的区别。

 (1)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方法,通常是指自然观察;实验是人们为实现预定目的,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它不依赖于时间、地点和主观的判断。可以说,实验是能动的实验性的观察,而观察是被动的自然的观察,或者可以说,实验是在严格控制条件下的观察.

 (2)单纯的观察只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有局限性,不利于认清现象的本质;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或模拟对象的特定条件下实行的,它是比观察更具有能动性的科学实践活动。

 (3)观察认识主体所采取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感官感知客观事物,由于受观察者的经验和主观意志,难免会使得的结果有局部性;而实验方法人为控制研究条件,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具有可重复性,能接受公众的检验,使人们能相信实验的结果。

 23、简述假说与理论的区别。

 假说:在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某些事物的存在或因果性、规律性作出的假定性解释。假说是以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为依据,通过一定的逻辑形式而作出的推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假说还不是科学理论,它尚未经过实践检验,其真伪问题还没有解决,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和易变性。

 理论:概括地反映现实的概念和原理的体系。它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的结果。人们对在实践中获得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按一定的逻辑进行必要的整理,使之成为一个严整的体系,从而形成理论。

 区别:(1)假说是一种猜测,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具有猜测性,而理论是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反复的实践检验的,具有客观真理性。(2)理论是假说的基础,假说具有科学性,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和已有的理论基础上,其假说的提出、纯化、修正和证明都必须以已有的理论和事实为依据。(3)假说是理论的必经途径。当理论无法解释新事物时,就需提出假说,假说经实践的检验,具备解释性和预见性,转化为新的理论。

 24、简述科技发展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价值观念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

 科学技术的发展间接和直接影响价值观念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对价值的直接影响变得越来越突出。科技进步对价值观念的发展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1)正面影响:1、为精神文明建设夯实物质基础,坚定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2、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具有内在一致性;3、推动了道德进步。

 (2)负面影响:1、诱发个人主义思想,消解集体主义精神;2、滋长宗教迷信思想,出现信仰多元化;3、催生多元利益格局,导致价值观多元化;4、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5、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西化的危险;6、膨胀人们的物质享乐心理,使人不择手段、不顾后果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导致道德滑坡;7、提供新的犯罪手段、犯罪方式,诱使人走向犯罪。

 25、简述科技观念与生态学发展的关系。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生态学的发展趋势:由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由静态描述趋向动态分析;逐渐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发展;与其他某些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显著。

 (2)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凭借自认为先进的“高科技”试图主宰、征服自然,这种严重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虽然带来了经济的飞跃,但造成的环境问题却是不可弥补的。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同时,不应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或者无限的,必须充分利用最新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依靠科技进步,研究、开发和运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行资源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行无废料生产,以减少稀缺资源的消耗。保证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经济的发展保持在环境承受范围之内。

 (3)可以说:非理性的科技观念,会导致技术理性的泛滥,从而导致了生态危机,抑制生态学的发展;正确的科技观念对生态学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科技观念的越加完善,就越注重生态学的发展。

 26、简述科技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关系。

 (1)科技进步: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持续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

 社会制度: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它是由一组相关的社会规范构成的,也是相对持久的社会关系的定型化。

 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政治系统决策、运行、控制和反馈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对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进步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制度也不断发展。同时,实践证明科技进步本身也需要特定的制度设计和文化环境。如果社会制度完全不能适应科技进步,它就会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

 社会制度,作为人类社会各种秩序的集合体,它不会随着科技发展而消亡;社会政治制度为科学进步提供可能性空间,自由宽松的社会制度有利于科学的进步,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会制度在政策和体制上实际地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可能发展方向和道路。

 27、简述科学变革与科学革命的涵义及其异同。

 科学变革:通过科学的方法使事物发生本质性的改变,是整个知识体系的整体转型,从而建立或完善新的科学制度。科学革命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驱,推动着社会进步。

 科学革命:由科学的新发现和崭新的科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确立而导致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变革。它是人类认识领域的革命,是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改造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相同点:都是建立了新的科学制度;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人们认识新的科学领域,把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不同点:每次重大的科学革命都导致自然观的变革,科学革命是科学世界观的根本变革。科学变革是对已有事物进行本质性的改变,是对新的科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它包括了科学革命和科学改革两个方面;而科学革命本质上是科学思维方式的革命,是对一些思维、理念的新发现或者理论的新确立,是人们认识领域上的革命,每次重大的科学革命都导致自然观的变革,科学革命是科学世界观的根本变革。

 只有把科学革命和科学变革联系起来,系统地加以考虑,才能使科学变革与科学改革相互促进,有序推动科学的健康发展。

 28、举例说明“科学就是解释”的内涵及其科学意义。

 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对现象及其关系合理的、可以接受的解释,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

 科学研究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包括认识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剖析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物质,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大至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小至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粒子,都是科学认识的对象。

 解释: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为了做出正确解释,需要在获得充分证据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

 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它们是科学家长期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并不断完善的结果。

 例子:物理学是一门科学,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生活中的现象。就“为什么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而言,可以用光的折射来解释,光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当光从空气进入了水里,媒介发生改变,那传播速度也就变,那筷子看上去也就弯曲了。“水滴入热油里为什么会溅起来?”,用水的沸点来解释,在油炸食物时,温度一般在160℃-200℃,这时,沸点为100℃的少量的水一下子放入被高温中而沸腾,即汽化。

 29、举例说明百家争鸣的进步意义。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进步意义包括:(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2)中国的百家争鸣为后续的封建社会提供了政治、经济、法律、权谋、思想、技艺等多种思想范式,供人们学习、参考和选择,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称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些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举例:儒学:让我们懂得了百事孝为先,以礼行天下!

  法家:让我们懂得了万事皆有法,以法治天下!

  墨家:让我们懂得了凡事莫动武,以爱感天下!

  道家:让我们懂得了遇事无可为,以理辩天下!

  阴阳家:让我们懂得了万物归五行,变幻则解卦!

  名家:让我们懂得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纵横家:让我们懂得了一人之力难捍树,万人之力天下归!

  兵家:让我们懂得了取胜之道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不战而屈人之兵”!

  农家:让我们懂得了百姓所思,惟温饱也;要温饱乎?惟牧耕耳!

  杂家:让我们懂得了凡事莫需知,行行出状元!

  小说家:让我们懂得了天下之事,皆小说传,侬说他说,代代可传!

 30、举例说明科技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科技发展是推动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科技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又对原有社会观念构成冲击。科技的发展,要求有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就促使了社会结构的变化。近代科技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总体上呈现单向“递进式”特点。即科技革命→生产力→经济基础( 经济结构) →上层建筑的逐步发展趋势。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结构的推动形成“递进式”和“跨越式”相结合的双向影响新特点。体现在其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紧密结合和直接互动方面。

 例子:三次重大科技革命,以生产力的解放为中介并通过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而最终带来整个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变迁。

 1、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以机器大工作代替工场手工业,使人类进入机器时代。

 该次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从根本上摧毁了整个旧的封建体制,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

 2、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人类在电力、内燃机、新材料和海洋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

 这次革命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理论有着重大突破,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相互渗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该次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使各地联系更紧密;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31、举例说明科技发展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劳动生活、物质消费生活、家庭生活、学习和交往生活、闲暇和精神文化生活等广阔领域。科学技术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在改造社会生产方式的同时,也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之日新月异,多姿多彩。它通过作用于生活方式的外在客观因素(物质环境和社会组织方式)和内在主观因素(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导致生活方式的变革。

 (一)科学技术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和环境,从而导致生活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不断增强人们改造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谋取生活资料的能力,从而改善人们生活的物质环境和条件。随着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历史上看,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从火的使用到金属工具的使用,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电力的应用,从电视的发明到电脑的成功,无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进而导致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

 (二)科学技术改变社会组织形式,从而影响生活方式;

 任何人都从属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组织,所处的社会组织不同,生活方式也就不同。科学技术就是通过变革社会的组织形式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例如在农业社会,科技生产力水平很低,劳动生活方式为"大家庭、小生产"。而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后,随着工厂、公司、其他社会组织不断涌现,使得农业社会的"大家庭、小生产"转变到工业社会的"大生产、小家庭",而这种转变必然会使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和其他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

 (三)科学技术变革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对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

 科学技术帮助人们培养开放、动态、创新的思维方式,抛弃封闭、守旧、静态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例如在农业社会,劳动技术落后,劳动主要靠体力,因而人们追求多子多福,重男轻女。而科技进步带来了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对体力的依赖性大大降低,男女在就业或工作能力上的差距日益减小。同时,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揭示了生儿育女是由夫妇双方共同决定的。这些必然使人们的伦理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此外,科学技术还从影响人们的需求观念,影响评价生活质量的标准等方面影响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四)科学技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而影响着生活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社会化,科学技术的功能日益增强,已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无论是衣、食、住、行、乐,还是劳动、学习、创造、交往、医疗,科学技术都在影响和支配着我们的活动。健康食谱、精美装饰、立体交通、即时通信、摩天大楼、电子游戏、远程医疗等,无一不是科技进步的结晶,都使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但是,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各种方便舒适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1、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2、互联网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淡薄了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所以,只有全面认识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双重效应,才能采取有效对策,建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2、举例说明科学革命的科学价值和哲学意义。

 科学革命:是由科学的新发现和崭新的科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确立而导致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变革。科学革命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质的飞跃,必然会对人类社会实践产生巨大影响。

 科学革命对社会发生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1、科学价值:在新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技术,新的生产工具并发明了新的工艺,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哲学意义:科学革命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质的飞跃,从而把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并提出种种新的认识客观世界的原则。其所蕴育的科学新思想、新科学思维方式和新的科学精神作为巨大的文化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文化进步。

 近代科学革命的例子:

 (1)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开辟了科学发展的新时代,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科学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同时,经典力学的广泛传播和运用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哲学和人类思想发展,在经典力学的直接影响下,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建立和发展起来,并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力,使得唯物论从宗教神学那里争得了发言权,并在随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最为激烈的一段时期。同时,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近现代科学和哲学是发轫于经典力学的,正是从牛顿建立经典力学开始,人类在思想观念上才开始真正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

 (2)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学说,科学价值是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说”,将“发展”和“变化”等观念引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它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促进了人类思想认识的飞跃。

 33、举例说明科学革命的科学特征和历史意义。

 科学革命:是由科学的新发现和崭新的科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确立而导致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变革。它是人类认识领域的革命,是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改造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从而把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并提出种种新的认识客观世界的原则。

 科学特征:科学技术化 技术群体化 技术智能化 技术生态化 高技术及其产业化

 历史意义:科学成为生产技术的前导,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多元化、全球化

 例子:现代科学革命是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以现代宇宙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软科学的产生为重要内容,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互渗透形成交叉学科为特征的一次新的科学革命。

 1、物理学革命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原子结构、四维世界和弯曲时空、量子跃迁、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和不相容原理等等。它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和发展都广泛而深远地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生产和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到能源、信息、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时代。

 2、现代宇宙学探索比星系更高的宇宙层次,研究宇宙的时空特性、物质及其运动规律。已一些较有价值的宇宙理论被提出:膨胀宇宙模型、物质-反物质宇宙模型、大爆炸宇宙学和暴胀宇宙论等。

 3、生命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深入和迅速。分子生物学,进一步证实生物界的统一和联系;生态系统概念的产生,为环境保护、生物和土壤等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4、系统科学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基础理论,涉及许多学科研究对象中某些共同的方面,是现代科学向系统的多样化、复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富有成效的、现代化的“新工具”。

 5、自然观的改变——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础从根本上产生了动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也得到了更生动、更具体的体现。20世纪4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整体论和有机论,也为自然观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6、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系统思维方式促使人们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去探索和把握自然界的复杂现象,它提供的综合整体原则、动态开放原则和最优化原则为人们研究组织性、复杂性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克服了机械论的还原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总之,20世纪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推动科学技术和生产紧密结合,不但使社会生产获得极大的发展,而且使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技术革命所提供的核武器,改变了世界战争的格局,核武器的对峙已使核战争成为不可能,和平与发展成为20世纪下半叶的重要特征。各国之间科技的竞争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上半叶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又迎来了20世纪下半叶世界新科技革命时代。

推荐访问:自然辩证法材料分析 辩证法 复习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