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2020—2021学年高中人民版历史选修1

 题 专题 2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 共 20 小题)

  1.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追根溯源,所有变革发生的根源都在于(

 ) A. 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B.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 D. 变法改革浪潮的推动 2.《诗》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

 A. 政治清明

 B. 经济发达 C. 民风强悍

 D. 矛盾重重 3.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 A. 春秋诸侯争霸 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 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反映了商鞅的什么精神(

 ) A. 不怕困难 B. 锐意创新、与时俱进 C. 讲求诚信 D. 勇于拼搏 5.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

 ) A. 世袭 B. 多生产粮食布帛 C. 经营工商 D. 取得军功 6.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

 贵族利益的是(

 ) A. 重农抑商 B. 统一度量衡 C. 迁都咸阳 D. 按军功授爵 7.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 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 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 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 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8.《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由于(

 ) A. 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 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 规定按照军功授爵赐田 9.《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 338 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 没落贵族 B. 立功将士 C. 新兴地主 D. 富裕农民 10.“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争霸战争频繁 C. 思想文化繁荣 D. 社会动荡变革 11.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

 ) A. 增加赋税收入 B. 提高军队战斗力

 C. 严格控制人民 D. 打击贵族势力 12.春秋战国时期,右图所示事件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 促进井田制瓦解 B. 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 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 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13.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量应用和提倡的思想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仁政 1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 A. 普遍推行县制 B. 实行连坐法 C. 按军功授爵 D. 奖励耕战 15.商鞅在变法中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秦律的突出特征是(

 ) A. 强调社会和谐 B. 倡导公平公正 C. 维护农民利益 D. 鼓吹轻罪重罚 16.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 A. 奖励军功 B. 奖励耕织

 C. 焚烧诗书 D. 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17.《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襄公四年(公元前 569 年)……土可贾(买)焉。”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在当时土地可以买卖 B. 在当时土地禁止买卖 C. 在当时土地私有出现 D. 在当时农业水平提高 18.下列关于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其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 B. 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商鞅是中国推行县制的第一人 D. 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进行委派 19.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 A. 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 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 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 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20.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 A. 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 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 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 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共 共 5 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而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22.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两幅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从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据图二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理的评价。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三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请回答:

 (1)

 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

 材料二中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3)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

 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二所说历史现象的原因。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2)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项。

 2.【答案】C 【解析】“兴师”“修我戈矛”都是强悍尚武的反映。

 3.【答案】C 【解析】“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即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4.【答案】B 【解析】由“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可知是主张变革,顺应时代发展,所以选 B 项。

 5.【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考查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来授予不同级别的官职,所以他最合法的途径只能是 D选项。

 6.【答案】D 【解析】商鞅变法前,秦国的贵族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他们贪图享受, 不思进取。商鞅在新法中规定,贵族没有军功不再授爵,这就废除了“世卿世 禄制度”,直接损害了贵族的利益。

 7.【答案】C 【解析】秦国的强盛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是必然的 8.【答案】D 【解析】商鞅在秦变法,遭到宗室贵戚的怨恨,是因为变法中的一些措施触及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其中最能撼动他们地位的是以“军功爵制”代替了“世卿世禄制”,打击了他们在政治上的特权。

 9.【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商鞅威望高、得民心会威胁君权,实质是反对商鞅变 法,结合所学可知 A项最佳。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11.【答案】A 【解析】“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意在刺激小农户数的增加及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B、D两项与题干没有联系。C 项“严格控制人民”的措施是户籍制度和连坐法。

 12.【答案】C 【解析】图片给出的信息是铁器和牛耕,它们是新的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不可 能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13.【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在诸侯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纷纷进行变法,主要是采用法家思想,因此答案为法家。

 14.【答案】A 【解析】实行县制,代替分封,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5.【答案】D 【解析】法家思想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强调严刑峻法,根据这一标准衡量四个选项,D项正确。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材料描述的是“薄恩礼,好生分”,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友好现象。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可知 D项措施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所以答案为 D。

 17.【答案】C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在公元前 569 年,土地可以买卖。因此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土地私有的出现。其他三项只是表面现象。

 18.【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国家已经设立郡县,故选 C。

 19.【答案】D 【解析】商鞅变法是为了使秦国在争霸中取得胜利,“重农抑商”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需要。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 地主阶级的要求,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便废除 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所以选 D。

 21.【答案】(1)思想:法家思想。作用:对中国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了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指导思想”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归纳作答;第二小问“作用”属于基础知识识记题,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残伤民以峻刑”和材料二中的信息“人(指奴隶主贵族)说惠王”作答。

 22.【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3)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本题以两幅文物图创设新情境,涉及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各个方面。解题时要注意读懂两幅图的内在含义,图一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图二反映了变法的内容,据此可以回答第(1)题。第(2)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也涉及到“私田”的概念,因而其观点是正确的。第(3)题必须立足材料评价商鞅变法,而不是对变法做全面的评价,本题要求的是肯定变法。

 23.【答案】(1)

 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

 思想:以法治国。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3)

 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解析】本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一、材料二,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回答(1)(2)问,还要概括其方式。第(3)问回答时需对应商鞅变法政治、经济措施各自的深远影响作答。

 24.【答案】(1)增强经济实力。“受诱”原因:“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

推荐访问:变法 选修 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