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浅谈真理与价值在科研活动中辩证统一

  浅谈真理与价值在科研活动中的辩证统一姓名: 李国欣 学号: S 序号: 129 邮箱: 2696129957@ 浅谈真理与价值在科研活动中的辩证统一序号:129 学号:S名:李国欣邮箱:mailto:2696129957@2696129957@说明:本文查阅了多篇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的相关文献,及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后撰写,文中有关理论知识取自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并加入自己的见解,关于钱学森教授的真理与价值的讨论借鉴了人民网的相关评论。一、真理与价值的基本理论自然辨证法中定义科学定律是用科学语言表述的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反映自然间的事物、现象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多数情况下这种联系往往被各种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现象所掩盖,我们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将它们揭示出来。这就是我们一直传承和尊崇的真理。真理具有明显的客观性,从它所体现的内容上我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凡是真理,必然能够经得起实践的不断的考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真理也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就数学计算规则而言,我们知道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就可以得到两个苹果,所以我们有1+1=2,但另一方面一堆沙子加一堆沙子还是一堆沙子,这就变成1+1=1,这种情况下我们便可以简单的理解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我们在科研活动中总会将我们已知的科学知识借助于语言,文字,符号,或图像等形式表述出来,用以传播和学习。如果我们不能将某一知识表述出来,那这一知识将无法继续生存,也将会失去这一科研活动的意义。当知识的积累足以使我们认识到更深层次的领域之后,我们对所认识的现象总结,提炼,从而形成一普遍规律,这就是真理。真理需要共识,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基于大量的科学知识通过无数次的科学实验将这一真理以科学事实的形式再现,这一过程中科学真理不选择价值,不赞许但也不拒斥价值。针对于价值,马克思指出有,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我们了解到价值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价值是以满足人即主体的需要和需求为最终目的,同时又要遵循事物即客体的某种性质、结构和属性。价值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价值具有客观性.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次,用来满足人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2)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特点表现着主体性的内容,因为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的,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就会因为主体的需要不同而不同.举个例子,对于穷人来说,他们也许最需要的是一顿饱饭,一件可以避寒的衣服,所以,食物,衣服对于他们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事物;而对于富人来说,衣食住行不用担心,所以他们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这时候,他们就会认为一场演奏会,一次异域旅行是更有价值的事情.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如:石油,核能,太阳能,潮汐能,煤炭等能源形态,对于人类的价值也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4)价值具有多维性.每一种主体的价值关系都是多维的或是全面的.比如我们看一件事物,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它的美学价值,经济学价值,科学价值等等,而且在实践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而去实现它的一种或多种价值,同时舍弃其他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中学会舍弃. 科学价值中立说的核心观点是:科学是追求纯粹真理的事业,是客观的。科学认识的活动是从无误的初始前提(如观察、公理)出发,达到对自然的真实认识,科学是自然之镜;价值是关乎目的的,是主观的、功利的、非理性的,是不能作逻辑分析的,价值是心灵之镜。科学与价值各自统治着不同的经验领域,“科学真理不选择价值,不赞许、也不拒斥价值。换言之,科学真理恪守客观的中立而不理会主观的评价。"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价值中立论”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表述。它认为科学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判断,与“主观”的价值无关,科学是一个抽象、经验的知识体系,它使用描述命题,确认在原则上能够证实的事实而价值与目的相关,它使用命令命题,表现人的主观意向,提出不能证实的、没有真假的种种愿望和规定。在这里科学被界定为是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之上的客观知识。既不受价值的影响,亦无善恶之分,是价值中性的。逻辑实证主义主张客观的、理性主义的认知模式,并以普遍的、价值中立的客观性作为最高目标。它要求认知者排除主观的、境遇的、价值的个人因素,以普遍有效的方法探究世界的真实面貌。在我们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为了满足我们一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从而创造出满足自身需要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去改造客观世界的问题。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即是真理尺度。而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即是价值尺度。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二、钱学森教授眼中的真理与价值在科研中的统一真理观讲的是真假、对错,回答的是“是”和“非”的问题,所追求的是知识、智慧;价值观判断的是好坏、善恶、得失问题,所追求的是利益、效能。钱学森对我国火箭、导弹、卫星发射领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就是将科学研究中的真理观、价值观有机结合的一个成功范例。

 “19世纪下半叶,在理论和应用研究两方面德国突飞猛进,相继超过了法国和英国。据科学史家统计,从1851年到1900年的50年间,理论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106项,法国占65项,美国占33项,而德国就达到了202项。德国在生物学、物理学、化学领域涌现出了不少的大师。”(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397页) “19世纪末期,数学界就数学的发展走向出现了两种极其对立的学派观点,最具代表的是当时的科学大家,应用数学发明人克莱因(Geheimrat?Felix?klem)和纯粹数学巨匠希尔伯特(David?Hilbert)之间的讨论。

 “克莱因强烈主张数学与实际工程要结合起来,并认为,所有伟大的数学家都知道应如何运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而这种观点又是希尔伯特和其他数学家所反对的。为了确保自己的这种想法能够实施,克莱因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设立了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讲座职位。在哥廷根大学执教的这段时间内,克莱因的观点对冯·卡门生产了重要影响,并成为他后来在亚琛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致力于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动力源泉。”(F·马勃〈Frank?E.Marble〉《追寻钱学森建所理念的来源》,《科学时报》2005年12月7日A4版)钱学森到了加州理工学院后敏锐地感觉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在该学院的最后几年密切关注着如何将严格的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的问题。钱学森进而提出,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科学体系——工程科学(后改称技术科学)。1947年回国探亲期间,他以《工程和工程科学》为题,就工程科学的内涵和特点,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在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作了讲演。“如果我们要把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上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推演工作,而是一个非常困难需要有高度创造性的工作。”“而这个工作内容本身也成为人们知识的一个新部门:技术科学。它是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互相结合所产生出来的,是为工程技术服务的一门学问。”?(钱学森,《论技术科学》,《科学通报》1957年)后来,钱学森创建了技术科学方面两门新的学科:“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可以将钱学森发表的文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性的工作,另一部分是应用性的工作。前者是推进一个领域的基础科学,后者是解决当时所面临的工程问题。例如《可压缩流体亚声速和超气速混合流中的“极限线”》、《超级空气动力学,稀薄气体力学》、《高超声速流动中的相似率》,这几篇论文对于航天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另外一些文章,《可压缩流体亚声二维流动》、《风洞中收缩锥的设计》、《超级空气动力学中的风洞试验问题》,处理的是在工程或制造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及时提出解决方案”。(《追寻钱学森建所理念的来源》)1956年1月5日,在中国科学院院务会上,钱学森清晰地提出了力学研究所将成立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流体力学、物理力学、化学流体力学、自动控制、运筹学7个研究室。为新中国的力学学科建设以及独立自主地创造出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系列工程技术,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钱学森对科学研究中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和运用值得我们借鉴。三、我们在科研活动中的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科研活动中亦是如此。在研究生的科研活动中,我们可以意识到有些东西有价值,但是它并不对,而有些事情没有价值但它是对的,还有些东西可能有用且有价值,也可能没有用也没有价值。所以我们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包含了追求真理的问题。由此可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的实质,就是人们在科学活动实践中如何实现认识真理与追求价值最大的统一。真理与价值在科学活动实践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言,在上大学选择专业时,我周围所有的人都要我选择工科类的专业,而且是要好就业的专业。这也许就是大多数人根据中国的现状,从实践中得出的一条规律,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是真理。人们这样认识是因为他们认为工科类的专业出来就业,创造的价值或获得的荣誉比理科或文科类专业要多。从就业的形式一定程度上指导了我们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而如果几十年后,工科类专业的人才过多,又会使上述真理受到制约,这也就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制约。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最后,在科研活动中,真理和价值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二者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这表现在科研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科研实验的进行程度和完成目标的相互关系上。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这也是科研活动进行的目标与科技水平的不协调现象。真理与价值是相互引导的,二者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实现科学价值是我们科研活动的目的,满足科研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我们去探索相关科学真理,所以科研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真理与价值还是相互促进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我们明确科研活动的发展方向,从而使科学价值的追求更合理,更符合科学活动的意义;另一方面,成功的科学价值目标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我们对科学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越深入,也就表明我们对科学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时也就越能够激发起我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我们在在科研活动中面对真理与价值,必须坚持真理和追求价值的统一,因为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途径。同时坚持与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在科研活动的实践中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必然要求我们努力坚持与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我们正处在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1

推荐访问: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浅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