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榆林市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崔瑜琴,杨 琳,马芬芬

(榆林学院管理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向是特色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当前,我国政府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为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近年来,榆林市抓住发展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并提出在未来15 年内建设中国典型旱区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的设想,目前榆林市发展特色农业已初见成效。但是,面对当前资源、环境、生态、政策及人才等困境,榆林市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探索一条适合当地特点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1.1 榆林市农业总产值

通过查阅榆林市统计局资料可知,榆林市各区县2021 年农业总产值情况,2021 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512.83 亿元,各区县农业总产值均高达10 亿元以上,榆阳区高达87.95 亿元,榆林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其中,榆阳区同比增长6.7%,靖边、定边均同比增长6.3%,绥德同比增长6%。

1.2 榆林市特色农业种类及发展规模

近几年,榆林市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特色农业以及“现代特色农产品”。在榆林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榆林农村经济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农为本、以人为本”的发展格局。榆林市以发展现代化农业为主,打造全国知名、陕西一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现代农牧业[1]。

榆林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农业生产以马铃薯、玉米、小杂粮、无污染沙漠蔬菜、红枣等为主导。据相关数据显示,榆林市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达17.44 万hm2,玉米种植面积为13.55 万hm2,杂粮为9.67 万hm2,蔬菜和红枣种植面积分别为2.59 万hm2和1 万hm2。

1.2.1 马铃薯

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化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并且计划到2024 年种植面积扩大到666.67 万hm2,其中,主食消费占30%,主食加工品种占总种植面积的30%。榆林市横山县、定边县和靖边县等地,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和推广优质薯类品种,优化种植结构,促进产业化,逐步把马铃薯发展成为榆林市的优势支柱产业。2021 年,榆林市20 个乡的马铃薯年总产值超过了1 000 万元。

1.2.2 玉米

榆林市每年大约有20 万hm2的玉米生产基地,包括定边县、榆阳县、靖边县等地,分别是无定河、长城一带的“人字型”工业带和位于白玉山与南方丘陵区的“一字型”工业带。榆林市各级领导积极研究、推广、示范玉米高产技术,通过与农林院校、涉农科研单位的合作,开展了玉米优质新品种的培育工作,获得了各级科技成果奖200 余项,成果转化率高达80%。现有的优势工业区85%以上为玉米优良品种,已获得200 余项科技成果。

1.2.3 小杂粮

榆林市南部山区山地面积多达20 多万hm2,根据其地理特征,将小米、杂豆、绿豆、荞麦等列为主产区品种,效果显著,逐步发展到南方丘陵沟谷、干旱地带,在米脂县、子洲县、神木县、绥德县等地采取了清仓、机械化、精量播种等生产技术;
在横山县和佳县等地以双沟栽培模式为主。榆林市是陕西省最大的绿豆产区,全市12 个镇均有绿豆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到40~50 hm2,年出口量1 万t。小米作为米脂县的特产,以其“米汁如脂”著称,荣获中国四大著名小米之美誉,与山西省沁州小米、山东省金乡金谷米和山东省龙山小米齐名。

1.2.4 无污染沙漠蔬菜

榆林市以“十字”发展为主,在境内形成了面积3.33 万hm2的蔬菜基地,其中1.13 万hm2设施蔬菜基地,以无定河和大理河为界,以西毛乌素大平原为依托,在当地环境无污染的条件下,发展无公害的绿色蔬菜。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 万hm2,蔬菜产品种类繁多,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榆林市还为促进蔬菜、水果的生产开辟了绿色通道,加强蔬菜流通,确保蔬菜的销路畅通,为榆林市的蔬菜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5 红枣

榆林市的红枣产业主要分布在吴堡、清涧、佳县、米脂、府谷、子洲等县区。吴堡县拥有超过15 万hm2的枣园,每年生产红枣约9 500 万kg,以牙枣、木枣、团枣等为主要生产品种,是全县的主要经济来源。清涧县是榆林市的另一大红枣产区,素有“中国红枣之乡”的美誉,特色枣“狗头枣”享有“中国名枣”之美誉。清涧县红枣加工业发展迅猛,主要生产红枣酒、红枣饮料、醉枣、蜜饯枣、膨化枣等20 余种红枣加工制品,口味良好,畅销国内50 多个城市,同时出口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佳县现有有机红枣种植面积达到0.27 万hm2,年加工量达1 亿多t,是全国著名的标准化有机红枣基地。在这些枣树中,以油枣最著名,是中国首个获得质检总局绿色食品认证的枣树。

2.1 资金分配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发展特色农业,既要依靠科技进步,又要依靠资本投入,特别是要靠基础设施建设和优质品种培育。榆林市近年来不断增加对农村的投入,但政府经常把财政经费投入到示范区的发展中,对于部分非示范区县,因为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在经济上往往处于较差水平,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以来,以神木、府谷、靖边和定边为代表的北方农业县,与以佳县、清涧、子洲等南方农业县形成较为鲜明对比。

2.2 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榆林地区干旱缺水,83.4%耕地处于干旱状态,土壤肥力较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为7.33 g/kg,仅达到国内平均值1/3。水资源短缺,季节性缺水和各种渠道老化,已成为制约榆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榆林市农业发展以个体农户种植为主,尽管新型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已基本成形,但在短期内还停留在个体经营方式上,难以发挥作用,比如大型农机无法大规模使用,基础设施建设困难,优质品种的改造并不能带来显著的增产效益。与此同时,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基层服务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科技创新的推广成效并不明显。种植马铃薯的个体户,对科学品种的培育不利,制约了马铃薯规范化技术的普及;
传统小农户保鲜储藏技术差、储藏量小、损耗大,无法满足规模化生产需要;
小杂粮生产以分散式的家庭经营为主,很难实现规范化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品质无法把控,产量难以提高。

2.3 品种结构单一,产业化体系不完善

榆林市特色农业中,很多农产品品种“陈旧”,优良品种少,农民对品种的选择比较盲目。榆林市近年来新兴一项优势工业——小杂粮,但由于其品种数量偏少,在新产品培育方面起步晚,使其品质改良工作滞后,生产和运营发展迟缓,缺乏市场竞争力。榆林市目前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以食用马铃薯为主,适合饲料加工和淀粉加工的马铃薯产业化还处在试验开发期,有待进一步开发和推广[2]。

榆林市具有生产多种特色农产品的良好条件,但在生产实践中,不同品种之间的种植、产出、销售关系不够紧密,制约了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榆林市特色产品加工率只有40%,大部分粗制滥造;
加工企业技术水平低、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在本地农业中起到拉动作用。榆林市的马铃薯加工业发展比较滞后,以中小规模的加工企业为主,生产的产品以粉条等低端产品为主,经济效益低,且适合生产的马铃薯品种也不多,严重制约了榆林市特色农业的发展。榆林市红枣的生产、采摘、包装、销售以人工为主,技术含量低,在缺乏足够资本的同时,缺少规范化的红枣生产厂家,使红枣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制约了农民的生产效益和生产热情。

2.4 特色农业从业人员学历低

榆林市的农民文化素质低、组织不健全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榆林市90%以上农业人口文化程度很低或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没有风险观念,缺乏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新技术困难程度高,也无意愿去适应现代化生产理念,使科学技术无法得到显著提升,很难产生显著效益。此外,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仅靠经验进行农业生产,往往难以对市场走势作出正确预测,加之受自然灾害影响,抵御风险能力弱,影响到当地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3.1 加大特色农业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在产业结构与产业整合的发展趋势下,农村产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越来越紧密。发展农业要有资金,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和科技化的投资。财政资金、金融信贷和社会资金是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发展特色农产品的主要途径[3]。一是有效发挥金融服务职能。加大扶持及投入力度;
加强综合协调,重点扶持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和水利建设。二是发挥财政信用的引导功能。构建以政府担保、集体资产抵押、特殊信贷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机制;
加强对龙头企业、集体企业、流动大户的信贷支持,对特色项目、特色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引导。三是为社会资金创造条件。在项目审批、土地租赁、信贷优惠、产销合作等领域持续为社会资金创造良好的投资条件,使相关经营主体投得放心、做得热心、挣得舒坦。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特色农业生产和营销条件

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强化农村基本功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特色农业的发展。一是加速建设高水平耕地,坚持实施用地保护,坚持合理划界,保证耕地质与量的平衡,建立稳定、集中的现代化粮库。以粮食功能区为中心,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二是加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灌区,加快末端渠系统节水改造,完善农田节水设备,重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大力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流技术,加强农业节水、水肥结合等农业技术应用。三是改善城镇土地利用水平。为了提高土壤抗风性,应加大耕地绿化力度,加强土壤改良、养分平衡和质量修复能力,加强机械深松整地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改善土壤肥力。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特色农业生产、加工、流通、运输、销售等各方面都可以实现高效的信息交换,从而降低成本。榆林市可以利用相关信息技术推广特色农产品,通过与苏宁、永辉、拼多多、每日优鲜、顺丰、海尔日日顺等企业和平台加强合作,为榆林市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4]。

3.3 强化品种规划引导,优化产业体系布局

以农业加工业为核心,结合种养业、休闲农业及其配套物流发展,促进工农、产加销的一体化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交融发展。一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大公司集中发展粮食、水果、蔬菜等优势产区,发展农业、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实施“原产加工”的利民工程,扶持一大批生产企业,促进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与转换。二是发展休闲农业,把农业生产、旅游生产、生活生产三产相结合,以农业观光示范园和休闲农庄为依托,充分发挥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农业文明等特色,并与美丽、宜居的村庄进行整合,以“旅游+”“生态+”的形式,实现农业与林业、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三产的“升级版”,建立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合作组织、休闲式农业、乡村观光等产业,进一步提升“三农”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促进“三农”创新发展[5]。

3.4 加强特色农业从业人员专业化培养

引进社会资本、科技、人才等多种因素,通过政策、市场等手段,引导和吸纳大量对“三农”有兴趣的人到榆林市就业,推动社会资源和农村内在发展的深入结合。一是培养当地杰出青年。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团队,把农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院结合起来,做到“高下搭配”,科研和科技并重。同时,强化“三农”工作人员的技能训练,及时更新技能,保证为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二是大量引进农业技术人员。培养人才,最关键的是留住人才,营造一个让人才在基层扎根、扎根一线的良好氛围。

文章通过研究发现,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榆林市已逐渐形成特色农业富民、矿产富市的发展格局,并逐渐形成榆林市的特色产业,如马铃薯、玉米、杂粮、大漠瓜菜、红枣等,但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榆林特色农业的对策,加大特色农业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特色农业生产和营销条件;
强化品种规划引导,优化产业体系布局;
加强特色农业从业人员专业化培养,以期能够促进榆林市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榆林市红枣马铃薯马铃薯有功劳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21年21期)2021-12-11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叶锐仙作品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21年8期)2021-10-04春栽马铃薯种植技术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06-09一颗大红枣趣味(作文与阅读)(2021年12期)2021-04-19破解民企“经理荒”——榆林市“云端”培育万名职业经理人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不让脱贫攻坚“踱虚步”——榆林市强化脱贫攻坚督查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这片黄土地》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黄土画派作品展在榆林市举办艺术品鉴(2019年11期)2019-12-27我爱家乡的红枣学生天地(2019年35期)2019-08-25红枣期货价格大涨之后怎么走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6-26

推荐访问:榆林市 振兴 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