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幻的眼睛看AI

春节前后,由刘慈欣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2》和电视剧《三体》分别热映,掀起了一股科幻热和对刘慈欣本人的追捧。刘慈欣的作品之所以超越同侪,不仅在于他的作品所展现出的恢弘奇特的想象力,更在于作品中对科技、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作为一名计算机工程师,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技术主义者”。那么,他将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呢?或者说,如果从科幻视角出发,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呢?

首先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工智能真的会超越人类,成为超级智能吗?在科幻小说中,有一类重要的故事资源,就是“他者”,指的是那些超越人类之外的存在。刘慈欣认为,对人类而言,未来的人工智能很可能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他者”。

当我们从现有的技术发展路线出发考察人工智能的前景时,会判定人工智能将很难拥有自我意识,从而超越人类的智慧。但思维的盲点可能恰恰就在这里,如同人类总是以自己熟知的印象去想象外星人,哪怕外星人的形象也与人类相仿,这其实是很不合理的。对人工智能发展方式的认知也是如此。

刘慈欣认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一定是线性的,而可能是经历若干次突变,从而出现拐点。例如,人工智能产生自我进化,超越人类控制而实现技术的自发生长;
或者当大量低智慧的计算节点互联时,产生高级智慧,也就是“群体智慧涌现”,如同每一个蚂蚁虽然没有智慧,但一个蚁窝中的蚂蚁的集体行为却表现出一种高超的群体智慧。而不论通过哪种方式,人类可能既难以预测和理解,也将很难控制这种超级智能的产生。

而当人工智能成为超级智能时,对人类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当我们为超级智能可能统治地球、毁灭人类而恐慌时,刘慈欣却为我们讲述了超级智能让人类文明终结的另一个故事。在小说《赡养上帝》中,完全依靠智能机器提供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上帝文明就如同生活在“机器摇篮”中,最终的结果是上帝们变得懒散而空虚,失去了进取心和创造力。这样一个衰老的文明,虽然拥有光速飞船,却早已把科学和技术忘得一干二净,连一元二次方程都不会解,小说中上帝文明的最终归宿只能是走向毁灭。“机器摇篮”无疑是一个隐喻,在超级智能解决了人类的一切物质和精神需求之后,人类进入了“机器摇篮”中,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神仙般的“幸福生活”,但随之而来的身体与思想的退化、僵化、衰老也导致了文明的终结。

在刘慈欣看来,这个过程的到来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他说:“我觉得我们现在正在自我毁灭,现在有互联网、手机、人工智能,我们越来越宅,最后大家都待在家里哪儿也不去。这像有一句话说的:‘说好的星辰大海,你却只给了我Facebook。’”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说:“科幻是关于未来的哲学,是文明的预警者。”用科幻的眼睛看AI,就如同从哲学的视角看AI,这正是大多数技术工作者缺失的一种视角,但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视角。正如《三体》中的关一帆对程心的鼓励:“不要从技术角度想,从哲学高度想。”当我们从事技术教育时,是否也应该不时用科幻的眼睛审视一下,用哲学的视角思考一番技术的未来呢?

猜你喜欢刘慈欣科幻上帝PL-01:科幻飙车党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21年6期)2021-11-02到达科幻里的未来科学大众(2021年8期)2021-07-20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娘子关(2020年6期)2020-12-09刘慈欣科幻片《超新星纪元》启动出版人(2019年9期)2019-09-09120秒的“上帝”意林·全彩Color(2019年7期)2019-08-13《球状闪电》:科幻大神刘慈欣又一力作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9年1期)2019-03-18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7年4期)2017-05-03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初中生世界(2017年13期)2017-04-20是否气人黄河之声(2016年24期)2016-04-22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中国科技信息(2015年1期)2015-11-16

推荐访问:科幻 眼睛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