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问题——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扬弃的美学意义

◎赵莉莉

(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扬弃”做了详细地阐述,并且提出了私有财产与共产主义实现之间的关系,预测了未来的理想社会,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把异化劳动的产生和扬弃看作一个辩证的过程。“劳动”可以说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石,劳动异化理论是对资本主义虚妄存在的一个揭示和一把钥匙,通过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阐释,消除异化劳动,以及对其进行积极地“扬弃”,对于科学全面地认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需要。

“异化”两个字的出现,最开始使用于宗教领域,意为分离、疏远、陌生化,“异化”的真正哲学化、概念化完成于黑格尔。在黑格尔的语境中等同于“外化”,无贬义。马克思吸收了卢梭、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为《手稿》)详细阐述了“异化”,并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具体指的是:劳动创造了美,但美不属于劳动者;
劳动者以自身的畸形为代价、以巨大的付出创造了美。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将异化思想理论与当时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状况相联系而形成的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产品并不受到人们自由地支配,反而用来奴役和支配工人。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的影响分为四重体现:

(一)人与自身劳动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工人的劳动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劳动者只是把劳动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并不能实现自身价值,劳动者只有在脱离劳动的闲暇时刻才觉得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在劳动中被束缚了自由和灵魂,劳动过程成了人的物化的过程。劳动本应该是体现一个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异化劳动指的是生产主体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所创造的客体对象。在私有制经济的条件下,成为主体的异化力量,客体与主体疏远,并且反过来支配主体、反对主体、奴役主体。劳动者在这个过程中无法实现劳动的对象化,也就是说异化劳动中的工人并没有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于自己的产品上,所以创造出来的客体也就无法等同于人的创造物和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马克思在《手稿》中详细地分析了三种社会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哪怕是在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中,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劳动过度和早死。在工厂的工人们,由于高强度的工作,身心都被摧残,人们在劳动中使自己外化,自我牺牲获得一些生存资料,只要这种被迫劳动一停止,他们就会赶快挣脱,所以逃离、拒绝与反抗成了他们内心的诉求,人们与自己所进行的劳动是一种对抗关系。

(二)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们生产劳动产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己的使用和实现自我的创造价值和精神需求的满足。但是在马克思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出的产品是为资本家使用的,劳动产品最终会转化为资本,资本又陆续剥削着劳动者,所以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无法给劳动者提供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工人在劳动中也越来越成了自身的奴隶。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得越少;
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
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所以劳动者创造的产品与劳动者本身成了一种博弈和敌对的关系。在马克思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控制下,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远远超过了必要劳动时间,工人不能最大潜能地享受到自己创造产品的价值,反而成了产品的奴隶,因为生产的产品越多,自己被剥夺的实践和自由就越多,越感到不幸福,所以他的所需所求也就仅仅是满足温饱的趋向“动物”类的生活——温饱、丧失人的尊严和自信。总体而言,工人与自己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三)类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人的“类本质”,所谓类本质,就是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能够实现自我存在的活动,主要讲的是人的本质的现实性。人是不同于动物的,人的活动都有着目的和意识。正是因为劳动者通过在劳动中完成的对对象世界的改造,才能在实际上确认自己是类的存在物。不仅如此,这种劳动还是工人主动选择的作为自己的类的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过程,自然界和生产资料才能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工人劳动的对象也就是他的类的生活的对象化的体现,类生活是类存在的价值,劳动应该是人的存在方式,而异化劳动剥夺了工人制造出来的产物,抽离了他实现自我价值的客观承载物,剥夺了他的存在和现实,他的类的对象化。在私有制经济下,资本家对工人劳动的剥削,使得人变成“非人”,类的存在物变成非类的存在物。人本应该在劳动中实现自我和世界的统一,但是异化劳动却让他们深处牢笼之中。

(四)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和剥削者之间也成了一种敌对的力量,剥削者希望无限剥削劳动者的时间、精力和自由,劳动者在被剥削的过程中自然产生了不满、恐惧与怨恨,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来愈走向异化。资本家由于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越多,越想要发财,欲望愈大,而工人只有无限地牺牲自己的精力、时间和自由才能满足。所以对于劳动者来说,贫困是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工人所进行的劳动是出于被迫而非自愿,这种劳动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所以他们只能寻求“动物机能”的满足,只有这个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地支配劳动。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工人在资本家的压制下所进行的劳动并没有获得自我认同感,工人只有在非劳动时间才能感受到自在。私有制使得创造对象的生产主体丧失了对象和自我,生产的现实变为非现实。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使得工人和资本家的阶级对立日益激化,整个社会的根基不稳,最终将会走向灭亡,这是马克思的一个预言。

可以说,在马克思的论述术语中,“异化”理论的提出是对西方现存的秩序的反思,马克思对异化的阐释主要是一种理论的诠释和理解,而非完全的道德批判和谴责,并非一种完全消极否定的概念,因为马克思同时也看到了异化的两重性,“异化劳动”也产生了美的产品,在一定的社会阶段内,促进了社会的原始资本积累、生产的分工和经济的进步,可以说这是自我发展和人类进程的一个必然阶段。但人们也看到马克思所谓的劳动应该是构建自我的劳动,应是克服与自然的异化的手段,不应该成为一个与工人对立的力量而存在。“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因此,劳动不仅是一种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方式,而且还是一种自我发展和实现的路径。在异化劳动中,人的需要充满着狭隘性,人的主体性缺失,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霍纳特说:“雇佣劳动剥夺了对于他们活动进行控制的主体,资本主义因此代表了一种生活的社会形式,它将人类对立于他们自己的本质,从而剥夺了他们任何对于好的生活的期望”:在异化的条件下,劳动被降低为它的“动物”特征,这里的劳动是一种片面的“异化劳动”,成了一种只满足人们纯粹物质需要的工具,我们因此异化于我们的类存在。

通过以上分析,马克思在《手稿》中把问题的本质指向了资本主义财产的私有制,劳动异化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私有财产的出现、运用和消费都是人的实现的表现方式,因此对私有财产积极的“扬弃”,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应对,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在劳动异化的状况下,塑造了与人们个人的独立相敌对的秩序和经济发展模式,工人感到不幸,精神也受到了折磨。因此,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不过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即自我意识的异化。在初期,劳动异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但从长远考虑,劳动异化必然有阻碍作用,人们也可以说异化劳动在异化的进程中其实也创造了扬弃的条件,并不是一种纯粹消极的活动。人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要想改善劳动异化的局面,就需要改变人类的本质的拓展和完整性,导向人类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把劳动活动的异化转变为一种自我实现的活动,追求人的本质的呈现。

那么何为人的本质?在《手稿》中表现为人的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地自觉地活动,自由是对规律的认识和运用,马克思提出了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其实就是自我意识的呈现。马克思提出了消灭私有制,走向共产主义,消灭资本主义才可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他在《手稿》中还对共产主义进行了理想的描绘,他认为我们应该扬弃不合理的分工方式,所以必须建立社会分工体系,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劳动,分工流动,各取所长,不再依附于资本家,每个人自由而平等;
扬弃不合理的私有财产的存在方式,消灭私有制,劳动者创造的产品应该归其本身所有,劳动者有着充分地支配自由的权利,这样人们才不至于在自己的对象中丧失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成了独立的人、独立的存在物,人的创造在劳动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马克思更进一步指出了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地扬弃,消除异化劳动的负面影响,才能创造美和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和自由,这是劳动解放实现的必要途径,扬弃异化劳动已经成了一个不可否认的必然,这是异化的克服所需要的特定客观条件。总的来说,消除异化劳动,需要扬弃私有制,转变劳动观念,根本的还是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资料和工人的个人智慧能力相结合,对异化进行积极地扬弃,才能使全体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人,全体人类只有最终理解他们并且将其置于自己有意识地控制之下,才可以造福社会。

马克思暗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性,共产主义可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此时劳动者的劳动是完全自愿、轻松、自由的,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以及劳动产品之间脱离了原先的敌对和对立关系,劳动者自身变成了所有者和支配者,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享受劳动创造过程中产生的美感和愉悦感,全面消除劳动异化。共产主义代表的是一种人向自身、社会的合乎人性的复归,这种复归是自主生成的并且是人的自觉性的体现。共产主义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的不公正和狭隘发展的一种改善,它也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秩序,私有制、市场和金钱经济将会被完全革新,工人拥有并且可以控制自己的生产资料,极大地提高了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会实践的发展,应该需要呈现多层次和多样性的特点。马克思认为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来说,都要实现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消灭资本主义财产私有制,让劳动者真正成为生产者的主人,劳动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温饱,还能满足人的精神和自由追求的时候,就会形成一致的共同利益,这样异化劳动才能走向自由劳动,才能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的平等。

异化劳动能否创造美?是文艺美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异化劳动是对人的剥削和控制。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感觉和属性受到了禁锢,只有经过人的本质对象化这个过程,才可以创造美;
有的学者认为异化劳动能够创造美的产品,从质上面看,异化劳动是一种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从量的方面来说,它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劳动。而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剥削制度下的劳动是奴役性的劳动,人的审美能力与美的创造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种奴役性的劳动更是对劳动的摧残。

笔者已经提到,异化劳动具有两重的作用,异化劳动为资本家带来了资本积累,但是却让劳动者陷入贫穷,身心畸形;
另外一方面,异化劳动对于美的创造也具有两重作用,一般意义上说,合规律合目的的劳动成果才是劳动的真正实现,才会有美的生成,这也就是“美的规律”,如若不遵从规律,劳动就不完全是美的。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可以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那么在异化劳动的过程中是否也可以实现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马克思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解答,但可以得出的是劳动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人们需要在劳动中看到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显现和人的存在。美的创造要合乎规律,从异化劳动到扬弃异化劳动,进而到实现劳动的解放,人的自由解放,这是《手稿》的内在核心。

人的本质是对象化的活动,美的规律就是主体的目的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只有人的“固有尺度”作用于客观的对象生产的时候,劳动才能产生真正的美,要想克服异化,就必须找到自我存在的根本性和个体的维度,即工人有自己的意志和选择的能力,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呈现和表达。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人性的异化与创造的财富这些论点实际上就是美学的范畴,异化劳动摧残着人的心灵,而如果允许劳动者自己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那么就可以实现人的自由自觉和目的性劳动,能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这是美的创造和力量。美的创造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产生美的过程,异化劳动对于主体审美感受因为其两重性也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马克思指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所以人的身体感官对于欣赏美是十分重要的,而异化劳动会损坏人的感官肉体和精神,使得现有的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人类的精神文明需求无法在劳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马克思《手稿》中的劳动异化思想,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首先,应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让人们自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针对创作者和艺术家而言,要让他们真正实现自由自觉地互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潜能,强调人的主体性,有利于揭示人的本质,按照人的需要去建构社会,实现自我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新树立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规律的遵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次,马克思认为人的审美感觉影响人的丰富性的实践活动,所以劳动的异化侵蚀了人的感觉,而感觉则会影响人的五官的审美能力。从马克思手稿的阐述中可以看到,美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审美关乎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所以要进行共产主义的实践,实现每个人自我内在的必要性,促进全面发展。最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让人们认识到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引导人们要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且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蓝图。扬弃异化劳动的提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火光,具有极大的美学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四重体现的阐释以及对扬弃内涵的探寻,认识到消除和扬弃异化,是促进美的发展的推动力量。共产主义的实现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和谐与稳定,是关于劳动的四个矛盾和异化关系的真正解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从中折射出“异化劳动”对人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影响和启发意义,人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马克思异化理论以及劳动背后的美学意义和时代价值,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反思与运用,有利于把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有利于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营造出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猜你喜欢对象化手稿异化作家手稿绿洲(2022年3期)2022-06-06作家手稿绿洲(2022年2期)2022-03-31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3期)2021-12-06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1年1期)2021-11-22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1年2期)2021-06-05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化理论: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开端与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1年2期)2021-06-05丢失的手稿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江西社会科学(2020年11期)2020-02-11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9年4期)2019-08-13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1期)2017-04-16

推荐访问:美学 马克思 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