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的体育一体化探究

朱 浩,朱鹏飞,朱勇强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印发和施行,长三角体育一体化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长三角区域内的省市有望通过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构建起长三角区域内体育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体,从而促成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的布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时代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是群众参与体育锻炼最积极、体育消费最密集、体育活动赛事最多的区域之一。党的十九大做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1],那么长三角区域内体育经济进入注重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在此背景下,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发展必然成为区域体育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1.1 长三角体育发展方向

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正式印发,其中明确提出“推动跨区域体育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培养,建立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任务[2]。这是首次将体育内容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框架,也正式标志着长三角体育发展由地方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纲要》的印发,引发了巨大的社会效应,激发了长三角区域的体育经济活力。长三角经济带体育发展实行战略性结构调整,体育产业及资源也随之实施整合和优化,长三角体育趋于一体化发展。

图1 长三角“一核五圈四带”区域图

1.2 长三角发展纲要落实

长三角大都市圈随着体育人口和体育经济要素的高度聚集,体育社会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孕育了高度开放的体育经济和超前的体育服务体系[3]。从图1可看出,长三角在新一轮区域发展浪潮中形成“一核五圈四带”格局(一核即:上海;五圈即: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五个都市圈;四带即:沿海、沿江、沪宁合杭甬、沪杭金四个发展带)。长三角体育以上海为核心,带动五大都市圈体育发展,拉动体育产业提升,但与此同时,该区域的内体育资源整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长三角体育人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中,以拓荒的魄力,构筑了体育经济的新体系,成为我国体育经济增长最快、体育市场开放程度最高、体育产业发展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新的形势下,长三角都市圈要想在新时代新机遇下加大体育经济产出,推动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抓牢《纲要》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未来“一核五圈四带”必将肩负起长三角体育协调发展及体育改革发展规划的重要职能。

1.3 长三角体育一体化的重要性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体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还为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将长三角各地方体育产业协作上升为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协作。要以此《纲要》为理论依据,思考长三角体育一体化的协同发展如何向更高级别、更高质量的战略性协同转变。

美国学者贝拉·巴拉萨指出:“一体化既是一个种种举措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的过程,又是一种消除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状态。”[4]。国内学者则将“一体化”归纳总结为:将独立的个体经济结合成为范围更大的区域经济实体的过程[5]。本文主张“一体化”定义为:消除区域间贸易壁垒和贸易障碍,实现区域内全面合作发展的一个过程。

长三角体育一体化是指包括上海市、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在内的省市通过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构建起长三角区域内体育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体,是构建一种共同运行机制和体系,实质是战略性融合和升华。对长三角体育一体化深入探究发现,其内容主要涉及体育文化、体育制度、体育产业园以及体育人力资源四个层面,下面分别对其进行现状分析。

2.1 体育文化一体化

2.1.1 长三角体育文化存在冲突

体育文化如同传统文化一样,对个人和地域的文化因子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但又影响深远。笔者对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体育文化进行梳理后发现其各有特色。如表1所示。

表1 长三角主要体育文化对比

所以在文化的排异性影响下,长三角区域的体育文化形成必然要经历一个既相互寻求合作又存在一定冲突,既相互吸收又保持一定独立元素的过程,甚至在没有形成新的体育文化的背景下,可能会同时存在两个或者更多的体育文化形式,从而造成不同的区域体育文化之间的不平衡和矛盾。

2.1.2 长三角体育思想一体化

保持体育思想一体化能很好地解决体育文化冲突问题,因为思想来源于文化,思想是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是区域体育文化的内在灵魂。体育思想既是区域体育历史文化血脉渊源的沿袭,又是时代价值追求的反映。长三角体育文化一体化,不是说放弃曾经拥有的优秀传统体育思想,而是与之融合,诞生一种具有包容性的体育文化,从而统一塑造和确立全新的长三角体育价值追求。体育思想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取其长三角体育文化的精华,去其长三角落后体育文化糟粕,既发扬了区域内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又提升了区域内现代化的体育文化,融会贯通之后呈现出长三角区域体育文化一体化的精髓。

2.1.3 长三角相联体育文化

长三角区域在体育文化发展规律上尚未实现深层次的理解与认同,所以体育文化的融合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彻底实现体育文化一体化建设也需要付出一定本体文化的“牺牲”。长三角区域内任何一个地方的体育文化在融合时都需要经过排斥、接触、适应、包容等一系列的过程波动。虽然长三角体育文化一体化有各种困阻,但是长三角在传统文化方面有诸多历史渊源和内在联系,其核心体育文化价值与体育文化精神仍有紧密联系。从中国文化发展史来看,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都具有江南文化特点。长三角在地域传统深层次文化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实现该区域体育文化的融合,为新时代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新的契合点和内在精神归宿。

2.2 体育制度一体化

2.2.1 官员去除个体自利性

在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资源一体化发展中,政府官员的个体自利性将会演变成政绩博弈的交易成本。霍布斯认为:政府官员具有“理性经济人”的特点,会为获得自身政绩而进行趋利避害的选择,会做出放弃长远利益而追求或保护近期局部利益的行为[6]。《纲要》的发布,预示着长三角区域内的政府要从长远角度进行整体协同发展,这与官员个体自利性形成鲜明反差,长三角政府官员要去除自身的自利性,统一“三省一市”体育职能部门,建立互通机制,保证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更加公开透明,建立长三角区域内制度互通平台。

2.2.2 加大政府体育资金支出

要实现长三角成员体育工作的高速高效协同发展,就不免要从根源上破除原有各成员间所形成的“生态平衡”,从而构建起一项全新的、符合成员利益诉求的、能被成员高度接受的结构体系、制度体系和利益保障机制。长三角区域制度的建立、推行与运转,都离不开政府的大量资金支持。在《构建长三角文化发展共同体:现状、问题与路径》研究报告[7]数据中(表2)可以看到:长三角16个主要城市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规模与占比和不同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以及营商环境呈正相关,这也预示着长三角对于体育的重视是统一的,在长三角体育公共预算大量支出的前提下,“三省一市”的政府视野要更高、更远,唯其如此,才能保证体育资源更加一体化、体育制度更加完善,才能保证长三角形成一个运行良好的复合性整体。

表2 长三角16个主要城市公共预算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情况

2.2.3 构建一体化组织制度

一体化组织制度,要避免因经济发展程度、文化差异和利益冲突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必须是被全员认同和高度遵守的具有实际约束力的科学体育制度。2020年10月长三角(三省一市)体育部门联合印发《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组织实施中就提到:加强长三角体育各领域之间、地市之间统分结合的区域合作,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推进机制[8]。长三角成员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拥有资源数量以及文化发展需求,对自身在体育一体化过程中的定位有一确切的认识,从而实现各区域间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形成高效有序的体育协作整体。

2.3 体育产业园一体化

2.3.1 长三角体育产业园的求同存异

长三角体育产业总量几乎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尤其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体育产业的发展又迎来一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有望实现更快发展。区域成员之间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定位的资源合理配置下的体育基地建设,并共同推动形成长三角一体化视域下的大体育产业园。“三省一市”通过所达成的定位共识实现资源流通共享,不仅能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见图2)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一体化,而且还能以一体化为依托,通过上海“内核”市场为浙江、江苏、安徽优势体育产业做好串联和服务。

图2 长三角(三省一市)体育产业优势

这种求同存异的共识为长三角成员间的体育产业实现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生动实践,甚至能促成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的布局革命,从而构建合理的体育产业结构。

2.3.2 长三角体育产业园协同发展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起步于2012年,两省一市(江苏、浙江、上海)即时召开了首届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会议。2013年,上海体育学院加入,开始进行体育项目研究,推动长三角城市体育、长三角运动休闲等项目合作落地。2014年,安徽省加入,同时在上海体育学院专设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会秘书处独立办公,形成了如今“1(市)+3(省)+1(体院)”的合作机制[9]。自长三角区域体育一体化滥觞开始,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无论在数量、质量上还是国际国内影响力上都独占鳌头,已发展成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区域一体化探索实践的前沿阵地。

2.3.3 组建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产业园

长三角区域内建有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上海静安区、杭州下城区、苏州高新区、合肥滨湖新区等),这也是全国建成时间较早、经济效益最好、行业影响力最大的龙头园区。长三角体育产业园发展落后的地市要认真学习借鉴上海、杭州、苏州、合肥等园区在体育产业园建设及吸纳人才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不仅为优秀人才提供资金和物质保障,而且为体育项目提供孵化培育和招商引资等全程跟踪服务。长三角体育产业园中项目一体化是“以优质品牌项目带头、政府项目为基础、创新项目为支持”的模式来实现的,使长三角产业园从传统发展向注重高质量发展转变。《纲要》对促进长三角体育产业以及体育产业园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互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长三角体育产业园一体化建设要保持科学性和创新性,要实现产业项目内容分层、融合、相辅相成,这样才有利于建立合理的一体化体育产业园结构。

2.4 体育人才一体化

2.4.1 长三角科技优势

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优势明显,科技资源丰富,不仅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还拥有全国约25%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双一流”高校[2]。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强,既抓住一体化机遇整合传统体育资源实现共赢,又注重体育与科创产业紧密融合,体育产业可以与物联网、云计算、AI智能等新技术渗透融合,未来可以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体育产业集群。随着长三角产业集群的不断建设,区域内城市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所以长三角要打破区域内体育资源自足自利和体育人才不正当竞争模式,要利用科技优势搭建开放的人才交流和供需平台,方便体育人才高效利用和互联互通,缓解人才“马太效应”,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

2.4.2 长三角人力资源优势

2020年10月12日,南京市建邺区举行了“长三角人力资源服务联盟”揭牌仪式,标志着该区域全力推动长三角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向高质量发展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长三角区域地缘相邻、文化相近,鼓励长三角用人单位优先选择联盟中人力资源服务,统筹长三角区域地方人力资源机构优先入驻当地联盟园区,并适当给予新入驻项目以资金和政策倾斜。长三角区域内“三省一市”人力资源机构在合作与竞争中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推动长三角区域人力资源服务业形成更大规模、更优品质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突出“一体化”和“国际化”两大主题,满足长三角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从“对接”到“融入”的高质量需求。

2.4.3 搭建体育人才一体化平台

体育人才一体化要充分实现体育人力资源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提高对长三角地区的贡献率。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构建5G网络人力资源一体化平台,发挥大数据在引才引智方面手段更灵活、形式更丰富的优势,通过AI智能筛选人才,促进更多高层次体育人才柔性流动并落户长三角。长三角地区体育人才一体化发展可以依托“政府-高校-企业”联动机制平台,使得政策、知识和经济实现协同互助,促进各要素的高效率运营。政府的作用是方向引领、政策资金支持、保障以及监督;高校的作用是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企业的作用是实现人才与资金的有机融合从而发挥最大效益。因此,政府、高校、企业三者在体育人才一体化中相辅相成,要以人为中心,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实现人尽其用,从而实现长三角区域体育人才一体化的整体利益和目标。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指导,有利于促进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融合发展,实现体育资源结构优化,达到提高长三角整体体育效益的目标。长三角体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体育一体化建设务必须借鉴国内外(欧盟、京津冀、粤港澳等)成功的经验,从宏观上把握长三角体育产能,科学可持续地开拓体育价值。《纲要》的发布为体育一体化奠定了发展的条件,创造了提升的契机,但体育一体化的最终效果还是取决于体育文化思想的融合、体育制度的推陈出新、体育产业的求同存异、体育人才的互通互联以及长三角所有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长三角产业园体育产业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浙江国土资源(2022年8期)2022-09-06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华东经济管理(2021年7期)2021-07-08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诗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大江南北(2017年11期)2017-11-10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年5期)2017-05-17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年5期)2017-05-17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推荐访问:长江 探究 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