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茶艺与茶文化”课程为例

余 芳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商贸物流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线上课程平台为依托,积极推行线上教学、线上全过程跟踪管理与多元考核,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

茶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学、哲学等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茶文化课程能对学生进行文化引导、价值塑造、审美熏陶等,是重要的人文素质课程之一[1]。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将茶文化以公共选修课或者必修课的形式纳入课程体系,课程名称有:“茶文化”“茶艺”“茶道”等等。为便于研究,结合教学内容,本文统称为“茶艺与茶文化”。目前“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总课时一般为8-32 课时不等,授课形式为纯理论课或讲座,课程评价为理论考核。在此背景下,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流于形式。为弥补课时不足与实践机会缺乏,教师应充分挖掘课外社团的教学辅助功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作为高职人文素质课程,“茶艺与茶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自信心、较高的审美素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其在茶事实践中,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华茶文化。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目标要求高,要求学生既有理论基础又有熟练的单项技能和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但是作为公共通识课程,课时量少,依靠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无法做到理论与技能兼顾,无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无法使学生通过大量的亲身体验获得文化认同和审美熏陶。同时,此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一直以来都是理论考核,评价主体和考核指标单一,没有体现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与增值性。

2.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将学习者看作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他们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与他人协商、会话、沟通,在交互质疑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建构主义还认为,对学习的评价不应以学习者记住多少知识来衡量,而应以学习中主动参与的程度、协作学习的能力与贡献、意义建构的水平等因素来综合衡量[2]。基于此理论,“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茶艺主题创设情景、设计任务载体,如茶叶品鉴、中华传统节日主题茶会设计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师生对话、生生合作等途径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具体的任务中,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同理,在学习评价中不仅应考核学习结果,还应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等。

2.2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能力本位教育作为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教育的主要区别,就是它强调对学生实际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茶艺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茶文化不是枯燥的理论,茶道不是高深的哲学。茶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反映着每个中国人的处世哲学,理应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艺术。因此,“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教学不是枯燥的说教和远距离的观赏,应将丰富的茶文化知识、茶道哲学融于茶事活动中,通过采茶、做茶引导学生敬畏自然、遵守规则;
通过泡茶让学生学会恪守规矩、尊重众生;
通过行茶、品茶让学生学会以礼待人,谦和雅静。在课程教学中,力求能力本位、知行合一,将中华茶文化“廉美和敬”的茶德寓于茶事活动之中,以茶行道,引领社会风尚,传播东方茶道美学。

2.3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智能主要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3]。基于此理论,“茶艺与茶文化”课程的教学评价应打破大众认为茶艺就是搞花架子的偏见,评价内容除了理论知识、单项技能、综合服务能力以外,重点应关注思想政治元素、职业核心素养、人文素养等,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发挥评价的促进与增值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3.1 发挥线上线下混合、课内课外协同育人的课程教学优势,构建“一虚二实”的课堂形态

“一虚”是指依托在线教学平台和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创建课前虚拟课堂,引导学生课前线上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开展热点问题讨论和在线理论测试。学生课前线上自主学习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延伸了教学空间,而且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自学、与同学之间的交互讨论完成知识的建构。“二实”是指实体课堂和茶艺协会实践平台。实体课堂只能完成单项技能训练,如茶叶冲泡、茶席设计等。茶艺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对多项单项技能的综合运用,课堂虚拟的教学情境难以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成立校园茶艺协会,搭建真实的实践平台,开展主题茶事活动,如茶文化专题宣传、茶艺表演、主题茶会等,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真实的任务中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校园内营造茶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茶文化学习的体验性和趣味性,加深其对茶文化的认同感和对茶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责任感、使命感(见图1)。

图1 “一虚二实”课堂形态示意图

3.2 遵循能力递进培养规律,构建“理论知识—专项技能—综合能力”三段式教学模式

“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教学内容既包含茶文化理论知识,又包含茶艺技能,既强调理论知识的积累,又要求学生有熟练的技能与茶事实践能力、审美能力、茶文化传播能力。课程教学目标包含三个层次:基础层目标为掌握茶具与茶叶基础知识,中间层目标为掌握泡茶单项技能,高级层目标为具有较强的茶事实践能力、茶文化传播能力。根据先易后难的能力递进培养规律,设计课前线上自主学习理论知识、课中情景模拟单项技能训练、课后真实任务综合能力培养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见图2)。

图2 理论知识—专项技能—综合能力三段式教学模式示意图

3.3 坚持评价的育人导向,构建“线上学习评价+课堂展示评价+社团服务评价”评价体系

评价活动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本应包含教学评价[4]。《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主要原则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5]。对应“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评价中,应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弊端,充分发挥评价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与对育人的导向功能。运用线上教学平台的实时反馈与全过程跟踪的便利性,构建“线上学习评价+课堂展示评价+社团服务评价”多元多维全过程评价体系。线上学习评价点包括线上学习时长、互动次数、测试成绩等,课堂展示评价侧重学习态度、技能水平、小组合作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社团服务评价点包括礼仪礼貌、交流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等。线上学习评价为平台客观评价、课堂展示评价与社团服务评价为主观评价。评价主体有专家、企业、教师、同学、学习者,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评、互评能力,主客观结合,重视评价的反馈与促进功能,不断探索评价的增值性(见图3)。

图3 “线上学习+课堂展示+社团服务”评价体系示意图

高职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理论与实践并举、课内与课外协同的虚实结合、能力递进的课程教学模式,能有效拓展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时空,增强学生的实践机会与切身体验,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审美熏陶、品德塑造等多重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但是,课外社团活动不能接纳所有的学生,能提供的实践机会有限。今后,应该就如何扩大课外社团的容纳力和影响力、创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课外社团对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辅助作用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猜你喜欢茶艺茶文化技能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现代装饰(2021年2期)2021-07-21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古今农业(2021年4期)2021-03-08茶文化的“办案经”民主与法制(2020年19期)2020-08-24茶艺金秋(2020年8期)2020-08-17世界各地的茶文化现代苏州(2019年16期)2019-09-27品山品水品毛尖 信阳茶艺纵古今新产经(2018年6期)2018-07-04劳动技能up up!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8年5期)2018-06-11秣马厉兵强技能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当前茶艺表演主题创作及审美生成机制福建茶叶(2018年12期)2018-01-19拼技能,享丰收学苑创造·A版(2017年6期)2017-06-23

推荐访问:课程 教学改革 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