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启思——小学语文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运用策略探究

尹霄骏

思维可视化工具作为一种图形技术,可以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通过关键词、线条等元素组成的图示呈现出来,从而让语言学习从“知识”转移到“思维”,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当下的语文学习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已成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1]。思维可视化工具作为一种可以呈现思维过程的图形工具,业已成为助力儿童言语思维生长的主要手段。但是,因为对思维可视化工具运用原理与功能的认知不足,教学中仍存在“图”“思”相分离,运用策略相对单一化、粗略化等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思维能力指儿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2]。因此,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应当遵循工具运用的理念,充分发掘其运用潜能,将“图”与“思”相勾连,不仅关注语言知识的积累,更要助力儿童养成归纳概括、推理联想、对比分析等语言思维能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言思共生。

概括是一种高阶语文思维,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培育学生的文本概括能力,也是落实语文要素培育的重要措施。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能正确领会文章内涵主旨并进行概括的关键在于将文本信息进行梳理与归纳[3]。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搭建文本脉络图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理清表达层次,进行总结归纳,提升概括能力,而这也是当下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策略。在梳理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以下三种方法,帮助学生搭建文本的脉络图示。

(一)借助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在文本中有着相对独特的呈现样态,它们往往句式相似,在段落中出现的位置也近乎相同,或在段首、或者段尾,让学生非常容易发现。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圈画出这些关键词句,将其提炼成关键词,然后理清之间的关系,形成脉络图示。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一课,针对作者是如何描写秋天的雨、秋天的雨有什么特点等问题,通过通读课文,学生不难发现文中的2、3、4 段的开头非常相似,都是以“秋天的雨……”为开头的,这就是文本的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学生就不难发现文本的思路与脉络,提炼出“一把钥匙”“五彩缤纷的颜料”“好闻的气味”“金色的小喇叭”“丰收的歌”等关键词。而从“五彩缤纷的颜料”这个关键词,又能引导学生发现秋天各种景物的色彩之美,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感知基本段落的构成(见图1)。三年级是语文学习表达由句到段、篇过渡的重要时期,通过寻找这些关键词句,不仅能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也能帮助学生树立习作表达的段、篇意识。

图1

(二)抓住关键线索

关键线索是文本中贯穿全文主要核心,起到了“走珠穿线”的重要作用,与关键词句的呈现样式不同的是,关键线索往往以结构相似的句式或者一种特定的事物的样态出现,文本中出现频次很高,是梳理文本脉络的重要抓手。抓住关键线索搭建脉络图示,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文本的行文思路,把握主要内容时更加聚焦,概括更易抓住核心内容。

如图2 所示,以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为例,文章三个事例非常清晰,但让学生进行概括时,却容易出现概括不够精当,难以把握重点的问题。抓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关键线索,引导学生概括,便可以轻松地提炼出“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三个主要内容。同时借助搭建图示,使学生能很清晰地发现文章倒叙的结构思路,明晰作者表达逻辑。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两个事例进行情感的铺垫与递进,更易在“立志振兴中华”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奋发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图2

(三)依托问题导学

当然,并不是所有文本都有清晰的关键线索或关键词句,那就需要依托问题进行导学引思,帮助孩子建立文本脉络图示。建立图示中依托的问题,除了老师发挥教学的智慧,自行设计外,也可以借助课文的课后习题、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单元学习的语文要素等引导学生自行发现与提炼。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我的“长生果”》一课为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材中给出了“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从童年读书、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的学习提示,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托,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收获了哪些道理?”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关键信息,不难建构出这样的脉络图示(见图3)。学生能建构出阶梯状的脉络图示,是因为他们在根据问题提取信息后,不难发现作者的阅读的书籍随着自己的成长越来越丰富,难度也越来越大,就像阶梯一样不断进阶。

图3

抓住关键词句、关键线索,借助问题导学,这些都是学生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搭建文本脉络图示的主要方法。当然,这些方法不仅是老师教学时使用的策略,也应该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这些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只有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方法对文本脉络进行自主的建构,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做到“以图启思”。

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清晰地暴露不可见的思维,同时让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得以增加,使表达的逻辑更有条理。基于上述特性,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特性,将文本思维显性化,引领儿童进行联想、推理与对比思考,从而习得表达的方法,丰富语言的感知,学会辩证与批判,提升思维的深度。

(一)借助推理,在归纳演绎中习得方法

杜威认为,一次完整的思维包含两种运动——思维的归纳与演绎;
归纳性的运动是将碎片化的概念联结成整体结构化,演绎性运动则是要检验这一过程,而支撑思维的演绎与归纳活动的基础,就是推理[4]。图示思维的妙用在于,通过可视化的、网络化的图示,再现思维的结构样态,便于在思维过程中进行推理,从而助力归纳与演绎,习得表达的方法。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海滨小城》一课为例,这篇课文以从远到近的顺序描绘了海滨小城“整洁、美丽”的特点,在描写庭院树多时,又分别从“种类多”“香味浓”“花多”这三个角度进行了描写。根据作者这样的表达思路建立思维图示(见图4),我们不能发现作者在描写时关注了多角度的描写。同时,三种角度描写的行文布局,构成多句成段的构段方式,强化了段落意识。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进行归纳演绎,我们不仅明晰了作者的表达思路,更习得了表达的方法。

图4

(二)运用联想,在发散思维中丰富感知

思维可视化工具建构的思维图示具有一点多元的结构特点,这样的结构特点不仅强化了知识之间的关系,更能激发人脑的发散性思维。儿童语言学习注重语言的积累,而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通过人脑的联想功能助力语言学习中的发散性思考,丰富语言的感知与语文知识间的联结,提升儿童的语言自主建构能力。

依托人脑联想功能,在发散性思维中丰富语言的感知的主要策略,在于借助图示的“留白”,助力儿童进行大量的迁移表达。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读不完的大书》一课为例,如图5 所示,在教学中,可以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演绎再现出作者的表达思路,形成思维图示。通过这样的图示,不难发现作者主要描写了自然中的动物与植物,从而归纳出这本“读不完的大书”就是自然万物,而作者在具体描写动物这本“大书”时,我们又可以通过归纳演绎发现描写“小麻雀”“老鹰”“蚂蚁”这些动物时,都是先写动作,再写感受,这就是作者在阅读“自然”这本大书时的“沉思与遐想”。基于这样的表达方式,在图示中加入省略号作为“图示留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联想与仿写迁移,不仅打开了表达的思路,同时让学生在大量的迁移运用中丰富语言的感知。

图5

(三)通过对比,在辩证批判中优化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可视化”的特点,将语言表达可视呈现,便于语文学习中的对比阅读,便于在语言运用中进行审视与批判,从而让思维与表达更加精准而富有逻辑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关注使用工具进行对比阅读,既能提升儿童对语言的感知,又能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落实思维品质的提升。

在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一诗,对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动词“铺”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以课文插图为背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尝试依托插图所赋予的意境,让学生进行词语的替换对比,如图6 所示。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使用“射映、照”等动词,但通过对比辨析后,就会发现“铺”的意思是把东西展开或摊平,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由静变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大自然的奇观。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到水面的状态,比“照、射”更显开阔,还写出了秋日夕阳的柔和、平缓。通过这样的对比,引发儿童的批判性思考,引导其能发现相近词汇在表达效果中的差异,从而让语言表达更为精当,同时让学生在词语的对比中也提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图6

以上可见,思维可视化工具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在教学中对儿童语言能力、语言思维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运用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其运用的策略与路径,借助人脑的推理联想功能,助力儿童的思辨表达,使其在归纳演绎中,明晰表达思路,习得方法;
在发散思维中,丰富语言感知,实现读写迁移;
在批判对比中,学会精准表达,提升思维能力。

高效的思维模式是有结构、有层次、有重点、有逻辑的[5]。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成与重组,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工具“结构化”的图示特点,便于儿童进行知识的结构化,让新旧知识建构起有效的联结,从而助力语言的积累与语言能力的提升。

(一)关注语文知识的联结

教育神经科学认为,当学生通过“图示”再认,将新旧知识匹配起来获得更多的知识时,脑神经网络的容量会越来越大[6]。以字词教学为例,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运用工具可以优化字词之间的关系,建立字词间的结构体系,让字词的学习与积累更加顺畅,以提升字词学习的效率。特别是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统编教材虽然降低了对书写的要求,但是对生字的识记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字的数量和难度比较之前的教材加大了不少。如图7 所示,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形近字、同音字之间有效的联结,增加汉字之间的区分度,便于儿童识记与运用。同时,也可以借助图形工具对复杂字形进行有意义的拆解,帮助儿童识记。

图7

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搭建类文语文知识联结的方法还可以运用于名篇佳句、古诗词等语文知识的积累。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也可以借助工具对同一作者、同一历史背景、同一主题诗词进行结构搭建,便于儿童理解感知与积累,让诗词积累呈现有层次、有逻辑的样态。

(二)关注语文要素的联结

统编教材特别关注语言要素的螺旋生长,对同一语文要素,依据学情、年段的特点,在每一册语文教材中关注了梯度排列,分层落实。这样编排方式顺应了儿童的认知规律,但同一类语言要素之间时间落差较大,特别是对于一些待优生而言,大时间跨度易造成遗忘、缺失等问题。因此就需要我们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勾连旧知,拾级而上。

例如对阅读策略指导的编排,从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边读边预测,顺着情节猜想。”到六年级上册的“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不仅有三年的时间跨度,其间更有“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等多角度、多层次的方法指导,对儿童而言落实要素培育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如果能借助工具将之前习得的方法要素与具体可感的课文段落相联结,无疑能提升要素落实的达成率,再现语文要素学习的过程。

综上所述,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运用,应当充分发挥其“启思”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工具运用的新策略、新路径,更好地将“图”与“思”有机结合,搭建思维图示,助力归纳概括,引导推理联想、联结新旧知识,让儿童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相行共生。

猜你喜欢可视化工具文本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年3期)2022-08-22思维可视化师道·教研(2022年1期)2022-03-12波比的工具小太阳画报(2020年11期)2020-12-10波比的工具小太阳画报(2020年10期)2020-10-30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2020年1期)2020-06-11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制造技术与机床(2019年10期)2019-10-26“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传媒评论(2019年4期)2019-07-13准备工具:步骤:红领巾·成长(2018年10期)2018-11-19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巧用”工具读者(2017年18期)2017-08-29

推荐访问:可视化 探究 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