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成效提升路径构建研究

胡嘉靖,刘思佳 (内蒙古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呼和浩特 010100;

通讯作者)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理念的深入,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在线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混合式教学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混合式教学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当前,许多高校采取在线教学模式作为主要授课形式,这也使得在线教学的优缺点充分显露,一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着灵活的学习方式;
另一方面,缺乏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致使教师难以对学习过程进行监督。

随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大量应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教师开始关注其有效性[1-5]。与传统教学模式或单纯的在线教学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学过程涉及的因素较为复杂,因此,教学成效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临床医学专业作为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对于教学能力和方法的要求相对较高。同时,临床医学的授课教师通常由临床医生兼任,尽管其实践经验丰富,但在教学中存在创新性不足、填鸭式教学等问题[6]。目前学术界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学习成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分析各种变量对于提升学习成效影响的净效应,对于不同因素之间的交互效应以及整体的提升路径关注较少。学生的学习投入、教学行为、评价反馈等均会不同程度上造成学习成效的差异[7],但单纯使用传统的权变和回归视角对混合式教学中学习成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需要从整体分析的视角,将混合式教学过程视为一个复杂系统,探讨不同因素对学习成效改善的路径。综上,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临床医学专业中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分析提升学生学习成效的路径,以期为促进线上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混合式教学的质量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发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内蒙古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抽样对象,按就读年级进行分层抽样,使用问卷星定向发送问卷80份,剔除存在缺失值、答题时间过短等样本后,最终确定样本65个。其中男性23名,女性42名,年龄均在18-22岁间。

1.2 研究工具

1.2.1 问卷编制 参考《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内容、国内外学者对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1,7,8],本研究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与方法、学生自我效能以及学习成效4个方面编制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成效调查问卷初稿;
选取4名医学专业、教育学专业以及从事教学管理的专家征求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最终,问卷确定4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以及20个三级指标,内容效度良好,见表1。量表均采取Likert五点积分法,由“1”至“5”依次代表“非常不认同”到“非常认同”。

表1 混合式教学学习成效的指标

1.2.2 问卷检验 问卷回收后,本研究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问卷信效度检验。首先,本研究依据所设计问卷的3个一级指标,使用Cronbach′s α系数测量信度质量水平,得到结果分别为0.975、0.951、0.935,均高于0.8,可以认为问卷的可行性较高。其次,本研究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效度检验,发现编制的20个问题均与所属维度对应关系良好,符合预期,KMO值为0.946,通过巴特球形检验,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7.89%,可以认为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1.3 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该方法是一种结合案例研究与定量研究两条传统研究道路优势的通用工具[9]。与多数研究中构建回归方程的方法不同,QCA方法以集合理论为基础,认为案例样本是由前因条件组成的整体,不同的条件共同组成的整体称为条件组态,不同的条件组态会产生结果变量。因此,相比较单变量带来的“净效应”,QCA以整体和组态的视角看待所研究的案例[10]。本文使用教学态度、教学准备、教学模式、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作为前因条件,学习成效作为结果变量。由于以上变量均不属于分类变量,因此,本研究选取能够将变量转化为0-1之间隶属度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使用Excel2016、fsQCA3.0软件分别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2.1 数据校准

问卷收集的原始数据存在量纲和分布上的差异,对于后续的研究会造成一定的偏差,因此按照fsQCA方法的要求,本研究需要将数据校准为隶属于[0-1]的集合,其中1表示完全隶属关系,0表示完全不隶属的关系。本研究采用fsQCA3.0软件中进行直接校准:Calibrate(x,n1,n2,n3),其中x为原始数据,n1为完全隶属值,n2为交叉点值,n3为完全不隶属值。结合理论和实际情况,本研究选择每组变量的95%分位数、平均值、5%分位数作为锚点进行校准,具体的锚点设置见表2。

表2 数据校准点及描述性统计结果

2.2 必要性检验

在进行组态分析前,本研究需要对所有前因条件进行必要性分析,以此判断某个条件存在或不存在能否作为结果出现的必要条件。必要性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一致性和覆盖度两个指标,覆盖度表示符合该前因条件的案例数量占比,一致性表示符合该前因条件的案例间的一致性程度。按照Ragin的观点,一致性大于0.9可以认为该条件是结果出现的必要条件。通过必要性分析发现,所有前因条件存在与否的一致性均小于0.9(见表3),说明每一个前因条件都不能被认为是导致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良好学习成效的必要条件,学生不需要通过某一个特定的条件来达到理想的学习成效。因此,本研究需要进一步进行组态分析。

表3 前因条件的必要性分析

2.3 组态分析结果

2.3.1 真值表构建 根据纳入的前因条件,本研究构建提升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学习成效的真值表(truth table)。将已校准的数据在fsQCA3.0软件中进行真值表运算,在此基础上删除冗余组合,一致性临界值设置为0.7,可接受案例数量设置为2,同时参照其他学者的研究,将PRI一致性低于0.6的案例结果变量设定为0[11],最终构建的真值表见表4。真值表中共保留了58个样本,占比为89.23%,同时各前因条件并未出现明显的冲突。因此,分析构建的组合路径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表4 真值表构建

2.3.2 QCA结果 本研究对真值表进行进一步分析会产生3种不同的解(solution),按照复杂程度分为简约解、中间解和复杂解。一般认为中间解的复杂度适中,不会消除必要的前因条件,作为构建组态路径较为合理。将仅在中间解中出现的条件定义为组态的边缘条件,在中间解和简约解中均出现的定义为组态的核心条件。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见表5,得到了5条良好学习成效的路径。整体解的一致性为0.873,说明满足这5条路径的案例中,有87.3%在混合式学习中呈现出良好的学习成效。整体解的覆盖度为0.727,说明构建的5条路径能够解释导致良好学习成效72.7%的原因。基于所构建的路径,我们可以进一步识别教学过程和方法、学生自我效能在形成良好的学习成效过程中的差异。

表5 提升学习成效的路径组态

具体而言,路径1a、路径1b表明,对于具有良好结果预期或效能预期的学生,在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与方法的作用下,能够获得在混合式教学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其中教学方法、结果预期或效能预期为核心条件,教学态度和教学准备为边缘条件存在。2条路径分别能够解释56.5%、57.0%的案例。

路径2表明,良好的教学准备、教学方法、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是提升学习成效的充分配置。其中,教学方法、结果预期、效能预期为核心条件,教学准备为边缘条件,有59.3%的案例能够被该路径解释。

路径3表明,对于具备良好自我效能的学生,在混合式教学中良好的信息技术以及教学准备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学生的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为核心条件,信息技术、教学准备为边缘条件存在。该路径能够解释56.6%的案例。

路径4表明,较强的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加上较差的信息技术、教学准备和教学方法,就可以实现良好的学习成效。其中结果预期、效能预期为核心条件,信息技术、教学准备和教学方法作为边缘条件不存在。该路径能够解释32.8%的案例。

2.4 稳健性检验

在QCA研究中,针对构建路径进行稳健性检验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其可以降低定性分析中研究者带入的主观性。借鉴相关的研究[12],本研究使用调整一致性阈值的方法开展稳健性检验。具体做法是在构建真值表的过程中,将一致性的临界值由0.7提升到0.8,其他步骤均保持不变。最终构建组态路径4条,其中3条完全一致,另外一条为路径1a和路径1b的子集,证明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本研究采用fsQCA分析,实证调查并分析了开展在线学习之后医学专业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习成效的各种情况组合。研究中发现了五种能够获得良好学习成效的路径,这些路径有助于了解学生在混合式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与方法以及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组态分析结果揭示了影响学生在混合式教学中学习成效的显著因素。结果预期、效能预期和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若希望在混合式教学中达到期望,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效能,并且对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感到满意。此外,教师应对在线学习的部分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以提升教学质量,而不是复制教材中的信息。

随着社会中“线上交互”变得越来越重要,线上学习与线下讨论、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成为教学模式新的发展方向,相关的理论和研究逐渐丰富。不可否认的是,混合式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手段、方法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完善、合理的教育以提升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上的竞争力。在混合式教学中同样应确保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一方面学校提供包括教学平台在内的适宜的教学环境,教师加强教学准备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不断适应教学过程并提升自身的效能。

本研究中纳入了5个主要因素。第一,信息技术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影响,在线学习的平台应当简洁、易用,以保证教师和学生能够轻松浏览在线学习资料,同时不被其他不相关内容所吸引。第二,教学准备在研究所构建的5条路径中均作为边缘条件,其中多数路径要求具有良好的教学准备,无论是在线学习的部分,还是线下交流、讨论的部分,教师的教学准备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有组织的学习资源能够使学生快速吸收所学知识。第三,教学方法在研究中表现为重要要素,其中在3条路径中作为核心条件存在,1条路径中作为边缘条件缺失。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是混合式教学有别于纯粹的在线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线下见面课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思考,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对学习中疑惑进行解答,良好及时的教学反馈能够给予学生自信心的提升,有助于提升自我效能。第四,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将要采取某种行为所引起的后果的信念[13]。研究发现,正向结果期望能够作为产生良好学习成效的关键条件,若能在课程开始前对混合式教学在专业能力和学习成绩提高上的作用加以说明,则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于课程的结果期望。第五,自我效能通常指对自身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念,它不仅针对技能本身,而且强调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任务的自信程度[14]。研究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自身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不够自信,因此导致较差的学习成效。虽然混合式教学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继续教育中不断推广,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基础教育阶段仍然是以线下的传统教育方法为主,学生难以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产生强大的自信去完成学习任务。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结果,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建议基于此开展后续研究。首先,虽然定性分析方法对于样本量要求较低,但需要所选取的样本能够具有代表性。尽管本研究在对任课教师进行访谈的基础上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但在样本代表性上缺乏较强的说服力。其次,在研究中没有对学生样本之外的对象进行深入研究,例如教学管理者、教师等;
同样,所有的调查项目均为受访对象的主观感受,缺乏一些客观资料,例如考试成绩、就业质量等。最后,QCA是本研究使用的主要方法,虽然能够为混合式教学中学习成效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但该方法局限是从先前的研究中总结分析得到的前因条件。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索本研究中没有反映的其他前因条件所构成的组态。

猜你喜欢组态效能条件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22年8期)2022-06-14排除多余的条件数学小灵通(1-2年级)(2021年10期)2021-11-05选择合适的条件数学小灵通(1-2年级)(2020年12期)2021-01-14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基于PLC及组态技术的恒温控制系统开发探讨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基于PLC和组态的智能电动拧紧系统凿岩机械气动工具(2017年2期)2017-07-19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6年10期)2016-09-10PLC组态控制在水箱控制系统的应用工业设计(2016年11期)2016-04-16铸造行业三维组态软件的应用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15年5期)2015-12-10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当代经济(2015年4期)2015-04-16

推荐访问:教学模式 成效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