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助推“一流课程”建设研究*

张金溪 崔丽丽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2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课堂教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教育和教学也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流专业的建设是建设一流课程的关键,而一流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直接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学科结构的合理设置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是提升教学质量、打造专业特色的根本途径。当前,“新文科”建设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优化专业、提高课程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各大高校要想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流的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 号)由教育部办公厅于2019年10月正式印发,该意见指出,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现阶段教学相结合[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近三年国内外教育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而想要在混合式教学的背景下打造出一流课程,就要突破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目前互联网时空限制小、教学资源丰富,且线下教学互动性、反馈性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会是今后教育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它可以将线上与线下的教育资源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方式得到不断的转变,从而达到个性化学习、差异化学习和分层学习的目的。

建设新文科,是建设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第一要务。而“一流课程”的建设则是以课程为中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人才的素质提升有很大的影响,而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关键因素。当前,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一种能够把最新的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教学方式,受到了广大青年学子的青睐,也使其成为当今时代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2]。此外,随着现代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线上教学与线下面对面教学的混合教学方式越来越为教育界所重视。“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微型学习等问题,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质量。尽管“新文科”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有很多优势,但是其在助推“一流课程”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着教学方向不明确、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当前,还有教学环境需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等现实问题需要迫切解决,所以,学科建设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新文科”相对于传统的人文学科来说,是在新技术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发展的前提下,突破了传统的文科思维模式,以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协同共享为主要路径,推进跨学科交叉和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与升级。因此,新文科建设的核心是学科交叉、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培养模式,提升学科的培养效率。新文科建设的基本理念是:发展跨学科、突破学科界限、挖掘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所谓“混合”,就是将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把两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实现从浅层到深层的学习,使学生与老师达到线上线下的优势互补型学习与教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流课程”,也称“金课”,但更正式、更规范的称呼是——“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一流课程”建设的标准概况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其建设是以教材建设为中心,传递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亦是新课程建设的主要载体,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根本保障。

从2015年开始,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数量就一直在增加。且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出现使得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萌芽。但在教育信息化改革出现的这一阶段,早期学者们的研究焦点更多集中在学生的学习行为这一方面,因此这一阶段学界对于混合式教学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直到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大数据开始出现,使得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开始倾向老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的学习环境等方面。2020年度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数量增长幅度很大,关于2021-2022年高校混合式教学的各项研究数量仍然保持增长的趋势。这表明,互联网时代,新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教学环境的转变,都对高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一流课程”的建设,在学界早已有认识。早在2018年,吴岩就提出了“金课”的三个建设标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并进一步解释了这三个建设标准所涉及的具体培养内容及方向。在此之后,学者陆国栋对这三大建设标准做了进一步讨论,他提出将“金课”的建设标准与“金课”的教学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明确提出“师生互动”“关注过程”“严格过程”才是落实高质量教育的三个有效层面。对于“一流课程”建设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目前“新文科”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助推“一流课程”建设研究也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及内容。在现有研究中发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被更多运用在各高校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而运用在实践性较强课程中的次数更少、范围更小[3]。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混合式教学、“一流课程”建设成为了传统文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4]。过去,学者们虽然在教学模式、课程建设方面做了许多研究,但是整体上始终缺乏对混合式教学下“一流课程”建设理论性的探究。因此,笔者认为必须要将理论性研究做好,才能更好地推动混合式教学与“一流课程”建设实践层面、应用层面的研究。此外,新文科建设是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新文科建设的信息也大多以国家、教育部、高校等相关团体和组织的会议讲话、政策及制度等形式出现。

1.优势方面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其学习效果。自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来,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核心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混合教学,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要素的最大化利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5]。进一步推动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向混合教学模式的转变。

目前,许多教学应用软件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还有强大的功能。如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线上课堂中进行实时语音和文字沟通,这可以鼓励每个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从多元化角度去思考问题。此外,教师还能够通过教学APP 上传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源,并对班级群内的同学资料进行管理。所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自控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存在的不足

大部分线上课程的质量还远不及“一流课程”建设标准。混合式教学要求实现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线下教育的有效结合,目前许多教师对教学软件、平台的使用方法过于单一,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且传统的教学观念、习惯,使得许多老师的在线教学仅仅停留在一种形式上,使用线上教学平台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提交作业与测评,并完成考试。最后,由于过分强调形式,忽视了课程的内容,从而使其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部分学生对于网上学习资源的不充分利用,也可能会造成学习资源过于单一的情况。

1.提升课程质量、优化专业结构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学改革的发生地,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集中课程资源的教学平台,便于学生反复学习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实现有赖于教学内容的设定,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对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因此,高校在互联网时代,其教学也要紧跟时代潮流,改革创新,通过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结合,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要推进大学专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需求做好文科增量规划,新建文科专业。打破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知识体系的重叠状态,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

2.创新教学模式、体现学科特色

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体系虽已建立,但仍存在部分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文科发展缺乏后劲、新兴学科建设薄弱等问题。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形成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的线上教学质量较差,因此,我们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线上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个关键问题的解决,都是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并掌握其适用范围。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运用,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大数据、社交媒体的发展告诉我们,各大高校应结合学校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方式,促进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育的迅速发展。

3.增加课程实践积累

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很多高校的文科实验室长期处于封闭、发展缓慢的状态,无法满足新时代发展的内在需要。新文科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感性认识中理解和提高理性认识,在实际操作中融会贯通理论。为我国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服务,要求学生思考和解决与人的观念和价值选择相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新文科的适用性。当前,许多高校正处于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冲击和挑战之中,许多教师都在积极地投入到混合式教学中,并试图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在这种背景下,就要求高校要为学生的学业活动创造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

由于部分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相对落后,难以跟上社会的潮流,所以学生们很难真正体会到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增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课程,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高校的人才培养问题上,应该努力推进新文科教育,从现实问题入手,制定新文科实践教学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以促进“新文科”背景下“一流课程”的建设。因此,实践教育需要借助高校、政府和各类社会主体的力量,整合政府政策、高校师资、社会资金等各种资源,形成政府引导、高校主导、各类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

4.重构课程评价体系

授课教师的专业性、课堂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课程框架、课程测评方式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成效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亦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教育工作者应从学习的角度,注重学生的发展,探索更加多元、系统、科学的学生评估体系。目前高校中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是通过该校教务系统,由学生进行课程评分。但许多高校存在形式主义倾向,造成学生“不打分不可查询成绩”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建议可以通过匿名问卷收集的形式,收集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真实意见,这将有利于教师对意见内容进行认真采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与改进。

在全球化、信息化、媒体化的今天,“一流课程”的建设符合新时代的教育发展理念,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新文科的特点是内容多元化、科学性和价值性。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质量要求,混合式教学助推“一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一流课程的建设是以观念更新、理念更新为基础、以方法改革为核心、评价为激励的一项综合性教学改革工程。因此,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建设必须与一流课堂、一流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发展。

猜你喜欢 新文科文科一流 关注一流学科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2020年12期)2020-11-24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中学生博览·文艺憩(2020年3期)2020-08-14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20年3期)2020-08-07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图书与情报(2019年4期)2019-11-20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6期)2019-08-10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17期)2019-08-01“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出版广角(2019年9期)2019-06-14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求学·文科版(2019年6期)2019-06-12“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豆文科作品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

推荐访问:助推 混合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