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路径

刘卫华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伴山而居,他们在生产生活之中发明和创造了许多民族体育文化遗产。这些由湘西各民族人民创造出来的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作为个体身体运动和体育文化的内容,主要使用于各种拜神祭祖、节庆民俗等活动中。它们是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湘西少数民族人民保家卫族的法宝,是湘西少数民族人民祭祀、节庆等活动的主要载体,它们见证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历程。但诞生于农耕社会,且具有浓厚祭祀、节庆、军事等原始功能的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乡村生活的城市化,村民意识的改变,其依赖的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属于他们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逐渐被打破。与现代体育文化相比,其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竞争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兴起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崛起,使得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中遇到了各种阻碍、冲击和挑战,很多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没落,有的甚至处于命悬一线的境地。信息化和数据化时代极大地推动了数字技术的运用和普及,改变和创新了文化传播方式,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多元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理念下,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选择新的发展路径。面对新时代科学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如何更好地运用数字技术保护和传承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民族体育工作者和去思考和探索。

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1]。它是大数据时代、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网络气息、信息气息及数据气息,与数据时代相互依存。

201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2]。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此出台了诸多相关政策法规和保护实施意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要求,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截至2021年8月,国务院先后公布了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统计,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有1557项,包括民间文学类167 项,传统音乐类189 项,传统舞蹈类144 项,传统戏剧类171项,曲艺类145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109 项,传统美术类139 项,传统技艺类287 项,传统医药类23项,民俗类183项[3]。

数字技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在我国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其技术也日益成熟。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4]。近年来,各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出台,国家也对发展数字经济和加快数字化发展进行了部署,而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并提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和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要求,这就需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化变革的机遇,以鲜明的问题导向和新的发展理念,推动非遗数字化传承研究和发展的新格局[5]。

2.1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典型的农耕社会产物。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新政策,如政府在湘西农村地区大力开展科学普及和义务教育,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人们能科学、客观、全面地认识世界、事物;
国家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湘西农村地区自然而然地,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了城镇化进程。新的历史时期,小康社会的实现,和谐社会的到来,致使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附的祭祀、节庆、军事等原始功能开始淡化和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对物质需求加大,加上交通越来越便捷,通信越来越便利,出现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大批涌入城里,成了时代的打工仔、农民工,进而造成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主体出现断层、断裂现象,大大地削弱了族群文化的根基。

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传承空间本来就很狭小,再加上网络信息流量范围广,文化传播速度快,湘西民族地区避免不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同时,外出打工的人在城市和发达地区不可避免地接受新的文化、新的事物,背离了本民族文化习俗,当他们回到家乡时,又影响了其他人的文化选择,这无形之中就冲击了本民族文化体系。外来文化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盛行,导致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尤其是新生代,对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甚至都不知道哪些民族文化是本民族文化,更不用说传承和保护[6]。

2.2 传承主体断层

传承人是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是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接力赛的当代执棒者。然而实地调查发现,老弱与后继乏人的问题正困扰着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续。这也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存在的普遍现象。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主要集中在巫师和消灾祈福的民众,这些人的身份比较特殊,且湘西地区人口基数本来就很小,这些巫师和消灾祈福的民众所占比例就更小。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淡化,使得湘西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同时,也造成湘西地区农村青壮年群体日益减少,“离乡”人口逐渐增多。另外,很多老一辈传承人年事已高,不能再身先士卒,也很难再继续示范、演绎,而年轻一代一部分读书考学,一部分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且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追求时尚,对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有驻足回眸,基本是不喜欢、没兴趣。即使是传承人自己的子女、孙辈,也不愿意子承父业、继承衣钵。社会结构变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得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逐渐缺少。

传承人作为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是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所在,其传承主体的断层对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2.3 数字化保护意识薄弱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力度,数字化经济以及相关数字化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动力[7],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肯定。2010 年5 月,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建立了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该实验区于2019年12月26日正式入选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该区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200多项。近年来,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得如火如荼,保护机制也越来越完善。然而,在信息化、数字化全新时代背景下,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途径和传播方式还显得有些滞后,数字化保护意识薄弱。通过调查了解到,政府相关部门还没有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文件,也没有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建设机构,就更别说数据库和数字博物馆的建立。可见,数字化保护实际行动与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大区的地位和身份不匹配,未能做到紧跟时代,与时俱进。

2.4 缺乏数字技术人才

当前,新技术快速驱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变革,正面临着一场信息技术“革命”。而这次“革命”不仅在重塑价值,创造体系,而且加速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也正是由于各行各业在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且整个社会在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比较薄弱,所以社会对数字技术人才的需求特别强烈。现阶段,湘西地区缺乏既懂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动作内容、技术特点、文化风俗,又掌握数字技术的新型人才。而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少不了二者兼备的人才。

2.5 数字化理论研究不足

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研究匮乏。用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民族体育、湘西民族传统体育等关键词在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从2000年1月到2022年8月,只有6 篇学术论文把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通过对湖南省近5年的各级各类课题统计,发现有关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立项课题也屈指可数。可见,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发展还未引起学者的关注。在数字化时代,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理论研究与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大区的地位和身份不相匹配,未能做到紧跟时代、与时俱进。

新的历史时期,无疑已经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同样,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以及传播的过程中,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并以此作为数字化媒介最大的优势,使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突破传承空间和传承时间的限制,扩大传承群体和传承场域,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3.1 提高数字化保护意识

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应提高数字化保护意识。首先,在政策上给以支撑。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协调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联合出台适合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有关政策文件。其次,吸引社会支持。除了政府有关部门的资金预算内拨款,还要争取社会资金的支持。政府可以从政策上鼓励地方信息科技公司、知名企业等参与到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来,从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方面给予帮扶和支持,既能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能让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及时保护和传承。再次,加强交流互动。鼓励和组织相关人员到国内外其他城市或地区进行考察、学习、交流,也可以“请进来”指导,借鉴和学习其优秀和成功的案例、方法。最后,地方科技、文化、体育、民委等相关部门通过科研项目的形式,组织开展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保护传承方面的课题研究,并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鼓励和吸引研究机构和个人参与到研究中,使其为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3.2 内培外引数字化技术人才

在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数字化专业技术人才是核心,其决定了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质量和效果。故而要通过多种方式建立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人才团队。首先,数字化保护的革新不仅指保护媒介和技术的变革,在保护和传承观念上也不同于传统的媒介技术和传播方式。因此,在本土数字化技术人才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要求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从业人员除了主动学习数字化技术,还要转变过去的传统观念。其次,与地方院校合作,开展数字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既熟悉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具备数字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培养后备人才。最后,积极向全国各地引进数字化技术专业人才。考虑到本土人才培养周期比较长,要解决目前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人才奇缺的问题,必须积极向全国各地高校、相关机构大力引进人才,注入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开展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人才紧缺的问题。

3.3 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影像数据库

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必须要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影像数据库。首先,对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据采集,对传承人口述及现场表演进行记载,推动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其次,构建数字库,在数字化存储记录中,把记载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图片、影像等进行翔实整理,做好分类、分层数字转化,构建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最后,构建存储云平台,使数据库内存空间得到保障,建立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型数据库。

3.4 建立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我国诸多学者都认为,数字博物馆是当代图书馆和博物馆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资源建设的新形式,体现着当今时代的信息转向。它是以数字形式对有形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方面信息进行收藏、管理、展示和处理,并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数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种服务的信息服务系统[8]。可见,建立数字化博物馆对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具有促进作用。彭建波[9]提出,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内容架构一般包括科普系统、藏品系统、知识服务系统和衍生产品系统4 个方面。因此,在建立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时,要有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内容、形式、发展、特色等科普栏目;
要有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影像、器材工具等藏品栏目;
要有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献、档案资料、口述历史等知识服务栏目;
要有与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各类器具手工艺品、游戏、动漫等衍生产品。同时,在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和制作过程中,要注重对其原始性、真实性、艺术性、民族性、整体性、功能性等进行生动演绎,让观众或受众身临其境体验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和神秘感,这样不仅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能给民族体育、民族文化、民族宗教等研究者提供启示和素材,进而引导其积极主动参与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

3.5 加强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理论研究

近年来,各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出台,国家对发展数字经济和加快数字化发展也进行了部署,以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并提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和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要求,这就需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化变革的机遇,以鲜明的问题导向和新的发展理念,推动非遗数字化传承研究和发展的新格局。湘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在新的机遇下,运用新的理论、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新的观点来审视和研究适应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和发展的思路和方向;
努力在数字化领域建立理论框架,争取研究和创造出新的成果。同时,为促进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以及提高湘西地区文化软实力,政府相关部门应提供一定的研究经费,鼓励相关研究人员开展和参与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进而拓展研究领域和研究思路,探索更多研究切入点,从而总结和归纳出研究规律,以期为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

数字化时代下,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数字化保护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在实施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地方政府要紧跟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提高数字化保护意识,加大对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政策支持和财力投入力度,为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保障。第二,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加强数字化技术人才建设,保证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质量和效果。第三,建立统一的专题型数字化影像数据库,推动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第四,建立遗产数字博物馆,突破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和时间,扩大传承群体和传承场域,参与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彰显湘西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第五,加强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理论研究,应从课题立项、论文撰写、创新思路等方面入手,为湘西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

猜你喜欢 湘西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22年5期)2022-06-05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21年5期)2021-11-22与文化遗产相遇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欢乐湘西民族音乐(2018年1期)2018-04-18走进湘西凤凰城散文诗(2017年18期)2018-01-31活态文化乡村地理(2017年3期)2018-01-11湘西 国画文艺论坛(2017年4期)2017-05-08

推荐访问:湘西 数字化 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