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泛娱乐化”思潮对青年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

孙皖江,杨金雪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30)

“泛娱乐化”主要是指一种以互联网为载体,内容空洞浅薄,戏剧化地过度渲染娱乐情绪,迎合人们感官需求的文化现象。其中“泛”字可解释为不切实际、漫溢横流、肤浅。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娱乐化就是在实现物质生活保障后,赋予文化、艺术等产品娱乐性,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可以说,通过合理监管和资源整合,娱乐化本身是一个符合市场需求、有益社会大众的产物。然而,尼尔·波兹曼指出:“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娱乐至死的物种。”[1]4-5当今中国,“互联网深刻塑造了青年,青年也深刻影响了互联网”[2]。互联网技术深刻地改变了青年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形塑其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青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青年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新事物的接受来得更快、更积极。互联网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青年的创新想法和行为喜好。但是,自媒体平台的多元化会降低青年对官方媒体的依赖度。在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世界中,不良的网络环境给青年价值观的构建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而青年缺乏足够的辨别和评判能力,往往受好奇心驱使而追求新奇,对自媒体时代“泛娱乐化”现象辨析能力不足,容易受到“泛娱乐化”思潮侵蚀。因此,在自媒体时代,应当了解“泛娱乐化”思潮的本质和特征,探析其源头,提出应对策略,消除其负面影响,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助力青年全面发展。

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泛娱乐化”思潮迅速扩张,导致青年过度关注“有趣”和“引人发笑”的娱乐活动,而难以进行独立的深度思考。因此,需要关注自媒体时代“泛娱乐化”思潮的本质和表征,深刻认识“泛娱乐化”思潮的不断蔓延渗透对青年思想以及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健康发展的巨大冲击。

(一)自媒体时代“泛娱乐化”思潮的本质

本质上,“泛娱乐化”思潮是资本操纵下的全球化产物。“泛娱乐化”思潮信奉“娱乐至上”,以微博、微信、抖音等现代媒介为载体,以粗俗搞怪、搞笑娱乐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浅薄的、无价值的信息,使大众获得一种廉价的精神快感和心理安抚。“泛娱乐化”思潮会为了娱乐而刻意抹黑历史,通过解构权威而消解民族认同感,使人们忘记民族主体认同。同时,如果社会中绝大部分人都只追求快乐,在娱乐中沉沦,消磨斗志和竞争力,那就几乎没有人再关注社会发展的意义。自媒体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不在于收集、解释和分析信息。“泛娱乐化”思潮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中的本质并无差别。只不过,在网络世界中,通过技术的加持,“泛娱乐化”思潮具有更强大的表现力,表现形式更加多元,传播速度也更快。西方势力通过这种文化价值渗透的方式,使得我国一些青年人难以实现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同频共振,难以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塑造坚定的政治信仰,造成了他们的政治冷漠。这样,青年群体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却难以形成社会价值认同,更遑论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现代文化应该引导青年走向文明和进步,而不是放纵和堕落。毫无疑问,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娱乐是必要的,我们并不反对娱乐。然而,娱乐不应该仅仅满足当下的感官冲动,快乐也不应该成为“第一原则”。在自媒体时代,“泛娱乐化”思潮深刻地影响着青年的价值塑造和文化生活,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

(二)自媒体时代“泛娱乐化”思潮的表征

自媒体的发展加重了现代社会的“泛娱乐”现象,“泛娱乐化”对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损害政治参与的严肃性、社会精神的高尚性和文化艺术的纯洁性,对青年在历史、文化、道德、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取向造成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1.政治生活的“去理性化”和“被民主化”

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除了拥有传统的政治表达方式,还拥有了基于信息技术而建立的网络政治表达方式。随着自媒体的普及,人人都有机会参言时政,政治热点事件被广泛讨论。“泛娱乐化”在大众政治生活中的表现首先是“去理性化”,具体表现为在新闻领域经“泛娱乐化”加工过的政治信息。政治新闻本应以严肃而正式的形象示人,但在娱乐的包装下却变得随意甚至搞笑,受众往往不能透过政治新闻中的娱乐因素而关注到背后的实际问题。例如,在“两会”这样庄重的时节,“体制内男友”却冲上微博“热搜”榜首;
比起“两会”所出台的政策内容,“明星代表”“明星委员”似乎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微博作为自媒体用户聚集的一个平台,在沟通信息、满足公众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传播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譬如,微博虚拟化、匿名化的公共环境中呈现出来的也许只是一种“民主参与”的假象,其所反映的事件有些时候也不能得到妥善解决。“碎片化消解权威”和“情绪化影响判断”的特性使得部分自媒体平台成为泛滥信息、虚假新闻的沃土。在自媒体平台上,“民主”被频繁提及,成为媒体吸引眼球的一个卖点。自媒体借助“公共领域”来策划娱乐噱头,制造争论焦点,搭建受众对话平台,使受众与传播者之间具有形式上的“民主”。而实际上,“泛娱乐化”社会氛围所导致的政治冷漠正在降低公众真正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公众的诸多狭隘偏见取代了理性判断。

2.社会生活的“奢靡化”和“物质化”

“泛娱乐化”的社会表达侵蚀了社会价值观和国人共同精神家园,在不知不觉中销蚀着青年群体的灵魂。价值虚无导致价值迷失,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奢靡化”和“物质化”。价值迷失会使社会道德文化走入低谷,颠覆人们对勤劳、谦卑、节俭等优秀传统美德的认知,而这些美德正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一方面,社会中的“泛娱乐化”思潮在一定范围内抽空了社会的精神底蕴,瓦解青年群体的道德观念和集体意识,冲击青年群体的价值共识和理性认同,误导他们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给其价值取向造成一定的盲目性,最终酿成道德滑坡、知行脱节的恶果。当娱乐性文艺作品总是以“三俗”文化为主题而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道德标准的规范之时,就会渲染消费欲望,并操纵和制造欲望,令人过度关注自身利益,强调物质生活的直观感官享受,导致社会陷入精神危机。另一方面,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作为“泛娱乐化”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对于网络直播、综艺节目、明星效应等缺乏抵抗力,容易在低俗文化带来的感官刺激中产生享乐心理,进而精神颓废,放弃崇高信仰和追求,迷失在庸俗物欲的精神鸦片之中无法自拔,逐渐在奢靡中失去理性。

3.文化生活的“庸俗化”和“戏谑化”

“泛娱乐化”思潮使文化风貌变得“庸俗化”和“戏谑化”,以粗鄙庸俗文化为卖点,颠覆青年的传统价值观,严重侵蚀青年人的灵魂和精神家园。“泛娱乐化”恶搞传统文化,以此博取关注、获取流量。由于大多数青年积淀不足、修养不够、阅历不深,所以直观、新颖、热情、奔放的艺术表达形式更受青年群体青睐。青年是当前文化消费的主力群体,但现在的粉丝“饭圈”文化早已被金钱异化,青年为了追星,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甚至荒废学业、虚度青春,把精神和希望寄托在不切实际的地方。在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不仅一些影视节目受到“泛娱乐化”思潮影响,诗歌、音乐等艺术领域也都可能沦为娱乐工具。部分内心浮躁的诗人为了吸引眼球,不惜采用炒作手段抢占娱乐“高地”,使得诗歌丧失思想性和艺术性而流于苍白。伪劣诗、口水歌频频出现戏谑化的表达,严重消解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对文化创新发展和青年价值取向都构成潜在的危机。这些能够直接带来感官刺激、不需要太多思想参与的娱乐方式,使得部分青年的价值取向陷入庸俗、浅薄和表面化。

4.传播渠道的“自由化”和“多样化”

当今媒体形态和传播形态发生巨大改变,以智能手机为主要终端的微博、微信等多种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一个传播渠道多样化、多元化的自媒体时代,为网络“泛娱乐化”提供了极为便利的传播途径。传播的便捷使得网络文化参与度剧增,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每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空前地参与到每一个社会性的事件和时代的变革中。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方便快捷的自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取而代之,信息的传播实现了极大的自由化。但是,传播媒介的这种自由化实际上会排除某类内容、偏爱某类内容,这种被偏爱的内容在媒介上极容易获得表达和传播,其他诸多内容也会自我矮化、自我阉割而向被偏爱的内容靠拢,以求更多传播。娱乐信息就是各大网络平台所偏爱的内容。健康的、有节制的娱乐教育和商业活动可以寓教于乐,让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但如今,教育、法律、商业等各行各业产出的内容都开始“泛娱乐化”,与传道、授业、解惑等初衷渐行渐远。事实上,人们被迫接受的大量内容都被裹挟在“泛娱乐”之中。由于网络用户群体的年轻化,广大青年被动接受了大量不良信息而难以分辨,过度的娱乐化对青年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造成了不良影响。

探本溯源,“泛娱乐化”作为一种瓦解社会价值的意识形态,产生于多重语境之下:第一,资本与技术的社会语境。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西方资本主导的价值导向和市场经济条件的加持下,娱乐的功能不断强化,逐渐演变出“泛娱乐化”思潮。第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语境。后现代主义反对同一性和权威主义,助推人们逐渐丧失对厚重历史的敬畏和尊重,造成崇高精神虚无化的危机。第三,个体独一化的微观语境。在自媒体环境中,人以个体为基本单位而形成人与社会的链接,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孤独和隔离感。过度娱乐化则满足了当下消除个体焦虑和孤独感的需求。第四,自媒体监管的制度语境。自媒体仍属新生媒体,无论是自媒体平台还是政府网络监管,都尚未做好“把关人”。

(一)西方资本操控——助推青年价值取向“泛娱乐化”表达的社会语境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信息世界,同时也制造了一种“信息茧房”,在每个人的外界筑起一道围墙。看起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可以实现个人的“娱乐自由化”表达;
但实际上,每个平台都由背后的资本操控着。西方资本主义崇尚狂欢精神,重视人性的放纵,寻求情感的表达。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大众文化失去了文化的创造性本质,成为娱乐业机械化、同质化、商业化的产物。资本家们通过提供娱乐狂欢来缓和阶级矛盾,娱乐化逐渐成为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和社会思潮。西方资本主义意欲通过“泛娱乐化”思潮传播资本主义固有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使中国的大众文化坠入平庸低俗、萎靡不振的境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利用各种娱乐产品向中国人推销西方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文化殖民,消解国人的价值取向,威胁我国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安全。与技术相结合的资本入局之后,娱乐产业带着西方意识,变成人们“想要看到”的样子。在资本跟娱乐合编的“幸福神话”中,人的精神维度消融了,人变成了娱乐消费的机器,失去了自我意志和独立精神。

(二)后现代主义传播——助推青年价值取向“泛娱乐化”表达的文化语境

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西方的批判现代性的社会思潮,具有反对中心化和权威性、反对理性、强调感性、传播内容平面化等特征。实际上,单纯“泛娱乐化”的内容只是输送给大众人群,其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将资本的主张包装成一种人们更容易接受的文化,这种麻痹人们神经的“娱乐文化”使人们沉溺于毫无深度的娱乐化表达中,停留在一种浅层次内容的获取上,放弃了对文化深邃意义的挖掘和思考。而对于文化精英群体,“泛娱乐化”思潮则被包装成后现代主义文化来进行输送。后现代主义过度强调对价值理性的批判和对个性的解放,质疑主流价值的存在意义,放弃了文化的思想深度,导致文艺作品过度娱乐化,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在后现代主义助推下,广大青年长时间受这种文化氛围熏染,难免会出现一些人理想信念淡薄、责任意识缺失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3]在后现代主义助推的文化语境下,“泛娱乐化”思潮蔓延,破坏文化生态,破坏青年的价值观,动摇青年的政治信仰,造成精神荒漠和信仰迷失。

(三)个体表达随意化——助推青年价值取向“泛娱乐化”表达的微观语境

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进入了一个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智能时代,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连接、社会的通信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社会以即时的方式连接起来,人们可以第一时间知晓全球范围内的新闻。人们借助自媒体决定自己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消费什么、投资什么,自媒体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指导我们的生活,最终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得个体拥有一部手机就相当于拥有了话语权,但同时,手机也越来越深地把每个人隔绝为孤独游移的个体,形成了各种群体的中心传播、圈式传播,甚至造成群体极化,使得各种“泛娱乐化”现象层出不穷。青年追求小众化、个性化的表达,希望通过对话语结构的细分而形成青年话语结构体系下的小众圈层,“国民度”和“大众流行”成了一种“奢侈”的存在。新媒体的发展确实为青年的诉求表达提供了平台,但青年处在人格完善、价值观形成和行为方式养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媒体技术的发展容易使话语权被资本裹挟,导致青年丧失批判和反思的能力,使其价值观变得“泛娱乐化”和低俗化。

(四)网络监管缺失——助推青年价值取向“泛娱乐化”表达的制度语境

自媒体时代造成了人们话语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变化。没有经过新闻传播专业训练的个人依托媒体平台,直接作为主体,将个体化的内容传播给大众。自媒体监管的困难有别于对其他媒体(官方媒体)和媒体平台的监管。近年来,国家关于整治网络乱象的专项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对一些自媒体存在的破坏网络生态、散播虚假信息等问题也开展了有效的集中整治,但有一些问题仍然存在。自媒体传播行为的自主性、社区性和高速性等特点挑战了政府所管控的权威媒体的话语权。自媒体的个人用户不隶属于任何媒体组织,更不接受新闻行业的管制约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对自媒体的监管陷入了困境。目前,我国针对自媒体行业的行为规范仍有欠缺,自媒体从业者发生不良行为或者自媒体平台产生侵权等违法行为时,往往不能及时受到应有的惩罚,即便“泛娱乐化”思潮的自媒体传播明显不利于正确的价值引导,自媒体平台也不会为此付出代价,这就使得自媒体传播中的“泛娱乐化”现象愈发严重。同时,自媒体平台会利用一些用户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无限挖掘新闻事件所包含的娱乐信息,而弱化对于事件的核心报道。在传统监管失效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信息的高速传播为“泛娱乐化”表达提供了温床,而在“泛娱乐化”表达的影响下,仿佛“万物皆可娱乐”。

“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跨越,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发展基础日益厚实”,“精神成长空间更为富足”。[2]由于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显著提高,中国青年精神品位不断提升,文化视野更加开阔。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思维活跃,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跟自己相关的一切事务中,不再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但在容易浮躁的互联网时代,特别是在匿名社交的情境下,部分青年在看到社会上的一些困难、矛盾和不正常、不如意的现象时,容易冲动、暴怒和偏激,越过呐喊的边界而陷入纯粹的情绪发泄,甚至随意谩骂。在复杂多变的时代,青年需要保持理智和客观的态度来思考问题,形成一个正确、稳定的世界观来应对这个变化的世界。

(一)青年过度参与社交媒介,消解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障全党全国人民全力以赴共创未来的强大凝聚力,是青年价值观塑造的根本遵循。虽然青年人对社会的独立探索意识较强,但是青年时期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泛娱乐化”思潮带来的是多元化的文化价值冲突,不仅包括各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碰撞,更有大量的资本主义文化的不良影响。特别是,深陷哗众取宠泥潭的“泛娱乐化”思潮破坏青年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自媒体风潮的涌动导致一些人公然与党和国家“唱反调”而制造舆论混乱,部分青年分辨不清,盲目跟风,导致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而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青年过度参与社交媒介而形成依赖性,泛滥的娱乐化信息必然侵蚀青年对现实严肃内容的关切,使得他们一味追求感官刺激,钝化其对时事政治的感知,进而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和历史认同感在青年中难以形成强大的号召力,因而引发历史认同危机。由此可见,“泛娱乐化”思潮的深层负面效应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二)青年沉迷“娱乐茧房”,导致价值理性缺失

马歇尔·麦克卢汉强调媒介的重要性,认为“媒介即信息”,媒介用一种强大而隐藏的力量来定义这个世界,创造了大众文化的内容。[1]9-10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确成了文化对话的重要载体。麦克卢汉认为,表达方式甚至比内容更重要,媒介决定了内容,媒介本身就是内容。媒介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介入和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却往往不被发现。自媒体重构了媒体与青年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凭借多样、多层的传播渠道,自媒体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充满奇趣,越来越贴近青年的个人生活、个人情感和个性体验,为青年群体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满足。青年尚处于成长和学习阶段,理性思辨能力较弱,对事物的认识偏于感性,面对一些媒体所传播的误导信息、虚假信息以及错误的思想和价值观时,不能透过娱乐现象认识问题本质,而是过分追求娱乐,让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的文化湮没在“泛娱乐化”思潮中。在“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下,娱乐媒体凭借图像化、碎片化的特点,打破传统媒介的包装形式,借助平台算法推荐,投其所好地向青年“投喂”特定娱乐内容,不断形塑并固化青年的娱乐偏好,使青年群体落入资本精心构筑的“娱乐茧房”。在这个虚拟的“娱乐茧房”里,部分青年长期沉沦于各大网络社交娱乐平台提供的即时、肤浅、同质的娱乐快感之中,对娱乐与生活、学习、工作之间的界限缺乏清晰的认知。面对极具吸引力的娱乐化信息,一些青年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变得浅薄、感性而缺乏逻辑,最终导致价值理性的缺失或淡化。

(三)青年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影响,掉进“普世价值”的陷阱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4]尽管当下网络生态中不乏优质媒体通过丰富的音频、视频、图画等元素符号的多元化表达输出许多优秀的科普类知识,但也有很多居心叵测的媒体和别有用心的西方势力蓄意挑起意识形态的对立,使得青年掉进“普世价值”的陷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谓的“普世价值”,根植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和物质基础,具有资本主义的虚假观念,具有虚幻性、颠倒性和欺骗性。“普世价值”话语以自媒体所传递的“泛娱乐化”思潮为载体,侵蚀甚至瓦解人们的思想,控制和支配人们的言行。例如,“回形针”“中南屋”的行径和“新疆棉”事件都折射出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图谋。一些西方国家打着“捍卫自由、追求民主、保障人权”的幌子打压中国企业,破坏新疆稳定,抹黑中国治疆政策,恶意放大和歪曲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挑起群体性事件,发酵和激化社会矛盾,制造社会动荡和社会紧张局势。它们用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来影响和侵蚀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普世价值”作为西方社会的政治性工具,造成了文化虚无主义,“泛娱乐化”便乘虚而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一旦表现为“泛娱乐”的形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会在无形中遭到消解和漠视。“泛娱乐化”的群体缺乏理性思考而随波逐流,离开了文化层面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与主流价值背道而驰。丧失了自我,文化自信也就无从谈起,最终会陷入文化自卑。中国青年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提高自己对西方话语工具的洞察辨识能力,避免落入西方精心编织的“陷阱”中。

“泛娱乐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媒体、家庭、社会等不同责任主体合力加以解决。面对“泛娱乐化”的浊流,我们不仅需要强化政府监管,加强网络治理的外部条件,更需要从青少年角度出发,指导和帮助青少年塑造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一)强化政府引导和监管,为主流价值的确立营造良好的媒体平台

“泛娱乐化”思潮是资本和技术编织的一张巨大的网,在这张大网之下,资本占据主导地位,每一个人都很难置身于网外。文化在欲望的改造下流于低俗、肤浅和表面化,在娱乐化的环境中失去自由。最终,人们沦为资本所炮制的娱乐的奴隶,加入了“泛娱乐化”的传播过程。有鉴于此,2021年9月2日发布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广电办发〔2021〕267号)正是国家对“泛娱乐化”敲响的警钟。首先,强化政府监管是防止资本越界的必要手段。要坚决打击哗众取宠、粗制滥造的娱乐节目,大力支持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优秀历史文化节目。与此同时,要抑制资本过度操控自媒体的行为,对制造了影响恶劣的社会性事件的自媒体平台加大追责力度,从而优化网络生态环境,确保娱乐的发展服从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其次,积极鼓励自媒体大力推动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的优质内容的输出。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优质自媒体的合法权益,从而更好地激发自媒体的创作积极性和宣传动力。同时,在自媒体平台层面要强化自媒体行业的自律意识,绝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更不能一味追求“娱乐化”而扭曲事实真相。最后,国家要及时出台对自媒体行业具有充分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行业规范,对违反相关制度的自媒体要依法依规严惩。当然,政府监管也要具有灵活性,辩证地看待资本、技术和娱乐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构建坚实严密的法律屏障,动态监测娱乐环境,规制娱乐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要灵活管控资本和技术,注重激发其创新创造的活力和对市场发展的动力。

(二)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解构西方话语霸权体系

首先,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5]当下青年人实际需要的是话语权掌握者与他们进行真诚的对话和思想上的碰撞,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们。一些自媒体以利益和流量为导向,会出现迎合青年人的现象,例如刻意模仿网络用语,制造广泛传播的鬼畜视频,输入西方价值体系,甚至发表披着科普外衣的反华言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舆情监督,加强自媒体意识形态治理,但不是直接一刀切地取消自媒体的评论互动功能。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偏重于平台责任,对自媒体运营者的责任规定相对缺失,难以定责,亟待完善。另一方面,管理者要与时代共同进步,主动接受新潮,不断建设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和舆论场,善于跟青年对话。

其次,解构西方话语霸权体系,坚持和突出人民立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要建立健全实事求是、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自觉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各项工作沿着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方向扎实推进。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青年的需要,因此,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灵活运用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环境中,丰富教育教学方法,特别重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当代青年“学马”“信马”。在正确的指引之下,培养青年的辩证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引导青年辨识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清醒地把握人生航向。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感化、渗透心灵、培养信仰、陶冶品格、塑造精神、抵制“泛娱乐化”潮流等积极作用,为青年构筑牢不可破的精神屏障。青年要在眼前纷繁复杂的娱乐文化信息中作出准确判断,谨防坠入“泛娱乐化”的浊流之中。

(三)加强青年崇高信仰培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娱乐观

历史共识是聚集、吸引、团结和组织一个民族全体成员的向心力,是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保持团结、稳定和发展的凝聚力,对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延续具有非凡的意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厚重的历史决不容许被“泛娱乐化”而成为娱乐的奴隶和附庸。对历史文化的“泛娱乐化”主要表现为恶搞和丑化传统历史人物,将历史故事置于戏谑的语境中重新表达,在对历史的肆意解构中一步步瓦解青年的历史认知,瓦解历史的凝聚力。对此,我们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抵制对历史的过度娱乐化就是要坚持对崇高历史价值的不懈追求,在青年心中深植对历史的敬畏感。社会宣传的主流绝不能掉入弱化集体精神和价值共同体的陷阱,而应当强化青年对集体情怀的认知,鼓励青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心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6]教育工作者要适时给予青年人正确引导,引导他们向着情感丰富、心智健全、充满理智、富有责任感的人发展。为此,培养青年崇高的价值理念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应当深入探寻当代青年审美需要的多样性,挖掘当代青年审美特征,拓展青年文化内涵。可以积极利用自媒体平台,采取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宣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培养青年的历史辨析能力,帮助青年冲破“泛娱乐化”思潮下的历史虚无主义迷雾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厚植青年爱国情怀,塑造青年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青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不竭动力。

结语

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当前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也呈现相互激荡的态势。在与后现代主义、“普世价值”、消费主义等思潮合流之后,“泛娱乐化”思潮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和手段,不能再视作简单的“释放压力的表达”。面对复杂的社会思潮形势,我们要防止西方势力利用“泛娱乐化”思潮夹带各种“私货”来对我国进行渗透。同时,新时代的青年需要通过全球化的视野,多观察,多思考,增强辨别的能力,避免被消极的甚至别有用心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力量所裹挟。广大青年要提升参与公共事务和网络舆论的能力,拒绝“杠精”,拒绝随波逐流,拒绝“泛娱乐化”思潮,增强自己应对挑战和斗争的能力。面对国际国内时代巨变的“大气候”,青年人更需要关注现实,坚守国家意志,树立为世界“立法”的精神,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猜你喜欢 泛娱乐化思潮娱乐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6期)2022-08-25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网络直播热发展中的冷思考新媒体研究(2017年1期)2017-03-07娱乐眼都市丽人(2016年7期)2016-08-03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军事体育学报(2016年2期)2016-06-15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11期)2015-12-02娱乐眼都市丽人(2015年5期)2015-03-20娱乐眼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娱乐眼都市丽人(2015年2期)2015-03-20“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学术沙龙辑录(2013年0期)2013-10-24

推荐访问:思潮 消极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