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解说员的风格探析——以央视体育解说员洪钢为例

北京体育大学:王昱雄

1951年,一支苏联男子篮球队到上海访问,与中国男篮举办了一场友谊比赛,为了满足更多体育爱好者的观赛需求,除了比赛选取在当时最大的卢湾体育馆外,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决定转播这场比赛,并请播音员张之和电影演员陈述搭档解说。这场临时安排的解说,打开了中国体育解说的大门,而“兼职跨行”的张之,则成为了中国体育解说的“开山鼻祖”。

从张之,到宋世雄,再到韩乔生、黄健翔、贺炜等名解说,中国体育解说在数十年的发展中渐渐规范化,解说员也从摸爬滚打的“半路出家”到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作为央视著名体育解说员,洪钢于2001年通过参加央视体育频道主办的全国解说员大赛获得优胜,并于同年加入体育频道担任主持人、解说评论员。他业务技术全面,自入台以来担任了多场重要赛事的前方解说评论工作。这其中的赛事跨度从冬奥会到夏奥会,从奥运会女排决赛到世界杯足球赛。随着经验的累积和工作的出色表现,洪钢自2010年起担任体育频道节目部播音组组长,负责评论员的管理工作。他也凭借独特的风格,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受好评。

1.1 表达精炼,时机恰当

1.1.1 描述精准简练,内容详略得当

以其主项排球解说为例。洪钢在比赛开场前会对比赛场馆设计、比赛双方战绩、个别球员情况、双方首发球员配置作简要说明;
在比赛进行中对比赛场面、球的轨迹、球队的战术进展进行即时的叙述,言简意赅。排球比赛中,每一分通常会进行5-20秒,双方各自在每一回合中通常会有三次触球,需要解说员高度集中,在运动员每一次触球时同步进行准确无误的语言表达。虽然比赛的场面观众可以通过电视直接看到,但解说员的同步叙述可以让观众更加沉浸式地感受比赛。他对“什么时候应该说什么”的安排巧妙合理,不会让观众觉得太琐碎,观众在增强对比赛背景了解的同时,也不会因为接收到过多与正在进行的比赛非直接相关的信息而“抽离”出去,忘了关注比赛本身。

1.1.2 及时解释说明,恰当留白互动

由于电视转播的限制,观众只能看到现场画面的其中一部分,如果解说员身在现场,就能对电视没有播出的画面作及时的补充。在排球比赛中,教练会对场上的队员进行轮次安排,也会在比赛时对场上队员做出换人调整。对非该项目球迷的普通观众来说,需要配合解说员的解释才可以看懂。洪钢不仅会对裁判、教练的行为作出解释,还会对某一球员失误的原因及时作出判断。例如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中国队对阵巴西队的比赛当中,中国队球员王梦洁出现了一个防守失误,洪钢及时作出了解释“这球虽然球速不是很快,但由于球触到了前排拦网队员的手产生了变线,所以对防守队员来说较难判断。”及时地作出了恰当的反馈,也避免了有不清楚现场情况的观众对球员产生误解和偏见。

近年来,央视在转播重大赛事时经常会请该项目已退役的运动员担任解说嘉宾,嘉宾们的特点类似:专业知识丰富,但解说经验缺乏。这就需要解说员在配合嘉宾解说的时候主动引导嘉宾。洪钢会适时地抛出类似“我们请xx来为大家总结一下刚刚这局比赛”“如果您此刻在场上这一分您会怎么打”的问题,通过与嘉宾的互动引导其阐述更多专业的知识,满足观众的需求。将“评价”的工作更多地交给更加专业的嘉宾来谈,自己则作适当补充和过渡。

由于电视转播已经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声音和画面,不像广播时代需要大量叙述,洪钢的解说以评价为主,描述为辅,话语精炼,重点突出。在回合制的诸如羽毛球、排球等项目的局间休息时间、回合之间的间歇时间,以及教练暂停期间和队员的交谈时间,适时地留白,“让画面说话”,既可以稳定解说节奏,又能达到不打扰观众观看体验、留有悬念调动观众的好奇心和紧张感等不同的效果。

1.2.1 幽默风趣,善用比喻

除了专业严谨的解说外,洪钢的解说也不时带一些“冷幽默”色彩,被球迷戏称为“冷艳”。譬如在解说巴西女排某场赛事时,巴西队员面对判罚提出质疑,情绪较为激烈,洪钢说“巴西球员纷纷示意打手,就跟一群池塘里的鹅一样,纷纷伸出自己的脖子”。然后再间隔几秒后又作出解释“没有侮辱巴西球员的意思,也可以说是池塘里的白天鹅”,增添了解说的趣味性。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半决赛比分焦灼时,洪钢也不时讲一些小段子来安抚嘉宾的紧张情绪,增进了和嘉宾的交流。

同时,适当的比喻也可以更加形象地传达出现场观众看不到的画面。譬如洪钢在解说某场比赛时提到“今天的比赛场地座位都是蓝色的,远远看去就像一片蓝色的海洋”。观众可以通过他的解说身临其境,丰富观赛体验。

1.2.2 沉着稳重,理性客观

无论是排球、羽毛球这样的室内运动,还是像足球那样的室外环境音较为嘈杂的运动,洪钢的解说语调都较为平稳,表达也较为冷静克制。而在中国队的比赛中,洪钢也会保持身为解说员的冷静与客观,不会过分偏袒主队,对观众做出错误的引导。结合洪钢的采访内容可以看出,他更看重身为体育解说员的“新闻记者”的本质,更注重公平公正和充分的新闻信息传播。对于裁判的判罚对错与否,他不会评论,只会解释规则,维护裁判的权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即“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裁判”。

在涉猎足球解说时,前有刘建宏和黄健翔的激情解说,大众对于解说员这一形象的认知更多是激情的、释放情绪的,洪钢则树立了个人独特的风格,始终保持着“客观”的声音观感和形象。

数字出版物盈利较少是数字出版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产品模式单一、同品种的商品在数字出版物市场中过于集中、缺少必要的营销策略等等。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出版社需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及选题策划工作;
构建内容方与技术方的共赢模式;
寻求有效的营销策略;
数字出版的产业链有待完善等。

当然,冷静并不意味着过分的平淡。鉴于体育赛事本身激情澎湃的特点,洪钢也会根据比赛的等级和重要程度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声音。2010年中国女排在逆境中顽强战胜韩国女排取得亚运会冠军,洪钢在喊出“尽管遭遇了很多的困难,但中国女排队魂仍在”时声音哽咽;
2016年中国女排战胜塞尔维亚女排,时隔十二年重夺奥运冠军时,洪钢激情的嗓音也伴随着女排夺冠的高燃画面一次又一次给观众带来震撼。可以说,洪钢作为陪伴中国女排十余载的“老朋友”,见证且共同铸就了这份伟大。

1.3 知识丰富,专业扎实

洪钢所涉猎的项目庞杂,但他总能在解说时体现出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由于在解说中洪钢会及时提供与比赛、球员相关的大量信息、数据,很多球迷认为洪钢是排球、羽毛球项目中活的“资料库”。洪钢对该项目的历史发展、规则变化、球员动态都有程度颇深的研究,甚至由于其对语言文化的兴趣,他还会在比赛中规范对外国球员名字的正确中文翻译,体现出他对项目和运动员的尊重,也体现出他对观众负责的态度。

除了项目本身的专业知识外,洪钢还对球迷群体有深入的了解。例如在某次解说排球比赛中,他在提到中国队主教练郎平指导的时候也提到了在球迷中盛行的“郎圣母”称号,拉近了和球迷之间的距离。

2.1 时代背景及受众需求

以媒介技术的发展为线索,中国体育解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广播解说时期、电视解说时期、新媒体解说时期。洪钢经历了后两个时期。相较于广播解说时期,观众可以直接观看到比赛的画面,听到实时的赛场声音,能直接获得的信息更多,不再需要解说员对画面进行无微不至的描述。同样,由于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从前只有解说员可以得到的信息已经可以轻而易举传到球迷甚至普通观众中,因此对解说员的解说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解说员减少描述,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或是对所知信息进行组合叙述,来吸引观众。

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有了更多获取赛事咨询、观看比赛甚至讨论比赛的渠道,一方面,信息的不对等性减弱,解说员不再拥有绝对话语权,受众的传播地位有所提高,解说员则需要更加“亲民”;
另一方面,资深球迷在某一渠道观看比赛后留下的评论、见解可能会反向滋养体育解说员,成为解说员的话语来源。由以解说员为中心的“单向”到球迷和解说员的“双向互动”,对解说员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解说员提供了互动渠道,方便解说员更加适应受众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从追求比赛结果到追求比赛的过程,再到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人们更加需要知识性强、内涵更丰富的解说,需要解说员侧重于对画面的补充、解释和评价。另外,观众在观看比赛时有了更多可以选择的渠道,观赛体验“个性化”的同时,也提升了广大观众群体的包容性,于是解说的个人特点得以发展。不同于广播时代,观众不再依赖解说去了解比赛,振奋人心,解说在比赛中更需要扮演陪同者、分析者的角色,洪钢这样“冷静客观”地解说也就有了对应的受众群体和市场。

2.2 个人经历及个人特点

最初进入央视时,洪钢担任的是排球转播组的实习编辑,实习一年后,才与央视体育频道签订了正式聘用合同。最初我们常常能看到他在赛场前线做记者,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的经历也与后来他对自己“新闻工作者”的定位相吻合。此后他被安排解说全国排球联赛、全国篮球联赛。2002年汤尤杯羽毛球赛举行时,洪钢认识了赛事转播的助理导演徐彤,表达了自己想解说比赛的强烈愿望。徐彤便将洪钢推荐给导演孙伟,结果他的表现得到了央视体育部领导和转播组的高度好评。大量的前期准备和对机会的及时把握,也让他能有机会解说更多自己热爱的项目,成长为如今的“全能王”。

洪钢本人性格偏内向,不容易情绪化,形成了他的解说较为冷静内敛的情感基调。此外,嗓音条件的不同也会影响解说员形成不同的解说特点。洪钢的嗓音偏冷调,主要在中音区,音域适中,也在客观上塑造了其解说的风格。

2.3 项目特点及技术特点

洪钢解说的项目以室内项目为主,通常不会有嘈杂的现场环境音。另外像排球、羽毛球这样的回合制运动,比赛的进行在时间上是间断的、不连续的,不需要解说员时刻保持高亢的情绪。

现代赛事转播技术和音频技术的成熟,也不需要解说员“喊”才能让观众听见。基于5G、超高清等技术及云直播平台,解说员可以选择远离嘈杂的体育比赛现场,排除冗杂声音的干扰,在安静的演播室进行实时解说。

3.1 保持热爱,不断更新信息

首先,热爱才是坚持的动力,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体育、热爱项目,才能保持对解说的激情,才能赋予自己的解说以思想感情,而不至于空洞乏味。要使自己的解说有“魂”,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出稿件的精神实质,以生命力和表现力感染观众。在作者看来,最好能亲身参与这项运动,以更丰富的视角去增进自身对于该项目的理解和体会。

另外,要把准备工作做在平时,保证自己以新闻工作者特有的敏感,利用自己比普通观众更丰富的资源,及时了解该项目的最新动态,和球迷走在一起,走到普通观众的前面。不仅如此,准备工作还应该全面细致,且要客观。例如若要当好一名排球解说员,应了解各国国家队、世界优秀排球联赛的动向,了解世界排坛涌现的新兴球员,还有积分排名、场地、裁判、伤病、状态等赛事信息和运动员信息,应该保持一定的观赛量,这样才能在做出评述时尽量客观全面,不误导观众。

3.2 刻苦训练,打好语言根基

作者认为,解说员是“幕后的台前工作者”,声音是解说员的形象,也是有声语言表达最重要的要素。播音员主持人离不开长期的艰苦训练,只有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维持良好的声音状态。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纵观我国那些优秀的体育解说员,几乎每一个都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奉献了十年以上,用声音一直陪伴着观众。解说员的声音不应该仅仅只是“悦耳好听”,还要结合项目的特点,结合观众的需求适时调整自己的表达习惯,使有声语言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3.3 取长补短,重塑主体风格

如今,随着媒介多样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解说员。如何形成个人风格,同时更好地服务赛事服务观众,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甚至脱颖而出,需要解说员找准自身地位。作者认为,在初期可以学习甚至模仿洪钢老师这样的优秀解说员,规范化自己的表达。学习对象可以更加多元化,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项目、某一赛事甚至某一个国家的解说,要有足够的阅历才可以知道自己更想要什么样的风格,可以做到什么样的风格。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应该明确“观众需要什么样的解说员”,分析不同解说员的解说风格成因,结合项目特点和观众需求,塑造自身的风格。

另外,个人风格也应该与媒介息息相关,在观赛群体更加细分的今天,也要明晰自己的受众群体和服务对象,从而进一步确定自己的风格。

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每个行业在不断前进,不断更新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对其从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身为一名解说员,不但要对自我有清晰的认识,对自身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规划,也要时刻准备着面对新的变化和挑战。只有向优秀的前辈们学习,付出足够的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完善自身职业素养,并保持兢兢业业积极向上的态度,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时代洪流中站稳脚跟,这也是本文研究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解说员球员比赛 小小解说员少儿科技(2019年11期)2019-09-10足球解说员:让足球在嘴里跑起来红领巾·探索(2018年7期)2018-10-16我不只是球员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水果总动员小学生作文·小学低年级适用(2017年10期)2018-03-23选美比赛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10期)2017-10-31比赛小雪花·小学生快乐作文(2016年11期)2017-01-09最疯狂的比赛智慧少年(2016年2期)2016-06-24思维擂台赛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09年5期)2009-05-31

推荐访问:解说员 体育 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