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咏茶诗词的文化意蕴探微

赵 晖

(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山西 吕梁 033000)

咏茶诗词是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兴盛的,它是茶文化传播的载体,亦是文士精神品格的寄托。北宋作为茶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涉茶作品在数量及质量上远超前代。欧阳修、梅尧臣、苏轼、黄庭坚等人,以诗人兼茶客的双重身份,将茶之“色、香、味、形”写入卷轴,赋予其形而上的审美意蕴。而“茶文化的氛围与诗文创作的结合,使得茶诗具备了形式与内容的双重美感”[1]。广义上的茶诗指涉茶之诗,而狭义是指以茶为主题,叙及茶事的诗词。本文取广义视角切入,凡黄庭坚诗中带“茶”字的作品,均为研究对象。

黄庭坚是北宋文人的典型代表,一生嗜茶,曾以茶代酒二十载,有“双井主人”(黄裳语)及“分宁一茶客”(富弼语)的美誉。据研究者统计,北宋时期,以茶字为诗题的诗歌仅300余首,诗人约100余人,其中黄庭坚95首,苏轼76首,梅尧臣60首[2]。有研究者作了更细致地划分,黄庭坚的现存诗歌中,涉茶诗110余首,咏茶诗30多首[3]。明代王士祯《花草蒙拾》中提及:“《草堂》载山谷《品令》、《阮郎归》二阕,皆咏茶之作。按黄集咏茶诗最多最工。”[4]

(一)十里茶香的分宁双井

茶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南方气候温润,日照充足且雨水充沛,是茶树生长的理想家园,这也是大量咏茶诗产生于南方的原由。黄庭坚(号山谷道人)生于江西著名的产茶区——洪州分宁双井(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这里依山傍水,钟灵毓秀,土地肥沃,云萦雾绕,适合茶树生长,因而所产茶叶品质独特,种类齐全,除久负盛名,被称为“草茶第一”的双井外,还有“白茶”“龙须”“云肤”“雪芽”等,一时名动京华,受到世人喜爱。明代贝琼以“十里秋风香”盛赞此地,而黄山谷自小便生活在这里。在户户有茶园,庄庄飘茶香的田间垄陌上行走,空气里都浮动茶的氤氲。人们种茶、摘茶、制茶、饮茶,是为常态。而黄山谷游戏其间,举手投足间被茶洗礼,逐渐成长为一名深谙茶艺,通晓茶道的茶客,而诗人身份的叠加,使其笔下的茶叶又多了层文化底色。他描写茶乡之隽秀,茶农之素朴,茶叶之精妙,生动至极。而每摘茶﹑品茶或咏叹茶功的作品,传神且富美感。“北苑春风,方圭圆璧”写茶饼形状,方形如圭器,圆形如碧玉。“月团犀胯斗圆方,研膏入焙香”“碾声初断夜将阑”写碾茶及制茶的辛苦;
“曲几团蒲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描绘煮茶情境,他将车轱辘声比作煮茶的声响,想象奇绝;
“碾破春风,香凝午帐,银瓶雪滚翻成浪。”写品茶的乐趣等,这些茶诗都源于黄庭坚这位资深茶客,在阅尽千帆后对品茶体验的加工。

黄庭坚15岁离开家乡,之后便开启漫长的宦游生涯。他虽尝过各地的茶叶,但对家乡的茶叶,始终情有所钟。尤其是被誉为“草茶第一”的双井茶,曾不吝笔墨,写下约30余首咏叹之作,占据着茶诗的小半壁江山。双井茶生长于峻岭中的半山腰,经历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后,叶子鲜嫩异常,这种绝地逢生后带来味蕾体验,令诗人难忘,他有《双井茶》《双井茶送子瞻》《答黄冕仲索煎双井并简扬休》《公择用前韵嘲戏双井》等吟咏佳作,为双井茶代言。“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双井名入天下耳,建溪春色无光辉。”“家山鹰爪是小草,敢与好赐云龙同。”字里行间,多溢美之词,双井茶由此扬名。苏轼、欧阳修等人都有盛赞之词,“长安富贵王侯家,一吸犹须三日夸”(欧语)“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苏语),可见双井茶深得文士喜爱。清代陈文瑞在《西江竹枝词》中有:“旗枪嫩绿展将齐,到处筠篮雨后携。好事人生山谷后,争谈双井压江西。”后人亦多以“双井”代指黄庭坚。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四)中“双井因黄庭坚而重”一语,点明两者因缘深厚。而诗人每行走江湖,在风潮浪打中的羁旅之思也在对家乡茶叶的品鉴及书写中得到释放,这些生于青山幽谷、不染尘世的茶叶是其人生的慰藉,山谷有言“以吾之乐双井,知和甫之不忘卢泉也”。

(二)以茶交友的宦海生涯

宋代是饮茶史上的龙凤盛世,茶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5],统治者不仅爱茶、礼茶,亦赐茶给群臣,“又有茶酒厨料之给”,士大夫沐浴膏泽,歌咏茶事。宋徽宗时,贡茶发展呈登峰造极之势,而身居官僚机构的黄庭坚便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名茶,参与茶事活动,他对茶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大龙团茶、小龙团茶、密云龙茶、建茶等珍稀茶叶,在其笔下活跃,“矞云苍璧小盘龙,贡包新样出元丰。”“外家新赐苍龙璧,北焙风烟天上来。”,“盘龙”及“苍龙”都是贡茶,因茶饼上压有精美的龙纹图案而得名,深受皇室喜爱。“壑源包贡第一春,缃奁碾香供玉食”描写了世间珍品壑源拣芽,很少有人见其面貌,而诗人得饮此茶,倍感荣幸。借官茶提升认知及品味,也成为这一时期文士价值的体现,欧阳修、苏轼等人都有品鉴之作。黄庭坚这类茶诗多作于其供职大名府国子监教授期间,生活优渥闲适,经常举办文人茶会以度暇日,参与者多半是志趣相合的亲旧好友,其交流品茶所得,切磋诗文创作,乐此不疲,所谓“倾身事茶不知老”便是如此。《博士王扬休碾密云龙同事十三人饮之戏作》描绘的便是馆阁文人畅饮官茶,谈笑风生的场景;
《次以道韵寄范子夷子默》中“颇知城南园,文会英俊侣。何当休沐归,怀茗就煎去。”亦是写诗人邀朋呼侣在城南园中聚居饮茶之事。另《寄南阳谢外舅》《宣九家赋雪》等以茶会友,有瓜果、琴棋相伴,文士煮茶、说经、博弈、谈志,极赋浪漫色彩。

黄庭坚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及第,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入朝为官,践行儒家“兼济天下”之志是其毕生所愿,可一入官场深似海,虽有“雨作枕肇秋,官闲省中睡”的闲适时刻,却也屈指可数。六十载人生如白驹过隙,而多半时间,诗人处于贬谪的逆途中。而苏门文人亦离散各地,起起落落,命途堪忧。忆起早年同苏轼兄弟、秦观、张耒、李之仪等人在西园的川泽花木下掇茶联句,行茶令、斗茶、分茶,诗词唱酬,是何等高雅快意?而今却是“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将最爱的茶叶作为传情的信托,或祝愿友人春风得意,或慨叹命运不济,或讽刺时政,或叙家常琐碎等等,所有悲欢之事都托付在这茶中,而友人收到后自是欢喜,赋诗盛赞以回赠这份情谊。《省中烹茶怀子瞻用前韵》《谢曹子方惠二物二首之煎茶缾》《次韵答曹子方杂言》《双井茶送子瞻》,《以双井茶送孔常父》等茶诗,都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下。茶维系着友人间的情谊和温度,在往来赠受间,情感升温。同时也反映出茶在文人圈中的地位,已成为无可替代的精神交流媒介。黄庭坚与苏轼等人不仅赠茶附诗,还结合对各地茶叶的品鉴,表达出对茶的独特感受,这使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名茶进入大众视野,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一)以茶参禅的无机之心

黄庭坚生活于南宗禅的圣地江西,这里庙宇如林,诗人从小便跟随其祖母,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出入寺院庙宇,聆听佛法。及长,得与禅师结交,向其叩问佛法,切磋诗艺,佛学修养日渐深厚。寺院的清幽及禅宗的玄妙,令诗人着迷,而每每喧嚣之际,来寺院参禅避世,煮茶论道,成为黄庭坚人生乐趣所在。寺院中禅僧既种茶制茶,又传承着茶文化,“酒气醉诗情,茶香催禅心”,参禅注重环境的静寂及内心的专一,讲究在静虑、修心中“了却苦难,得悟正道”,而茶之清苦、洗神恰有锦上添花的效果。无论“茶”还是“禅”,都讲究顿悟,故寺院往往将茶作为辅佐修行的良品,并以茶礼佛,以茶待客,遂成寺俗。唐代《百丈清规》中记载了各类佛家茶礼及茶事,而发展至宋代有过之无不及,无日不茶也成为佛寺一景。文人则将清净的寺院当作避世之所,通过饮茶,试图摆脱仕途失意及人生困顿所带来的精神苦痛,逐渐地借茶参禅也不再是僧人的专属,而成为文人的生活追求。《次韵答曹子方正杂言》中“何时解缨濯沧浪?唤取张侯来平章,烹茶煮饼坐僧房。”是什么唤起诗人“濯沧浪”的归隐之心,不言而喻。现实不如意,志向不得伸展,诗人只好寄情于茶,而他选择的地点是在僻静的僧房,不是别处。这也说明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士阶层有在寺庙饮茶的喜好,在缕缕茶香中,寻求心灵的安适及超脱。《寄新茶与南禅师》《赠郑交》等诗中都有借茶问道以淡化仕途失意的描写,亦贯通儒士自身优雅洒脱的审美追求。此类茶诗,亦是禅诗,它把饮茶适意与习禅所得联系在一起,构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成为士阶层普遍的书写方式。

黄庭坚的家乡修水是产茶名地,亦是洪州禅的传播地。洪州禅的基本特点是“触类是道而任心”,即“平常心是道”。可以解读为,用天真无机之心去面对现实,得失随缘,心无增减。黄庭坚深受其影响,对于仕途功名并未过分执着,而因“结党”苏轼等人受牵连被流放后,亦是泰然处之。被贬之地虽贫瘠却不影响他纵情山水,反是快意逍遥。如此心性其茶诗自然也不落俗套。《今岁官茶极妙而难为赏音者戏作两诗用前韵》(其二):“乳花翻椀正眉开,时苦渴羌冲热来。知味者谁心已许,维摩虽默语如雷。”摩诘在佛教中是位大乘居士,以思维敏锐、辩才无碍著称。面对何为不二法门的提问,维摩诘以静默作为回答,却于无声处听惊雷。面对世间万物,只有避开两极,以“处中”的方式去观察,才能得到其中真意,这也透露出黄山谷的处世哲学,维摩诘的“沉默”亦是诗人的“沉默”,对待世间万端,不能有分别心,勿要执着好坏,只有以平常心观之待之,才能解开束缚,开启智慧。《谢黄从善司业寄惠山泉》中有:“是功与世涤膻腴,令我屡空常晏如。安得左轓清颍尾,风炉煮茗卧西湖”。此诗作于黄庭坚被召回京述职之际。或是因为之前遭遇了太多打击,诗人对此次召回并未表现出过多喜悦,心态平和。他“卧”看西湖美景,足见其闲适,而煮茶又添几分雅趣。世间功名在其心中早已涤荡一空,故而能安然自若地一边喝茶一边赏景。全诗虽未直接阐释或引用佛教经义,但字行之间流露出的“清心”“别世”“忘怀”的理念,却是对禅宗精髓的吸收提炼。在自然景色中放空自我,也可以获得超尘物外的感受,而不必拘泥于参禅只在寺庙的形式,这是禅宗世俗化和生活化的体现。

(二)隐逸恬淡的自然之趣

宋代儒释道一体化,禅宗讲究心性的修炼。而儒家与道家,一为入世一为出世,看似对立,实则关联。黄庭坚一生,都在为入世奔走营营,儒教礼义的训诫,父辈的谆谆善诱在无形中为其戴上仕途经济的“枷锁”,但其本人并不热衷,以至初登科场落败后,依旧喝酒哼曲,不改其色。其骨子里偏爱青山田居,家乡那片茶园常唤起他归隐之心。尤其之后官场中多次受排挤贬谪,让他对官场有更清醒的认知。在《双井茶送子瞻》中写道;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诗人以茶为媒,深情点染上对老师的一番情谊。希望苏轼能在茶道中体悟人生滋味,记起黄州那段独驾扁舟,浮游太湖的岁月。时局动荡,政坛倾轧,乌台之祸,或又重来,委身权贵如履薄冰,不如归去。诗人将不露声色的劝勉及对时政的忧虑隐匿于一杯茶中,蕴藉深沉,这正得益于儒家诗教的熏陶,且最重要的是传递出诗人退隐的想法。同有“何时解缨濯沧浪?”一语更是干脆利落表露其卸甲归田之愿。这一时期的文人,有感时局变动或自身遭际,都有在茶中寄托归隐之思的写法,这迥异于唐代飞动浪漫的文思,而更侧重内省理性、含蓄深沉。他们受道家自然主义影响,“把茶作为吟咏的对象,反映的是诗人内敛自省的处世原则,同时也寄托着寻求超然洒脱的审美理想”[6]。

隐逸的表象下是诗人对自然恬淡生活的热爱,“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这是《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中的一首。微风、细雨、柳絮、落花构筑的三月,本就充满诗意,再加上淡淡清味的雨前茶,静谧悠远之气顿生。这是心怀隐逸情结的高人雅士的聚居之地,无丝竹管弦之呕哑,无喧闹流俗之所往,是真正无拘束的自在逍遥。又《题落星寺》中“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落星寺远离俗世,云雾弥漫,远处水天相接,小舟慢行,行客流连不忍离去。僧人打开户牖,用古藤煮茶,茶香四溢。全文以平淡自然的语言表现出了作者淡雅恬静的心态,创造出了深邃淡然的艺术风格。[7]文人饮茶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茶自带的风雅属性使其成为文人诗意化生活的载体。黄句“诗催孺子成鸡栅,茶约邻翁掘芋区。”写其大哥一边吟诗煮茶,一边邀约邻里去翻掘芋地。茶被放置于这样的背景下竟毫无违和,暗含着诗人对茶,对人品的赞许。这种远离朝堂,田居烹茶的闲适是诗人憧憬的生活状态,虽带有消极避世情绪,但无疑是黄庭坚一类的文人在当下平衡生活的最优选,“政治黑暗而多变,让诗人怀疑现实,产生畏祸心理,转而选择一种诗酒花茶、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来寻求明哲保身。”[8]“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同样涌动着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

(三)内外兼修的理想人格

文人笔下,茶是“清苦先生”“清雅居士”的代称,苏轼也有“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比拟,但此处“佳人”非实指,而是一种精神品格,有屈原香草美人之意。茶之清淡、雅致、色香、味柔就如内外兼修的女子,这正是文士所追求的理想人格。饮茶不仅是诗意化生活的 体现,更是文士品格的彰显。俗人喝茶若牛饮,权当解渴之用,而君子不仅注重茶叶的品质、茶具的精美、饮茶环境的清幽以至同道人的修养,更追求茶品与人品的相得益彰。黄庭坚一生从政,儒家民本思想对其影响较大,“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其察民情、施仁政,所到之处,政绩和口碑俱佳。但仕途荆棘,又令其止步踟蹰,在他身上,有明君贤臣的美政理想,他追随苏轼,亦是受其人格的感召。可受困于现实而不得志,此时案牍上的一杯清茶,沁入心脾,消除烦闷。浮于其上的翠绿叶子,四散的清香,沁入心脾,入口感受其苦涩、回甘、清淡、浓郁,恰如人生。黄庭坚以茶来关照内心,他将对美好事物的寄寓都溶解在其中,如同觅得一位精神伴侣,这也是文人爱茶、赠茶的缘由。黄庭坚有诗“雪里过门多恶客,春阴只恼有情人。”他眼中的不爱茶之人便是“恶客”“无情人”,可知,他在茶中寄托了理想的人格和情怀。

黄庭坚茶诗的寄寓性更能够体现宋代文化的特点,“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9]。从饮茶中,透露出宋人偏重于哲理性思考,且喜欢从物象上提炼一种精神气骨。《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烹三首》(其一)中有“碎身粉骨方余味,莫厌声喧万壑雷”,宋代制作的团饼茶,煮前需将其碾碎为末,宋人笔下,这种粉身碎骨却不改其质的特质俨然象征着一种人格、尊严。茶之鄙弃功名,粉身奉献恰似君子之德。同时期欧阳修的《双井茶》“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色味。”,双井茶经冬而不改品质,而君子也因如此,坚守本心。茶词《满庭芳》中“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凡。纤纤捧,冰翁莹玉,金缕鹧鸪斑。”写出茶性的高洁,是诗人理想人格的投影。《送王郎》中写诗人勉励妹婿“要须心地收汗马,孔孟行世日杲杲。……儿大诗礼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边读书边饮茶,茶香伴着墨香,这是儒士提升修养的妙方。可见,茶对诗人的意义非凡,已深入其骨髓,成为其血液的一部分,茶成全了士大夫对美好品德的向往。山谷曾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老夫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10]其茶诗便是最好的注解,朱熹所谓“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茶经过文人书写,同菊花一样成为风骨、美德的代名词,透过茶来表现文士对君子之德的要求,并依托茶诗去彰显这种审美需求。

通过这些吟咏性情的茶诗,可以感受到黄庭坚恬淡自然的生活乐趣及崇尚本真、不慕荣利的人格魅力。茶对诗人成长环境的浸染,与佛教义理、仕宦体验的交融渗透,使其茶诗充满着理趣和哲思,其中的真意,不只是象征性地揭开北宋乃至有宋一代茶文化的冰山一角,而是透过表面的茶媒介,引出对当时北宋文士生存状态及精神世界的探讨,以期给现今浮躁世界下的人们一个善意的提示,当你生活不尽如人意,或迷茫不得出路时,饮茶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或许当你沉静下来,尝到茶的甘苦后,会有一番新的体悟和选择。就如千年前的人,出世或入世,田园或朝堂,只要顺从于心,便无关对错。

猜你喜欢 黄庭坚诗人 最帅的诗人好孩子画报(2021年3期)2021-04-02白饭、皛饭与毳饭故事大王(2020年8期)2020-08-04“诗人”老爸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9年8期)2019-08-27从棋品看人品意林·少年版(2019年2期)2019-01-16我理解的好诗人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诗人猫读友·少年文学(清雅版)(2018年5期)2018-09-10从棋品看人品中学生百科·悦青春(2018年5期)2018-06-14“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中华诗词(2017年11期)2017-04-18黄庭坚一夜三点灯儿童故事画报(2015年8期)2016-01-27诗人与花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推荐访问:黄庭坚 意蕴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