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在城市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作为与担当

文| 李志林 曾家兴

相关研究表明,城市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二的能源供应,产生了全球四分之三的温室气体,城市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战场。作为经济发展的先驱者和创新型解决方案的来源者,城市的重塑和适应,让对抗气候变化成为可能。

深圳既是经济大市、产业大市、人口大市,也是空间小市、资源小市、环境容量小市。作为中国第一个接近全部城镇化的城市,在城市42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圳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探索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创新路径,绿色低碳化水平不断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效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全民参与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日益深入,走出了一条基于本地实际、充满实践创新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道路。截至目前,深圳PM2.5下降至16微克/立方米,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好水平,被央视点赞是一座可以“深呼吸”的城市;
率先实现全市区域消除黑臭水体,茅洲河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提名案例,《人民日报》等媒体多次专题报道深圳治水成效和经验;
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66.6万辆,纯电动物流车保有量全球第一;
绿色建筑总面积达到1.47亿平方米;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2021年底,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发布《2021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报告》,深圳绿色竞争力在中国289个主要城市中居首位。深圳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着力推动减缓气候变化。一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模式由建市初期的“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升级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构建新兴产业集群,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近40%,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8年稳居全国首位。二是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在中国率先推行新建民用和工业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建设规模和占比稳居全国前列。三是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彻底淘汰民用散煤和普通工商业用煤,清洁电源装机占比约77%,形成核电、气电、清洁煤电、可再生能源互补的韧性能源格局。四是全面推行绿色交通。全市公交车、出租车及网约车率先实现100%纯电动化,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深圳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全国第一,绿色出行分担率达74%。此外,深圳加快低碳试点示范,建设28个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高标准推进试点建设,形成一系列集成绿色低碳技术的新模式、新场景。

作为中国市域最小的超大型城市,成立之初,深圳就根据山水林田湖草的本底特征,前瞻性规划了“带状多中心组团结构”的城市框架,奠定了深圳集约高效、弹性友好的宜居本底,最大限度保障城市与自然共融共生。进入城市开发建设加速时期,率先将近50%的市域面积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致力于打造山海连城空间格局,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为39.1%,荣获“国家森林城市”;
以绣花功夫提升生态品质,着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建成公园1238座、绿道2843千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覆盖率超90%,形成连山通海贯城串趣的生态游憩网络,“推窗见绿、开门入园”正在逐渐成为现实。此外,深圳持续推进基于自然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全市353平方千米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占建成区总面积的37%,全面实施东部海堤重建、防洪排涝及老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成效显著。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深圳围绕“双碳”目标,在政策法规、标准体系、能力建设、公众参与等领域也在不懈探索创新。

一是坚持立法创新,不断健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法规。法治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保障,40年来,深圳出台了特区环保条例、绿色金融条例、绿色建筑条例等20余部生态环保法规,初步形成以综合性法规为统领、专项法规为主干、政府规章为延伸的制度体系。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出台全国首部绿色金融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出台《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提出面向2025年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目标任务,努力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在重点领域深耕细耘。近年来,聚焦氢能、储能、核能、动力电池等重点领域深化应用基础研究,搭建56个创新载体,储能电池市场竞争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核电技术和安全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智能光伏逆变器、锂离子储能等技术处于全球领跑阶段。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21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总产值比重超过70%。

三是发挥市场作用,倡导全民参与新风尚。通过深化碳交易市场建设,以3%的市场配额规模实现全国首批试点碳市场13%的成交金额,管控的制造业企业以62%的增加值增长率实现了40%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了碳增长。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2021年新增绿色信贷225亿元。持续创新碳普惠场景,2021年底上线的“低碳星球”用户数量已超过100万人,2022年6月上线的“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用户数量约为20万人。

作为海滨城市、气候敏感脆弱地区,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高温、干旱、海平面上升等挑战深刻影响着深圳。当前,我国实施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正在加快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深圳而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直面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的必然选择。深圳将继续发挥先行先试的排头兵精神,深入实施“双碳”战略,以现行示范标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一是坚持以目标引领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城市建设,目标先行,应对气候变化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能空喊口号。围绕减缓与适应两大方面,科学谋划深圳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蓝图:到2025年,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迈上新台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续降低,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效提升,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局面;
展望2035年,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稳定脱钩,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创新低碳城市全面建成。

二是聚焦重点领域减排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圳历来坚持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跑出“加速度”。未来,将继续聚焦减缓气候变化核心领域,推动“20+8”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逐步完善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体系。构建更加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海上风电、氢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打造“新能源之城”的全球标杆为目标,持续推动传统燃油汽车逐步退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打造高星级绿色建筑聚集区,大力推广光储直柔一体化示范应用。

三是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抓住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同源特征,从源头推动协同增效,是进一步提升城市绿色含量的不二选择。未来,深圳将一体谋划、一体部署,推进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以“更安全、更韧性、更宜居、更智慧”为目标,全力打造全球气候适应型城市发展典范。筑牢城市安全基底,到2030年,城市防洪(潮)能力不低于200年一遇,智能气象服务网格精细化水平达到100米、5分钟。塑造城市韧性,推进海绵城市全域建设。构建宜居社区100%覆盖的友好型城市,不断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是通过创新和改革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水平。改革开放与创新,是深圳的根和魂。深圳将继续以改革激发低碳发展新动能,把创新融入法治、市场、科技等综合体系中。探索应对气候变化专项立法,推动绿色金融政策创新,持续深化碳普惠、碳交易和气候投融资试点改革。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提前布局关键零碳和负碳技术研发,培育百余家绿色低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为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技术储备。同时,推动十大领域45个低碳工程及100个近零碳排放区试点示范落地实施,为全球碳中和模式提供深圳样板。

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深圳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国内城市的合作共享,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深圳绿色 绿色低碳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探索气候变化起源真相的艺术作品英语文摘(2022年3期)2022-04-19第23届SIMM深圳机械展模具制造(2022年1期)2022-02-23热炼健身·深圳侨城至臻会所现代装饰(2020年12期)2021-01-18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现代装饰(2020年11期)2020-11-27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英语文摘(2020年4期)2020-07-28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英语文摘(2020年4期)2020-07-28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美中摩擦可能会破坏与气候变化做斗争英语文摘(2019年3期)2019-04-25深圳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推荐访问:深圳 担当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