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

文小莉

(中共宜昌市委党校,湖北 宜昌 44300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文化遗产。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1]红色文化作为我国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文化积淀,承载着珍贵的革命史迹,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对弘扬中华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引领城市文化建设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湘鄂西革命主要活动地的宜昌,是一块具有光荣传统的红色沃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加快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步伐,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更赋予红色文化资源新的历史使命,正是适应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创新举措。

红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鲜明特征,是城市精神的灵魂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对于激活红色基因、提振城市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是激活红色基因的基本要求

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核心,是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基因密码。红色基因饱含着“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彰显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充盈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2]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确保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因此,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整合红色文化素材,将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全过程。在适应城市文化发展的逻辑中推进红色文化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实现红色基因的立体呈现,更好地赓续精神血脉。

(二)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是推进以文化人的重要引擎

文化是塑造人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价值取向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有利于提高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自觉抵御各种外来风险和挑战,守牢我们的精神文化阵地。“国之见重于人也,亦不视其国土之大小,人口之众寡,而视其国民之品格。”国民的品格是决定国之大者的关键因素。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气质的有力呈现,在推进城市文化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征程上,红色文化能够唤起人的良知,升华人的品行,锤炼人的道德,使“国之见重于人”,为民族复兴培育可堪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是优化基层治理的内在逻辑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2021年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贵阳市考察调研时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红色文化蕴含着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的特殊基因,是发动群众、团结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精神写照,其精神实质正是优化基层治理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要求。把红色文化创造性融入到基层社会治理,发挥红色基因凝聚人民的磅礴之力,必能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是提振城市实力的必然选择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厚底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区域竞争,将以文化论输赢。”城市活力的激发、潜力的挖掘和创新力的驱动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提振城市实力必须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只有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努力打造城市文化符号,真正用文化塑造城市之魂,城市发展才更有活力和动力。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凝结着中国共产党至死不渝的初心和使命,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其强大的精神引领力和感召力必定会成为城市鲜明的底色和特有的精神瑰宝,其精神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汇聚高精尖人才,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赋能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宜昌立足本地红色资源,准确把握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的机理要求,拓展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过程渠道,促动城市文化实力不断跃上新高度。

(一)以“红”为底色打造育人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4]只有运用好红色资源,以红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培育人、引导人的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为城市文化建设铸魂、为城市发展聚力。

1.用新的内涵唤起英雄记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对馆藏文物进行梳理,深入挖掘宜昌党史上的重要人物与历史事件,收集相关历史文物展览,充分展现英雄人物在革命生涯中的光荣事迹。拍摄《舍命守密》等红色保密教育片,系统编撰革命老区百年发展史,让红色历史的内涵融入群众生活,唤醒群众对革命先烈的记忆。

2.用动的阵地激发精神伟力。建立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党性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展厅等场所,免费向群众开放,引导社会各界强化爱党爱国思想行动自觉。打造“红色文化车厢”、快速公交“红色文化站台”等流动阵地,采用图文实物、场景再现等多种手段,再现不同时期的革命风云,以浓厚的流动红色文化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3.用活的故事讲透时代声音。以“红色教育进课堂”活动为载体,组织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讲述红色故事,用红色精神立德树人。以三峡文化讲坛为平台组织系列党史讲座,重现宜昌百年历史的风雨沧桑;
以宜昌革命为题材举办《峥嵘岁月》系列连环画展,在史实生动的原创连环画中展现宜昌人民的浴血奋战史、光辉灿烂史,激励人们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以文艺活动为抓手推出《薪火》等红色剧目,唱响红色主旋律,传递至诚保国的家国情怀;
以比赛为依托组织红色讲解员大赛,塑造高素质红色讲解员队伍,讲好红色故事,传播时代声音。

(二)以“红”为内核激发治理新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5]宜昌市以弘扬红色文化为抓手,点燃“红色引擎”为创新基层治理注入“红色动能”,打造“一线五化”的基层治理“宜昌范式”。

1.深耕“红色土壤”,筑牢基层治理“桥头堡”。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利用家门口的“红色资源”,通过开展学透“红色教材”、搭建“红色阵地”、追梦“红色基地”等主题活动,把红色文化融入社区党支部建设过程,加强社区党员干部的政治训练、思想淬炼,把基层党组织锻造成“敲得开门、认得到人、说得上话、托得了事”的坚强堡垒,放大城市文化推动基层治理的效果。

2.厚植“红色因子”,破解基层治理“千千结”。积极打造“治理合力聚起来、居民自治转起来、物业服务暖起来”的红色物业,深化党建引领物业管理全覆盖,健全物业管理服务制度机制,让物业服务真正“红”起来,民心“暖”起来。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物业公司在小区里建设红色文化墙、举办红色文化汇展,不断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需求,从而全面调动居民参与改造过程,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享,更好激发党组织、党员在化解物业管理矛盾、推进居民自治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基层自治管理注入红色力量。

3.激活“红色细胞”,释放基层治理“大能量”。深化“双报到、双报告”机制,推动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参与治理常态化,切实做到“居民有需求,党员有行动”。以全面打造“志愿之城”为目标,坚持全民志愿,多渠道、广角度、大规模拓展志愿者队伍,充分调动群众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广泛开展“点亮微心愿”“青春志愿行”等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志愿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助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三)以“红”为支撑开辟文旅新局面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宜昌坚持文旅融合发展战略,通过建设红色景区、开发红色旅游线路、打造红色美食文化等举措,优化了红色旅游产业结构,强化了红色文化在壮大城市文化经济中的支撑力。

1.升级红色旅游线路以润心。将三峡大坝、苏维埃革命遗址、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红色文化地标“串珠成链”,联合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国三峡·世纪工程”新时期红色旅游线路。三峡大坝旅游区已接待省内外红色主题团队近10万人,成为长江三峡沿线上靓丽的红色名片。

2.点亮红色文化地标以铭心。充分发挥红色旅游集群效应,发布三峡大坝、市革命烈士陵园、宜昌大撤退纪念园等26个红色旅游基地的“红色游”指南,吸引党组织和党员纷纷前往参观学习,探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线上推出“打卡红色宜昌”专题系列,引导游客在历史长河中找寻鲜红旗帜,在红色地标中追寻红色足迹,在红色故事中感悟初心使命。

3.弹奏区域融合强音以凝心。成立“宜荆荆恩”城市群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联盟,创造资源共享、客源互通、市场共建、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掀开了区域文旅协同发展新篇章。围绕四地红色文化、山水特色、长江文化等资源优势和景区布局,推出了“宜荆荆恩”红色旅游避暑路线;
携手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文旅品牌,做到一地主办,多地参与,通过区域融合增强城市文旅产业实力。

(四)以“红”为品牌擦亮城市新名片

城市承载的不仅是当地经济建设的缩影,更是当地文化的缩影,只有文化才能让城市形象鲜活、让城市灵魂生动。宜昌按照“大视野策划、大格局塑造、大流量推介”的理念,积极向外推介红色宜昌,全面塑造城市新名片。

1.大视野策划。成立宜昌城市品牌与传播工作领导小组,依托历史人文、生态环境等优势,确定宜昌城市品牌定位、营销策略,持续推进城市品牌建设,为向外推介红色宜昌提供了组织保障。

2.大格局塑造。将三峡大坝作为宜昌城市品牌的首要名片,各县市区探索按照“一县一品”思路,深入挖掘地方独特红色文化资源,将夏明翰、湘鄂西苏区根据地、独臂将军贺炳炎、瓦仓起义等历史事件、人物等作为地方子品牌进行打造,全面提升红色宜昌的内涵、美誉和竞争力,让世界看见宜昌品牌,让世界听见宜昌声音。

3.大流量推介。立足地方红色资源,将红色元素融入宜昌宜昌城市品牌推广周活动,通过“书记(局长)带你游”“冲Ya!宜昌品牌”抖音争霸赛、宜昌品牌青年说、“一句话唱响宜昌”等活动载体,升级改造红色文化赓续新模式。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微信等媒体平台作用,在学习强国、湖北日报、湖北卫视、荆楚网、楚天音乐广播等平台刊播红色文物的宣传稿件和节目,积极传唱歌颂宜昌事迹,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宜昌围绕“用好红色资源”做了系列文章,有力发挥了红色文化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但是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一)红色文化充实城市文化底蕴的作用存短板

宜昌红色文化资源大多还沉浸在历史故事、文献典籍中、承载于文物场所,植入城市文化建设的场景还不足,动态化、立体化、常态化呈现还不够,群众深切体会的场景还不多,深刻震撼的体验还不强。同时已经开放的红色文化资源,群众对其了解也只是粗略地局限在部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上,对红色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所欠缺。

(二)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惠民的成效有不足

文化惠民是城市文化教育人、启迪人的重要方式。现阶段,红色文化惠民服务的效果仅仅表现为文化展览、参观、讲座等方面,更高层面的价值功能尚未得到激活。特别是发动群众、团结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尚未彰显,融入基层治理、为民服务的形式、载体、效果还要在具体工作中深挖探索。

(三)红色文化支撑城市文化产业的作用待提升

受制于市场主体认知、市场规模、市场竞争、预期收益等多种因素影响,宜昌红色文化产业的业态种类、整体规模、综合实力还有欠缺,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支撑作用还不足,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四)红色文化服务城市文化推广的功能还不够

当前,宜昌这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还不够高,外界对宜昌城市的认知大多局限在长江中游城市、三峡大坝所在地、屈原故里等方面。虽然三峡大坝也是红色文化的一种承载形式,但是红色宜昌的知名度、辨识度、美誉度依然不够,红色文化服务城市文化推广、品牌建设的功能还不够。

宜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创新红色文化表达方式,激活红色文化体验功能,为城市塑“魂”,为发展添“翼”。

(一)强化红色文化研究,充实文化内涵,推进“以文筑基”

地方区域内红色文化是一地文明中最感人、最厚重、最深沉的文化基因。提升城市文化感染力、影响力必须注重红色文化保护研究。

1.加强保护力度。按照“保护实物遗址和保护精神财富”共同推进、“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同步发力、“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共生共荣、“保护私有产权与保护国有产权”双管齐下的原则,对现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保护,并开展相关保护立法活动,为加强红色文化开发利用提供全方位保护。

2.搭建研究平台。积极整合市域范围内的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通过设立红色文化研究院、成立红色文化研究协会等方式,为红色文化研究搭建平台,凝聚红色文化研究要素。

3.做好内容研究。坚持以斩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为目标,选取“革命先烈在宜昌”、鄂西武装起义、三峡大坝建设等主题,集中红色文化研究院等研究力量推出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图书、一部好的理论文章,时机成熟后再行打造好的电视剧(片)、好的电影,推出“五个一工程奖”文化产品,切实以红色文化的学术影响力充实城市文化底蕴。

(二)强化红色文化服务,推进文化惠民,致力“以文聚力”

文化的功能价值在于服务人。红色文化作为发源于革命斗争年代中的文化,其最大的价值功能在于组织群众。激活红色文化惠民服务功能,在深化红色事迹宣讲、红色文化展览、红色文艺演出等活动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把握好红色文化基因融入基层治理、服务人民的切入方式、切入路径,以更好地放大文化功能效应。

1.建强红色阵地。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扎根在社区、建强于小区,让红色党组织融入一线、融入群众,切实筑牢红色堡垒阵地。

2.优化红色队伍。注重选优配备红色头雁,选优红色社区工作者、红色业主委员会、红色物业、红色社会组织等力量,用红色基因武装基层治理团队。

3.强化红色服务。创新“吹哨报到”机制,推动基层治理团队围绕群众身边的小事、难事、愁事深入开展为民服务活动,打响红色文化惠民服务品牌。

(三)强化红色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产业,力促“以文兴业”

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产业潜能,按照“1234”思路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在做大做强红色文化产业过程中提升城市文化经济实力。

1.成立一个机构。成立全市性红色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培育红色文化产业作为壮大文化产业实力的重要发力点,并创优红色文化产业成长壮大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人才成长环境。

2.激活两类主体。鉴于红色文化产业在引领社会思想、传递红色能量方面的独特性,应积极引导地方国有企业加大红色文化产业投资力度,同时对有意参与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民营企业、社会培训机构、旅行社、民间中介机构等民营主体实行认证达标许可制度,引导、扶持经过认证达标许可的民营主体有序参与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发挥好民营主体灵活高效的特点,激发红色产业活力,防止市场中“劣币驱良币”现象。

3.明确三大方向。把红色文旅、红色文创、红色教育作为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三大主攻方向。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按照“政府规划+市场发力+群众参与”的模式,以“七个一”的标准试点升级红色文化产业,即打造一批红色景区、建设一条红色革命风情街区、培育一批红色旅游中介机构、扶持一批红色文创研发主体、设计一批红色戏曲定期排演、串联一批红色旅游线路、开发一批红色文化创意纪念品,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增效赋能,有力扩大红色产业容纳力。积极发挥地方高校、党校、干部培训学院等力量,开发红色教育业务,做大做强红色教育培训品牌,努力对外讲好红色故事。

4.优化四大保障。一是优化工作制度保障。围绕“红色文旅服务、红色文创认证、红色教育培训”等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市场监管制度,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二是优化信息技术保障。开发运营“红色宜昌”智慧应用程序,依托智慧应用程序对红色文化产业进行服务、监督和管理,凡是经认证达标的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运输服务企业、讲解员、授课专家以及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等一律纳入应用程序专项信息库,通过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导入市场,供市场选择搭配,确保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正面形象。三是优化产业资金保障。成立红色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子基金,吸引各类社会资本进入红色产业发展子基金,后期通过项目经营收益、税收减免等方式作为社会资本的盈利基础,鼓励、引导在宜各类金融机构增加红色文化项目授信额度,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增添流动性资金。四是优化政务服务保障。定期发布红色文化旅游指南,组织开展优秀红色景区、优秀市场主体评选,强化红色文化产业市场执法等,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政务服务。

(四)强化红色文化表达,融入城市文化推广,实现“以文互鉴”

城市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的快餐文化,而在于深沉厚重、公而忘私的红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必须创新红色文化表达方式,推进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注重红色文化传播。在人流聚集的重要路段,设置夏明翰、周逸群等革命先驱的人物雕像,在重大革命、重要遗址、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进行特别标注,在宜昌第一个党组织成立日、宜昌解放日、三峡大坝节流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特别提示等等,推动市域内的红色文化传播;
通过虚拟现实、微视频、“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推动各类红色遗址、历史文献资料进行视觉化演绎和网络化呈现,打造红色宜昌网上展馆,积极向市域外推介宜昌红色文化,提升红色宜昌知名度。

2.加强各类文化融合。加强红色文化与荆楚文化、长江文化、屈原文化、巴楚文化等不同类型文化的融合力度,在与地方不同文化类型的融合中赋予红色文化以新的生命力,更好地提升地方城市文化影响力。

猜你喜欢 宜昌文化产业红色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党员生活·下(2022年1期)2022-04-23红色是什么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11期)2021-12-06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31湖北宜昌卷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红色在哪里?儿童时代·幸福宝宝(2020年2期)2020-03-02追忆红色浪漫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商周刊(2017年11期)2017-06-13文化产业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文化产业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推荐访问:宜昌市 湖北省 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