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

周伟 刘佳 郑佩亚

(河北大学 质量技术监督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如今,为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空间、拓宽课程思政的实践场域,以导学关系为载体的“导学思政”也受到业界的重视[2]。“导学思政”是以导学关系为载体,以多元化的互动场景为纽带,发挥导学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从而实现导学思政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互支撑[3]。“导学思政”反映了新时代大学生教育发展背景下,导师既要做显性知识的传播者,更要积极传递包括价值引领、事业选择、个人生活等方面的隐性知识。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我国许多高校在本科生培养教育中,引入了导师制,即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因此本文所研究的把“导学思政”嵌入于“导师—学生”关系中的学生群体覆盖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导学关系存在于导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因此,在原有“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如何用好“导学思政”这捧“盐”,构建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导学思政”体系,在师生“从游”的导学团队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主要内容。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以篇名“课程思政”作为检索表达式,时间截至2022年2月28日,检索发现有23000余条涉及“课程思政”方面的相关文献,成果非常丰富,主要集中在2016—2021 年。由此可见,当前“课程思政”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也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有学者对“导学思政”“导学关系”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如,王佳寅[4]在认识“导学思政”的内涵要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核心要素。刘志等[5]研究了如何建设“导学思政”体系。方磊[6]以浙江大学“五好”导学团队评选为例,对推进导学关系的实践进行了研究;
国凤祥等[2]阐述了新媒体背景下研究生导学思政建设途径;
张启钱等[7]探讨了导学思政与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融合模式。倪茂晋等[8]提出了如何增强“双一流”高校“导学思政”的整体效应。在实践方面,清华大学是探索“导学思政”比较早的高校[3]。从目前国内现有研究来看,这些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提供了有益参考,但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尚缺乏将“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开展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内在共性和功能互补等逻辑基础以及梳理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新时代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深入分析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逻辑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探析二者之间的融合关系。通过全面把握分析二者之间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这也有助于理解二者协同育人实践探索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9]。因此,无论是导学思政还是课程思政,二者的价值理论与目标追求是一致的,都是为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
都是指向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价值导向问题[1];
都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都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价值导向,同时也为新时代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二者对目标的追求表现出的一致性在于:一是从教育目的上看,无论是导学思政还是课程思政,都是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从教育教学过程、效果上看,都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促进思政教育协同体制创新,形成思政育人大格局[3]。

3.2 实践逻辑

基于实践沿革层面,课程思政产生在前,导学思政提出在后,呈现出了较为清晰的实践发展逻辑,课程思政为导学思政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导学思政理念打破了依托课堂教学载体进行思政教育的体制,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了课程思政的实践场域,从而实现了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互支撑的实践之路。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以实践观为基础,将教育教学的改革从知识本位转化为知识、能力和价值的一体化[10]。

从本质上来说,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是相通的,都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育人的工作。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虽已进行了很多探索实践与不断创新,课程思政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队伍素质和规模也在稳步提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4.1 导师资源不足、协同育人定位模糊

研究生与导师的导学关系较为明确,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还面临定位模糊、培养目标不明确、导师资源不足、生师比不合理等诸多问题[11]。导师资源的不足直接影响导学思政的实施效果。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仍较为模糊,获取的相关信息还比较匮乏,因此亟待加大“本科生导师制”的推广力度,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新时代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还未建立,协同培养工作还存在短板。

4.2 导师对推进课程思政的意识、能力还存在短板

导师对于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思想引领作用,导学思政的理念也打破了原本依托课堂教学这种载体形式进行思政教育。但一些导师存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书育人等方面意识不足、意愿不强、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一直以来,高校通过课程育人目标窄化的情况比较严重,课程知识化倾向比较明显。近年来,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高校对大学生人才的培养又开始走向了注重技能化培养的道路,一些导师认为思政教育是额外增加的工作内容,缺少自觉的课程思政意识。一些导师对自己专业领域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比较熟悉,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了解不够,因此也就缺乏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能力。

4.3 缺乏完善的运行、评价与激励机制

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尚未构建,交流主体之间缺少良好的沟通,导师和专业课教师一般按各自安排开展思政教育,难以达到认识的统一和协同配合。思政教育资源库的匮乏,不能满足教师思政教育元素的选择,导致协同育人模式难以稳定和可持续开展。此外,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还缺少完善的制度匹配,导学思政没有明确要求,课程思政也未完全纳入课程建设和教学效果评价,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缺少相应的评价与激励措施等。

5.1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优化导师队伍结构

导师队伍的水平、质量对影响大学生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选拔导师时,应重视遴选标准条件、完善制定考核制度,还应加强导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落实青年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实践进修,提高导师的培养教育水平。在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也有利于导师与学生之间更加深入地交流,并能根据他们的具体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确定本科生导师时,学生最希望的方式是师生双向选择,同时选择多名不同类型的导师。导师根据大学生的兴趣、专长等情况,结合具体专业制定研究方向,因材施教。同时加强本研协作,将本科生纳入导师的团队,不断增强研究生辅导员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做好“导学思政”工作的搭档。因此,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岗位管理对推进导师队伍精细化、科学化至关重要。

5.2 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构建良性导学互动场景

为更好地促进导师制交流经验的分享,通过树先进立标杆弘扬正面典型示范发挥巨大的引领作用。导师也应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指导,讲好导师的育人初心故事。倡导爱生如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争创一流的特色导学文化,形成师生共进的良好校园风气,并总结具体举措,形成可宣传的案例。例如,河北大学质监学院“以师为友,畅谈心声”,导师与学生敞开心扉的交流过程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师生凝聚力,通过具体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质监学院安全工程系“智能安全仪器兴趣小组”以提升本科生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研究和竞赛,并结合素质拓展活动等形式,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加强本研协作,导师主导,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生带领本科生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朋辈”互助共进作用,全方位帮助学生成长,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提升他们的团队意识,重视梯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参与、合作交流,实现一种交互性、平等性与共生性的过程,着力构建“导向思政”的良性交互场景。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对卓越导学团队进行宣扬,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5.3 创新多维度课程思政、导学思政融合育人模式

构建“课程思政”与“导学思政”融合育人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具体分析,具体而言,应根据自然科学、文史、艺术类等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挖掘其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日常的专业课程之中并通过导师导学的方式进行启发、传授。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并结合学科背景、专业特色和创新型人才需求,构建思政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凝聚多主体协同育人合力,借助导学互动场景及多维度融通手段,使导学互动渠道畅通,将思政教育像“撒盐”一样融入各种场景中,导师要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实现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对学生价值教育的目标,也实现了对学生和导师双向的思想塑造。

5.4 完善制度保障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多个部门协同配合的有机联动过程。因此,科学、规范的考核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为“课程思政”“导学思政”的教育理念提供更好的保障。目前,许多高校关于“课程思政”“导学思政”建设并没有落实各项政策保障。因此,应从顶层设计出发,相关部门要增强工作合力,加大激励工作力度,提高岗位的吸引力,健全“导学思政”工作的评价和支持体系。比如,可以通过改革导师评价机制,在科研项目立项或结项考核环节提高评价中的人才培养质量占比,为“导学思政”提供服务保障。

“导学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导师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主体。通过导师引领,并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建设“导学思政共同体”,让导师与大学生在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育人。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课程思政”与“导学思政”协同育人提出了新要求,“导学思政”建设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基于“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逻辑基础以及面临的现实困境,通过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构建“导学思政”的良性交互场景和创新多维度“课程思政”“导学思政”融合育人模式,探索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有效路径,凝聚多主体协同育人合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学导师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大学教育科学(2022年3期)2022-05-26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全(2021年4期)2021-05-19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2期)2019-09-10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4期)2019-09-10导师的猫读者(2018年24期)2018-12-04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传奇故事(上旬)(2018年7期)2018-10-30我是小导游快乐作文·低年级(2015年11期)2015-12-08和谐秘诀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3年8期)2013-05-14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慈善(2013年1期)2013-04-10

推荐访问:思政 育人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