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侨画家对哈尔滨地区美术的影响

○张友强 白波

哈尔滨地区的俄侨文化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即在沙俄政治力量影响和俄侨文化输出背景下形成的。哈尔滨的城市发展和俄侨文化的形成是众多俄侨共同付出的结果。20世纪初,俄侨数量在哈尔滨地区最为庞大,他们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加入到哈尔滨的建设中。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使哈尔滨成为众多俄侨心目中的理想城市,越来越多的俄侨定居于此,俄侨中的音乐家、画家们等成为哈尔滨城市文化艺术建设的主力军。哈尔滨俄侨文化艺术特异性的优势也是其他城市所缺少的并且是独特的。

哈尔滨地区近现代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早于国内大多数城市,究其原因在于20世纪初俄侨的艺术工作者中大多是艺术素养极高的落魄贵族,在政治斗争中被迫流亡到哈尔滨。这样的外来文化直接移植在新兴的城市中,是俄国文化迅速扩张并与本土文化产生激烈的碰撞再到融合的过程。[1]

哈尔滨地区在历史上明确的疆界确权始于西汉,唐代归属于渤海国。之后出现历经辽、金、元、明和清代多次变更,由渤海国、辽阳、女真部落到最后由阿城、呼兰等地管辖。[2]哈尔滨地区古代人们的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靠渔猎,这种生活方式是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特有的并具有独特的魅力。

黑龙江流域文明可以追溯至几千年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跟中原地区比始终是落后的。据史料记载,哈尔滨东郊黄山南北城遗址是石器时代黑龙江流域先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留下的印记。这一时期主要以石器、陶器、骨器为主,造型比较简单、风格古朴。除了石、骨、玉和陶器以外,还有在石壁上进行的彩绘和凿刻,其中摩崖石刻是凿刻的代表,风格厚重有力。

哈尔滨地区美术文化发展最繁荣的时期是渤海国和金代。渤海国美术的重要艺术样式是壁画,壁画承袭了唐代雍容华贵、绚丽多彩的艺术样貌。工艺美术和碑刻也是渤海国的重要艺术形式,铁器、丝绸、皮革、金银器、陶器制作等在艺术上、技术上和生产规模上也可以称为鼎盛的历史时期,渤海国艺术整体受到唐朝艺术风格影响并融合北方少数民族特色,既有形式美感,又不失雄浑豪放。

渤海国被辽覆灭后,代表画家耶律倍(899-963)擅长人物画,多表现贵族妇人、骑马射箭者,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多持弓牵着猎犬狩猎,同时画马惟妙惟肖,具有很强的写实功力。作品现存仅《骑射图》。

公元11世纪,辽被女真族消灭后建立金朝,金代的美术最初受唐的影响,风格雍容华丽。金朝完颜亮和完颜珣将都城由上京(今哈尔滨阿城区)迁往燕京(今北京)再到汴京(今河南开封)之后,金代的美术逐渐被中原文化熏染,风格上也追崇宋代的精致,金代绘画作品现存很少,在中国美术史上记录不多。除了墓室壁画以外,主要是工艺美术,分布金银器、铜镜、铜坐龙、陶器、丝绸、玉器等等,铜坐龙和铜镜是哈尔滨地区金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3]这一时期艺术风格呈现一方面追求华丽的装饰效果,另一方面保持精致简练的风格。

黑龙江地区数苦寒之地,清朝流人中包含文人和学者,流人画家中有:方享咸、徐灿、吴大澄等。方享咸擅长画梧桐。徐灿的丈夫流放黑龙江,作为妻子跟随,佛像表现得惟妙惟肖。吴大澄善于描绘梅花。这些流放的文人、学者在流放地得到了较好的救济,没有受到歧视和压迫,他们积极地将自己中原所学文化和专业在当地进行传播启蒙,哈尔滨地区的美术也获得了一些发展。

哈尔滨地区的美术虽然不及长江、黄河两河流域的发展,但是哈尔滨地区美术善于吸收和兼容并蓄的艺术特征始终贯穿在发展中。哈尔滨地区美术以工艺美术品为主,其中除了一小部分是用来装饰之外,绝大多数的工艺品都是被用在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当中,人们为了审美的需要在这些工艺品上加以装饰,让其更为美观。在历史上流民[4]黑龙江地区,在这种“流放”的交流与融合中,流放的汉人把中原地区传统的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带到了哈尔滨地区,由于哈尔滨地区经济文化不发达,人们仅靠渔猎的方式生存等原因,这些中原传来的国画和书法并没有普及的条件和基础,总体来看当时哈尔滨地区的绘画艺术不及工艺美术的发展。

1898年以前,哈尔滨地区与沙俄边境地区两国人民偶有商品贸易,这一时期的贸易往来从俄国进口的大多为装饰精美的日常生活用品。哈尔滨地区的美术、工艺品以及外来工艺美术品为哈尔滨地区美术发展建立了基础。同时在贸易往来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俄国人也通过比较哈尔滨地区的条件比国内宜居,也夯实了大批量俄苏移民至哈尔滨定居的基础。

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标志着哈尔滨地区从渔猎、农耕状态下的村落向国际化都市文明的进程开启。1902年铁路建成通车,越来越多的俄侨来到哈尔滨生活,哈尔滨地区的商业开始获得发展。1917到1922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哈尔滨地区的俄侨总人数达到二十万余人,哈尔滨成为国内最大的俄侨定居城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俄侨的人数下降。[5]

在1898—1932年期间,俄侨画家是哈尔滨地区美术文化传播和建设的主要力量。20世纪20年代是俄侨美术在哈尔滨地区发展的繁盛时期,哈尔滨地区美术状态呈现全盘俄化。1932年在日伪政权的压迫与排挤下,俄侨画家纷纷选择回国或者离开哈尔滨,前往国内外其他城市。至此,哈尔滨地区俄侨美术的发展被打断,影响也逐渐减弱,中俄美术融合发展趋势仍旧继续。

俄侨商业美术是哈尔滨城市建设初期的主要美术样式,后西画艺术经俄侨画家们积极的传播发展过程中逐渐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碰撞,成为哈尔滨地区近代美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源泉。

第一,俄侨美术在哈尔滨地区的兴起与传播。中东铁路的修筑期间俄侨由工程技术人员及家眷、中东铁路护路队和神职人员组成,为了能让更多俄侨来哈尔滨办企业,迎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商业及其他事业随之发展起来。银行在贷款上也给予了诸多优惠。[6]中东铁路局方面也把一部分附属企业的经营权拿出来,让给俄侨进行经营获利。根据《三十六棚》记载,在中东铁路的临时机械总厂内工人一千多名,俄国技术工人总人数就超过了三百多人。[7]在政府政策的激励下,企业、工商、服务和传教人员等俄国侨民进入哈尔滨,参与到哈尔滨的生产建设中去,俄侨人数在哈尔滨得到快速的提升,为了应对俄侨的数量激增,中东铁路管理局不得不增加医院、学校、俱乐部等配套设施,仅俄国人兴办的中学就达到二十多所,可见当时俄侨在哈尔滨的规模空前。“1898年1月,东正神父亚历山大茹拉夫斯基随应沙俄护路队的宗教生活所需抵哈,临时搭设一简陋棚厦式教堂,并于同年在此教堂主持了最初祭祀。”[8]1899年因教堂简陋和侨民越来越多,开始修建尼古拉中央大教堂,可同时容纳500人祭祀,教堂壁画和圣像的绘制出自俄侨画家之手。[9]1903年动工修建圣母报喜教堂为了满足聚集松花江沿江地带的俄国侨民。20世纪30年代俄侨在哈尔滨仅东正教教堂就已经建造了几十座,其他教派在哈尔滨也分别建造了教堂多座。中东铁路通车前后除了工程技术人员、铁路护路队、商人和神职人员,另外还有消防员、法官、检察官、教师、医生、新闻工作者、演员、电影放映员及图书管理员等各类人员。1907年,哈尔滨地区商业企业已经达到19类,共计一千九百六十多家。

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需要,俄侨美术最初兴起和传播艺术形式主要是商业美术和教堂壁画,由于工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和教堂的建造,对商业美术和宗教壁画、圣像的大量需求,这些商业美术包含牌匾、橱窗设计、广告招贴、包装、商标和商品广告等等。在哈尔滨定居的很多俄侨画家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先放下纯绘画的写生和创作活动,进入商业市场、广告公司、装修装饰公司,从事广告设计制作、橱窗设计和室内装修等商业美术活动,维持生活所需。俄侨画家参与、丰富和发展了商业美术在哈尔地区滨的发展与传播。

俄侨主要代表画家情况一览表

这一时期以教堂壁画绘制、商业广告设计、招贴与工艺美术为主,商业美术在哈尔滨地区的兴起发展为后来俄侨画家在本地的西画发展奠基了基础,也为后期的俄侨美术提供了必要的发展土壤。

第二,俄侨画家对哈尔滨地区美术的主导。俄国十月革命后,俄侨总人数达二十万余人,哈尔滨成为国内最大的俄侨定居城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俄侨在哈的人数迅速下降。

大量俄侨的涌入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穿西装佩戴领带、吃俄式西餐、观看歌舞剧表演、听音乐会、看画展等等,这些生活方式深深地烙进哈尔滨本地人的印象里。俄侨的涌入不仅影响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影响着哈尔滨地区的美术发展。俄侨的艺术传统,尤其是西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样式经俄侨画家传播在哈尔滨迅速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哈尔滨地区美术发展的基础,俄侨画家带来的俄式绘画形式与风格,推动了哈尔滨地区美术进一步的向前发展,哈尔滨地区的美术由此从萌芽阶段进入到发展盛期。

从1898年到1932年,大批俄侨画家来到哈尔滨定居,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俄侨画家将西画艺术在这里扎根、萌芽、生发。俄侨画家将这种艺术形式在哈尔滨地区进行推广和传播,让哈尔滨地区的传统美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营造了新鲜的艺术氛围,出现了新与旧的变革,鉴于哈尔滨地区传统美术主要表现在工艺美术方面,俄侨西画的变革与冲突表现得比较温和,并没有那么强烈。俄侨在西画技法、创作等普及和传播问题上,哈尔滨无疑在东西方文化艺术融合上找到了一条更为适合发展的道路。

俄侨画家不仅重视绘画技术和创作,还非常重视教育,他们开办画室、艺术学校教授绘画技法,以哈尔滨地区风土人情为题材进行绘画写生和创作,办展览发行画刊进行西画艺术传播与交流等等,俄侨画家是俄侨西画最重要的普及和传播力量。对哈尔滨地区的美术影响是极大的。他们的美术教学与艺术创作目前仍然影响着哈尔滨地区的美术教育事业。

在这一时期侨居哈尔滨的俄侨画家,他们的美术创作和活动都为哈尔滨地区的美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哈尔滨地区俄侨美术的衰落。继1929年哈尔滨地区中东铁路战争和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全面占领哈尔滨,哈尔滨地区的俄侨受到日本统治者的迫害和排挤。由于上述历史原因,1932年前后哈尔滨地区俄侨纷纷撤离哈尔滨,大量的俄侨画家有的选择回国、有的前往上海、天津等城市或者欧洲其他国家发展。至此,哈尔滨俄侨数量锐减,俄侨画家正式退出哈尔滨地区美术文化发展建设的主要角色和历史舞台,哈尔滨的俄侨美术随着俄侨画家的离开而衰落下来,这段俄侨画家主导的哈尔滨地区俄侨美术时期被打断,哈尔滨地区的美术来自俄侨美术的影响变弱,这段特殊历史时期俄侨美术全盘俄化过程中与哈尔滨地区本土文化融合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俄侨画家对西画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在哈尔滨地区美术发展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的过往。

第一,引领了哈尔滨地区商业美术的时尚潮流。哈尔滨地区商业在俄侨兴起发展的20世纪二三十年间,中外各种商铺开设经营,世界各国侨民和商家也云集于此,此外,哈尔滨的各个商铺、公司等对商业美术有着具体的要求,比如橱窗设计、商业广告设计和广告招贴等,导致这一阶段的商业美术中不乏一些具有现代构成元素的风格形式,这样的条件使得哈尔滨的地区俄侨画家的美术才能与商业结合较为紧密。

随着俄侨中产阶级数量的逐渐增多导致艺术产品和工艺美术品的需求量得以上升。同时,哈尔滨地区的富商们更加喜好与自己生活场景有着联系的艺术品,这一需求使得哈尔滨地区的俄侨画家更加关注到并扎根于哈尔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了艺术传播方式有了极大的不同,与传统的美术传播形式相比较,商业报纸和画报的出现无疑使俄侨画家、艺术创作和展览活动传播的能力和速度迅速增加。新的传播方式加上大量的艺术受众使得艺术家在创作的同时要更加细心地揣摩每一种题材,确定好更加符合大众审美的立意之处。当然,俄侨画家对哈尔滨地区美术的影响是一种持续性的影响,即使后来俄侨画家撤出哈尔滨,又或是日伪政府的统治期间,这种影响仍未完全消失。

第二,促进了哈尔滨地区公共美术空间的形成。美术公共空间在哈尔滨地区最早出现主要依靠俄侨画家之间相互联系,与哈尔滨的社会团体进行商业上的合作,并借助当地的画室、展馆等渠道,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而且随着各种美术协会与商业组织的发展,艺术活动与交流也更加地频繁,美术组织架构逐步形成。俄侨画家进行的美术展览和美术组织等现象的产生,也让更多的人参与。俄侨画家也借助报刊等媒介传播与公众生活变得无法分割,从而建立起了一个更加复杂和丰富的美术公共空间。

哈尔滨地区的美术公共空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作室和艺术学校,另一个是展览空间。以当时著名的荷花艺术学校为代表,哈尔滨文学与艺术界的有志之士经常聚集于此,在画室内探讨艺术与创作的关系,但其局限性是出入画室的都是社会中的知识分子、艺术家群体等精英,把普通群众拒之门外。相比较而言公共的艺术展览空间对大众影响力更大一些,通过租用一些民营的社会场所进行展览或者其他艺术活动,让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参与进来,使得俄侨美术的普及范围、深度都更加地广泛。同时,艺术与商业的紧密联系,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便是哈尔滨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城市的艺术风貌与特殊格局。哈尔滨地区的各类公共艺术空间的建立使得本土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美术馆、艺术俱乐部、文化馆、图书馆的增多,普及文化知识的方式更加便捷,新的文化与观念也通过这些途径得以广泛传播。城市中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表现在外部,居民生活观念的改变表现在内部,事物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相结合,从而改变了社会的面貌。在这一过程中,艺术观念的传入,艺术品的流通等等显然是不可或缺的因素。[10]

第三,奠定了哈尔滨地区美术发展的基础。随着俄侨画家在哈尔滨地区对西画进行系统的教学与传播,哈尔滨的西画体系得以发展和完善。首先俄侨画家在哈尔滨开办了工作室、画室、美术学校等,并进行绘画等专业化训练,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美术人才。为哈尔滨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建造进行设计,出现了大量的欧洲风格建筑。其次,俄侨画家还强化了哈尔滨地区的商业美术、广告招贴等基础,哈尔滨地区的工商业也因俄侨画家的支持而发展,而这些艺术活动,或多或少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使哈尔滨较早就成为了国内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使哈尔滨与西方文明更快的交融。

俄侨画家进行的相关美术活动得到了哈尔滨地区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们都纷纷涌入与美术相关的行业中,绘画材料制造、装裱等等一系列新兴职业涌现,同时艺术家的作品更加贴近现实中人们的生活,这也使大众可以更好地接受艺术作品进入生活,并且这些艺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随着艺术品在商品市场上的流通,越来越多的人们进行艺术品交易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使得哈尔滨地区人民的审美素养越来越高。同时,在传播方式中也与之前出现了变化,很多普通民众受条件限制不能进入展馆,艺术品通过报纸、画刊的宣传被更多的大众所认知,从固有的艺术展览到报纸、画刊的飞速提升,这也使整个地区的综合文化素养上升,也大大加强了大众审美能力,在面对新颖的美术图式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判断力。

第四,确立了哈尔滨地区美术教育的体系。俄侨画家在哈尔滨地区进行的美术教学活动和绘画艺术理念的传播,在这个时间段内发展较为迅速。特别是荷花艺术学校的建立,俄侨画家通过荷花艺术学校的平台教授专业课程,让哈尔滨地区的居民有更多机会接触西方绘画艺术,扩大西画艺术在当时社会上的影响。在俄侨画家来到哈尔滨之前,类似的艺术学校是没有的,荷花艺术学校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画家和艺术老师。由于荷花艺术学校在哈尔滨地区影响力比较大,许多俄侨画家也开始效仿,开办艺术培训学校等等,为哈尔滨本土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家,而这种情况在俄侨到来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即使俄侨画家撤出哈尔滨以后,所教授的训练方法和西方的文化与艺术观念与哈尔滨本土文化也能够紧密的相结合。同时,俄侨画家们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也都留在了哈尔滨地区和国内继续进行艺术教育和创作,使得这种艺术训练方法没有间断过,这使西方艺术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除了荷花艺术学校以外,还开设有私人画室,采用的师傅带徒弟的艺术教育形式即师徒制,这种形式与荷花艺术学校比较,优点是画室授课老师少,画室氛围比较自由,老师和学生交流比较随意,老师可以手把手教,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绘画的能力。不足之处就是学生接受的教育比较单一,受教课师傅影响很大。

俄侨画家重视艺术教育,在俄侨画家为主导的哈尔滨地区美术教育普及率有了较高水平。俄侨画家除了开设艺术培训学校和画室之外,还建立和完善了整个从小学到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系统,建立了现代的美术教育管理体系。1929年以前学校教育中美术虽然没有作为独立设置的专业进行培养,但是绘画课、手工制作课等课程已经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设立。1929年成立美术学校,主要培养艺术人才和艺术教育师资。1931年经过改组,学校培养目标由培养专业人才更改为注重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俄侨画家参与并建立了哈尔滨地区美术教育的基础,今日哈尔滨的美术教学和绘画创作仍存在一些俄侨西画的艺术特征。从整体来看,哈尔滨的美术仍然与俄侨美术保留着联系,有着较为明显的俄式风格,由此可见,俄侨画家的出现确实奠定了哈尔滨地区美术的基础。深刻。俄侨画家在哈尔滨地区所教授的美术理论、造型方法等等,不仅对哈尔滨地区的美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对国内的美术教学和写生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

哈尔滨作为中俄两国艺术家进行艺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其地位是不言而喻。来往哈尔滨油画、雕塑的艺术交流中的中俄艺术家不计其数。另一方面,因外来文化强行介入的历史原因,致使哈尔滨拥有很多特殊的地方,比如哈尔滨的街道名称,建筑外观等等都融入了俄侨文化。直到现在,哈尔滨当代的美术教学理念、美术展览等等都还沿袭俄侨画家的影响。现在部分哈尔滨本地人为保护这一地方特色文化在贡献力量,这些向我们展示了当地人们对历史的珍视与尊重,同时独特的异域风情也成为了哈尔滨的地域符号。

哈尔滨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遗产的参照,俄侨画家在哈尔滨地区的西画教学、创作和展览活动的传播是哈尔滨地区美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历史现象也是中俄美术交流的实证。

哈尔滨地区当代美术创作在国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尤其是西画。哈尔滨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创作水准。哈尔滨地区当代画家和美术教育等所展现的状态也仍旧沿袭俄侨美术的影响,具有独特的艺术面貌。哈尔滨地区美术虽然受到俄侨画家的影响,但也并未因此而丧失本土特征,出现了俄式风格凸显、本土风格自觉、当代品格的表现等阶段,[11]也使俄侨画家在教学和传播西画技法和理念的基础上,在哈尔滨本土文化的交互影响和共生下,为中俄美术交流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

哈尔滨地区美术与国内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其他地区是国人留学归国带回来的西方绘画的方法和观念,而哈尔滨地区则是受到俄侨画家直接影响和干预。因此,哈尔滨地区所接受的西方绘画理念要比国内其他地区更加地

[1]李述笑《哈尔滨历史编年》[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2]王禹浪《哈尔滨城史纪元的初步研究》[J],《北方文物》,1993第3期。

[3]杨海鹏《金代铜坐龙的发现与研究》[J],《北方文物》,2009年第1期。

[4]金钢《边远流放之地的文化、民生观察——近期龙江文学管窥》[J],《文艺评论》,2018第6期。

[5]石方《20世纪一二十年代哈尔滨多元文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页。

[6]阿瓦林《帝国主义在满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61页。

[7]哈尔滨车辆工厂编写组《三十六棚——哈尔滨车辆工厂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

[8]马维权《黑龙江宗教界忆往》[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

[9]石方《哈尔滨俄侨史》(第二版)[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7页。

[10]于冠超《20世纪上半叶哈尔滨俄侨的西画传播与影响》[J],《美术》,2014年第8期。

[11]张友强《新中国成立以来哈尔滨老建筑题材绘画的文化特征探析》[J],《美术观察》,2022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哈尔滨画家美术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2年2期)2022-07-07美术篇当代人(2020年3期)2020-03-30酷炫小画家小星星·阅读100分(高年级)(2019年8期)2019-09-12刘派东方艺术·国画(2016年3期)2017-02-08哈尔滨冰雪之旅数学大王·低年级(2016年2期)2016-09-10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06年7期)2006-07-21台湾当代美术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06年5期)2006-05-25

推荐访问:哈尔滨 画家 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