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以宿迁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

马卫东,项华录,陈俊羽

(宿迁学院 商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坚力量,肩负新使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思想引领、综合素质高、知识扎实和能力突出”的急需人才,更好地满足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对于拓展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丰富应用型能力维度和满足企事业单位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本文深入研究了能够满足新时代需要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0 年10 月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应“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必须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高水平。“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及“大智移云”等技术不断改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新态势,改变了经济社会领域对人才结构需求特征[1]。适应、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高质量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要大量相关高技术研究、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培育和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制造等产业,打造信息产业生态圈,紧紧抓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和产业创新机遇。淮海经济区也将积极推进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建设,推进新技术的集成创新和融合运用,努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宿迁“十四五”规划制定了“6+3+X”产业发展体系,将重点支持发展人工智能、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和电子商务服务业等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宿迁学院这类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相关专业顺势而为、高质量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供了广阔空间。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亟待精准定位新时代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对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追踪产业变化趋势,瞄准关键特色领域,培养一大批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突出学校优势特色,科学规划学校发展。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都秉承着教育为本、知识传授为主的宗旨开展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2]。宿迁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一直在不断探索,即使开展课程实验、专业实训和跨专业综合实训,也是为了配合主干课教学而开设实践实训课程,从表面上看已经符合专业实践教学目的,但从其效果来看,实训实验课程内容大多与主干课内容重复,新颖度不够,在“大智移云”新时代下,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理论知识培养与专业实践能力训练环节相脱节,存在“两张皮”现象

一方面是原有课程计划和课程执行中,理论课学时占比过高、实践课学时占比相对较低且存在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协同不强等问题,导致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出现“两张皮”现象;
另一方面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培育和知识传授等方面协同度不够,以至于无法在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拓展等方面形成合力。

(二)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的现状与目标之间有差距

高校在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方面大都进行改革和探索,积累了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做法和经验。然而,高校和学生过多专注于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教学口头重视资源配置却不到位,学生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规划不明晰,知识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转化能力不够,以至于学生在听说读写等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与高校设定目标存在明显差距[3]。比如一些大四学生在基本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明显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设定要求,某些专业领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倒逼高校思考如何完善制度、调动家校学三方积极性,切实促进学生应用型能力提升。

(三)培养师资队伍组合政策的效果不佳,教师水平与高质量实践教学的要求存在差距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最主要实施者就是教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学关系与教学效果之中。教师(包括企业导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效果。要使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的理念、制度和方法得到贯彻落实,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就是基础。然而,从工商管理类专业实施效果来看,主要偏重于知识讲授,缺乏问题情境,缺乏与实际结合的精力和经验,难以体现学科的实践性。加之各种教学规范性事务占用了大部分老师钻研实践课程的时间和精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能力的发挥和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的教学效果。教学师资构成的单一化、知识结构理论化、实践经验和指导实践能力的薄弱化成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瓶颈。

(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资源配置不充分,整个体系监管保障效果偏弱

虽然高校十分重视和强调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具体的制度支撑、资源配置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充分现象[4]。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还不足以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还不足以为提高学生应用型能力提供有力保障。此外,校内外的实践活动还缺少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和保障,如指导教师培训、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维持和实践教学项目开发等都需要一些资金支持,以至于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活动不能深入持续有效的展开。而且,实践基地受限于学生人身安全、技术保密、成果分配和待遇等方面政策保障不健全,在接收学生实习过程中往往不是很热情,这些都将影响校企双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积极性及实际培养效果[3]。另外,在保障和促进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发展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和奖励机制,使学生在素质拓展、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上没有规划、行动力不强。因此,应该切实把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精神实质落实到整个教育管理体系和具体的教育过程之中,实施监督,保证落实。

为了有效解决应用型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学生思想引领、素质拓展、基础扎实和能力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宿迁学院商学院紧密围绕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培养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探索了学生应用型能力提升的基本思路和培养体系。

(一)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思路的创新与设置

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思想引领、素质拓展、基础扎实和能力突出”的目标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行“多维度协同聚焦应用型能力”的基本路径,在学生文理法商等多科兼修以实现学生高素质、厚基础的基础上,协同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第二课堂等维度的培养环节,“三位一体”全方位提升学生应用型能力。工商管理类“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协同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工商管理类“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协同培养模式

(二)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体系的重构与实践

1.建构“理实相融、能力为重”的实践教学体系运行制度基础。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三融三化”人才培养模式。“三融”为“融入产业、融入行业和融入企业”,“三化”为“实践平台化、课程模块化和考核多元化”。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各专业认真梳理并完善了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了以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第二课堂等实践环节构成的且与理论课程相互协同支撑的“三位一体”的实践课程体系。各实践环节均要求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和成绩评定标准等详细规则,为建构“对接产业、理实相融、能力为重”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构建了一套以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为核心要素的“三位一体”的应用型能力培养体系。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遵循着“多维度协同,聚焦应用型能力”的基本路径,对学生以通用技能、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等为核心要素的应用型能力进行全方位提升,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吸引各方参与到师资队伍培养过程中来,发挥组合拳效应。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6 名专任教师队伍和来自知名企业的22 名实践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课程,定期召开师资队伍培训研讨会,大力贯彻“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面提升、全方位实行”四全策略,建立并严格实施专业教师能力培训制度,发挥政策组合拳效应。

在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的要求,充分融入政府、企业等资源,共同制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宿迁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重构了实践教学体系,明确提出了应用型能力目标的三个梯度,即基于行业生存的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按照“对接产业、理实相融、能力为重”的培养思路,制定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方式,坚持多维度协同聚焦应用型能力的培养路径,明确应用型能力目标体系、实践能力培养支撑体系和保障体系的三大体系,重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为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如图2 所示。

图2 宿迁学院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逻辑构成图

(一)秉承理实相融的原则,构建与理论课程紧密协同的实践课程培养体系

为了解决原有课程计划和课程执行中,理论课学时占比过高、实践课学时占比相对较低且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协同不够等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基于“理实相融、能力为重”的培养思路,学院要求所有系部认真梳理并完善本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了与理论课程协同支撑的实践课程体系[5]。二是实施中注重反馈,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与学分比例,完善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结构,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实践课程结构体系。三是对接产业链发展需求,突破专业壁垒,校企双方共定教学内容、共商教学方案和共建教学资源,集成大电商、共享大数据和智能制造全产业链课程体系,构建与产业链岗位匹配的核心课程群。

(二)聚焦能力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规范性、加强过程控制,形成“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第二课堂”三位一体的协作共同体,切实提高学生应用型能力

一是加强实践教学过程规范性建设,聚焦能力培养,明确所有实践课程的技能培养目标,制定实践课程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指导书和考核标准等规范性材料,以此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效果。二是积极鼓励老师利用好课堂45 分钟,进行课程改革采取案例式、研讨互动式和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进一步发挥课堂在素质拓展、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主战场作用。三是发挥好校外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作用,做好把优秀企业家或资深管理者请进来和骨干教师走进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四是建设内容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发挥其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将演讲比赛、高水平学科竞赛、参加学科社团或协会、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专业高水平证书和参与教师科研等环节统一纳入商学院第二课堂,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训,鼓励老师投入更多精力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上来

一是强化专业特色,实施人才引进的“团队化”“特色化”“博士化”“产业化”。实行产教融合、校企联合,柔性引进企业高精尖人才,实施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充实学校科教融合创新团队;
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学校教师到企业一线、企业导师到学校的“双向流动”机制,大力培养产业教师、产业教授,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总体上要形成以学科领军人才为核心、以教科研骨干为主体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二是学院定期邀请有关软件公司的工程师给教师开展实践课培训会,一方面能够让老师及时了解相关实践课程的前沿发展动态,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可以加深教师对课程或专业实践软件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理解。三是选派系主任或骨干教师不定期参加一些实践教学年会,从中观上把握本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状况,认真研究更新的实践教学软件;
四是鼓励教师钻研实践教学改革,要求各系召开教研室活动时,将实践教学听课评课活动纳入其中。

(四)规范实践教学的遵循标准,提升学院、系、教学督导和实验员的监管、督查和服务等工作水平

一是学院从院级层面要求各系认真研讨制定实践课程工作计划、实践教学大纲、指导书和考核标准,为实践课程开展提供基本规范性要求;
二是强化教学过程监控,规范实施领导/督导听课,将实践教学课程听课任务纳入到院领导、系主任和院级教学督导听课范畴,通过交流,激励教师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是制定实验员与教师之间沟通协作机制,要求实验员每天上午和下午都到实验室办公,提高实验员服务实践教学水平;
四是学生座谈反馈、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教师互评和学生评教等工作模块,形成信息收集系统,定期召开学生就教师实践课程质量进行座谈,将学生反映的信息及时反馈给老师,对于学生意见比较大的老师,教研室及时进行帮扶。

猜你喜欢 应用型体系专业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汽车实用技术(2022年12期)2022-07-05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汽车实用技术(2022年11期)2022-06-20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当代陕西(2022年1期)2022-03-09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年5期)2021-04-28“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杭州(2020年23期)2021-01-11部分专业介绍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4期)2019-09-10专业修脚店作文大王·低年级(2019年2期)2019-01-23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年5期)2018-09-10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求学·文科版(2018年11期)2018-01-10

推荐访问:工商管理 类专业 宿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