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樟柯电影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艺术创新

李莎莎 王 勇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贾樟柯的纪录片电影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借作家马烽的女儿段惠芳与作家贾平凹、余华、梁鸿等四代人之口讲述过去的社会形态,以诗意的方式呈现了中国20世纪50、60、70年代的社会变迁史,帮助观众更加理解今天的中国。这部电影入选了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特别展映单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在创作上采用了作家口述电影内容、章回体叙事体式、诗意朗读转场等创新举措。

“口述电影”是单由采访构成的纪录片,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费希纳、格拉伯等人。纪录片创作中的“口述”,一般指相关事件的当事人面对镜头进行回顾性的描述,以还原关键事实或心理体验。因此说,在纪录片电影中采用口述的方式,它能够使观众更加信服,也会更加真实生动有趣。贾樟柯在电影中多次使用了口述电影的手法,但大多都是片段式的、零散的,但是在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部电影中,他将“口述”电影方式作为本片的特点之一,通过“口述”的方式回忆中国过去70年时间里的往事。贾樟柯一反纪录片的常态,将追求猎奇心理、异域风情的俗套般画风所摒弃,反而是静静的听着作家们内心的声音、内心的呼唤、一个经历过中国历史的人自述的故事,仿佛回到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只能通过口传的古老方式讲述着新颖的故事的一种方式。正如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数都是通过父辈以及爷爷辈之口听说过去的故事,贾樟柯借作家口述的方式,还原这种历史,也将这过去的故事更加完整的呈现在受众面前,对于父辈能够得到感同身受,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填充。

电影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与已故作家马烽之女段惠芳一起从自身故事讲起,在平淡、朴实、风趣、温情的个人叙述中展现出了三个时代下富有诗意的中国。作为该电影的第一位主人公——马烽,通过他的女儿以及贾家庄同乡老人们的口述,展现了马烽在过去的那个年代中带领着乡亲们治理盐碱地,解决吃饭问题,并且扎根大地创作小说的故事。出生在陕西省商洛的作家贾平凹主要为观众讲述了小时候如何接触到文化知识和父亲劳动改造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展现出了时代变革对小人物命运的影响。余华的视角是比较独特的,从小生活在故乡的医院中,看惯了人间生死,通过他的视角可以引发人们对于生和死的独特体会。作为该部电影唯一的女性作家——梁鸿,她通过口述的方式回忆了自己的家庭往事,除了身体生病的母亲和再婚的父亲,着墨较深的就是自己的大姐。贾樟柯通过作家口述过去的生活经历和对素人神态、行为的呈现,从主题和形式两方面为观众描绘出中国20世纪50—70年代的乡土中国画卷。

章回体原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之后也应用于其它媒体领域,比如:章回体新闻、章回体影视剧等。章回体结构将全书分为若干回,每一回前,都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为标题,称为“回目”,用来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把“章回体”的概念引入电影文化,可以理解为,将一整片完整的电影拆解成若干章节,章节开始之前可以用小标题对该部分内容作概括,每个章节在剧情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章节与章节之间又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各部分有机地结合成一部完整的电影,这样的影片就是采用了章回体的叙事模式。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也运用了中国小说的传统章回体结构,全片分为十八个章回:壹吃饭、贰恋爱、叁马烽、肆回乡、伍新与旧、陆声音、柒远行、捌贾平凹、玖病、拾余华、拾壹活着、拾贰梁鸿、拾叁母亲、拾肆父亲、拾伍姐姐、拾陆收获、拾柒儿子、拾捌游泳。这些章回不仅总结了每段故事的主题,也为整个纪录片创造了多元化的主题。首先,通过十八个章回展示了过去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引起了观众共鸣。其次,章回体叙事结构能够给观众带来明确的主题思想,例如:第六章回题目为声音。观众会听到全国多名作家来到汾阳贾家庄,参加吕梁文学季,谈自己对于家乡的理解。苏童说:来到贾家庄就是来到我们共同的家乡,想用自己的声音让寂静的乡村生机勃勃起来;
格非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创造了城市;
阿来说:再回来故乡就不是原来的家乡了,所以才会有乡愁。多位作家在这一章回用声音表达了对故乡的理解。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与贾樟柯之前的电影相比,叙事结构更加清晰明了,首先每章长短不一,松散有序,导演在这里引领观众从对作家个人的关注进入到对集体命运及生活的观照。电影集中地呈现出每个章回想要表达的主题,为之后拍摄宏大的时代变迁史奠定了基础。在贾平凹的自述中,通过第八章——贾平凹、第九章——病两个章节的清晰讲述,不仅能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想表达的情感内涵,也体现出该段故事的重要性,“病”一个层面代表的是贾平凹小时候因感冒患上乙型肝炎,给他带来病痛;
另一个层面则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较落后的医疗条件。除此之外,在 《远行》这一章回中,导演通过采用中近景镜头,大量地展现生活现实场景:绿皮火车上的人、西安火车站前旅客们来来往往,神态各异,将这样的现实镜头穿插在电影中,有效地增强了该电影叙事的真实性。在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复杂、庞大的历史变迁通过作家之口、章回体叙事方式和诗歌转场,既展现了丰富的故事内容,也使故事结构更加清晰明了,让不失诗意的纪录片为我们呈现了宏大的视觉盛宴。

电影如诗一般,能够通过富有隐喻性的意象产生诗意。在符号学看来,电影的影像像诗同样含有隐喻性,“电影的隐喻是语言隐喻的视觉表现”。对于纪录片来说,对本质的追求是创作的终极目标,而在追求本质的过程中,贾樟柯独特的转场方式为这部电影纪录片增添了色彩。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大量使用了文学摘录,并且选择了素人来朗读这些文学摘录。诗歌朗诵是朗诵者将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再表达的艺术活动致力于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把诗歌中蕴含的感情表达出来。纪录片是对社会问题的隐喻或展示,贾平凹的诗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书上说:你生在那里,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所以故乡也叫血地。”素人的普通话朗读,不仅能够使观众产生共鸣,还完美地呈现了纪录片的主题思想。其次,在第一章 《吃饭》的结尾处,通过中景镜头与特写镜头之间的来回切换,我们看到一位身穿绿衣,手里拿着农具的老人铿锵有力地朗诵着:“劳动使他高于地面,但工具比他更高,高举着锄头犹如高举着劳动的旗帜。”这段朗诵作为转场,是对前一章节马烽带领村民治理盐碱地,解决吃饭问题的总结。实际上,人们对于社会的理解、对于故乡、文学的理解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深层的隐喻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表层的理解,而是更加深层的、一种由具象到抽象的隐喻。纪录片并非是要追求完整结局,贾樟柯一直都是以现实主义拍摄手法为自己的创作风格,写实是他的核心,因此,在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余华的身影再一次出现在结尾,深蓝色的海水边,余华安静地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我小时候,经常在海边玩,兴致上来就会跳进海里游泳,课本上说大海是蓝色的,可我看到的明明是黄色的,我就想一直游一直游,直到游到海水变蓝。整部影片在这里戛然而止,余华或者说是贾樟柯似乎在暗示着受众:生活还在继续。隐喻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因为生活中充满着矛盾和未知,导演给人们带来对于现实、人类、自身的机会。

截至2021年10月2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票房突破600万,但是,贾樟柯在采访中说道:“艺术的维系本质上不是靠给不给饭吃,很多诗人即使没有饭吃也要写诗,很多电影导演也都是两手空空还在拍电影,因为艺术唯一的推动力不是金钱,是内在表达的渴望。这种渴望不会熄灭,因为人类最不缺的就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只要有困扰我们的问题,就需要一个报信者,这就是艺术家。这时就需要有表达者把我们共同的感受通过他职业化的能力呈现出来,一个艺术史就是人类的痛史,而不是票房历史。”快餐时代下的电影大多为了追求票房,将商业化发挥到了极致,唯独第六代导演贾樟柯从始至终将电影的质感做到了极致,本着初心,砥砺前行,将目光聚焦于整个社会的变迁上,用影像在历史、乡土和文学中寻根,捕捉一幅幅“中国人”面孔上目光雕刻的痕迹。

猜你喜欢 樟柯贾平凹隐喻 捉鱼摸鳖的人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贾平凹的手格言·校园版(2021年7期)2021-06-05爱的隐喻VOGUE服饰与美容(2021年2期)2021-02-04法国电影资料馆举办贾樟柯作品回顾展综艺报(2019年23期)2019-12-25情义读者(2019年2期)2019-01-05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3期)2018-08-11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年5期)2018-06-11月迹快乐作文·低年级(2017年9期)2017-10-11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1期)2017-04-08第二届青葱计划启动南都娱乐周刊(2016年46期)2016-12-19

推荐访问:纪录片 海水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