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与策略

张加龙

摘要

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流于形式、浅于思考、失于对话、疏于指导等问题。教师应从目标设定、文本体验、议题设置、指导评价等方面出发,探寻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推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深度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在国内外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美国教育家斯莱文把合作学习当作一种课堂教学技术,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一定的学习活动,同时根据小组的总成绩来获得奖励”。加拿大心理学家文泽指出,“教师指定或随机地将学生分配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小组中,小组成员一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合作学习”。我国教育家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基于异质小组为单位的一种教学活动,学生相互学习以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基于此,我们可以知道,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主要包括以下构成因素:学习目标的设计与达成;教师的组织点拨;学生的深度参与;组间的多项交流;等等。

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推动深度阅读和学习的有效手段,成为各类公开课的“标配”。但是,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应该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关注。

一、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反思

不少语文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够准确。有的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公开课更加热闹,有了小组讨论,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讨论,至于有没有讨论结果,都不影响课堂教学;有的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难以组织,与其让学生在讨论上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直接讲授。纵观部分阅读教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一是流于形式。在有些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是为教师的讲授服务,为得到教师预设的“正确答案”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成为一个简单的规定动作。部分教师不管学生合作学习的状况,只管推进课堂进程,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标榜课堂“以生为本”的华丽标签。

二是浅于思考。有些教师在学生还没有疏通课文,缺乏基本的阅读体验时,就开始组织学生进行所谓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内容只是文本的简单再现,或是成员间的机械重复,缺少应有的思维深度。学生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也缺乏深度学习的机会。

三是失于对话。有的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成员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对话,只有少数优秀生在表演,大多数组员沦为陪衬和看客。组员之间因为缺少应有的对话与交流,所以也没有形成共识或争论。没有对话,没有交流,共同学习、分享观点自然就成了空话。

四是疏于指导。大部分教师对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还缺乏清晰的认识。有的教师在出示讨论题目后,便袖手旁观,既没有指导讨论方法,也没有推动组内交流;有的教师不能把握指导时机,指导过于随意,缺乏章法;有的教师则过度指导,不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讨论的空间;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正向评价,难以调动学生再次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很显然,存在以上问题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很难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推动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目标。黄厚江老师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没有什么新的方法;只有没有用好的方法,只有使用不恰当的方法。” 因此,我们必须对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进行探讨。

二、指向深度学习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深度学习也称深层次学习,由费伦斯·马顿和罗杰·萨尔乔在1976年首次提出。美国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认为,深度学习包括掌握核心学科知识、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团队协作、有效沟通、学会学习、学习毅力六个维度的基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在推动学生深度学习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那么,该怎样充分发挥其作用呢?

(一)目标设定,凸显“学会阅读”。

黄厚江老师就语文教学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语文教师应该在自己的庄稼地里种自己的庄稼。解读一下就是,语文课就该干语文的事。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中的任何语文活动都必须以此为目标。可以说,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因此,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设定,就应该指向阅读。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反复探究,分享观点,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养成优秀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是要锻炼学生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例如,余映潮老师教学《生物入侵者》一课时,在明确课文说明对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文中“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这一句是不是下定义?余老师将具体的文本内容作为讨论对象,着眼于语文能力的培养,着力于语言文字的训练,着重于语文学法的指导,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生物入侵者”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理解了下定义的特点,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逐渐悟出给事物下定义的基本方法,同时,又带领学生实现了对语言的品析和表达。这样的分组讨论,将教学内容指向文本,將教学目标指向语言能力的培养,有效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师需要想清楚以下几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有没有好处?有什么好处?借助合作学习能够训练学生的哪些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哪些思维品质?想清楚了这些问题,教师所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课堂流程,而是定位准确且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探究讨论,基于文本体验。

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须以文本体验为前提。首先,小组讨论的焦点必须是文本。任何脱离文本的分组学习,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都是无益的。其次,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文本体验的基础上,必须要留给学生思考、解读文本的足够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并在文本里认认真真地“走上一遭”,然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必要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组内对话和组间交流,达成一定的共识。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为了引导学生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哪些语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出的信息,有了自己的观点后,在组内交流。

这一教学设计具有十足的“语文味”。学生深入文本,对比揣摩,获得语言体验,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带着观点走进小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语文课堂自然会结出硕大的“语文”果实。试想学生如果没有读懂文本就匆匆走进小组,这样开始的讨论要么是优秀学生的表演,要么是浮光掠影、毫无深度,还有什么教学效益可言,又怎么谈得上深度学习呢?

(三)品质提升,重在议题设置。

钟启泉教授认为:“深度学习并不是从传递特定知识内容的教科书开始,而是从揭示问题开始的。在深度学习中,学习者围绕问题,引出种种思考与解决方法。”问题设计是思维触发的基础,问题探究是思维进阶的核心,问题迁移是思维升华的关键。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品质的提升,关键在于议题的设置。小组学习的议题,应具有思维宽度和深度。这些议题,或是教学重点的突破,或是教学难点的化解,或是教学内容的拓展。议题的设置,既要基于文本,涉及人物形象的理解、文章主旨的把握、写作特色的鉴赏等方面,又要具有开放性,让学生有研读讨论的空间,有发表不同观点的余地,有展现思维火花的角度。可以说,议题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好坏。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设置了这样的议题:《山海经》的文学意义。很显然,这一议题的设置脱离了文本,对理解文章主旨和人物形象毫无意义。教师设置这样的议题,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也与深度学习的要求相去甚远。

又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设置的小组合作学习议题为:范进为何能够中举?这一议题过于肤浅,研讨价值不大。倘若将议题改为范进中举后为何发疯?作者是如何描写范进的疯相的?议题就具有了一定的研讨价值,能够帮助学生反思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分析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

教师设置议题,还可以基于大单元教学和整体阅读的理念,引导学生从单篇课文的学习走向多篇文本的整合探究,开展深度学习。如笔者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七(下)第三单元时,聚焦“发现小人物的闪光点”这一议题,指导学生从整个单元出发,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虽然平凡、有缺陷,但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在学生对整个单元进行深度探究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去探寻身边的小人物,感受他们的人格光辉。

(四)支撑助力,重视指导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尽力为学生完成语文任务提供支撑和帮助。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过程,特别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没有教师的主导,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小组学习前的指导。

主要包括小组成员的搭配、讨论任务的分配、讨论方法的选择等。余映潮老师教学《律诗二首》一课,安排了“说读”诗歌的教学板块,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我现在做一个示范,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进行这样的“说读”——诗人啊,一个明朗的春日,你在青山绿水中漫步,清澈的山泉在曲折的山谷间穿行,山路蜿蜒,一路春光。啊!又一个美丽的山村在前头。请同学们准备一下,分小组说读《过故人庄》,每一个小组只说读一联。

(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这一教学板块,由“教师示范(方法指导)”“任务分配”“学生讨论”三部分组成,设计细腻,层次井然。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高效实在,任务分配明确到位,学生讨论诗意盎然,堪称分组讨论教学的经典范例。

2.小组学习中的参与。

阅读课上,面对学生的分组讨论,教师不能置身事外,而是要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梳理讨论的思路,引导讨论的方向,突破讨论的障碍,协调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促进成员间的平等参与和彼此倾听。特级教师胡明道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设计了“合作对对碰”这一教学环节。学生讨论时,胡老师发现学生忽视了合作、对话,便及时给予指导:“我们东北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就应该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对,应该是这个句子;不对,应该是这个词语’。要敢于争论。”这样的指导,有利于促进小组成员进行真正的对话,使分组讨论更具实效。

3.小组学习后的评价。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阅读课上,教师要对学生的小组学习进行多元评价,要本着激励为主的原则,善于發现小组合作中的亮点、优点、进步点。点评既要有对整个小组的肯定,又要有对个别组员的表扬;既要有对讨论成果的褒奖,又要有对讨论失败的批评;既要有对讨论方法的指导,又要有对讨论成果的鉴定。除了教师的点评之外,学生还可以进行小组内的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等。总之,我们要力求形成“一种开放的、宽松的、友好的评价氛围”。笔者在教学中,就常常根据学生分组讨论的情况,开展“最佳讨论小组”“最佳小组发言人”“十佳辩手”“十佳合作之星”等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促进了分组讨论的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能够在讨论中激扬思维,交流观点,提升认识,从而实现阅读课中的深度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弶港镇中学)

本文系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乡村初中‘学思融通’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课题编号:2021-XS-005)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星,孙永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

[2]王强.基于深度学习的思维课堂构建策略[J].中国教师,2022(3).

[3]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4]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5]钟启泉.深度学习:课堂转型的标识[J].全球教育展望,2021(1).

猜你喜欢 议题深度文本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年4期)2022-05-31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2年4期)2022-05-17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2022年16期)2022-05-01深度思考之不等式新高考·高三数学(2022年3期)2022-04-28让政治议题“活”起来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135期)2021-12-09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9-10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

推荐访问:视域 反思 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