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知识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研究

张春秀 袁涓文

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拓展地方性知识研究的视角,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该文以榕江县大利侗寨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访谈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分析得出:民间信仰使得侗族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村寨格局得以维持;自然崇拜使“山围水绕、田林相间、寨落山水”的人居环境保留下来;村规民约让大利侗寨的睦邻友好的人居环境千百年来得以持续;生产实践成就了大利村民在生产生活环境和休息游乐环境的民间智慧。【结论】大利侗寨地方性知识丰富且对大利侗寨人居环境的影响体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受地方性知识影响深浅程度与地方性知识的丰富程度有关。

關键词:地方性知识;人居环境;传统村落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我国在2013年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农村的建设中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1]。并且于2017年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了契机,两者相互促进”[2]。目前,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部分研究人居环境学者的目光从城市转移到了乡村。“使得学术界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研究逐渐倾向于“人文”视角”[3]。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地方性知识研究的视角,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1.2 理论基础

本文采用吴良镛对人居环境的定义。吴良镛认为:“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场所,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构成了人居环境,‘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为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创造与建设的结果,社会系统是人类长期生活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4]”。地方性知识又被称为传统知识和土著知识,克利福德·格尔茨(Geertz)于1981年提出,格尔茨认为:“人类就是悬挂在自己所编制的一种富有意味的网上的动物”,他所指的文化就是这些富有意味的网,研究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探寻其底蕴的阐释之学[5]。总之,地方性知识都是特定民族文化的表露形态,相关民族文化在时代调试与积累中发育起来的智慧和技能,都能完整地包容在各地区的地方性知识中”[6]。

1.3 地方性知识分类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弥儿·涂尔干提出了“圣俗二元论”,他将整个世界划分为两个领域:神圣事物的领域和凡俗事物的领域,神圣事物是具有社会性的事物;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神圣是一种态度,虽然无形却可以通过信仰之物、宗教语言进行表征和呈现;而世俗事物则相反,它是从每个人的实践和经验的角度出发,以个体为特征,在世俗中有形且可以表达 [7]。本文将地方性知识所表现的民族文化按照“圣俗二元论”划分为神圣事物的领域和凡俗事物,以此分析大利侗寨的情况。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如图1的分析框架,明确了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的构成以及地方性知识在人居环境中影响结果,最终探究得出地方性知识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1.4 大利侗寨基本情况及资料来源

大利侗寨于2012年被纳入全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它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镇,共有321户、1380人,村内人员都是侗族,杨姓是村内大户。村寨内的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以回廊楼和吊脚木楼为主。大利侗寨的经济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村寨周边有古楠木林、杉林等珍贵树种120余棵,寨边梯田层层叠叠,环境优美。

在大利侗寨采用参与式观察进行了调研。调研时间为2021年7月10日至7月21日,对村干部5人、村民25人共30人进行访谈。其中,包括村支书、村长、驻村书记、村内宣传委员和普通村民。对村民的访谈侧重于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对村干部的访谈侧重于村内建筑以及村规民约等方面。

2 大利侗寨地方性知识构成

根据 “圣俗二元化”理论,可将影响大利侗寨的地方性知识可分为神圣层面与世俗层面两大类。神圣层面包含民间信仰和自然崇拜,世俗层面包含村规民约与生产实践经验。

2.1 神圣层面

2.1.1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也被称为民俗宗教,是一个民族或族群对神性世界以及宗教文化等的崇拜和信奉,是一种共同体的价值观和世界观”[8]。大利侗寨中对人居环境影响较大的民间信仰有:“鼓楼信仰”和“萨玛崇拜”。

1)鼓楼信仰

在大利侗寨村民心中鼓楼是他们所崇拜的神。据大利侗寨党支部书记介绍说:“在很久以前,村寨里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子——楼,大家非常喜欢她,一个外族人对楼一见倾心,但是楼不愿意外嫁,他为了得到楼,开始了对村寨的掠夺。村民们团结一心,在村中心处对抗外敌,打败了那个外族人。”(2021071504,男,52岁)。后来,“楼”一生没有嫁人,老年时被人称为姑姑,为了纪念“楼”,就在村中心修建了一座楼来纪念她。因为“姑楼”里面放置有鼓,外地人就一直按照鼓楼叫,后来“姑楼”慢慢地演变成了鼓楼,侗族所有的鼓楼层数都是单数,也是为了纪念“楼”一生单身。

2)萨玛崇拜

“萨玛”又称“萨岁”,是侗族最崇高无上的神灵,侗族谚语中常常说“侗族萨为大,汉族庙为大”[9]。在大利村民心中,“萨玛”具有镇妖魔驱鬼怪保民安的神力,大利村民出远门之前,都要在萨坛祭拜过后才能出远门。一个村民介绍道:“萨玛在我们这里还代表着要尊敬老人,萨玛就是大祖母的意思,我们都要尊敬老人”(2021071207,男,74岁)。

2.1.2 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即对自然神的崇拜,其对象是被神化了的自然现象、自然力、天体和自然物”[10],敬畏鬼神,就必须保护自然万物与其和谐共生,保护自然已经内化于侗族人民的鬼神文化中了。大利侗寨的自然崇拜有五种:山神、树神、水神、桥神、井神。大利村民认为山上的东西不能过度采用,否则这个人就会受到惩罚。在大利侗寨流传着“人老护寨、树老护村”的谚语,百年老树未经允许不能砍伐,上面是有神灵存在的。在过年前后,家里的长辈会为家里的孩子在古树下祈福,与此同时,也会在桥头、井边进行祈福仪式,除了希望保护自己的孩子平安健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坚韧不屈的性格。

2.2 世俗层面

2.2.1 村规民约

“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重要管理制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体村民的共识,在少数民族地区无疑具有权威性和适用性”[11]。大利侗寨的村规民约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明文规定的,由村委会出具有文字的那部分;另一部分是关于自然崇拜的。大利侗寨的村规民约的具体内容分为12大类,其中,对破坏村寨人居环境的做出了不同的惩罚。例如:占别人田地的要罚3个180(即:180斤肉、180斤酒、180斤米);搞民族分裂的要被罚款等。

2.2.2 生产实践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为了适应自身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所作出的一系列创造被称为生产实践”[12]。“苗山侗水”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水不仅是侗族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延续他们祖先记忆的源泉。哪里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田地,他们就选择在那个地方建寨。大利侗寨四面环山,依山就有坚实的依托,有木材可取。有水,可以开池塘、饮水灌溉、建立一套以生活用水为主、消防用水为辅的水网系统。风雨桥和鼓楼的建造离不开侗族的水文化,大利侗寨也不例外,五座风雨桥依据利洞河的走势分散在寨中、寨头和寨尾。

3 地方性知识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下面将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来对大利侗寨人居环境进行阐释。

3.1 民间信仰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鼓楼信仰”对大利侗寨人居环境的影响体现在:是维护村寨秩序的中心、是聚落家族团结的中心和村内休闲娱乐、招待贵客的地方;“萨玛崇拜”使得侗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保留下来,世代影响着大利侗寨村民的行为和思想。

3.1.1 鼓楼信仰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侗族自古以来就有未建寨就先建造鼓楼的传统,可见鼓楼在侗族人民心中的重要性。大利侗寨的鼓楼依据风水而建,是全村最高的建筑物。①鼓楼是维护侗寨社会秩序的中心,尽管大利侗寨的村委会就建在鼓楼的左后方,但是村里有什么大事情要商议的时候,都会在鼓楼进行。②鼓楼也是侗寨聚落家族团结的中心,鼓楼是一个家族兴盛的标志。如果一个村寨的鼓楼数量多于一个,那么证明这个村寨是有多个姓氏的,且每个姓氏的家族力量都是很强大,侗族人民以建造自己家族的鼓楼为荣,反之则证明这个村寨大多是同姓。大利侗寨只有一座鼓楼,村寨内有杨、石、李等12种的姓氏,杨姓是村内的大姓,占据总人口的84%。村寨内可通婚,村内的每家每户追踪溯源都是有亲缘关系的。③鼓楼也是村寨内休闲娱乐、招待客人的场所,村寨内的老人一般夏天会聚集在鼓楼里纳凉聊天、载歌载舞。当客人到达村寨后,村民们便会在晚上相约穿上盛装,在鼓楼的火塘里点上篝火,手拉手为尊贵的客人高歌一曲,这是侗寨规格最高的欢迎仪式。

3.1.2 萨玛崇拜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大利侗寨的萨坛建立在鼓楼的正前方,在大利侗寨村民心里,萨玛和鼓楼是同等重要的。萨坛里面埋有银质的农具,希望萨玛在另一个世界可以保佑大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①侗年最重要的仪式是唱祭祖歌(俗称“斗莎”)侗族村寨是以“斗”为血缘单位,“斗莎”不仅有祭祀祖先的寓意,还是老人们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小孩成人,还是青年人新婚伊始,老人们都要通过“斗莎”教育下一代为人处世要明辨是非、勤俭持家、尊老爱幼。②侗族的“萨玛”是自母系氏族传承下来的崇拜。在母系氏族,女性的地位要高于男性。现在虽然提倡男女平等,但是深受“萨玛”的影响,侗族男性除了要承担养家的责任外,做饭也是男性居多,女性再嫁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③“萨玛”在大利村民心中是平安神、保護神,村寨的人在出远门前会在萨坛周围走一圈,祈求出门在外能够万事顺意、平安归来。

3.2 自然崇拜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自然崇拜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在于保护村落生态的基本格局,使得村落原有格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被和谐地保存下来。自然崇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起到了外在调节人们行为的“他律”的效果,更是使人们内心真正认可并严格遵循达到“自律”的主动调节目的。

大利侗寨的森林覆盖面积达85%以上,村寨内有42棵古楠木,生长年龄都在百年以上。由于树神的传说这些古树被很好地保护了下来。村寨内有一大片风水林,属于村集体所有,任何人不得私自砍伐这些树木,砍伐树木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每家每户都有属于自己的林场,树砍掉之后村民会在原来的位置上补种树木,这也代表着大利侗寨村民取之于山、还之于山的美好精神。虽然大利侗寨的自来水普及率已经高达85%,但是大部分村民会自己从山泉的源头接管子,喝水做饭都是使用山泉水、自来水用来洗漱。大利侗寨始建于明朝,有600多年的历史,村内现存的古井之所以还在使用,是大利侗寨群众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已经内化于自身的生活中了。大人们会给小孩讲一些神话故事,防止小孩子们在桥头、水井附近大小便、乱涂乱画等,对孩子们起到震慑作用。自然崇拜就像鬼神崇拜一样,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鬼神可知万物,你做错了事就会受到鬼神的惩罚。”正是有了自然崇拜,大利侗寨才能使得“山围水绕、田林相间、寨落山水”的人居环境保留下来。

3.3 村规民约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如果自然崇拜对人居环境的保护作用体现在使得村落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那么村规民约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则体现在维护邻里关系上,让大利侗寨优美的环境以及邻里和睦的格局不被破坏。

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靠个人的信誉维持。如果有人不遵守大家的共识,无疑会遭到其他人的排斥。大利侗寨过去有“款”的制约,如今有村规民约的约束。“我们盖房子砍的树,都是自家的树,去砍别人林地的树木,是要给钱的。风水林的树严禁砍伐,以前也有人不听劝导,罚他给我们村里所有人都买了两斤牛肉。”(2022071905,男,55岁)。大利侗寨村规民约第3大类是明确关于人居环境整治:在村内做任何破坏环境的事情都要进行罚款,享受国家优抚政策的自觉履行环卫义务,村寨内各类活动场所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大利侗寨的村规民约不仅从保护环境、尊敬老人、邻里和睦、不得损害他人名誉,还从民风民俗等方面对大利侗寨的人居环境进行约束。大利侗寨能保持一个干净、整洁、邻里和睦的人居环境离不开村规民约的功劳。

3.4 生产实践对于人居环境的影响

任何民族独特的文化都离不开当地人民的生产实践,大利侗寨的生产实践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体现在“稻花鱼”的养殖以及杉木的利用等方面。

“客家坐坝,侗家坐nia(侗语,指河流),苗瑶坐在山旮旯”。大利侗寨由于四面环山、地势陡峭,山坡被开发成梯田,与民居相互交错,形成了民居在下、稻田在上的梯度格局。大利侗寨村民在靠近山林背阴的那侧种植糯稻,在土壤田力肥沃向阳的地方种植籼稻。“稻花鱼”也是大利侗寨传统农业的一绝,大利侗寨因为其山泉资源丰富,田地里经常容易有泉水渗出,形成了“稻鱼共生”的奇观;风雨桥是建筑史上的奇迹,但其历史渊源至今无法考证,风雨桥又称花桥、福桥,“不仅有镇邪留财、敬祖扬善、传承教育的意义,还是交通要道和人们休闲娱乐、躲避風雨的地方”[13]。大利侗寨内现存5座花桥,是村民通行、村内老年人休闲和青壮年男性聚集之地。

大利侗寨地处云贵高原,在历史上清水江是杉木的主要产地之一。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湿多雨,在这样的条件下,杉木成为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多采用底层架空的干栏式做法和穿斗结构。杉木的利用不仅仅体现在建造房屋方面,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本文研究发现,大利侗寨的地方性知识丰富,对大利侗寨的人居环境影响程度较深,影响大利侗寨的地方性知识从整体上看包含神圣和世俗两个层面,神圣层面包含民间信仰和自然崇拜;世俗层面包括村规民约和生产实践。民间信仰主要对大利侗寨的村寨秩序、优秀文化传承等方面造成影响,自然崇拜保护了大利侗寨的自然环境,村规民约则是约束了大利侗寨的人文环境,生产实践成就了大利侗寨村民在生产生活环境的民间智慧。

参考文献

[1] 普湖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河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1.

[2]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J].小城镇建设,2013(12):6-7.

[3] 户文月.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综述与展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2):13-23.

[4]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6] 杨庭硕.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3-29.

[7] 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8] 傅安辉.侗族口传经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9] 上官丽婉.浅析黔东南苗族服饰图案中的自然崇拜[D].南宁:广西艺术学院,2015.

[10] 谭万霞.村规民约: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调适的路径选择—以融水苗族村规民约对财产权的规定为视角[J].法学杂志,2013(2):80-86.

[11] 郭家骥.生态环境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C]//中国民族学会第七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37-50.

[12] 陈昭宇.社区营造视野下的侗族鼓楼功能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7.

[13] 欧阳大霖.鼓楼侗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林业传统知识活力指数测定及传承机制研究”(71863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春秀,硕士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Email:2540696993@qq.com

通讯作者:袁涓文,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农村发展,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侗寨村规民约鼓楼 侗乡端午粽飘香乡村地理(2021年2期)2021-09-10鼓楼颂文苑·经典美文(2020年4期)2020-04-19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0年1期)2020-02-03到肇兴侗寨看鼓楼祝您健康·文摘版(2019年10期)2019-10-14健全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形成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9年5期)2019-06-17村规民约助推乡村治理人民论坛(2017年31期)2018-03-08《侗寨春晓》创作浅谈中国铁路文艺(2017年1期)2017-02-17对村规民约体系重构的思考人民论坛(2016年30期)2016-12-05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China Pictorial(2016年4期)2016-05-28苗乡侗寨乒乓情艺术评鉴(2014年22期)2015-01-17

推荐访问:村落 视角 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