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发展战略谋划座谈会上发言材料汇编(1)(例文)

  在“十四五”发展的战略谋划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汇编(18篇)(范文)

 目录 1.推进产业链向高端方向延伸拓展 .................................... 2 2.高起点建设“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 ................................ 2 3.抢占量子计算全球产业高地 ........................................ 3 4.以 5G 新基建带动高质量发展 ....................................... 4 5.发挥声谷优势打造产业地标 ........................................ 5 6.打造优势特色集群壮大茶产业 ...................................... 5 7.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 6 8.强基优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7 9.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 .................................... 8 10.打造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示范样板 ................................. 8 11.让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发展新引擎 ................................... 9 12.加快推动公共安全产业发展 ...................................... 10 13.补齐医疗卫生领域短板 .......................................... 10 14.发展中药产业培育增长新动能 .................................... 11 15.加快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发展 .................................... 13 16.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主体活力 ...................................... 13 17.构建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 14 18.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综合竞争力 .................................... 15

 推进产业链向高端方向延伸拓展

 党中央作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决策,必然带来我国高端制造及其产业链布局的重大变革。xx 要进一步思考在长三角一体化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定位,推进产业链向高端方向延伸和拓展。

 建议 xx 发力工业软件产业,发挥高端创新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一批世界级工业软件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工业软件供应商和服务商。构建工业互联网体系,发挥在制造领域的优势,在工业互联网的技术标准体系和面向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体系、制造模式创新体系、商业模式创新体系等方面发力。抢占人工智能制高点,发挥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 不断探索大数据资源应用的新模式、深度学习方法应用的新领域,深入研究碎片知识体系化、群体智能等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大投入,改革高校管理方式,使学校在培养具有新时代精神的创新拔尖人才,产出更高质量的具有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的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高起点建设“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共建省际产业合作

  园区。位于长三角地理中心的上海白茅岭农场和江苏溧阳市、宜兴市,浙江长兴县、安吉县,xx 郎溪县、广德市“一地六县”,是长三角“三省一市”无缝对接的天然功能区域。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我省要坚持高点起步, 尽快建立协调推进体制机制,主动协调“三省一市”特别是 xx 市,参考 xx 示范区建设体制,设立“一地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建设管理机构,强化协同发展。统筹制定一体化发展规划,突出“一地”龙头作用,“六县”各扬所长,共建共享共赢。加强产业及融合发展研究设计,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需要和分工入手,共同出台支持“一地六县”建设的政策措施,重点围绕农产品加工业开展全方位合作。加快补齐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构建畅联畅通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大路桥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投资力度。

 抢占量子计算全球产业高地

 我省是量子信息科学全球制高点,量子通信产业全球领先,但在量子计算这一更具颠覆性、产业前景更加广阔的领域却相对滞后,要站在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高度,加快构建量子计算生产制造链、应用生态链、用户培育和人才培养链,打造量子计算全球产业新高地。

 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布局量子计算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成立xx 未来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政策措施研究小组,促进包括量子计算、类脑智能等未来高技术产业在我省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并将量子计算产业发展编入“十四五”规划,借鉴我省先进计算中心项目经验,建设中国首套商业量子计算机

  和首个量子计算云平台,抢占量子产业基础高地。打造应用场景,加快推进量子计算产业链供应链落地项目建设,打造“量子金融”“量子人工智能” “量子计算+智慧交通”等量子计算应用生态链。突出人才优先,打造量子计算教育、培训和服务链,培养一大批从事相关领域的多层级人才队伍,推进自主知识产权量子计算软件的普及、用户培育和人才培养。

 以 5G 新基建带劢高质量发展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基石”与“龙头”,5G 正在开启万物互联的新时代, 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建议加快推动 5G 新基建规模化布局,在站址规划、供电保障、频率划分等方面推进各地 5G 专项规划编制,积极探索“国有资本主导,现代金融支撑”的投融资机制,引导多方资本参与 5G 建设,探索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建立跨行业 5G 应用产业生态,打通 5G 应用合作链、创新链、资金链,延伸产业链、供应链。加速推进 5G 与产业融合应用,着力打造 5G 应用示范区和重点产业标杆场景, 重点聚焦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等领域,引导龙头企业建设 5G 柔性工厂等多场景应用,带动全省其他企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升 5G 产业竞争力。着力优化 5G 产业发展环境,引导和鼓励各行各业积极参与5G 应用示范, 强势布局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更好吸引和承接长三角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等的转移。

  发挥声谷优势打造产业地标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位谋划、精准调度,针对中国声谷出台专项政策, 设立专项基金,明确聚焦 AI+AK 两大方向,取得明显成效。

 为推动中国声谷实现“十四五”时期产值达xxxx亿元至xxxx亿元的目标, 建议培育招引龙头企业,发力核心技术产业化,加快核心技术在关键行业(教育、健康等)的创新应用,抢占行业制高点,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集聚配套的产业集群。强化建设产业生态,加速打造各类硬件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立规模 xx 亿元的产业投资促进基金,尽快实现市县区多级拓展,探索新的激励机制和引入政策,在高端研发、市场推广、项目发展上加强长三角区域联动。创新政策设计支持,重点立足教育和健康两大产业,对基地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对信投公司运营保障给予政策支持。持续优化体制机制,继续保持目前“部省市联动”下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秉持创新高效、持续优化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搞活机制。

 打造优势特色集群壮大茶产业

 茶产业是我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十四五”时期,实现我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亟待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上发力。

 建议进一步建立完善领导机制,成立高规格省级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整合全省茶叶行业协会,成立“四大名茶”行业协会和市县行业协会。科学

  谋划发展规划,将茶产业发展纳入我省“十四五”总体规划和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并编制专项发展规划。打造优势特色集群,建设若干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动茶产业集群发展。强化财政金融支撑,进一步优化整合我省涉农资金,将每年xxxx万元专项资金提高到xxxx万元,由政府、银行、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等共同参与,设立起步规模不少于 x 亿元的省级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发挥资本杠杆作用,实现产权多元化,缓解茶企资金压力。

 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十四五”时期,我省应聚焦产业链,构建人才链;立足人才链,推进创新链,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创新型现代化产业新体系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建议加快推进人才政策提质升级,积极实施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树立人才“供给侧”思维,提升人才政策和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效衔接,紧扣我省现代产业新体系要求,持续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针对企业用人主体引才需求,加快市场化引才步伐。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让各类人才竞相涌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增强人才成就感和归属感,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和我省产业高质量发展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

  强基优链推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制造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但制造业基础不牢、产业链不优、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为推动我省制造业“量”的持续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机遇,建议要把巩固和提升制造业的支柱地位作为“十四五”期间鲜明战略导向,发挥好制造业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软件、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四基”薄弱环节,实现重点突破。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立足优势产业强链,编制实施产业链重点工程施工图,提升“芯屏器合”等优势产业链水平。推动制造模式智能化,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和数字化转型工程,分行业选树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深入推进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工程,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

 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相关产业,形成了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等全产业链,xx 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路线,高起点编制“十四五”集成电路产业

  发展专项规划,构建长期坚持、持续投入、加快发展的保障机制。整合资源, 助推做大做强,争取我省更多集成电路项目进入国家战略布局、纳入国家“十四五”集成电路产业规划和“两新一重”建设的支撑项目,并在 xx 设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完善产业链条,支持龙头企业深入实施迭代研发、国产化导入,率先构建上下游协同的自主供应链体系,打造千亿集群新引擎。加快推广应用,打造健康产业生态,组建“xx 省集成电路产业高校创新联盟”,积极推进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探索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强化要素保障,创优发展环境,争取国家层面更多支持,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在 x 设立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引导我省高校设置相关专业。

 打造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示范样板

 “十四五”是xx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明确

 提出 xx、芜湖、滁州等 x 个中心区,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要率先突破。

 建议建立由省领导挂帅,省市县联动的产业发展专门协调机制,拓展营商 环境改革举措,给予地方更多的自主权,专项研究沪苏浙支持产业发展政策的优点和特点,根据 x 个中心区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优势,省市县联合制定与沪苏浙等高对接的产业扶持政策。发挥好新型功能区改革创新“探路者”的作用, 借鉴苏滁产业园创新经验模式,明确把新型功能区打造成全省综合改革的试验区,给予新型功能区先行先试权。利用滁州现有的产业优势,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给予专项支持和全方位帮助,加快推动其做强做大,在我省加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真正发挥好滁州作为“承东启西、连接

  南北”的“桥头堡”作用。

 让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发展新引擎

 我省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关键阶段,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能将科技研发与传统产业等优势充分结合,为“十四五”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

 建议以 xx 为中心,依托我省制造业产业基础,重点提升科技、商务服务业水平,积极打造服务全省、承接东西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科创、集聚中心, 推动我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集聚融合,增强产业关联度, 加快培育带动力、辐射力强的配套科技类服务企业,积极扶持聚集型服务业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服务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整合科技创新转化平台,构建专业化的应用技术服务机构,提升公共科技信息网络平台服务水平,加快制造业相关数据采集、测试及标定等领域软件开发。优化资金引导,推进资本化运作,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通过细化分工、重组产业链条,带动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对外包型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引导科技类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制造业对接合作,相互提供需求与动力, 实现共同升级和协调发展新格局。

 加快推劢公共安全产业发展

  目前我省公共安全产业集聚化发展趋势明显,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发展优势和潜力凸显。为更好发挥我省公共安全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推动“十四五” 时期我省公共安全产业加快发展,建议在因地制宜,规划布局的同时,鼓励并支持公共安全专业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与省内各市建立合作,带动当地公共安全技术和产业发展,并根据本地特色培育多元化技术研发力量。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行内企业开展城市安全、火灾、网络信息安全、交通安全和自然灾害安全等领域的技术研究,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以解决实际安全问题为导向,在 x 北地区开展煤矿安全产业应用示范,在 x 南地区开展地质灾害安全产业的应用示范,在合芜蚌开展军转民和网络安全的安全产业应用示范,在沿江沿淮城市带开展城市洪涝安全的应用示范。

 补齐医疗卫生领域短板

 编制“十四五”规划中,要对我省医疗基础建设和医疗资源配置“三加强两优化”,加快补齐短板。

 建议加强医疗卫生基础建设和法制保障,持续加大对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医疗卫生支出比重,尽快出台《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传染病防治法》等配套法规等。加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体系建设,依托 xx 国家科学中心平台成立大健康研究院等,加快建设传染病医院和定点综合医院相互支持配合的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网络,加强智慧医疗建设。加强医院物资储备和共享共用,编制“十四五”时期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实施规划,加强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优化不同等级医院医疗资源配置,规划

  建设以医疗集团的方式整合市域内医疗资源,将专科医院纳入大型综合医院集团统一管理,实现人、财、物合理调配,科学分流不同病种病人,完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增加社区传染病监测“哨点”。优化我省疾控防疫卫生机构设置,恢复中心卫生院一级甲等医院,继续推动部分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医院, 推进中心卫生院特色专科建设。

 发展中药产业培育增长新劢能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表现优异,提高了社会关注度,中医药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叠加机遇。

 建议科学布局,明确发展战略,高质量建设中药生产基地,高规格建设中药贸易市场体系,高水平建设中医药文化中心。强化举措,补齐发展短板,加强中药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大对中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制定专项扶持政策,设立省级现代中药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中药产业重大项目、研发平台建设、中药新品种研发和引进等重点领域。加强中药产业交流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市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共建中药产业合作研发生产、转移聚集区等, 引导长三角及全国重点中药企业将新品种、新产能及药品批号向我省转移。建立中药产业发展推进机制,编制“十四五”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突出引领, 建强 xx“药都”,提升现代中药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档次,在省部级层面成立 xx(xx)现代中药产业发展战略联盟,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协同推进机制。

  提升产业投资基金运营水平

 近年来,我省相继设立多只产业发展基金,旨在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助推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建议搭建我省投融资对接平台,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面向产业、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服务融资”为原则,搭建涵盖各主管部门项目库、各类银行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以及企业融资需求等信息的省级企业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突出产业基金投资的针对性。改变目前我省产业基金设立“小”而“散”的现状,重点围绕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未来产业等领域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综合考量基金募集和投资进度、规范管理、风险防控、合规运作等情况,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定期评估运营目标、政策效果及资产情况。优化产业基金投资软环境,切实扭转因怕亏损怕担责而不想投不敢投的思想观念,适当放宽对基金投资出现亏损的容忍度。

 加快劳劢密集型企业转型发展

 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提升就业吸纳能力,既是省情的客观要求,也是应对疫情冲击、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重要抓手。

 建议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企业开发内销市场,加速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扶持主导产业和培育新兴优势产业,带动周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吸纳容量,因地制宜扶

  持主导产业,带动周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现代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社区与家政服务发展, 带动新型劳动密集型生活服务业发展。完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适当放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申请条件,运用就业奖励、劳动成本补贴、减免税等政策工具,对吸纳就业人数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激励。完善就业服务措施, 改善就业劳动环境,解决企业与求职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主体活力

 “十四五”时期,我省要多举措多维度发力,巩固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果,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再升级,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建议以法治为基础,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清理各种准入限制和隐形壁垒,大力推进企业照后减证、一照多址、一址多照等便利化措施,健全完善新型监管机制、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投诉举报和查处机制。以创新为引领,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降低市场主体优惠政策的信息搜寻成本,鼓励扩大居民消费,推进普惠金融,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返乡创业群体等拓展创新空间。以清单为导向,放开对市场主体的束缚,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等制度,加大推进 PPP 项目实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数据化为支撑,提高服务市场主体能力,实现政务服务从“线下跑”向“线上办”的根本转变,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市场主体提供数据要素支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正负清单”,以

  “店小二”精神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管家式”服务,打造优化营商环境升级版。

 构建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长三角产业一体化最需要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辩证统一关系,也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建议我省发挥优势,梯次布局先进制造业,顺应我省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分工,高起点建设一批千亿级、万亿级产业集群,并超前谋划布局战略前沿产业。因地制宜,完善产业布局转移新格局,大力推广园区合作共建、飞地经济、产能合作、市场渠道共享等模式。强化核心,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力,加快大科学装置集聚区、世界级骆岗中央公园等标志性项目建设,形成对顶尖创新人才、高端创新团队、领军企业集团、国际知名组织等的吸引力。聚力合作,确保长三角产业链安全稳定,携手沪苏浙共同绘制长三角“产业链地图”,围绕同一产业链明确“链长”,构建产业链联盟。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综合竞争力

 农产品加工业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建议坚持产业延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政策设计,系统

  谋划推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规划布局;完善政策体系,推动跨界优化配置要素资源,让农民成为全产业链的参与者、建设者、共享者;强化政策供给,建设互联网+农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坚持科教强链,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化水平,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成果转化相配套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动传统农业由“面朝黄土背朝天”向“面朝屏幕背靠云” 转变;深化高校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乡土人才。坚持开放补链,建设更具韧性更加多元的产业体系,优化农产品生产、流通、储备环节资源配置,提高农产品稳定供给能力; 大力发展中高端现代休闲食品加工业,省市县联动打造一批主营收入规模超xxx 亿元、xx 亿元、x 亿元以上的特色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业合作,维护我省在农产品国际分工协作中的话语权和发展利益。

推荐访问:例文 谋划 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