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文化、思想发展与演变训练卷,B卷,教师版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 Ⅰ 卷 (选择题)

 本卷共 4 24 题 个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 8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由此可推知朱熹(

 ) A.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 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 C.强调伦理纲常以维护社会秩序 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 【答案】A 【解析】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而朱熹则认为“理有善恶”,说明朱熹认为可以通过提高修养的方式使人变善,故 A 项正确;通过题干可知朱熹认为可以通过提高修养使人变善,即善与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 B 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封建伦理纲常,故 C 项错误;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而非初步完成,故 D 项错误。

 2.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约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据此可知,朱子学(

 ) A.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 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 D.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 【答案】C 【解析】宋明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没有正确揭示宇宙的本原,排除 A、B 两项;由材料“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故选 C 项;近代西方科学建立在实验和推理的基础上,排除 D 项。

 3.孟子将“仁政”的实现寄托于君主对于“仁心”的扩充上,而这种扩充的程度决定了“仁政”实现的程度。据此可知,孟子的“仁政”学说(

 ) A.有违孔子人性理论

  B.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C.弱化尊卑等级秩序

  D.颠覆了传统的君臣关系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寄托于君主,显然不符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孟子的“仁政”思想显然不符合当时政治实际,故 B 项正确。孔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人性论的发展,故 A 项错误;材料说明“仁政”思想的实践,并不是说明等级秩序的弱化,故 C 项错误;儒家思想强调等级观念,并不是颠覆了传统的君臣关系,故 D 项错误。

 4.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荀子(

 ) A.违背了儒学的基本信念 B.关注现实充满事功精神 C.实现了儒法的完美结合 D.政治诉求有理想化倾向 【答案】B 【解析】荀子论风俗于秦,是关注秦国的社会现实及民情。批评其“无儒”则是为了儒学的发展需要,因此带有一定的事功精神,故 B 项符合题意。儒学是有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学问,荀子关注秦国的社会民情,并没有违背儒学的基本信念,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排除 C 项;材料中没有谈及荀子的政治诉求是什么,故 D 项错误。

 5.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董仲舒认为商鞅变法后,随着土地私有、土地买卖的进行,秦朝出现了土地兼并、贫富悬殊严重的后果,所以建议汉武帝限制土地兼并,根据材料“贫者无立锥之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可知董仲舒是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的危害,故 C 项正确。董仲舒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故 A 项错误;B 项只体现了材料的前半部分,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不赞同商鞅变法,但不能得出董仲舒否定了帝王之制,故 D 项错误。

 6.《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解析】《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 C 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中时间不符,故排除 A 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 B 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 D 项。

 7.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供奉孔子。由此可见,李贽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这在当时(

 ) A.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B.背离了儒家的思想 C.开启了经世致用之风 D.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可知,反对孔孟的绝对权威,有利于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禁锢以及人们思想的解放,故 D 项正确。

 8.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材料意在强调(

 ) A.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B.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 C.儒学自身存在不足 D.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说明儒家在意识形态上的不足,故 C 项正确。

 9.如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

 A.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B.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 C.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答案】B 【解析】我国古代的科技以天文、数学、农学为主,并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故 A 项错误;根据图表可以看出我国的天文、数学、农学等占据主导地位,而物理、化学等占的比例较小,说明我国古代的科技以传统科技为主,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我国科技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故 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从事科技研究人员的多少,故 D 项错误。

 10.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喜爱通俗画。这表明宋代(

 ) A.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B.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 C.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 D.社会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及不同阶层各有所爱,表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故 D 项正确。

  11.明万历年间,白话小说的出版达到鼎盛。据学者统计,明中后期,《三国演义》有 28 种刻本,《水浒传》有 14 种刻本,《西游记》有 9 种刻本。该现象的出现源于(

 ) A.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

  B.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C.白话小说的通俗易懂

  D.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答案】D 【解析】印刷技术的突破是在宋代,明代只是在宋代基础上有些改进,故 A 项错误;在古代,民众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且只是其中一个次要原因而已,故 B 项错误;白话小说的通俗易懂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故 C 项错误;小说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扩大紧密相连,而市民阶层的扩大源于明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故 D 项正确。

 12.话本是宋代“瓦舍技艺”的一种,《碾玉观音》中的碾玉匠崔宁、《志诚张主管》中的商店主管张胜、《错斩崔宁》中的卖丝村民崔宁等第一次作为正面人物在话本中涌现。这一艺术形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C 【解析】话本中的人物是一些从事工商业的市民阶层,话本也是适合市民审美需求而产生的艺术形式,这一艺术形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C 项正确。

 13.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了(

 ) A.苏轼关心百姓疾苦

  B.《三国演义》盛行当时 C.宋代市井生活丰富

  D.尊刘贬曹观念深入民心 【答案】C 【解析】题干没有提及百姓疾苦,故 A 项错误;《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作品,故 B 项错误;通过“涂巷中小儿薄劣”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宋代的市井生活,故 C 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出深入民心,故 D 项错误。

 14.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 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答案】B 【解析】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故 A 项错误;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故 B 项正确;C、D 两项不是“科学”的表现,故排除。

 15.学者许倬云认为,朱子学的普及,使中国的社会结构经由学术和政治,维持了长期的稳定。这是因为(

 ) A.朱熹的理学思想迟滞了当时社会发展 B.朱熹的学术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C.朱子学的普及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进步 D.学术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稳定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社会维持了长期的稳定,B项正确。朱熹的理学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A 项错误;中国政治制度的进步与朱子理学的普及无关,C 项错误;中国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学术发展关系不大,D 项错误。

 16.宋代花鸟画家甚至用一生的时间,专注于画某一种花果、某一类鸟。他们不断观察、研究,“格物致知”,用精细的笔法画出大自然中美丽的生命。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物我合一是宋代画家的最高境界 B.宋代画家以文人画展示个人性情 C.宋代花鸟草虫画基本以写实为主 D.理学塑造了宋代画家的工匠精神 【答案】D 【解析】材料得不出物我合一是宋代画家的最高境界的结论,排除 A 项;根据材料“用精细的笔法画出大自然中美丽的生命”可知并非体现宋代画家以文人画展示个人性情,排除 B 项;根据材料无法证明宋代的花鸟草虫画以写实为主,排除 C 项;根据材料“他们不断观察、研究,‘格物致知’”可知理学塑造了宋代画家的工匠精神,故选 D 项。

 17.威廉·麦克高希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由于他们的书面文字基于字母系统,欧洲人能够比中国人更有效地开发这一技术。他们书面文字中的字母很少,这使批量生产变得十分经济。”材料中的“这一技术”(

 ) A.早在唐朝就已经传入欧洲

 4 B.成为摧毁欧洲城堡的有力武器 C.促进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 D.推动欧洲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活字印刷术,这一技术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故选 D 项。唐朝传入欧洲的是造纸术,A 项错误;B 是火药,与材料不符,排除;C 是指南针,与材料不符,排除。

 18.明朝官员海瑞曾说,执法之时“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其富民;与其屈愚,宁屈其刁顽。事在争产上,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海瑞的思想(

 ) A.是对人权的重视与保障 B.符合孔子“正名”的精神 C.与传统伦理观念密切相关 D.符合传统法家的概念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与其屈兄,宁屈其弟”等可知,体现的是儒家孔子的贵贱有序、长幼尊卑的思想,与儒家传统伦理观念密切相关,故选 C 项。海瑞是封建官吏,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不可能对人权重视,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正名”,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而非法家,排除 D 项。

 19.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王阳明(

 ) A.注重道德实践

  B.批判虚假说教 C.强调重义轻利

  D.提倡心性修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可知,王阳明主张探求内心的良知,提倡心性修养,没有主张道德实践、批判虚假说教和强调重义轻利,故选D 项,排除 A、B、C 三项。

 20.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说明了吴道子的宗教画(

 ) A.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 B.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 C.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 D.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 【答案】D 【解析】材料“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体现了吴道子的宗教画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D 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吴道子的宗教画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排除 A 项;材料并未反映宗教画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排除 B 项;材料反映吴道子宗教画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并非“写实”,排除 C 项。

 21.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天宝十一年(752 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画面。这一画作可以反映当时(

 )

 A.社会风尚的变化

  B.文人画流派的出现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风俗画技法的成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游春图展现的画面以及“盛装”“道路为(之)耻骇”可知,唐代社会风气开放,C 项正确。仅从游春图上无法看出社会风尚的变化,A 项错误;文人画出现于宋代,B 项错误;游春图属于宫廷画,D 项错误。

 22.墨家认为“天”与“鬼”是钳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这反映出(

 ) A.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B.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 C.墨学在争鸣中发展完善

 D.墨家对儒家思想的扬弃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可知墨家主张为了追求财富可以取消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具有实用主义的色彩,故选 B 项;材料强调的是墨家而非儒家,排除 A 项;材料强调墨家对待天命论、礼乐制的态度而非墨家思想的发展,排除 C项;墨家与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不同的思想流派,儒家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墨家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排除 D 项。

  23.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段话主要阐明的是(

 ) A.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统一

  B.法度严明利于统一 C.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D.大一统是历史规律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可知董仲舒主张国家统一需要思想统一,用思想的一统维护政治的一统,故选 A 项;法度严明是思想统一的结果,强调的是思想统一,排除 B 项;这有助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而不是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排除 C 项;大一统是大家认可的准则而不是历史规律,排除 D 项。

 24.顾炎武批评王阳明心学是“清谈之流祸”,读书人“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于导致明朝的灭亡。对上述顾炎武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心学导致人们道德沦丧

  B.心学使儒家丧失正统地位 C.心学的流弊是空谈误国

  D.心学背离理学的思想原则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顾炎武批判阳明心学的目的就在于其空谈心性误国,故选 C 项;根据所学,心学注重个人修养反而有利于道德素质的培养,排除 A 项;根据所学,心学亦属于儒学在明清时期的新发展,排除 B 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心学与理学的关系,排除 D 项。

 第 Ⅱ 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三 大题 ,共 2 52 分。

 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唐和宋之间起了变化,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首先,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宋代)科举分好几种,其中进士一级最受尊崇。进士考试除诗赋、诗外,还试论,并且有的考题开始涉及某些现实问题。当时的考卷以数码代替人名,并且誊抄出来以防因笔迹泄露而发生舞弊现象。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宋代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1)根据材料一,结合宋代相权演变的史实,指出推动宋代“贵族政治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的相关措施并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进步之处。(12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理学的特点。(6 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论证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一观点。(7 分)

 【答案】(1)相关措施:科举制度的完善;为分散宰相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以总理财政。

 进步之处: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考试过程更加严密公正。

 (2)特点:吸收佛、道思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使儒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辨化。

 (3)论证: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在宋代推广应用,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高峰。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措施”,依据材料中科举制的完善,结合所学北宋在中央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的措施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进步之处”,要结合材料的信息“考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有的考题开始涉及到某些现实问题。当时的考卷以数码代替人名,并且誊抄出来以防因笔迹泄露而发生舞弊现象”以此从考试的内容和考试的程序或过程来总结即可。第(2)问,可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来概括即可。第(3)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城市发展、思想文化、科技成就等方面进行论证。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朱熹认为,就那些对待臣下态度非常恶劣的君主而言,“寇仇之报,不亦宜乎?”但朱熹强调孟子的说法只是一种要求君主礼遇臣下的警示之语,并非表示臣下可以真正对君“不忠”。在君臣之义上,朱熹指出:“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彼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臣之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

 6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材料二

 在黄宗羲看来,君和臣的目的都是为了万民的忧乐,其关系应是“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的平等关系。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无父则无子,因此应该孝敬父亲。君和臣之间并没有命定的血缘关系,将两者联结到一起的是他们治理天下的职责,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两者之同的血缘,而是天下万民的公利,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熹与黄宗羲君臣观的异同。(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别指出其历史价值。(10 分) 【答案】(1)相同点:认为君主应该尊重礼遇臣下。(2 分)不同点:朱熹认为君臣秩序是天理;(1 分)黄宗羲认为君臣关系是平等的,可以相互选择;君臣共治天下。(2 分)

 (2)社会背景:朱熹:唐末五代十国以来,武将权臣篡位时有发生,威胁君主专制统治,冲击儒家纲常伦理秩序。(2 分)黄宗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统治危机日益加深;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4 分)历史价值:朱熹的君臣观从哲学高度论证君臣秩序的合理性,有利于维护统治,稳定社会秩序;(2 分)黄宗羲的君臣观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影响了后世的反专制斗争。(2 分)

 【解析】(1)相同点:据材料一“一种要求君主礼遇臣下的警示之语”、材料二“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结合所学可知其相同是君主应尊重礼遇臣下;不同点:据材料一“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结合所学可知朱熹认为君臣秩序是天理;据材料二“其关系应是‘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的平等关系”、“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认为君臣关系是平等的,可以相互选择;君臣共治天下。

 (2)第一小问社会背景,要分角度,朱熹的从政治、思想两个方面入手,黄宗羲的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入手。第二小问历史价值,朱熹的君臣观侧重于维护统治和社会秩序;黄宗羲的君臣观侧重于冲击专制统治,对后世反专制斗争的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白蛇传》故事的演变 时代 故事梗概 宋代 话本《西湖三塔记》描写了许仙因垂涎美色而与蛇精白娘娘结亲,险被挖去心肝。后白蛇被道教真人镇压在石塔之下,他才得以脱身。

 明代 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对许仙迷惑、威胁,但亦有情愫。当许仙得知白娘子为蛇精后,惊恐万分,在法海禅师的帮助下收压了蛇精。

 清代 戏曲《雷峰塔》中白娘子是爱慕许仙而下凡的蛇仙,但终因许仙的动摇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后因其子的孝行感动天地,而被释放。

 民国 改编京剧《白蛇传》中的许仙坚定地站在白娘子的一边,与她共同反抗法海。白娘子被压于雷峰塔后,其丫鬟小青搬来众仙,击败塔神,推倒了雷峰塔。

 新中国 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白娘子既有守护爱情的痴情,也有涂炭生灵的任性;法海为报私仇而降妖除魔,但在顽固中又夹杂着对苍生的怜爱。

 ——据《略论白蛇传故事的主题流变》等 解读材料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论题:《白蛇传》故事的演变与中国社会变迁。

 阐述:宋代白蛇的妖魔化的形象及其被镇压的结局,是宋代程朱理学兴起、强调封建伦理规范的产物;明清作品中的白蛇亦妖亦人,其妖化的形象和结局是明清时期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要求,而其追求自由幸福的人格形象,与明清商品经济繁荣、社会氛围宽松有关;民国作品中白蛇等角色对法海的反抗及结果,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崇尚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影响;新中国作品中白蛇等角色具有复杂化的形象内涵,是现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下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体现。

 综上,《白蛇传》故事反映了两宋、明清和近现代的中国社会变迁,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示例二:论题:《白蛇传》的故事情节与儒释道三教的关系。

 阐述:宋代作品中道教真人的出现,印证了这一时期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和道教广泛的社会影响;明清作品中道教真人的角色被佛教禅师所取代,说明了这一时期民间信仰佛教的民众众多,佛教是一般百姓信奉的主要宗教;而历代作品中白蛇与法海的斗争是故事的主要情节,体现了道教与佛教在古代中国的冲突斗争。宋明作品的结局中白蛇因恶行受到了惩罚,清代作品的结局是白蛇因其子的孝行被释放,都凸显了程朱理学的官方学说地位,儒学在宋代以后的儒释道三教的斗争与融合中占据着优势地位。

 综上,《白蛇传》的故事情节折射出儒释道三教在宋代至清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说明:考生还可以分别从白娘子、许仙、法海人物形象的演变;白娘子与许仙、白娘子与法海的关系;女性地位的提高、男女关系变化或个性意识增长乃至文学体裁的变化等角度拟定论题。)

  【解析】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多角度思考及论从史出的能力。示例一:读取五个时期的题干信息,我们很容易得出——《白蛇传》故事的演变与中国社会的变迁;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各个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情况与《白蛇传》的变迁联系起来,从而构成合理的论证。示例二:材料中围绕着蛇精白娘子、许仙、道教真人、佛教法海禅师、白娘子之子的孝行——儒教而展开,随着时代变迁有改变,从而得出《白蛇传》的故事情节与儒释道三教的关系;然后我们结合时代特征与儒道佛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影响来予以论证。

 8

推荐访问:中国文化 演变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