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和研究8篇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和研究8篇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和研究  依法治国方略下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作者:李玉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44期  李玉兰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和研究8篇,供大家参考。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和研究8篇

篇一: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和研究

  依法治国方略下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作者:李玉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44期

  李玉兰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党的治国方略,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了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并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措施进行探讨,对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272-02

  作者简介:李玉兰,女,硕士,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法治意识”是人们在认识法律现象方面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观念模式等,它蕴含着人们对的法律认知、法律情感和法律评价。具体来说,法治意识是指人们相信法律并按照法治的精神来行为。它既要求人们熟练地掌握法律知识,又要求人们去领会法律的精神,并领会法治的价值和精神,同时以法治的价值来指引其生活。[1]因此,“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律有充分认知、信任、依赖且以法律信仰为最高境界的国民精神状态,它是法治主体内在的素质和精神动力。

  一、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基本现状

  在当今中国,法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与共同追求,“依法治国”已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这得益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公民法治意识的逐渐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任重道远。

  1.法律认知提升,但法治“思维”缺乏。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广大大学生法律基本常识和基础理论知识不断得到增长,普遍形成对基础法律知识的整体认知,对法律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对“平等”、“自由”、“法治”等意象有了感性认知。[2]但大学生头脑中缺乏自觉运用法治理念、原则和逻辑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行为上被动、屈从地遵纪守法,现实生活中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如何行为以及行为预期等,往往是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缺乏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不会运用法治原理与法律规定观察和认识社会问题;二是不会运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规定分析和判断社会问题;三是不会进行综合衡量,从而做出符合法治要求的决策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3]

  2.权利意识增强,但“维权”意识淡薄。当前法制教育的普及使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一是他们对自身享有的权利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比如对人身权利、人格权、隐私权、受教育权、财产权、消费权、劳动权、休息权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二是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关

  注社会问题,关心国家大事,比如交通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会自发组织“志愿者活动”和“献爱心活动”;三是他们开始对参与公共事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比如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和学生社团管理等。但他们没有掌握如何有效行使和捍卫自己的权利,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大学生被人勒索、抢劫,他们要么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要么头脑发热,采取过激行为,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还有的大学生贪图便宜而购买假冒伪劣产品,当商品出现质量问题甚至因此造成人身伤害时,不敢也无法(因为没有发票等证据)找商家索赔。这些都反映出大学生维权意识淡薄。

  3.追求公平正义,但“权力”意识浓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温家宝同志曾经说过:“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大学生向往和追求公平正义,他们希望自己合法的生存、居住、教育、医疗、就业等权利得到同等的保障与尊重,希望能普遍地参与社会发展并分享由此而带来的成果,希望参与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项活动的过程能公开透明,反对控制过程谋取不当利益,呼唤社会正气,谴责歪风邪气。但受“人治意识”的影响,权力意识浓厚,普遍存在着“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认为有权有钱的人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为了达成个人目标就可以使用一切手段,突出表现为不按规则办事,视规则为腐儒之论。比如在对待考试问题,有些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获取学分,无视考试规则,徇私舞弊;再比如在评优或竞选干部等问题上,采取送礼、请客等手段进行拉票贿选等,严重败坏了考风、学风,破坏公平正义。

  二、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措施

  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我们要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切实做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工作。

  1.重视知识内化,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刻在社会每个公民的内心里”。“让法律刻在公民内心里”就是法律知识内化。法律知识内化就是通过知识交流、知识共享和知识实践,让大学生理解和吸收法律知识,从而去影响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影响自己的处事方式和行为习惯,从那种守法的“自在的过程”转变为“自觉的过程”。

  高校法制教育要重视法律知识内化,着力法治思维的培养。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在讲授法律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从学会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加强法律实践教学,脱离具体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治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来思考、分析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现象,才能让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分清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只有经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对现实社会的剖析,才会自觉运用法律分析判断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才能使自己对法律的感情和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从而养成自觉的法治思维习惯。

  

篇二: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和研究

  依法治国视域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

  养培育路径研究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建设法治社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要求。随着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尤为重要,高等教育是全社会普法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法治教育特点为基础进行分析,结合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现状,进而对学生法治素养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对现存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

  大学生法治素养至关重要,在社会发展暴露出大学生因为法治教育缺失而产生各种社会问题的时候,大学生法治素养回归人们的视野。而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基于现实情况,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系列问题。从综合的角度而言,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包括法治课堂,另一方面是以社会普法为主的法治教育。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主要体现为开放、活跃,同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很多碎片化的新闻、短视频、各种社交平台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地充斥在大学生周围,对大学生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将这些问题进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基于民办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很多学校在教学方面师资较为紧张,对大学生法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的法治课程师资存在缺口,非专业老师兼职任教较为普遍,这种现象在很多民办高校存在,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认识定位不足,

  法治教育不够深入,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大,无法从书本上获取有效的法律知识,教育效果欠佳。

  2.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程度因现实因素的影响而不够全面,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与专业课程相比相去甚远,学习观念始终以专业为重,一部分同学对法律课程持敷衍的态度,这与学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不足有关,除了课上时间以外,很多同学将大部分可支配时间放在了网络,比如网络社交、网络游戏等,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变得很少,更不会主动关注社会发展及社会管理方面等内容。

  (二)大学生自身方面考量因素

  1.从大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目前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对法治的认识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并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被重视,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大学生认为法律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因为自己生活当中很少运用到法律,也不会主动去了解法律对公民个人权利义务的重要性,还有一部分同学对法律认识太过片面,将法律与犯罪等同,并简单的认为只要自己不犯罪就不会跟法律相关,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与我国长久以来的重刑轻民不无关系,但这也恰恰印证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失的事实。二是,我国传统社会一直存在官本位思想,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在遇到纠纷首先寄希望于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这种认知成为大学生法治素养养成的重要障碍,要想剔除这些不良风气对大学生造成影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整体法律素质提升提供条件。

  2.从大学生生活实践角度而言,在面对自己权利被侵犯的时候,很多同学选择逃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比如,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呈现出现代化、信息化特点,社会生活的很多内容都迁移到了网络空间,网络购物、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等等,随之而来的负面信息接踵而至,出现网络诈骗、网络侵权、信息泄露等,当代大学生在面临这些现实问题的时候,总是显得非常被动,不懂得如何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3.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从基于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素养有待提升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的探讨,其实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大学生犯罪问题,之所

  以会发生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甚至发生情节非常严重的暴力违法犯罪事件,除了直接的影响因素外,对法律缺乏敬畏是重要因素之一,对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后果发生后所要承担的责任缺乏有效认知,因此提高大学生遵纪守法意识、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刻不容缓,这也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

  (三)社会与家庭方面原因

  现代大学生从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纪初出生,也就是大家所说的90后和00后,他们从家庭生活条件及所处的社会背景都处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果之时,家庭教育和义务教育领域与过去相比呈现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首先在家庭方面大部分家长将主要精力更多的放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注重以分数论的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这样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在性格的养成及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诱发了利己和狭隘思想。同样的情形在学校教育中上演,学校重视升学率、重视成绩排名和分数,从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法治教育以及法治素养的提升没有良好的家庭以及社会氛围做支撑,一定程度上从失去了法治素养养成的良好时机。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

  (一)确定法治素养提升原则

  法治从根源来讲是一种社会规范,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民的权益,所以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的最基本权利到社会各领域的合法权益,都是法律保护的对象,而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思想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法律的学习规律,提升法治素养。另一方面就是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这是写入我国宪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是处在社会关系当中的人,分清权利义务的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并适应社会。

  营造法治氛围

  1.重视法治及相关课程建设

  围绕课程建设其涉及到的主要包含课堂建设和师资配备两个方面。课程建设主要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公共基础课程为主,除此之外,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都有相关法规课程,例如建筑类专业有建筑法规、经济类专业有经济法等,着力打造好这些课程对学生的法治素养提升起着最直接的影响作用。当然打造一门高水准的法治课程以及能够让学生趋之若鹜的优质课堂,需要学校教学师资的强有力支撑,所以民办高校在重视发展专业建设的同时,在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方面需要聘请具有专业学习背景或专业领域的教师任教,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努力促进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2.重视校园法治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是营造法治学习氛围的关键,学校为法治环境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场地,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资源,宣传资源,比如班级、班会、辅导员以及宣传栏等对各种因素进行积极地调动使用,组织普法活动、聘请行业精英讲座都可以作为法治宣传环境建设的重要考量因素。还要重视网络宣传,利用好互联网,通过网络学习、了解、掌握法律知识和最新动态,遏制互联网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袭,形成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达到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去辨识、过滤、排除各种虚假信息,保障自己人身安全及合法权益。

  3.利用好社会资源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部门的公益讲座主要以普及法律知识、预防违法犯罪为主,还有一些社区或专门的社会组织进行相关的公益活动,大学生可以主动参与,通过社会真实的案例,积累生活经验,同时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闫立超.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檀宝传.公民教育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柯卫,朱海波.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与人的现代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本文为河北外国语学院2021年度校级教改课题《依法治国视域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研究》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WDJ202161

  

篇三: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和研究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研究

  康雷闪;张懿婧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8(000)013

  【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培育有较高法治素养的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但由于受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等情况的制约,当前的大学生普遍法治意识达不到应有的层次,法治素养明显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改革和完善现有法治教育方式显得十分必要.

  【总页数】2页(P35-36)

  【作者】康雷闪;张懿婧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J],王众威2.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以广州地区为例[J],杨嘉红;陈江江;张雅琳;杨晓琳;林清恰;骆子信;罗光华(指导)3.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J],董生4.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J],

  朱军5.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探析[J],卢日霞;牟艳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四: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和研究

  依法治国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的

  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一再重申“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法治是理政、治国的主要方式,在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中,要全面体现法治的作用,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要顺利的实现此目标,就要重视培养高校学基础性作用和建设性意义。

  一、大学生培养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大学生承担着依法治国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责任,要重视对其进行法治精神教育,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法治精神,让其学法、尚法、懂法、守法。1.依法治国、依法治校需要增强大学生法治精神依法治国是所有人民群众基于党的领导,根据法律法规,借助不同形式和途径管理社会事务、经济文化、国家事务,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与制度化,确保这种法律及制度不会因为领导人变更、或其注意力和施政策略改变而发生改变。依法治校是基于民主的前提下,根据法律法规特别是教育领域法律的相关规定,使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管理

  高校的教学、行政等各项事务,为高校工作规范化、法律化运行提供保障。让大学生从根源处形成信仰与遵守法律的观念,进而准确、全面的认识“权利”的内涵,在法律规范行为过程中尊重他人权利、正确使用自己正当权利,为依法治校的实施提供保障。

  2.大学生成才需要培养其法治精神在法治化社会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人民群众一定是最重要的主体。广大群众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是构成法治文化的重要环节,是达到法治目标的基础。大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具备科技、管理能力,也要拥有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法律、政治、道德、思想等整体素质。增强大学生法治精神,能够提高其防范不良现象的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更好的成长。3.建立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法治精神法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法治社会环境下,法律制定出明确、严格的法律规范,只要遵守法律法规,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降低社会冲突与矛盾,为建立和谐、民主的社会环境奠定基础。就解决问题和减少矛盾方面而言,法治是维系与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当代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其坚实的法治观念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法治精神不足的现状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校园学风和文明环节的建设。其所包括的内容既包括校园绿化、建筑设计、人

  文情怀素材实物的展示等物质层面的建设,也包括校风、学风、班风、学校历史;舆论导向、寝室文明建设、师生关系、规章制度等大学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和文化气氛。现阶段,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体现出积极向上的风貌,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

  1.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现阶段,大学生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但也出现很多问题和状况值得我们探究,例如:部分大学生政治理论基础较差,当下的大学生基本都是1995年后生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互联网上的各类评论和消息对其的成长影响很大,有些评论和新闻是没有“把关人”把关,导致学生缺少一定的政治责任与政治意识;一些大学生存在不正确的价值观念,甚至体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大学生时期是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如果在思想上产生了过分重视个人利益的倾向,并将导致其崇尚自我、缺乏集体荣誉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问题。2.校园文化建设中法治校园建设形式单薄部分高校重视校园基础文化建设,却没有忽略内涵式文化建设。校园基础文化的主要目的主要在让基础性文化项目为内涵式文化的宣传或推荐予以支持,其属于手段而并非目的。如果没有内涵式文化,校园基础性文化建设则难以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和承担的内涵责任。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只团委学生活动和学生处

  或学生管理部门管辖领域建设内涵式文化,并没有完全融入的“全域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没有在“全域化育人”的视角下设计与实施,导致校园内涵式文化建设与课程选择、师资配备、专业设置等内容相脱离,影响校园文化作用的体现,意味着高校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校园文化。

  3.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过程中没有突出法治教育当下国内高校进行的教学实践和使用的教学大纲中,法治教育普遍是德育教育体系内的从属教育之一,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被忽视。培育当代大学生形成法治理念是其道德建设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要明确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真正含义,高校才能真正培育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全面法阵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中还没有形成法治文化教育氛围,形成内容单一、方法单一的局面,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相对较弱,远远达不到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法律素养。三、依法治国视角下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及形式高校开展法治素养教育相关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其法治精神,锻炼其用法的能力,培育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人才,达到新时代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要求。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融入法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导,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重视在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方向第一,培养高校学生法治修养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思想指导,展现时代精神、历史使命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以法律法规为行为准绳,才能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全面推进法治精神教育。第二,要对高校学生进行宪法教育,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宪法,大学生尊重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是大学生普法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第三,法治理念教育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不理的目标发展,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只有不断努力引导当代大学生拓展面,开阔眼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让高校法治精神培养提高实效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二)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普法性质的法治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有明显区别,在教授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以普遍教授为目标选择教课内容。以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现实情况来选择教育内容。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通过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修养。(三)提高教师素质,增加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徑

  

篇五: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和研究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对策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新的部署,也给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任务。为此,我们要抓住主渠道,提升学生法律素养;依托新平台,增强法治教育实效性;注重软环境,积极探索法治宣传长效机制。

  【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素养;对策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他们法治意识养成水平的高低,对全社会法治意识的提高以及整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事业都有深远的影响。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法治信仰缺失,高校法治教育发展滞后,应让法治成为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让大学生成为全社会遵

  纪守法的模范。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无论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是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首先,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我们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治素养成为了大学生素质的主要内容,相应地,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也就成为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其次,是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的需要。大学生群体自主性强、思想活跃,在高校接受了一些民主法制等方面的教育,易于接受法治文化。大学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有利于他们率先培育出较高的法治意识,并发挥带动引领作用。通过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可以构筑一个巨大的社会关系网,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对法治的认同、信仰传播给亲朋好友及其他社会成员,从而发挥传播法治意识的媒介积极作用。

  2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对策与途径

  2.1抓住主渠道,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开展“法律进课堂”活动,把法治教育列入学校非法律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加强课堂教学,增加法律基础知识课时。开设《公民与法律》等通识课,在课程讲授中,注重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改进教学方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有争议的事件设置课堂讨论,增加模拟法庭、课堂参观等实践环节。将法治教育列为新生入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新生手

  册、新生法治讲座等形式开展教育。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提升,自主参与、终身受益的总体思路,以强化法治观念、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普及法治知识、关注身边法律问题为重点,从新生抓起,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开设“新生法律讲堂”,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法律与人生、法律与大学、法律与生活、法律与安全等问题进行讲授,覆盖全部新生。发挥法律类学生社团的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围绕高校一些涉及法律的现实问题、大学生法律意识等开展调查研究,为更好开展法治教育提供政策建议。

  2.2依托新平台,增强法治教育实效性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每天推送“一条法律小知识、一个身边法律小案例、一次生活法律小提醒”,让同学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法律知识,让法治教育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依托法治教育网络平台,建立依法治校专题网,开设“以案为鉴”、“普法课堂”等栏目进行宣传;开设法律咨询专栏,教师定时上线解答学生提问,普及法律知识;采取“暴走漫画”等新颖的宣传方式,使法治观念、法律意识深入人心。依托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大力组织普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普法宣传团队,举办各类普法培训活动,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知法用法的能力。依托法律援助平台,与地方政府和检察院合作,举办法治教育进课堂活动,挂牌成立大学生法律援助帮教工作室,为大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2.3注重软环境,积极探索法治宣传长效机制

  2.3.1法治宣传线上线下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传统和新兴媒体平台,制作《法治中国》微信专刊、《法律职业人》电子杂志,《视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界说法》、《法眼看天下》普法视频等,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法治宣传网络,不断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成立“法治中国”大学生宣讲团,采用模拟庭审、专题讲座、手绘图片展、普法情景剧等形式,组织普法宣讲。开展法学专家学者专访,组织“崇法杯”辩论赛,配发宪法读本与法律读物,开展全校性法治学习活动,培养师生公平正义精神和法治意识。利用全国普法宣传日等活动契机,开展法律论坛、普法进社区、“法律知识大观园”等多项活动,营造良好的普法氛围。扎实开展“法律文化节”品牌活动,通过法律主题定向越野、法律短剧大赛、法律知识竞答挑战赛等活动,以讲座、辩论赛、学术沙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努力营造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2.3.2法治教育校内校外制定学校“六五”普法规划和年度普法计划,定期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和普法考试。加强与法院的沟通联系,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组织师生旁听法院庭审,使师生与庭审“零距离”接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中开设《大学生就业法律法规》等课程,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与维权意识。利用“3·15消费者日”、“12·4宪法日”等重要节日与节点,开展法治教育进基层、进社区、进中小学、进看守所活动,培

  养社会公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2.3.3法律实践形式多样通过举办社区模拟庭审、观摩法院案件

  分析、案例研讨、模拟仲裁、监狱参观等实践教育,让学生在真实案例和面对面交流中感受法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治力量。成立法律援助中心,通过网站、微博、电话等方式,为校内外求助者提供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在居民社区设立法律咨询点,在学校开设法律诊所,义务开展免费咨询活动与诉讼代理,开展纠纷调解与诉讼代理,接受各类咨询。每年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志愿者深入家乡所在地的乡村、社区开展送法下乡、进社区活动,发放普法宣传单,调解法律纠纷,解答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法律专业知识、提升实际运用能力。

  

篇六: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和研究

  依法治国下如何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开展了更加深入的法治宣传教育,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主张和约束下,全社会都要不断增强用法、守法、尊法以及学法意识。大学生作为当代年轻有为的群体,应该成为中国推进依法治国的主体。因此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对于推进我国法治社会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意义(一)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有助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内容的落实。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不仅要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大学生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法律观念和意识。大学生只有树立宪法为上的法治精神,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最终成长为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二)提升大学生法律修养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础。要想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高校首先要做到依法治校。只有科学、法治的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才能为国家的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保障。当前高校依法治校工作必须要与提升大学生法律修养相结合,高校才能不断提升学校自身的依法治校水平,即在学校管理者提升自身依法管理学校的能力同时,也让高校的教师、学生处以及各个部门在进行高校的日常管理时,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行,最终才能构建高校依法治校的良好基础,提高大学生懂法、知法以及用法的水平和能力。(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依法治国的保障。法治环境的建设和法治精神的普及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其中

  法治环境的构建和法治精神的宣传都离不开公民法治精神、方式、思维以及意识等方面的有效提升。大学生也是普通公民的一员,因此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更容易帮助大学生通过法律意识和观念的培养,逐渐形成社会主义信仰,在这种信仰的激励下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同时,最终促进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目标的成功实施。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具体内容第一,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提高法治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不断树立大学生对我国法律的推崇感和认同感,才能积极地在大学生群体中打造法治社会的精神根基,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树立现代公民法治意识的内在权威地位,最终才能积极提升大学生对法律权威性和公正性的认识;第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还表现在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塑造。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是法律素养提升的具体方向,所谓的法治思维就是要求大学生善于运用多样化的处理、分析以及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然而受法律本质的影响,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也是一种更具理性化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大以后,依法治国战略的推出积极引领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全体公民,靠法解决问题、遇到事情找法律以及日常生活自觉遵守法律的发展趋势。在高校的法律教育中更要积极把握大学生法治思维训练的方向,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并守住法律底线;第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重点在于法治方式的训练。所谓法治方式就是凭借法治思维的引导,按照法律的规范、规则、程序、方法以及手段执行法治化

  的实践和监督的过程。在当前的高校法律教育中要积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提升大学生运用现在法治形式解决和处理法治问题的能力;第四,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大学生的法治精神。所谓的法治精神即法律所倡导的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以及民主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精神,同时我国的法治精神也是大学生法律教育最终要实现的价值目标,只有在大学生的行为准则中慢慢渗透法律所主张的契约精神、规则意识、义务观念以及自由意识等,才能在大学生的心中彻底融入法治信息和理念。三、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策略第一,建立和完善健全的法治理论体系是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前提。目前高校大学生法律教育主要依靠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实现,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相应的具体措施:首先,充分把握人文学科教学特点,有机结合专业教育和法治教育,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让自身拥有较强的法治精神、规则意识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其次,加强与大学生所学专业息息相关行业领域的法律学习,充分提升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第二,建立完善健全的高校法治实践体系。完善健全的法治实践教育体系能够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提供有力保障,高校教学就要积极发挥大学生主人翁精神,在推进全民依法治校的过程中,促进大学生遵守、理解并知晓法律的规章制度,通过法律关注、法治宣传、模拟法庭以及参观普法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形式帮助大学生体验法治运行过程;第三,树立完善的高校法律文化熏陶体系。只有遵守法律的文化意识在高校蔚然成风,才能

  在高校师生心中树立法律崇高的地位,这种法律文化意识熏陶体系的确立可以采取以下相关策略,例如:可以开展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的“三自”法律意识文化主题活动,也可以通过开展“国家宪法活动日”等展开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文化熏陶活动。四、结语总之,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高学府,同时肩负着我国青年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当前依法治国背景下将大学生团队打造成用法、护法、守法以及学法的主力军,才能为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策略培养更多的优秀接班人。参考文献[1]孙建东.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2]陈俐琪,李宇婧,吴雨濛,等.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及培育路径调查研究——以常州高校为例[J].文教资料,2016(29):142-143+154.[3]齐琳琳.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16(Z2):71-73.

  

篇七: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和研究

  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路径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

  范微;魏连俊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中国法治事业得到全面而有效地推进。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其法治观念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及原因分析入手,探索法治观念养成路径如下:国家和高校应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创设良好的环境;大学生要自觉增进自身法治意识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

  【总页数】2页(P252-253)

  【作者】范微;魏连俊

  【作者单位】黑河学院思政部,黑龙江黑河164300;黑河学院思政部,黑龙江黑河164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J],吕东杰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研究[J],余丙炎;马大峰3.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路径研究[J],WuHaixia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医学生法治意识的养成研究[J],王芙蓉;5.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甘肃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路径研究[J],康玉娟;魏立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八: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和研究

  如何提升高校学生法律素养

  作者:邹晶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27期

  摘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十分重要。通过强调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意义,分析高校学生法律素养不足的现状和其中的原因,进而探讨提升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提升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全面依法治国和坚持厉行法治。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是作为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任的高校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一、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

  法律素养是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是公民素质的体现。只有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大学生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开陷阱,做到知法守法,遵守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法律法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具备一定法律素养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法治社会,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员。

  (二)推进文明校园创建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安全有序、文明有礼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良好法律素养的大学生能遵纪守法,自我约束,不做触犯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的事。这样高校的教育教学能够得到保障,也有助于创建文明校园。

  (三)加快法治国家建设

  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的信念,提升大学生对对法律信服与崇敬,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作为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社会法治发展进程。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能加快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二、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一)法律知识欠缺,掌握程度较低

  大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法律,如宪法、民法等有所了解,但仅仅是略知一二。对一些法律,如商法、诉讼法等的了解,只停留在法律名称和大概内容上。对法律知识的细节容易混淆,整体掌握程度较低。

  (二)法律意识淡薄,法律应用能力较差

  由于法律意识欠缺,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够深刻。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识别陷阱,规避风险。容易陷入非法校园贷,参与网上刷单,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对他人施加网络暴力,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作品等。同时,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么自认倒霉,要么采用打架报复等不理性行为处理。反映出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没有维权意识,也没有掌握正确的维权手段。

  (三)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法治精神,缺少规则意识

  部分大学生支持民主反对专制,认为法制只存在于民主制度,专制制度下就没有法制。没有认识到法制既可以与专制相结合,也可以与民主相结合,而只有以民主为社会基础的法制模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法治[2]。有学生认为校纪校规只是在约束自己,剥夺自己的自由,并没有意识到校纪校规也起到了保护大学生权益的作用。一些大学生缺乏规则意识,罔顾校纪校规,在校期间多次出现旷课、缺考、作弊等行为,等到学校依据相关规定给与重修、留级、记过甚至开除学籍处分时,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明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三、高校学生法律素养不足的原因

  (一)高校学生自身因素

  (1)不重视法律知识。除法律相关专业学生外,高校部分学生以目的为导向,认为法律知识的学习对自己今后的升学和就业帮助不大,自身缺少主动提升法律素养的意识,只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花功夫。并且部分大学生认为与法律相关的非专业课程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即可,对自己没有更高的要求。课堂外,也没有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想法和行动。

  (2)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尚未形成。法律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其中法律意识是基础。大学生容易混淆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比如權利和权力,法制和法治等。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全面,比较了解宪法、教育法等,对诉讼法、经济法等比较陌生。法律程序意识不强,只关心案例中“坏人”有没有获得应有的惩罚,而不考虑惩罚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坏人”的权利是否得到保护[3]。

  (二)高校法律素养教育中的问题

  (1)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在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中,法律教育一般都融入在“素质教育”之内,或与道德教育并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法律素养和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毕竟不能混为一谈,也无法彰显出法律本身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4]。目前高校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设,并且法律基础部分在课本中比重不大。受限于篇幅和课时,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法律知识十分有限,而这门课是大部分学生系统接受专业法律教育的唯一途径,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法律知识不能满足他们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2)缺少专业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特别是没有法律专业的高校,缺少有法律基础的专业教师。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一般也是思政教师。思政教师往往没有法律相关教育背景,教授法律基础知识时,常常采用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能够料了解到许多违法犯罪案件,其中不乏官员违法乱纪,执法机关执法不严等案例。这些案例与大学生接受的法律教学相违背,影响了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内化和法律信仰的形成。

  四、提升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一)高校加强对法律教育的投入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该增加高校教师法律培训机会,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法律素养,使教师成为学生懂法、守法的榜样。鼓励教师参加线上线下的培训,提升理论水平。同时到法律援助中心、企业等校外机构参观、合作,丰富实践知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高校应该吸引更多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加入到法律教育专兼职教师的队伍中来,同时也可聘请法律行业专业人士来扩充法律教师队伍。法律专业人士可以通过授课、讲座、交流会等形式,与教师和大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了解如何获得法律援助,用法律保护自己,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2)增设法律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特别是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增设法律选修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出发,确定课程方向和授课内容。课程不仅涵盖基本的宪法、刑法,还有与学生相关的教育法,与就业先关的劳动法等。帮助学成构建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

  

推荐访问: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和研究 依法治国 素养 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