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县巡发言稿件:转业退伍不褪色、扶贫路上立新功

  巡讲报告提纲:

 转业退伍不褪色 扶贫路上立新功 ——榆林市佳县螅镇荷叶坪村第一书记高旭先进事迹 各位领导、扶贫战线的各位战友:

 大家好!

 我叫高旭,是榆林市能源局派驻佳县螅镇荷叶坪村第一书记,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转业退伍不褪色、扶贫路上立新功。

  26 年的军旅生涯,赋予我坚韧不拔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今虽然转业了,但转业不转志,我要把荷叶坪村作为自己新的战场,迎难而上、敢打敢拼,带领全体村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2017 年 7 月 26 日凌晨,荷叶坪村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河水暴涨。我刚刚入睡,就被暴雨敲打玻璃的声音吵醒了。军人的直觉告诉我“不好,有情况”,便迅速叫醒队友和村干部,大家分头行动,分组查看水情,转移低洼地势的群众。凌晨 3 点多,村支书李四宝打来电话,激动地说:“高书记幸亏您通知及时,不然就出大事了。我们刚把沿黄公路施工人员转移后,得知还有两名技术员在车内睡觉,又冒险返回,把熟睡的曹向林、贺亚飞叫醒,刚把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

  不到 5 分钟,洪水就把他们睡觉的小汽车冲走了。”后来,曹向林、贺亚飞给我们送来了锦旗,说高书记,你们不光是来扶贫的,还是来救命的…… 这次洪水冲连接村内 唯一的一座漫水桥,从此后坪村民只能淌水过河,遇有暴雨,河水 上涨,就彻底与外界 隔绝了。

 最初,县上安排了 20 万的维修费用,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旦遇到像“7·26”这样的洪水,大石头就会把漫水桥的涵洞堵死,水位上移,形成新的隐患,新建大桥因此成了唯一的选项。全村父老乡亲们把 所有的希望都投向了驻村工作队,投向了“第一书记”,76 岁的张应美老人对我说:“高书记,只要你能把这座桥盖好,我在上面走上一回,死了也值。” 看到荷叶坪父老乡亲们期盼的眼神,看到他们对大桥的渴望,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了村里的修桥之路。我跑了镇上跑县上,找了主任找局长,为了加快进度我还两次当面向佳县的 杨政县长 进行了汇报,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早日 修通村民期盼的这座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今年 4 月 23日,投资 172 万的荷叶坪扶贫大桥终于开工了。村民说:4任村支书、3 任村主任没办成的事,你们工作队终于办成了。听到这些话,我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 成就感。

  贫困户高振兰老人今年 93 岁,丈夫去世的早,她自己身体还算硬朗,但很少 与人交流。她一生的遭遇是我们平常人无法想象的,大家都听说过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事,这件事在高振兰老人身上显得异常的残酷,高振兰老人有 7 个子女(4 4 男 男 3 3 女)。

 但在此后不到 10 年的时间里,就有 4 4 男 男 2 2 女先后因病、因灾不幸离世,年龄都在 50 岁左右。今年 3 月份,又一场 灾难降临到她小女儿家中,小女儿的儿子(也就是高振兰的 外孙子)夜间驾车外出,因视线不好 与前方的大车追尾,导致副驾驶和副驾驶后方的两人当场身亡,她的 外孙子也受了轻伤。但由于死者家属要下 20 多万的赔偿费用,至今无法偿还。

 对于接二连三的打击,年事已高的高振兰老人异常痛苦。老人不止一次对我说:“ 我都这把年纪了,活着还有啥意思?如果 我的死能换来 子孙们的“好日子”,我宁愿选择去死……”。

 今年 3 月,荷叶坪村开办了老年灶。为便于管理、降低成本,我们把每顿饭的伙食标准定为 2 块钱。灶开了,但吃饭的人并不多,特别是高振兰老人一次也没有来过。为此,我专门到她家了解情况,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老人说——你们定的 饭钱太高了,我在家吃一顿还不到 1 快钱,省下来的钱,还要替 外孙子还账。

 这句话深深的刺痛了我,我当即便和村干部商量,把伙

  食标准 每顿调整为 1 块钱,90 岁以上的免费。从那时候开始,到老年灶吃饭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每顿有 30 多人,高振兰老人再也不要为省 1 块钱纠结了 。

 贫困户王榆军,患有慢性胃病,体重还不足 90 斤,老伴又有严重的风湿病,全家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刚大学毕业的儿子王雯相身上,但他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与王榆军结成帮扶对子,一方面鼓励他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另一方面劝王雯相回村担任扶贫协理员。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能吃苦、肯钻研、工作能力强,便向局党组建议,将他招聘到我们的下属单位工作。

 没想到几天后, 王雯相找到我说:“高书记,我还是想留在村里,暂时不去单位上班。”我当时愣了一下,好好的单位,为什么不去了?单位条件那么好,就是找个对象也方便吧?他说:“高书记,不是的,主要是我看见您每天在村里那么辛苦,想继续留在村里 搞扶贫,帮您减轻一点儿负担。”瞬间,我的心里暖暖的,感觉自己没看错人,同时我也看到了荷叶坪村美好的未来…… 今年 3 月份,我们又把王榆军安排到村老年灶做饭,每月有 2800 元的收入。王榆军的老伴也可以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打工,每天也有 60 元的收入,加上王雯相的每月近 4000元的收入(包括驻村补助),我算了一下,全家 3 口人一年

  的收入可以达到 9 万元。

  回想自己 扶贫 5 年来的点点滴滴,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这期间有过迷茫、徘徊、委屈和心酸,也有过惊喜、感动、自信和收获。很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而坚持下来的动力,全部来源于村民们对我的信任和期待。

 我总结了一下,在扶贫的路上, 只要群众拥护的我们就去做,准没错。作为第一书记:我们一定要做到两个牢记: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牢记我们的职责使命, 只有这样才能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我想借这个机会把自己写的一段段扶贫感言,献给在坐的各位和扶贫一线的战友们:

 从三年的驻村工作队队长 到两年多的第一书记 从开会七嘴八舌 到井然有序 从拉家常、谝闲传 到想办法、谋发展 从争当贫困户 到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 这中间包含着 扶贫工作者的多少酸甜苦辣 和第一书记的执着坚守 今天

  当我们看到村容村貌不断变化时 当我们看到村民喜气洋洋拿到分红折子和教育资助时 当我们看到村民 对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期盼的 目光时 豁然觉的 为了扶贫工作 不管付出多少汗水 不管忍受多少委屈 一个字——值!

  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佳县 转业 退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