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深部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怎么治

  血管瘤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其发病有增加的趋势。Mu]liken和Glowacki根据血管病变的细胞动力学,结合物理检查和临床表现及组织学特点将血管瘤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但在我国基本沿用Virchow分类,将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其中海绵状血管瘤比较多见,临床常采用硬化治疗。2004年1月~2006年11月,我们在超声引导下定位深部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并行平阳霉素注射治疗1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患者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3~32岁,平均为12岁,皮损部位:四肢8例,躯干部6例,颌面部4例。临床表现为皮损部位软组织深部缓慢增大的包块,皮肤表面颜色无异常、无压痛,未触及明显血管搏动,经B超证实为血管瘤。
  1.2 治疗方法:对于不配合的患儿采用基础麻醉,成年人无需特殊准备,皮肤常规消毒,B超探测出软组织内包块位置,细长针头沿探头刺入,根据超声显像调整刺入方向使针尖到达血管瘤瘤体中央。将平阳霉素稀释成1mg/ml,按照0.3mg/Kg将平阳霉素注射到瘤体中央,拔针后适当压迫。2~3周后复诊,如瘤体未完全消退同样方法再次治疗。
  
  2 结果
  
  18例患者,经4~8次治疗后经B超检查瘤体基本消退,随访0.5~1年未见复发。
  
  3 典型病例
  
  某男,24岁,发现右上臂生长包块2年并缓慢增大,并在我院行手术切除一次,术后病理检查符合海绵状血管瘤,术后7天伤口愈合良好予以拆线。拆线后3周又发现皮下有轻微囊性波动感,经B超检查发现肱二头肌内残留瘤体复发,直径约1.5cm,遂在超声引导下行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共治疗3次,半年后复诊未见复发。
  
  
  4 讨论
  
  海绵状血管瘤新的分类中属于静脉畸形,是脉管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由大小不等的扩张静脉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扩张的静脉进一步扩张,潜在的畸形静脉开始逐步扩张。肿块质地柔软,有时可触及静脉石,无明显边界,体位移动试验阳性,穿刺可抽出静脉血。部分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浅皮肤呈暗红色,软组织深部的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生长缓慢,位置较深,边界不清,表面皮肤颜色正常,常因局部包块被发现,很少有不适症状,部分患者病变略浅皮肤可稍有隆起,累及肌肉和神经时,肌肉收缩时可产生疼痛和功能障碍。临床常通过手术切除治疗,但难以彻底清除,复发率较高。
  我们采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平阳霉素在瘤腔内积聚可以使血管内皮细胞回缩、破碎、变性坏死、血小板粘着,微血栓形成致瘤体纤维化、硬化,达到治疗效果。是目前治疗静脉畸形和增生性血管瘤的重要手段。治疗中将平阳霉素8mg用注射盐水稀释成1mg/ml,每次用药总量控制在0.3mg/Kg以内。为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对于全身多处血管瘤的患者可采取分批注射的办法,3~4周后可重复注射。海绵状血管瘤为低流速静脉畸形,瘤体内血流交换缓慢,药物注入瘤体后易积聚在局部,高浓度的药物可破坏瘤体内皮细胞,而全身吸收缓慢,不良反应很少,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性发热,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二维超声特别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组织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上多见用于脏器的肿瘤诊断和治疗。对于深部软组织血管瘤二维超声表现均以无明确边界的低回声区为主,内部形态为多样的窦状扩张管样结构。管腔内见缓慢流动的较强回声点,部分患者扩张管腔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强回声团,其后伴声影。经超声常规检查获得理想的灰阶声像图后,启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显示丰富的红蓝相间血流信号,呈持续样。变换体位或挤压周围软组织后血流信号明显增强,甚至发生彩色溢出,放松挤压后由于组织间压力的变化而出现反相血流信号。顺着探头方向进针,轻微提拉针柄可以看到针尖影像,当针尖到达瘤体中央,再向瘤体内迅速注入药物,甚至可以看到药物溢出瘤体的影像。注药后局部适当加压防止局部出血。对于肢体的病变还可以适当压迫肢体近端减少血液回流,增加药物在局部停留的时间。
  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深部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定位准确、操作简单,临床观察未见复发,可临床推广应用。

推荐访问:平阳 海绵状 软组织 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