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辩证统一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真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成果;而价值是具有一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人的需要的意义,是人们在实践中改造世界的成果。真理和价值所表示的实际上是客体在实践中对于主体的一种关系:真理是主客体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价值是主客体在实践中形成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真理和价值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认识这一点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遵循真理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满足人的需要”。无论何种实践,只有把“按科学规律办事”和“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获得成功。(真理尺度:指制约人们实践的外部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所谓遵循真理尺度,就是指实践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用人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即真理来指导实践,否则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价值尺度:指制约实践主体即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本质、规律和规定性,具体表现为人的需要和要求。所谓遵循价值尺度,就是指实践要按人的需要和要求办事,要用真正反映了人的需要和要求的价值目标指导实践,否则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于是,我们看到,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例如,我们建筑一幢居民大楼,一方面,要遵循真理尺度,要根据建筑学的力学、材料学、施工方法等客观规律的要求去做,否则大楼就无法建成,即使建成也会因达不到设计的标准和要求而带来严重后果;另一方面,还要遵循价值尺度,要根据人们居住对房间布局、采光、保温、通风、给排水、出入通行等要求去做,否则大楼再结实人们也不会满意。再如,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也同样要遵循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邓小平提出的衡量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其实就是改革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其中“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有利于综合国力提高”是真理尺度,它揭示的是社会发展的进步水平,因此改革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其中“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是价值尺度,它揭示的是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要求,是否能满足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需要,因此改革要符合人民的价值要求。不符合上述哪一方面要求的改革实践,都不能说是成功的。总之,成功的实践必然应该是两个尺度的统一。由于真理尺度的内容就是真理所揭示的内容,而价值尺度的内容也就是价值所表现的主体的要求,因此,我们也可以简单地说: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这是因为实践中的价值目标作为一种预见性的评价认识,它的确立是以对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真理性认识为依据的。没有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而没有对相关真理的把握,也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无论是农民种庄稼、工人造机器,还是医生治病,只要是获得了成功,就意味着人们在实践中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尽管有时人们是不自觉地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如“意外成功”或“歪打正着”,但如果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肯定不会成功。因此,在我们的实践中,必然树立尊重科学、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才能使实践不断获得成功。那么,人们获得正确的价值认识的根据是什么呢?比如医生如何选择用药和不同的治疗方案?个人如何选择社会职业和自我发展途径?人们应树立怎样的社会政治理想?等等,人们在对客体进行价值评价或价值判断时应根据什么进行呢?实践表明,只有那些以相关真理为根据的价值认识才是正确的。比如,医生用药或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必须以对病人的病症有正确的认识,对药物或不同治疗方案的本质、作用、治疗机制有科学的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结论,反之,就会出现治疗上的失误。袁世凯生前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和肾脏病。他不信西医、迷信人参、鹿茸等昂贵的补药。平时无论是坐车外出,还是居家,总是口中嚼着人参片,喝着鹿茸汤,后来死于冠心病和尿毒症。专家指出,乱用人参、鹿茸等药物对于心血管病和肾病无疑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只会加速其疾病的恶化。这表明,袁世凯对于药物的价值认识是错误的,因为他没有关于自己的疾病和人参、鹿茸等补药的正确认识,他对补药的错误的迷信态度反而害了自己。同时,任何真理都必然具有价值,这是因为真理能为实践提供科学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能为实践提供正确的价值目标。因此,一种认识只要是真理,就会或迟或早地显示出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显示出自身的价值。有人问哥德巴赫猜想的价值何在?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吸引了许多数学家为解开关于它的迷团而努力,而陈景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些真理在刚发现时,其价值还难以显示出来。如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时,别说实际价值尚未显示,就是真正理解它的人也没有几个,害得爱因斯坦不得不用了近30年的时间作科普工作。结果,后来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在核能研究和利用、宇航事业中表现出巨大价值。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现在也有数学研究上的、思维训练上的、知识积累上的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实践发展,它的研究成果迟早会显示出其价值的。有人问,“人总是要死的”这是真理,其价值何在?黄连虽苦,却能治病。有些真理虽然令人不快,但却对人有好处。既然人总会老、总会死,那么就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要积极享受人生,使人活得充实、有价值;要重视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要早做准备;要关怀濒临死亡的人,要使人感到人生有温暖,人死无遗憾,这就要做好终极关怀工作,等等。正因为真理对人类有巨大价值,因此,科学、真理在人们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比如,我们说“科教兴国”是我们的国策,这是由于我国科技比较落后的现实,严重地制约着我们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因此,要发展科技和文教事业。科教事业的发展,实质是要让人们更好地掌握指导生产的真理、进行社会管理的真理、提高人的文明程度的途径和方法的真理等。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我们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就生动和深刻地、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真理性。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相互促进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比如,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越准确、越深刻,人们就越关注环保问题,从而能够保证人们今后会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规律、趋势的认识越深刻,人们就会越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会取得更大的建设成就,人民就会享有更多的好处。这就是说,真理的发展,促进着价值实现的发展。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结语: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人类的实践只有做到既遵循真理原则,又遵循价值原则,才能保证实践的成功。正是基于实践的这一要求,人们逐渐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形成了以二者的统一作为实践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原则。科学精神是人们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尊重科学、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求真、求实的自觉意识。其主要特点:第一,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努力排除不符合实际的主观因素对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干扰。第二,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人们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任何故意地弄虚作假,或不自觉地以虚幻的想法代替科学结论和作为实践依据的做法都是科学精神所坚决反对的,都会极大地危害科学和实践。近年来,人们痛感要在学术界、文化领域中大张旗鼓地反对学术腐败,以维护科学的尊严。不坚决反对抄袭、剽窃、搞假论据等行为,就会使学风严重败坏,从而会严重阻碍科学的发展。第三,崇尚理性思维,要注意排除非理性的情感、习惯等因素的消极影响。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都是指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结果的影响。科学精神主张清醒、严谨的理性思考,要求人们防止情感、习惯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结果的干扰。即使是在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作用下取得的科学成果,也要用理性去加以分析、鉴别、验证,才能予以确认。第四,科学精神不承认科学有禁区,鼓励人们去探索一切未知领域的奥秘,反对束缚人的思想。其实,一部人类科学史,就是科学发展不断冲破禁区的历史。哥白尼的日心说、塞尔维特的血液循环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等,都是冲破宗教禁区的伟大科学成果。下面我们再来看人文精神。在实践中,人们追求价值、按价值尺度办事的要求,则使人们形成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尊重人、爱护人,时刻关注人类利益和人类发展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人文精神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关注价值实现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在运用科学、技术成就时出现了损害人类利益、危害社会进步的严重后果,这促使人们反思什么是指导实践的正确原则。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伯格本打算在基因研究中把一种猴子身上的肿瘤病毒SV40的基因拼接在大肠杆菌的基因上,但他突然意识到,这样做会有严重的后果:本来在人身上不能传染的SV40病毒,可以借助大肠杆菌在人类中广泛传播,这会严重危害人类安全。于是他果断中止这项实验,并建议美国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来审查和禁止科研中会危及人类安全的项目。我们说,伯格身上体现出人文精神。当今世界上,人们运用科技危害人类的现象层出不穷:核能科技用来造原子弹、化学知识用来造毒气、计算机技术用来搞科技犯罪、基因成果要用来造基因武器、生物克隆技术要克隆人等。这是令人十分忧虑的现象。人文精神则是要求人们用人道主义、维护人类共同的精神来制约科技的运用,来指导人们的实践。虽然,在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存在着由私有制所决定的国家间的利益冲突的条件下,人文精神发挥作用是有限的、非决定性的,但是它毕竟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这正是我们当前主张对青年要从小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培养之目的所在。人文精神的特点如下:第一,自觉地把人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实践原则。准确地说,这里的人主要是指人民、人类,应排除极少数危害社会、人类安全的个别坏人、犯罪分子。以人为中心与科学精神关注物质世界形成对照。第二,从人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追求美好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目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追求真实有一定区别,它要求在已把握了的真实的基础上,追求美好。因此,人文精神表现在人们在理想、艺术作品、实践目标等方面都提出了追求完美的要求,尽管它们并不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事物。这与科学精神的绝对求真形成了对照。如共产主义社会前景、艺术作品中对人的人格与形象的完美无瑕的刻画、对改造世界的目标的尽善尽美的追求等。正是这种对完美的追求,推动着人们去创造美好的未来。第三,人文精神不仅崇尚理性,还调动、诉诸人的理性之外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的意识形式或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人的生活、人的追求等人的丰富存在形态和内心世界。如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家,就是用音乐表达情感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贝多芬揭示的是通过斗争走向欢乐的人生态度;柴可夫斯基则揭示了在封建势力压迫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往变革却又信心不足的充满希望的绝望的矛盾的内心世界。它们促使人们认识、体验人生,并推动人们趋向美好。哲学、历史学和文学艺术是人文精神的最重要的载体。第四,人文精神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类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自己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它把违背善的一切言行视作禁区。科学无禁区,但人文有禁忌。凡是危害人民、危害人类的事物和言行,都是人文精神所抵制和反对的。这是人类所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的自觉意识。所以,我们只有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才能保证实践成功并能够持续发展,才能促使人们的人格得到完善,促使社会能够不断进步。总之,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就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开场白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真理的特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以及真理的检验标准,并且学习了价值概念及其特性,接下来我们学习“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关系重点介绍价值是真理的主体条件,这种关系不但明显见于自然科学研究(人与自然),更显见于社会科学研究(人与人)。举例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真理尺度)和人文精神(价值尺度)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结识其本质和规律,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知识拓展: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科学不讲价值,她不能证实“爱比恨好”,或“仁慈比残忍更值得向往’诸如此类的命题。科学能告诉我们许多实现欲望的方法,但它却不能断定一个欲望比另一个欲望更为可取。

  ——罗素《宗教与科学》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为主要支柱的追求真理的精神。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实质与精髓,它的基本规定就是自由尊严、道义良知的人道精神,公正平等、民主法则的正义精神,关爱人生的伦理至善精神、仁爱与崇高精神以及自由与解放精神,一句话,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终极关怀”。2、怎样看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与人文共生互动,表现在“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尽管彼此相区别,然而正因为均来源于或者讲共生于人的大脑、客观世界及人在客观世界中的实践,所以自然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以人文导向,人文以科学奠基;求真也应求善,求善也应求真;科学与人文、“是”与“应该”交互作用,推动社会向着进步的方向前进。从历史上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是人类精神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因子。如果将社会比作一辆行进的机车,科学精神及其在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则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如果没有发动机,机车就会停滞不前;但如果光有发动机而没有制衡器,动力系统非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极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人文精神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正是起到了这种制衡器的作用。西方工业化以来,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倾向开始滋长。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生动而深刻地说:“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类死了。” 19世纪末,德国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严格对立起来的强大思潮。时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逻辑实证主义更是把这种对立推向了极端。其结果是自然科学逐渐占据了人类思维的中心,而人文科学的阵地则逐步陷落。这种思潮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科学与人文的分离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公开对立,进而造成了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单向度发展。确切地说,这种对立直接引发了两种极端思潮的产生:一是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一是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割裂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补性和内在联系。科学主义推崇理性至上和科学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贬斥关于人的价值、尊严的所谓空洞口号,片面主张知识就是力量;人本主义则鼓吹非理性主义,反对理性和科学进步,主张抽象的个人价值、个人理想、个人本位和个人中心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分离所带来的人类普遍的价值危机已引起了人们的反思。现代科学危机或现代文明危机的实质是科学丧失了它的人文意义,是科学对人的存在的忽略,是科学对自己所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的遗忘,是科学观中人文精神的衰微、科学技术非人化应用和发展的结果。结论:社会主义建设,一方面,真理尺度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另一方面,价值性,胡锦涛:以人为本;江泽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习近平:中国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原理所谓真理是指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谓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既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又是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它是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理性体现在它既是对国外农村建设经验的总结,又是对我国国情和实践的正确把握纵观国外,无论是发达的欧美国家还是发达的亚洲国家,它们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对农村发展政策进行调整,使国家的重点和政策向农村倾斜,比如韩国曾进行了新村运动、日本振兴农村的实践运动以及欧美国家也对农村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他们的农村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村状况的改善不仅缓解了农村矛盾,还大大促进了本国工业化的进程。当然,不管与发达的欧美国家还是与发达的亚洲国家相比,我国的农村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我们不能照抄他们建设农村的途径和方法。但是,有些规律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就是一条被发达国家证明了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如果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对农业进行反哺,国家经济发展取得相当成就后,政策不适当向农村进行倾斜,农村问题的存在甚至激化将必然阻碍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对于这一点党和国家都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在我国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的客观基础上,及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这是党和国家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正确和科学的。同时,我国的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正如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判断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时指出的那样“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新形势,如果我们不及时对党在农村的政策进行调整,使在支持工业化进程中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农民分享工业化带来的利益,这将不仅大大挫伤农民的感情和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积极性,而且会激化农村的矛盾。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农民在医疗保障、务工就业、子女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都与城市居民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果在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不及时对农村问题给予关注和解决,将会造成农村矛盾的加剧,影响农村的稳定,破坏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使我国工业化进一步发展、我国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农产品供给和物质保障遭到破坏,最终阻碍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提出,正是在对现阶段国情的清晰把握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提出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特点相适应的真理性认识。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价值性体现在它是与我国广大人民的需要相吻合的,对人们是有价值的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是在基础比较薄弱、国外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为了巩固国家政权,我们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也就是说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我国经济成就的取得是在牺牲农村、农业、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必定会积累更多的问题,城乡矛盾会更加突出,比如贫富差距拉大,城乡人民在医疗保障、子女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矛盾突出等。在国家取得工业化巨大成就的情况下,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必然产生改善生活状况、取得与城市人民公平待遇权利的诉求,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就是在这一形势下产生的。这一政策的提出是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吻合的,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相符合的。它适应了广大农村人民的要求,激发了他们极大的建设热情,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居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升级,工业的发展对于原料供应和市场的需求增多等,都使农村的发展对于改善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的工业化水平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因此,这一政策也是深受城市人民和工业生产者欢迎的。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政策的提出是有深厚的哲学理论做基础的,是科学的。在实践这一政策的过程中我们也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在工作中实事求是,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以提高农村生产力为中心对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少犯甚至不犯错误,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五、对大学生的意义

推荐访问: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在实践中 真理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