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材料

  一、试论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相互关系及现实意义。

 1.工业文明是指工业社会文明亦即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的第二次浪潮文明,它贯穿着劳动方式最优化、劳动分工精细化、劳动节奏同步化、劳动组织集中化、生产规模化和经济集权化等六大基本原则。迄今为止,工业文明是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文明。工业社会是唯一的一个依赖持续的经济增长而生存的社会。

 2.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

 3.生态文明史依靠和发挥科学技术既变革自然又保护自然的能力,建立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新文明。生态文明史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因此与工业文明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一方面,生态文明并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它以工业文明的物质成就和科学技术成果为依托和基础,工业文明所创造的物质成果,不仅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生活基础,还为生态文明提供了生产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高级的文明形态,它的建设也必定要以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为前提。工业文明创造的丰富的物质成果正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关注生态问题。这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工业社会现有的物质成果作为生活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人类消极地回归自然,而是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发展就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而物质资料生产又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包括土地、

 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工业文明的机器化大生

 产留下了大量的厂房、设备等生产资料,这是进行生态生产,建设生态文明的生产基础;

 另一方面,工业文明创造的科学技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三次科技革命的沈礼,科学技术渗透到了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不能完全抛弃工业文明所创造的科技,相反更要有选择的继承它所创造的一些优秀成果,对于工业文明所创造的科技,生态文明并非是奉行拿来主义、全盘吸收,而是要批判地继承。对那些破坏环境的、落后的技术要坚决抛弃:对那些能够为生态文明服务的技术,则可以有选择的保留或在改进的基础上予以保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工业文明的科技在认识与调节人类自身、认识和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和调节人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扬弃。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最高境界

  工业文明基于这样一种哲学理念,即认为人与自然分离,对立人高于自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只是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崇尚人类“统治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看做是唯一目的。在这种传统的工业文明价值理念的驱使下,经济至上主义横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然而,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中,大自然也在以生态规律作用的形式对人类实施报复和惩罚。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突出表现为森林锐减、土地退化、淡水匮乏、酸雨和温室效应加剧、人口增长、能源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这种把GDP的增长放在绝对的中心地位,只注重经济上的投入产出而不顾生态的可持续性的理念,是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理念[4]。

  生态文明是在扬弃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后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演进中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立在把“人—社会—自然”看做是一个辩证、发展、整体的生态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生态文明是在合理继承工业文明的基础上,用更加文明与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生态环境,反对野蛮开发和滥用自然资源,重视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努力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下的发展,不仅是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也是生态环境的发展;生态文明下的进步,不仅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社会—环境系统的整体进步。

 总之,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继承和超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的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危害。人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加剧,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生态危机已经极为严重,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进步和国家兴盛。面对来自大自然的报复,生态文明是必须做出的理智选择。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进人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

  随着环境恶化日益严重,生态文明成为新世纪人类文明的大趋势。在过去的数十年,基于环境问题的国际间合作愈加频繁,中国政府也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1993年,《中国21世纪议程》完成初稿;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布,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2009年11月,政府宣布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在生态文明的引领下,中国坚持以保护环境为基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试论技术创新的类型?并论述国防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1. 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

  技术创新,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以技术为手段,满足市场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科技与经济互相促进和转化的过程。它既包含着技术的获取与掌握,又包含着技术的扩散、转移和渗透,还包含着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等。技术创新将新技术所具有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案和新模式产品化、商品化,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最终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创新分为狭义的技术创新和广义的技术创新。狭义的技术创新: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任何狭义的技术创新,一旦进入市场,都有可能被其他企业接纳和模仿,经济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创新扩散。这种始于市场研究开发而终于创新扩散的活动过程,就成为广义的技术创新。我们通常理解的技术创新,主要是指狭义的技术创新。

 2. 技术创新的类型

  技术创新概念的多样性决定了技术创新类型的多种多样。技术创新的分类方法有两大类:宏观与微观分类法和创新客体与主体分类法。技术创新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按重要性分类。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所(SPRU)提出,按重要性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技术系统的变革和技术——经济范式的变更四种,一般人们关注前两种。渐进性创新又叫改良型创新,这是一种技术上渐进的、连续的创新,主要是由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性创新虽然创新程度小,但是重要性不可低估。根本性创新不是一种连续的技术变化过程,而是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活动。

  2)按生产要素分类。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假设只存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并认为技术创新可以区分为:节约资本型创新,即活劳动在产品价值构成中所占比重增大,这时经济向劳动密集型靠拢;节约劳动型创新,即资本(物化劳动)在产品价值构成中所占比重增大,这时经济向资本密集型靠拢;中性创新,即在产品价值构成中,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各自所占比重不变。

  3)按对象分类。厄特巴克等人根据技术创新中创新对象的不同,将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过程)创新。产品创新是指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业化,包括重大(全新)的产品创新和渐进(改进)的产品创新。工艺(过程)创新是指产品生产技术的变革,它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组织管理方式,也包括重大(全新)的工艺创新和渐进(改进)的工艺创新。

  4)按客体(技术领域)分类。按创新所属的技术群体分类,就是按技术类别把相同技术和工程特性的创新汇聚在一起。

  5)按主体分类。创新的主体有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因此可以按产生创新的活动部门分为企业技术创新、大学技术创新等。

  6)按创新时序分类。按照创新的先后次序可以分为率先创新和模仿创新。率先创新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首次创新,也称为一次创新。模仿创新就是以率先创新者为榜样,并在前者基础上的改进,又叫做二次创新。

 技术创新还可以按动力、依据等其他标准进行分类。

 3. 国防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国防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共同的战略选择。

 (1)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需要国防创新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处于关键新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已成为现代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支持科技创新已地位,高科技和高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将产生经济上的生产力、政治上的影响力、军事上的战斗力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国防科技创新更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中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

 (2)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国防创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

 (3) 打赢现代战争需要国防创新

 在信息时代,战争的形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军工信息化创新在我国信息化创新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于加强国防建设、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保证打赢现代化战争起着关键性的制约作用。在现代战争的过程中,谁能赢得信息战的胜利,谁就能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4) 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国防创新

 我国在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核电建设、航天科技工业、民用飞机研制生产、船舶制造等国防工业取得快速的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与产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经过55年的建设,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简单仿制到自主研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先后研制、生产了大量新型武器装备,武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军民结合型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育了“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核心的先进军工文化。但也要清楚的看到,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欧美先进科学技术水平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在很多领域还需要依靠国外进口技术和材料,部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还未能掌握,这严重制约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比如,在我所学的图像处理方向,我们有很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都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但在一些尖端领域,如先进航空复合材料,我们的研究还是很薄弱,有些地方还要依赖欧美,也就必然会受制于欧美,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航空航天业向纵深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国防科技创新的建设,发展自己的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实践证明,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具体到航空工业,大推力发动机、先进零件加工制造技术和设备、先进航空复合材料等技术都是制约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核心领域。在发展技术特别是战略技术及其产业方面,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强调国家意志。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技术,提升关键产业水平,应当成为新时期我国技术进步的基本立足点。歼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摆脱了引进仿制的老路,其外形结构设计实现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引进的英国斯贝发动机,经过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了自主投产,为我国国防事业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成为自主创新的典范。

 三.为什么说控制科学技术的负效应是当代工程师的重大责任。

  科学技术会造福于人类,推动社会进步,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又并非总是有益无害的,它有可能导致与人类利益相悖的消极后果乃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为了合理的利用和发展科学技术,使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与人类生活协调发展,不能只讲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科学技术乃是一把双刃剑,必须避免对它的无节制的应用与滥用,并要正视和尽力解决因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而带来的社会问题。

 当今科学技术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如下:

 生态方面的负效应:

 我们在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时,只预期到了好的和有利的结果,并没有考虑到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工农业的废水排放,工业废气排放,植被破坏等都使得水产动物减产, 动物天然栖息地缩减,许多稀有动物更是濒临了灭绝的危险。臭氧层被破坏,紫外线辐射增强,手机、电脑、打印机、电磁炉这些顺应科技发展产生并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产物造福我们人类的同时,散发的电磁辐射污染不仅能导致机体畸变和癌变,甚至对整个生态环境都产生了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

 环境方面的负效应:

 近年以来,科学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导致了社会物质生产的现代化。然而,伴随工业化高速发展而产生的工业废物、化学农药、放射性元素、噪声和电磁波等却也在大肆污染和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海,致使鱼类受害,数量减少,甚至灭绝。森体的无节制砍伐,植被的大规模破坏,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诱发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工厂、交通工具以及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派出大量二氧化碳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日益增高,产生温室效应,致使全球变暖。

 能源方面的负效应

 现代工业化进程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加剧了人类对能源的需求程度。人类如果继续毫无节制的消耗资源,很有可能会爆发全球性的能源供应短缺和危机。人类的子孙后代将陷入难以揣测的环境之中。

 社会方面的负效应:

 (1)生理方面的负效应:

 科技负效应对人类生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转基因食物和转基因器官移植等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已经对人类本身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克隆技术的不成熟及其本身很可能存在着固有的致命缺陷,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的生物的健康生存和成长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人工合成化学物质以及很多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也已经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科技发展产生的致使癌变的因素日益增多,这些都是对人类生理方面不可忽视的副作用。

 (2)心理方面的负效应:

 科技负效应对人类心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对科技的过度依赖,将影响人们自身学习、创造等智力功能的发展和完善,而且容易使人产生脱离和逃避现实的趋向,影响人类正常的社会交往和情感沟通。另外,现在科技的高速发展,在人群中引发了焦躁和忧虑的心理状态,引发身心分裂,长此以往发展下去极容易引发人类无法承受挫折、理智判断事物、丧失了解和掌握新鲜事物的信心以及思想和行为混乱等更为严重的心理病症。科学技术对人类的这些负面影响,必然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综上,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类自身三大和谐方面产生负效应,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要寻求这些负效应产生的原因并尽力克服之,从而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科学技术负效应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解决的办法亦非唯一不变。仅仅认识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作为当代工程师,对消除科学技术的负效应起着重要的作用,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办法,标本兼治,加以消除。

  科学技术的负效应还表现在:

 第一,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破坏生态和环境,使人类居住环境恶化。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对自然的了解和驾驭能力越来越强,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科学技术却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和生物制品与生态安全问题等。

 第二,当代以器官移植为代表的医疗技术,以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在其各自的领域里都与传统伦理道德发生冲突,并因此产生了许多伦理问题。比如,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将人或者动物体内的一些器官植入患者体内,使患者获得新生;克隆技术发展及克隆人问题,导致人的伦理混乱,引起社会冲突;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犯罪活动出现智能化。

 第三,科学技术的滥用威胁着世界和平。一些国家由于掌握着先进的技术,把高科技 运用于战争武器,对世界和平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很多人归结为科学技术负面效应产生的根源在于科学本身的不足。然而,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科学技术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方法或工具,人们用它与不用,用来干什么以及结果如何,它本身一无所知,它完全没有善与恶的追求、喜与悲的情感表现。正如马克思哲学范畴里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与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或符合。例如核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的利和弊,取决于主体,因主体不同而不同,这表明了人们需要技术来造福于自然和人类,还是破坏,完全是由主体决定的。

  因此,与其说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负面影响,不如说使用者伦理道德的失范所致。包括克隆人在内的任何技术手段,如果出现了反人类的现象,那也不能归罪于作为工具性的技术本身,只能归罪于使用它们的人类自身。总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于寻求克服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途径就应该从人类自身出发。

  工程师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是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主体因素。他们自觉能动作用的发挥程度,将直接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自觉能动性的发挥,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素质之外,与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品质密切相关。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使科技工作者都来关心科技发展带来的自然后果和社会后果,唤起他们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自觉地参与协调发展的决策,不断地提高协调发展的能力,才能使科技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四.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怎样提高创造性思维?

 1.思维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泛指理性认识或理性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地和概括的反映。创造性思维是指那些能产生新颖成果、有创见的思维活动,新颖性程度越高,创造性就越强。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也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实质和核心。创造性思维是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是一种以非形式化、非理性为特征,以非逻辑思维为核心的思维方式。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1).思维成果的创新性,主要指其在科研活动中发现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提出新规律、概念、原理、假说、模型等2)、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指打破常规,另辟蹊径。3)、思维过程的辩证性,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性。4)、思维空间的开放性,从全方位、多侧面、非线性、动态地考察问题。5)、思维主题的能动性,指创造主体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而不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直接的、被动的、简单的反映。6)、思维结果的现实性,指创造结果具有使用价值或现实意义。

 有这样一句话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爱迪生的名言,让我们懂得勤劳和汗水可以造就出天才和成功。其实不然。因为在这句话的原文后面,还有这样一句关键的话:“?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爱迪生向我们传达出什么?成功不单单是汗水那么简单,那灵感究竟又是什么?灵感,其实就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思考方法,引领人们发现新的途径的一种方式,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影子。回顾历史长河,从古到今,从古代四大发明,到近代工业制造,小至企业发展,大至社会行业兴衰,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因子的渗透作用。勤劳并不能带来本质性的改变,汗水不能提升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创新性和创作力,却能!时光车轮行至二十一世纪,电子计算机出现,令如今的时间网络普及、新行业不断诞生、人类工作方式、人际沟通途径等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而新的多个行业,如创意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石就是创新思维,人类日常的经济生活没有像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如此依赖创新思维的作用。

 3.从方法论的角度上分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创新性思维

 (1)明确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作前期准备的阶段。由于对要解决的问题,存在许多未知数,所以要搜集前人的知识经验,来对问题形成新的认识。从而为创造活动的下一个阶段做准备

 酝酿阶段,主要对前一阶段所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以便考虑解决这个问题的各种策略。

 豁朗阶段,也即顿悟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和酝酿,思维已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进入一种豁然开朗的状态,这就是前面所讲的灵感。

 验证阶段,又叫实施阶段,主要是把通过前面三个阶段形成的方法、策略,进行检验,以求得到更合理的方案。这是一个否定-肯定-否定的循环过程。通过不断的实践检验,从而得出最恰当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2).加强两类思维能力的训练,从直接引起思维变革的要求出发,侧重点放在对具有跳跃突变功能的非逻辑思维(联想、想象、灵感、直觉)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上。

 (3) 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相互结合,并使其实现最优化。遇到问题朝不同方向寻找解决方案,当所有方案确定后利用收敛性思维江问题的解决方案集中在某一个上进行突破。

 (4)同时利用横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举思考,在不能从逻辑上解决问题时,从侧面思考,来寻找突破口,避开思维定势,突破传统思的束缚维离实现问题的解决。

 结合以上4个方面的方法论特点,青年科技人员培养及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要培养发散思维,探询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其次是要发展直觉思维,直觉往往是发明创造的先导;然后需要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者均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是建立在广泛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另外还要培养强烈的求知欲,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最后,需要我们能够展开“幻想”的翅膀,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还能够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五.从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论述提高科学研究道德。

  1.科学共同体:遵守同一科学规范的科学家所组成的群体。在同一科学规范的约束和自我认同下,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掌握大体相同的文献和接受大体相同的理论,有着共同的探索目标。它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范畴之一。科学家集团的一般抽象存在形式。其深刻内含在于它的特殊的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

 科学共同体一词是借用了社会学中“社区”的概念。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是科学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科学共同体具有特殊的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其任务是在科学范式指导下,根据共同的实践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研究。

 在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化的过程中,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是在科学建制中相互联系并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实现科学建制的体制目标,科学家需要遵循共同的行为规范,共同的行为规范把科学家从分立的个体结合为互动的社会群体而形成科学共同

 体;另一方面,科学共同体则发挥着维护科学建制体制目标和行为规范的功能,离开了科学

 家的自律、相互之间的交流与监督而构成的科学共同体,科学建制的体制目标的实现、规范的维护和奖励的分配是无法完成的。

 科学共同体有许多分类标准,如以学科、国籍、地区等来划分。但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社会分层标准主要是两类:①按人的属性如性别、年龄来分层;②依据人的社会属性如收入、权力、权威和声望、教育程度、职业等来分层。随着科学整体化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由一个科学共同体转移到另一个科学共同体,或者在多门交叉学科创立新的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的功能表现在:能形成持续的科学研究能力,对科学成果进行同行评议,为科学家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的机会等。科学共同体的社会作用,是通过科学研究工作的实际社会效果和在科学共同体中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表现出来。

 尽管有上述变化,但科学研究中追求创新、客观求实、批评怀疑的精神气质没有改变

 科学共同体的科学道德责任主要体现在:

  一是科学开展学术评价。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研究具有独立于社会的评价标准,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首先是在科学共同体内得到评判,科学家的声望、地位主要由科学共同体决定。科学评价要公平公正。面对科学家们长期而又艰辛的科学活动,科学共同体要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承认他人的贡献,发自内心地尊重竞争者的努力,坦诚直率地进行学术争论,勇于承认研究成果中的错误和失误,明智地回避利益冲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研究中必要的合作机制,形成相互激荡的思想氛围,使每个科学家更加负责任地开展科学研究,在广袤无边的科技领域前赴后继、辛勤耕耘,不断探索自然规律,创造科技新知,推动科技创新,增进人类福祉。

  二是实现自我净化。科学共同体应以其特有的行为方式维护科学的良好形象,其成员尊崇的道德准则是与科学发现、发明相适应的,是自我净化所不可缺少的。自律和他律的结合是杜绝一切假冒伪劣的有效机制。在科学共同体内,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总是不断地受到同行的检验、批判和监督,正是这样一种科学共同体的自我纠错机制,使许多专业性较强,不易被外行所识别,难以界定的不端行为被科学家同行作出了正确判断,保证了错误、偏见能够得到有效克服。例如清朝杨光先的历法和苏联李森科的“春化论”等伪科学和劣质科学就是在科学共同体的自我净化作用下瓦解的。同时,科学共同体要建立合理有效、公正透明的科学不端行为查处制度,公开受理对科学共同体成员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对调查属实的,应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并以适当方式公开处理结果。要旗帜鲜明地反对科学不端行为,弘扬科学精神,督促科技工作者从社会、伦理和法律的层面规范科学行为,努力将诚实守信、信任与质疑、相互尊重和知识共享贯穿到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三是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在团结和引领科学家在不断探索人类未知奥秘的同时,科学共同体应倡导开展负责任的科学研究,避免和防止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抵制一切违反科学道德与伦理的科研行为,反对利用科研活动及成果谋取不正当利益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要引导科技工作者自觉抵制利字当头、不讲奉献的错误倾向,坚持在科研活动中自觉遵守科学家的基本行为 准则。

  科学共同体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十九世纪中叶,科技革命的大潮席卷了世界各地,近代科技开始兴起,处于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因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导致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和科学共同体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科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积极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遗憾的是,在我国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共同体却没有及时跟进,科学家的道德素质没有全面适应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科学道德规范的形成也尚在酝酿之中。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逐渐成长成为引领时代科技潮流的“大腕”,但科学道德教育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是个别科学研究者败坏科学道德的重要原因。科学共同体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承载者,服务公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类福祉的倡导者,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就必须不断加强科学道德的制度建设,形成被全体科学共同体成员认同的道德准则。要广泛开展科学道德教育,从学生时期就要树立崇高的科学理念,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道德操守。要加强科学不端行为防治,坚持教育与惩治相结合,将已经发生的学术不端事件作为典型案例,深刻进行剖析,警示广大科学研究者端正学术态度,采取有力惩治措施,使学术造假者为自己的不端行为付出高昂代价,让他们在科学研究的领域再无立锥之地。要重视从根源上对科学不端行为进行防范,采取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方式,使广大科学共同体成员始终保持探索激情,增强创新意识,传播科学思想,维护科学形象,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谱写出科学家无愧于时代的华彩乐章。

推荐访问:自然辩证法材料题 辩证法 自然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