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问题思考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于原始社会,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于阶级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的认识与对政治的理解直接关联。阶级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的内在规定性和特殊性。阶级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特有的产物。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问题的不同观点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问题的认识上,有两派截然对立的观点,一派以张澍军等为代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于原始社会,笔者将这种观点称之为‚原始社会‛派;另一派以张耀灿、余仰涛等为代表,认为原始社会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阶级社会产生后才出现的,笔者将这种观点称之为‚阶级社会‛派。

 ‚原始社会‛派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于原始社会。2008年 11 月 24—25 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的‚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与发展‛研讨会上[1],张澍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他引用刘德厚《广义政治论》中的观点,认为既然政治发端于人类生活的公共领域,它的根基在于规范、调节整合人们之间的利益,那么人类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无疑是贯彻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始终,即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于原始社会。与之相呼应的是,青年学者赵继伟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的反思》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原始社会客观存在的思想依存与思想共生现象,并具体分析了这二种现象。[2]以此论证思想政治教育伴随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始终。

 ‚阶级社会‛派认为,原始社会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于阶级社会。余仰涛认为,‚氏族成员之间在思想上相互联系,主要还不是政治思想方面的联系,因而人们之间在思想上的联系还不能称为思想政治工作,而只能称之为思想工作‛,‚善与恶的理性认为以部落内外为世界,只有在本部落范围之内的认识才有善的意义。‛[3]20 换言之,他认为原始社会只有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而无政治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于原始社会之后的阶级社会。

 针对此问题,这里就产生了两个对立的观点,即原始社会有无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在解答这个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观点与见解,由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学术成果,如黄菊、蓝江的论文《作

 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研究》[4]和王升臻、李俊奎的论文《‚广义政治‛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起点探究》[5],前者特别注明是阶级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后者则认为氏族制度的形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起点。以上说法各有其理论支撑,作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甚至相对立的结论。化解分歧,达成学界共识,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问题的认识与对政治的理解直接相关

  首先,在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问题。理论上,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可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生和逻辑发生两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具体的历史时间状况,这已不可考。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发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端即通过判断推理来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发生的开端。本文所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发生。

 其次,上述争论关涉到的原始社会有无政治生活与政治教育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的决定性的问题。面对这一争论,

 我们不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入手,张耀灿等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6]50 从这里的‚社会群体‛‚一定社会‛可以看出,按此定义,如果原始社会存在政治生活和政治教育,则它是符合此定义的,即原始社会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而张耀灿等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于阶级社会,‚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就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它伴随阶级社会的演进而发展。‛[6]52 换言之,张耀灿等认为原始社会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这里作者是否就产生了自相矛盾?回答是否定的,原因就在于这里的‚政治‛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之分。张澍军等是从广义的政治来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即只要存在规范、调节整合人们之间的利益的行为,只要存在对人类生活进行的有序组织和管理的广义政治活动与政治教育,就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而张耀灿等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及余仰涛的论述则是从狭义的政治即进入了阶级矛盾冲突的缓和与调节,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活动与政治教育出发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可见,在这里,对政治含义的理解不同(广义政治和狭义政治

 两个维度标准),必然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问题上出现分歧,即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

 再次,更进一步追问,如果从上述广义政治角度理解(对广义政治的含义笔者也表示赞成,以下政治皆指广义政治),原始社会有政治教育发生是否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我觉得我们不能陷入一种简单的线性思维,原始社会有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也有政治教育,但政治教育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加政治教育,即 1+1=2。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有哲学、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它们的合理内容都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打下了来源基础,但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虽然马克思主义主要由三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有机组成,但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钢板一块。同样,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产生,是否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步产生呢?笔者认为也是否定的,伦理教育、政治教育,有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的学科边界范围,学科边界也有一个界定问题,不能垦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当然这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交叉学科的问题,秦在东认为:‚我一直倾向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看作是政治学与教育学交叉的学科,因此它的学科属性当然应当是交叉学科。‛‚从科学性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简单公式应该是政治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7]但交叉学科只是与其他学科部分重叠,其研究的侧重点

 不同,部分重叠并不影响学科整体的产生与学科本质内核的独立存在。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与政治相关联,与对政治内涵的理解直接相关联。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由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决定

  什么是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把握事物本质,即:其一,事物的类本质,同类事物中共同的一般的属性;其二,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而成为自己的特质;其三,由事物的根本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根本属性。

 我们判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必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本质出发来判定,即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何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就从何时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其内核,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否。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的论述,学界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多数人认同的是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容[6]102-120,关于这个问题,宇文利对其概括得非常好,他认为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规律和功能,这三个方面能够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某方面实质关系和根本特征的属性,然后加以综合,这种方法只是最大程度地接近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解读,但三者的加合并不等于思想教育本质。他得出的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以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为指向的政治价值观再生产。[8]侯丹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价值观教育。[9]胡晶晶、孙其昂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其政治性本质。[10]段建斌认为思想教育的本质是其阶段性,应在阶级性本质规限下做到工具性与合目的性统一。[11]石书臣认为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才满足上述三个方面,而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政治教育只反映了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内容,而不能体现思想教育所要求的意识形态中的思想道德内容‛。[12]以上几种观点为一类,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政治价值观(含阶级意识性)。其二,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解读,如曹清燕、张耀灿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人学探源》[13]。其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概括,有学者认为,从历史到现实,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各种手段把自己(当然要以代表一定社会团体、一定阶级的需要为前提)所持有的思想和认为正确的行为与对方现行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作用,从而使对方的思想和行为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状态发展,以便更好地指导其选择、坚持某种应然行为的活动。这就是思想行

 为互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14]余仰涛教授也持同样观点,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本质是思想互动。[3]138

 上述第二类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从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哲学范式转换,并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对人本质进行了概括,它适应了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用现代教育理念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并使之回归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路径,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与价值关照,无疑相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巨大进步。但应当注意到,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发展和政治社会化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人的发展和政治社会化在特定条件下,尤其是阶级社会里又是以服从和服务于统治阶级统治为前提的。

 第三类概括中,作者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角度或者说侧重教育学施教与受教双方互动角度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式‚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教育而言,它反映了现代教育理念的革新,有利于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笔者以为此观点只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表象,没有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和作为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客观性,仍然没有抓住其本质。

 笔者赞同上述第一类中石书臣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

 等学科的内在规定性和特殊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四、广义政治含义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与对政治的理解直接相关联,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意识形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那么,广义政治含义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在原始社会这一答案当然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对主要矛盾,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很显然它必须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我们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发生同样应当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角度探讨,人类的现实存在在自然状态下发展缓慢而曲折,这就决定了为适应生产力积极向前发展的主动要求,现实需要人们在先进科学的思想和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发主观能动性,从而改变人的现实存在,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时也就实现了人的自觉和全面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5],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解决一定社会要求与人们实际思想认识水平的矛盾进行的。我们研究人们的思想意识、思想过程的产生发展变化,推动人们思维活动的发展,提高人们思想觉悟都应当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即实际物质生活中去寻找根源。

 原始社会经历了由最初的氏族社会(包括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到部落再到部落联盟的发展,它是一部生产力发展和氏族内部成员之间,氏族与氏族成员之间,部落与部落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发展的历史。在最初的氏族社会里,人们除了面临来自自然界和外族的威胁,还必须协调好本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如男女劳动的分工,老人小孩的照顾,生产与后勤保障的关系,其目的是以群体的力量求得群体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像正在形成中的人这样一种没有武器的动物……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动物状态,实现自然界中的最伟大的进步,还需要一种因素: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16]30-31 而‚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肯定需要存在公共规范秩序,为维持这种公共规范秩序所进行的教育当然是政治教育(广义),但这时的政治教育是出于氏族成员本能生存需要(即发自氏族成员内心的自然的需求)和氏族首领长期自然形成的权威来自发进行的,氏族首领和成员是平等的,相互之间

 都可以进行这种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广义),可见这里的政治教育(广义)更多是出自自发的而非强迫、非外在的输入,是当时食物极度短缺的现状决定的,不这样就会有人饿死,就会威胁整个群体的生存,所以这时的政治教育(广义)充其量就是一种萌芽状态的思想政治教育。

 而随时间推移,进入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提高,有了一定的剩余食物产品,这就为一些氏族首领利用原来的分工中的便利将剩余食物产品据为己有提供了条件,‚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17]84,这里,分工为‚因‛,私有制为‚果‛,私有就产生了。‚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17]82,由此,原来的氏族首领转化为奴隶主,氏族成员转化为奴隶,与此同时出现了职业的脑力劳动者。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又无力解脱,‚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16]170 相较于暴力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柔性的力量,润物细无声,融入人们的一切思想教育之中当然成为奴隶主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首选。再加上职业的脑力劳动者的代言的推波助澜作用,作为奴隶主阶

 级的意识形态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运而生,而为维持公共规范秩序而进行的道德、公共秩序教育即非意识形态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服从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教育。可见,原始社会末期剩余食物产品出现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产生需要将原来的相互的自发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广义)的性质加以改变,由原来真正维护整体利益的性质转变为维护一定阶级一定人群的特殊利益,‚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即使它的统治要求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式和一切统治,就像无产阶级那样,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说成是普遍的利益,而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17]84-85 一切存在阶级差别的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都会‚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利益‛,都会进行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见,从逻辑再现角度看,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在阶级社会产生后,由占统治地位阶级为维持其统治而进行的。

 反之,如果仅仅是出于思想品德需求和维持公共生活秩序,只需要产生伦理教育和政治教育(广义)即可,完全没有必要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所以最初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种阶级意识形态教育工具而出现的,它为历朝历代统治阶级所高度重视并常抓不懈是有其根本原因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思想政治教育家,他们在革命实践中教育群众、争取群众、掌握群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对错误思潮的阶级批判,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

 批判,离开了阶级批判性和阶级战斗性,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动力基础。换言之,阶级斗争的存在和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的逻辑前提,阶级意识形态性当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当然我们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工具性(合目的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这一点也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可能实现。

 所以,笔者认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阶级意识形态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只能在阶级社会而不可能是在原始社会。

 总之,对思想政治教育原始发生问题的认识与对政治的理解直接相关联,原始社会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特有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精神实践活动,它是由其阶级意识形态性本质所决定的。

推荐访问:思想政治教育 原始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