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热力环流知识点_高中地理《热力环流》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给学生播放《军港之夜》。让学生看看歌词里面有哪些问题。进而导入课题。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实验感知 给学生展示实验:

 a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 b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空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 c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水平) 总结: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3.具体体现——海陆风 热力环流在生活中具体体现非常多,比如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今天我们就以热力环流为例,和大家一起学习热力环流在咱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①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结合刚才学过的热力环流的知识,尝试着画出海陆风的示意图。 教师提示:海陆之间是有差异的,海洋的比热容大,陆地的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所以升温慢,降温慢;陆地比热容小,所以升温快,降温也快。 ②学生展示成果。(学生可能只能画出一种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③教师归纳:由于海陆比热容不一样,所以在白天的时候,陆地升温快,是一个热源,海洋升温慢,是一个冷源。陆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受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压流向低压,所以白天,风从海洋吹响陆地,所以是海风。同样,晚上的时候,海洋降温慢,是一个热源,空气是膨胀上升,陆地降温快,是一个冷源,空气是收缩下沉。同样的道理,高压流向低压,所以在晚上的时候,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所以是陆风。 环节三:巩固拓展 解决课前悬疑:“军港的夜啊你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这个歌词里面的问题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教师鼓励:老师希望大家能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环节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主要学了热力环流的过程和海陆风,下去之后给大家留两个任务问题: 任务一: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同学,下去后搜集城市风的相关资料,绘制出城市风的示意图,并且想想城市风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任务二: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同学,下去后搜集山谷风的相关资料,绘制出山谷风的示意图,并且想想山谷风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板书设计

  2.设计板书有哪些基本原则? 地理板书的设计,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地理教材为依据,并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地理板书的生命,也是地理板书设计的根本原则。地理板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科学性和形式结构的合理性两个方面。 ①内容科学:一方面是指以文字正确表达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从教材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要求脉络清晰、高度概括;另一方面,对于地理板书中各种文字、符号、图表要准确、精炼. ②形式科学:结构合理、简明扼要、形象直观的板书。 (2)针对性原则 地理板书的设计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要抓住地理教材的关键,突出重点,做到详略有度、轻重有别、层次分明。 (3)启发性原则 一是板书的内容设计要有启发性,二是板书的形式布局要有启发性。(认真钻研和分析教材的内容实质及内在联系,构建知识框架,设计出结构合理、思路简洁、层次分明的板书,去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 (4)美感性 设计地理板书时要做到:纲目层次清楚、内容准确无误、形式结构合理、文字工整流畅、符号清晰美观、布局匀称得体、文字大小适度、颜色搭配合适(可适当用彩色粉笔)等。 (5)完整性 一堂课上完,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完整的板图、板画、板书设计。切忌边讲、边写、边画、边擦,讲完擦光,以免影响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地理知识。 3.阐述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解。 生活与地理关系密切,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下面,就以衣食住行等例来说明。 (1)服饰与地理 例如,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与各种皮革。 (2)饮食与地理 “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西南地区口味偏辣,江浙一带菜肴带甜,北方菜味浓重并喜欢放葱蒜,而广东偏鲜偏淡。这和各地的气候与文化等因素有关。 (3)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以往林区的居民用原木造房子,草原上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

 二、考题解析 初中地理《东南亚》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著名新马泰旅游路线包括哪些国家吗?他们大概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通过学生回答从而引入新课《东南亚》。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1.位置、国家 活动:教师出示“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东南亚地形图”和“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并找出: ①太平洋、大洋洲、印度洋、中国、印度,说出他们位于东南亚的方位? ②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有哪些国家? ③东南亚有哪些是临海国,哪些是内陆国,哪些是岛国?哪些国家与我国相邻?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①太平洋位于东部;大洋洲位于南部;印度洋位于西部,中国位于北部,印度位于西北部。 ②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半岛的国家有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马来群岛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东帝汶、菲律宾。

  ③临海国: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文莱、东帝汶;内陆国:老挝;岛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与我国相邻的是越南、老挝、缅甸。

  2.东方的“十字路口” 【过渡】东南亚位置特殊,被称为“十字路口”。为什么说东南亚处于“十字路口”的位置?它的海上作用又体现在哪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活动:教师出示以下地图,学生4人为以小组,阅读地图并讨论:【学生探究】 ①为什么说东南亚地处东方“十字路口”的位置? ②十字路口的咽喉在哪里? ③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连接了哪些地区? ④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东南亚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正好处于十字路口的交界处,是十字路口的咽喉所在,它沟通了东亚、东南亚、欧洲和非洲,是欧洲、非洲航行到东亚、东南亚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联系东西方的要冲,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

  环节三: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今天的东南亚,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未来的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作用和战略地位将加重要。我国与东南亚的合作也会更加紧密,据悉,中国与泰国将合作开发克拉地峡运河,对于克拉地峡运河,它的位置在哪?其开通后对我国有怎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相关资料,我下次课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1.位置、国家 2、东方的十字路口 答辩题目解析 1.请谈一谈你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的理解? 【参考答案】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具体表现在:

  ①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②学会地理思维; ③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 ④形成环境伦理观念; ⑤培养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 ⑥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 2.请简述东南亚的气候特点? 【参考答案】 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气温的变化》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描述气温的三种方法;

 2.能够说出一天中的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段;北半球陆地和海洋上的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段;

 3.学会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图,掌握阅读曲线图的方法,具备计算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气温观测,增强关注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判断某地的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

 【难点】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理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天气变化的照片,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是由于天气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教师以谈话的形式提问:通常用什么词语描述气温,学生回答为最高温、最低温。教师以人们口中常说的某一天是具体的多少度去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温也是描述气温的方式。

 学生回答: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

 【问题】

 (1)如何计算一天内的平均气温?

 (2)如何计算一年内的平均气温?

 【学生活动】

 (1)日均温=一天中8点,14点,20点,2点测得的气温相加再除以4。

 (2)年均温=12个月的月均温相加再除以4。

 【教师总结】描述气温有三种方法: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

 2.气温日变化分析

 教师PPT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

 (2)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可以得到什么?

 【学生回答】最高出现在14时,最低出现在日出左右,最高气温-最低气温=7摄氏度。

 【教师总结】气温日变化图分布规律: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出现在日出左右,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

 3.气温年变化分析

 【多媒体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陆地年均温数据和海洋年均温数据。

 四人为一小组,仿照气温日变化图,根据大屏幕所给所给数据,将陆地与海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绘制于同一张图上,并找出分布规律,尝试着计算年较差。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绘制曲线图、进行相关计算。

 【教师总结】大家绘制的图都特别准确也特别美观,从刚才所绘制的图以及计算当中可得出:

 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最高、最低月均温,海洋上比陆地上推迟一个月;气温年较差=年内最高月均温-年内最低月均温。

 教师归纳: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搜集所在城市去年一整年的月均气温,并计算出去年气温年较差。

 四、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一、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强弱。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1)纬度位置

 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主要原因。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如赤道地区被赤道低压带控制,多对流雨,而副热带地区被副高控制,多晴朗天气,所以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要弱于副热带地区。

 (3)海拔高低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4)日照长短

 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如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是因为纬度越高的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了因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

 二、地理教学难点一般有哪些特点呢?

 【参考答案】

 教材的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知识阻碍的知识点,即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存在一定困难的内容。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

 (1)知识综合性强,学生知识总量储备不足;

 例如:“农业、工业和交通区位的选择”等。

 (2)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做基础;

 例如:“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等背景知识作基础。

 (3)有的地理知识相对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抽象;

 例如:“四季星空、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拉尼娜现象”等。

 (4)学生容易误解、混淆相似或相近的知识内容。

 例如:“时区与区时、矿物与矿产、北京时间与北京的时间”等。

 一般而言,每一章或节都有重点,每一课题、每一节课都有重点。对于不同的课题,有时候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重合关系;有时候是分散关系;也有的课题只有重点没有难点。

 初中地理教师资格证“亚细亚”和“欧罗巴” 教案 中 中国教师教育网 04-1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掌握地理位置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地理位置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自豪感,培养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难点】

 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新课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看一段视频,猜一猜视频中展现的景观都在什么地方?(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视频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过度到亚洲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通过阅读图6-1亚欧大陆轮廓图,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回答。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20度~东经160度。

 2.通过阅读教材,提问“亚细亚”和“欧罗巴”的含义。

 古代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的人们,把居住地以东的地方称为“亚细亚”,以西的地方称“欧罗巴”。后来,“亚细亚”和“欧罗巴”,所指的范围不断扩大,分别成为亚、欧两大洲的名称。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3.学生通过阅读图6-1亚欧大陆轮廓图,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分小组讨论分享,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2)半球位置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3)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三个方面来说明。

 (三)小结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通过相互交流分享观点: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三个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作业:课后请同学们利用学习亚洲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尝试分析一下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是什么?

 四、板书设计 亚细亚和欧罗巴 1、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二、考题解析

 初中地理《印度—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印度水旱灾害的图片,为什么印度水旱频发呢?

  (二)新课教学

 1.印度的季风气候

 (1)探究气候特点

 展示“孟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问题:

 印度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什么?(教师回顾读这种类型图的技巧和方法。)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降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其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雨季(6-9月)。

 (2)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创设情境】同学们,请看这是印度女孩韦沙利的家,新年时她还是自己走路去学校,可六一儿童节过后,她爸爸每天划船接送她。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小组探究季风的成因。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抢答。

  这种气候给印度带来了什么影响?

  (三)小结作业

 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基本解决了印度人吃饭的问题,那印度的经济有怎样的特色呢?大家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印度的经济特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印度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及成因。

 【参考答案】

 (1)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全年高温,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冬季受东北信风影响)

 (2)热带沙漠气候(成因:冬季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夏季风西南风无法到达)

 2.谈谈你对课标中“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根据不同的地理主题和知识属性,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突出一两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并辅以多种方法的交替使用,有利于保持地理学习注意力,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如选择地图教学法、“模拟旅游”教学法、学科联系教学法等进行组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更适应教学的方法。

 (2)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可以用问题解决方式进行经纬网内容的教学: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类似“设计出行路线”“救援”的任务,提出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理解、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二、考题解析 初中地理《亚洲—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谚语导入:采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中国古老的谚语进行导入。 (二)新课教学 1.亚洲地形特点 分层设色地形图,它是一种用不同颜色来代表不同的海拔高低,用以展示地球表面五种基本类型的地图。(高原、平原、盆地、山地和丘陵)人们又把某一地区具体的地形叫做地形区。下面咱们就从地形区着手来分析亚洲的地形。

 【活动一:知地形】①读“亚洲的地形”图,在三分钟内对照图例查找以下地形区,读取海拔信息,并尝试记忆它们在亚洲所处的位置。

 ②请大家一会根据老师的提示,我读出一个地形区,大家举手抢答,第一举手的同学,将代表该地形区的“名称条”和“高度条”标在大家右侧的地形图上,我们看看哪些同学记得最准,标的最快。用珠穆朗玛的和死海的高差来讲解地势的概念。 【活动二】“说见闻”前后四位同学为一小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动:组号为单号的按照情境1进行,双号的按照情境2进行。请每一位同学记清楚自己的分工。

 情境1:你们小组自北向南沿80°E经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情境2:你们小组从西到东沿30°N纬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一路上你们会依次经过哪些地形区?它们海拔多少?请讨论后用流畅的语言与同学们分享你们在这条线上对地势变化的感受。

 现在老师给大家呈现两幅非常熟悉的地形剖面图,而且他们就是沿着80°E和30°N作的亚洲地形剖面图。 教师总结:亚洲地势特点: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2.亚洲河流特点 【活动三】“识河流” ①读“亚洲的地形”图,在图中描画出以下四组河流,观察并总结其流向特点。 a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流;b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太平洋)自西向东;c恒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d锡尔河,阿姆河;自东向西

  教师总结: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三)作业 作业:北美洲的地形和河流分别有什么特点?两者的相互关系又是怎样呢?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亚洲的地形与河流有什么特点。【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亚洲地势特点: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亚洲河流特点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2.采用地理探究法进行教学有哪些意义?【教学评价问题】 【参考答案】 ①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提出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②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从地理现象中获取地理信息,加工和处理地理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

  ③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独立思考、提出假设、比较和类推思维,这些都是形成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 高中地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我国的农业是怎么样分布的呢? (二)新课讲授: 1.大胆推测:结合我国地形图、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推测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部门。 2.探究验证一:观察教材图4.10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他们的界限在哪里? (2)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 (4)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 (5)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 (6)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3.探究验证二:读图4.11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介绍农作物的主要类型,填表:

 (三)拓展延伸 认识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建设规划 (1)对照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地形特征。 (2)说出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分布状况。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3)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主要农产品有哪些不同?试举例说明这样规划所依据的自然条件。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是哪些?【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①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②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江淮地区; ③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2.阐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意义。【教学评价问题】 【参考答案】 ①有利于凸现地理学科的价值 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体现学以致用的理念。 ②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 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③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一方面学生容易接受,也能够运用地理原理解释生活现象与问题,另一方面,生活实例也可能对理论提出质疑与挑战。从而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④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 学生缺乏生活技能,地理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操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考题: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势-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地理《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带学生游览“故乡呼伦贝尔草原南部的科尔沁草原”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让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用彩色笔将祁连山脉、阴山山脉、大兴安岭沿着排列顺序把山脉名称连接起来,并找出山脉名称排列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按照老师的要求,用彩色笔分别勾勒出三列山脉名称的大致延伸方向。 活动一: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三步) 步骤1──认识山脉走向和我国主要山脉 【教师活动】布置任务 1.提供“知识链接”:山脉走向是指山脉在地表总体或大致的延伸方向。我国的山脉主要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弧形山脉等。 2.给出四种山脉的走向示意图,要求学生仿照教材P25“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下方方法指导进行判读。 3.打开教材P25,阅读“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在图上分别找出我国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弧形山脉等。 【学生活动】 1.明确山脉走向的概念。 2.仿照教材P25“图2.6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下方方法指导,学会判断山脉的走向:①东北─西南走向、②东西走向、③南北走向、④西北─东南走向。 3.在教材P25“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上分走向找出我国主要山脉。 步骤2──认识我国镶嵌在山脉网格中的高原、盆地和平原 【教师活动】布置任务 1.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图2.6中国地形分布”上分别将近似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观察:连接以后形成的图形特点。 2.观察1任务的图形,对照“图2.2中国地形分布”,按照图下方的提示,在图中分别找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将找到的地形区填写在表2.1中。 3.在教材后附“中国地形图”上找到我国的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东南丘陵=江南丘陵+两广丘陵+浙闽丘陵)。 4.PPT展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景观图片,对照教材P22的“图2.1中国的地形类型”和中图版《地理图册(八年级上册)》P12-13地形景观图片、卫星图片,进一步认识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特征,感受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地形景观千姿百态的特点。 【教师总结】按照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弧形山脉梳理中国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作业布置】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到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列表格进行展示。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部的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台湾山脉,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南北走向:贺兰山脉、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小兴安岭、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采用地理探究法进行教学有哪些意义?【教学评价问题】 【参考答案】 ①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提出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②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从地理现象中获取地理信息,加工和处理地理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

 ③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独立思考、提出假设、比较和类推思维,这些都是形成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

  考题:初中地理《东南亚》 一、 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地理《东南亚》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新马泰旅游路线包括哪些国家吗?他们大概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跨过中国的南部边界,就到了与我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东方“十字路口” 【提问】:①为什么说东南亚地处东方“十字路口”的位置?能否用图示意?②十字路口的咽喉在哪里?③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④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连接了哪些地区?(展示马六甲海峡和世界地图)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航行到东亚、东南亚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二、多山的地形 1. 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 【图片展示】:教师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导学生思考:①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你能看出中南半岛的地势特点吗?②平原主要分布在哪里呢?③这样的地势特点对河流有怎样影响?④山脉、河流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结合示意图) 【归纳总结】1.中南半岛的地势特点:北高南低。2.平原分布在河流沿岸和入海口处。3.北高南低的地势使得河流自北向南流,北部地势高峻,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南部地势较低,水流平缓,工农业发达。4.特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东南亚的自然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其中重点是其重要的位置,特别是马六甲海峡的位置。 2.作业:收集关于东南亚国家的景观资料,出一期《东南亚旅游景点介绍》小报。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谈一谈你对新课标中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解?【教学评价问题】 【参考答案】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具体表现在: ①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②学会地理思维; ③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 ④形成环境伦理观念; ⑤培养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 ⑥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 2.请简述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考题:初中地理《众多的人口——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一、 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地理《众多的人口—人口分布东多西少》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可以从电视里看到,沿海地区的城市人口特别多,但是西部地区的人口却很稀少,我国的人口分布有什么规律呢? 环节二:新课教学 【图片展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1-2-4“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下列问题: ①说说京、津、沪、苏、鲁、豫、皖等省级行政区域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在多少人/千米2以上? ②说说人口密度在10人/千米2以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些省级行政区域? ③找出黑河—腾冲线,说说该线两侧人口密度的差异。 【教师讲述】我国的人口分布,大致以黑龙江省的黑河至云南省的腾冲一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尤其是东部沿海平原地区,人口最为稠密;该线西北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尤其是西部内陆高山、荒漠地区,人口最为稀疏。 【活动探究】比较人口密度的差异。根据图1-2-5 分别计算出两地的人口密度。据此试从地形、气候、交通、资源等方面分析,我国沿海和内陆地区的人口密度为何差异悬殊。 【教师提示】(1)自然条件差异: (2)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西部经济欠发达。 (3)从交通上看:东部交通便利;西部交通不便。 【活动探究】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新变化: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看图展开探究活动 从我国人口密度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东南人口密度大;西北人口密度小。 学生阅读:我国城乡人口分布的变化

 读图总结:突出表现在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特别是东部地区大中城市集中。 【巩固提高】 有人认为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应该把东部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到人口比较稀疏的西部地区,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环节三: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现在我们知道我国的人口分布不均,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现象,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到东部沿海城市,进而引发了人口的压力。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造成我国在地域上人口分布不均的自然原因是什么?【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东部靠海,气候(季风区)地形(多平原,丘陵,少高原盆地)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适于人民居住和发展农耕(水田旱地)。这里也是城镇化较发达处。东部因处于季风区,气候湿润,温差小,适于作物生长,人口大量集中,植被主要为森林,草原,农田等。西部除去准格尔盆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底外,处于非季风区,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人口稀疏,植被逐渐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 2.你认为自己的地理教学有哪些特色?【教学评价问题】 【参考答案】 我的教学具有以下特色: ①导入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②语言充满热情,教学过程极富情感。 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不断地实践与创新、反思与总结,在主流教学模式下,走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课堂教学特色之路。

 考题:初中地理《农业——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地理《农业——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新闻时政导入法:【资料展示】“情系‘三农’谋发展”。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你知道什么是农业?什么是因地制宜?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1.因地制宜概念 教师设问:我们学习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四个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你能解释当地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吗? A.大小兴安岭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洞庭湖沿岸 学生讨论,最终展示结果: A.大兴安岭—林业(山地、湿润) B.华北平原—种植业(平原、水热条件较好) C.内蒙古高原—畜牧业(高原、降水少) D.洞庭湖沿岸—渔业(河湖多)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因地制宜就是把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者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生长的地区,以充分的利用当地的条件和优势。如“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师设问:对照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出影响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的主要因素? 然条件

 ②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等。 (三)作业 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从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上收集一些关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事例吗,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如果是反例,试着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吗。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可以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湿润的地方,发展种植业;在地形陡峭的山区,发展林业;在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牧草广布,发展畜牧业;在水资源丰富,地势低洼的地方挖鱼塘养鱼,发展渔业等。 2.你认为地理学科常用的教学媒体有哪些呢,举例说明?【教学评价问题】 【参考答案】 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地理教学媒体有多种分类,我们依据地理教学媒体物质属性及其分类功能分为语言、图像、实验、电教、系统五大类媒体。比如,地图、照片与绘画、统计图、电视等。 二、考题解析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回顾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新课教学】 步骤一:感知地域差异 【景观展示】课件上展示的是各种不同尺度的空间地域的环境特征。 步骤二:理解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自然带的含义 【教师讲解】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如东西方向上或南北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外确定的方向上(如南北方向上或东西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这种有规律的现象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产生分异的基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和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是地理环境产生分异的基本原因。 自然带:由于热量和水分不同,世界气候有冷热、干湿的地区差异,受气候的影响,自然景观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域分异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多呈现带状分布,称为自然带。各个自然带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因此各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也就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每个自然带都占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长条状分布。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 【总结提升】 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表现?【专业知识问题】【参考答案】 (1)纬度地带性规律(2)经度带性规律(3)垂直地带性规律 2.和初中学生相比,高中生思维有什么特点?【教学设计问题】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一、 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给学生播放《军港之夜》。让学生看看歌词里面有哪些问题。进而导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实验感知 给学生展示密闭容器里面气流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实验中发生了什么现象?让学生对热力环流形成直观的感知。为探究原因奠定基础。 2.探究过程 ①请大家四个人为一小组,把刚才的实验过程画在草稿本上面,并且同桌之间尝试着去分析一下整个动态过程。②学生展示交流。③教师结合下列图示进行讲解

 a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b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空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c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水平) 总结: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3.具体体现——海陆风 讲解海风,让学生自学陆风 (三)巩固拓展 解决课前悬疑:“军港的夜啊你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这个歌词里面的问题在哪里呢?老师希望大家能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四)小结作业 搜集城市风的相关资料,绘制出城市风的示意图,并且想想城市风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搜集山谷风的相关资料,绘制出山谷风的示意图,并且想想山谷风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二、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等压图有什么阅读技巧吗?【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结合下图说明阅读等压面的基本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

 1.从等压面的定义看,PA′=PB′=1000 hPa,PD′=PC′=500 hPa。 2.从气压的概念看,在空气柱L1、L2中,距离地面愈近,上方空气柱越长,则气压值越高,所以气压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则PA′>PA,PD>PD′,PB>PB′,PC′>PC。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气压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是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3.综合以上分析,A、B、C、D四点气压值的排序应为PB>PA>PD>PC,进而可知图示地区的大气环流流向为B→A→D→C。 4.A点相对于B点、C点相对于D点来说都是低压区,其附近等压面向下凹陷;B、D两点为高压区,等压面向上凸起。由此我们总结出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形状之间的关系是“凸高凹低”。 5.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A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得出该地面温度较高的结论。 2.和初中学生相比,高中生思维有什么特点?【教学设计问题】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褶皱山》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有物理学家提出,造成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那么火山又是何方神圣,竟能如此厉害的让称霸一时的恐龙遭受灭绝呢?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景观图。设问:这些山脉的成因相同吗? 【新课教学】 一、基本概念(观察图片,自主学习) 【教师总结】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曲是褶皱的一个弯曲。 二、背斜和向斜 设问:背斜和向斜的岩层是如何弯曲变形的?新老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动画演示、讲解】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岩层从上到下年龄越来越老。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褶曲,标出1-4个岩层,1-4代表岩层由老到新,在适当的位置画出一条水平线,穿过这四个岩层,沿着水平线比较得出:背斜中间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向斜中间是新岩层,两翼是老岩层。 设问:背斜一定成山,向斜一定成谷吗? 【教师讲解】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向斜成山原因: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所以我们再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三、研究背斜与向斜的意义 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应用以及依据,教师进行总结:

 【作业布置】结合所学知识,列表比较背斜和向斜的不同点。 板书设计

 1.为什么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考题: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调配-西气东输工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调配-西气东输工程》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 老师在PPT上给同学展示的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同学仔细观察,回答矿产资源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进而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教学1.西气东输线路 【展示图片】读西气东输路线图,思考西气东输经过地区。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展示图片】读“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全国百分比图”,思考: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2)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教师总结】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②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教师讲解】①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的总体特征;②开发利用现状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完成课后活动3,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西气东输的意义?【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实施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改善长江三角洲及管道沿线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有效治理大气污染。这一项目的实施,为西部大开发、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对推动和加快新疆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有哪些注意事项?【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间梯度性;问题的趣味性;问题的准确性。

 考题: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 一、 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火山》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恐龙灭绝──火山爆发说 有物理学家提出,造成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那么火山又是何方神圣,竟能如此厉害的让称霸一时的恐龙遭受灭绝呢? (二)新课教学 1.火山的结构与组成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教材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设置:①火山有哪些组成部分?②其喷发物都有哪些? 总结归纳(协作交流、课件展示):火山主要由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等组成;火山喷发时主要喷发物有水蒸气等气体、火山灰等固体、熔岩流等液体。 2.火山分类 火山可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三类。 ①死火山是指那些保留火山形态和物质、但在人类历史时期和现今从未活动过的火山,这类火山在世界上的分布最广泛。 ②休眠火山是指人类历史时期有过活动、但现今处于“休眠”状态的火山,休眠火山随着地壳的变动会突然喷发。如日本的富士火山。 ③活火山则是指那些现今仍在活动或预期可能再次喷发的的火山。目前,世界上活火山约500余座。 3.火山活动带来的影响 问题设置:我们经常听到有关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故事和新闻,火山真的是一无是处吗? ①消极影响: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常常破坏田园、建筑,污染大气,有时引起地震等。 ②积极影响:能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资源,许多火山地区已成为旅游和疗养胜地。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火山的基本结构、火山分类以及火山带来的影响。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火山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常常破坏田园建筑,有时还引起火山地震,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有用矿物。 2.如果在讲课过程中有学生说:“老师,您这样讲课我们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来,想记住可脑子不听使唤,您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讲啊。”你会怎么办?【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听到学生的这些话我可能会有些难过,但觉得学生说的也有道理。可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我的课感兴趣呢?我想,多加入一些互动的环节效果会好一些,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这次课堂突发事件,我深深地感觉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要改变机械的教学方式,创设学生乐学的环境就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次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我的地理教学也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

 考题: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地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那有云的夜晚气温又不会太低,后者就是由大气热力作用的另一表现——大气的保温作用形成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师: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因此,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展示视频“大气的保温作用”和 “大气的温室效应”图,思考:大气对地面的保温过程? 【教师总结】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热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教师总结】

 【知识迁移】举例说明大气的保温作用:①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②寒潮来临前,北方农田会燃烧秸杆。 知识迁移——温室效应: 读“玻璃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借助“玻璃温室效应示意图”解释大气保温作用原理。 【教师总结】综上所述,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的这种作用,类似于玻璃温室的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知识迁移——全球变暖: 用大气的“温室效应”解释全球变暖的趋势。 【教师总结】(1)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对流层)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2)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地面和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3)对地面直接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 环节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正因为地球上有大气存在,并且由于地球大气的热力作用,才使得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没有大气的月球那样强烈。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什么是大气的保温作用?【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热量保存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这就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地理教学常用的教学媒体有哪些种类?【教学实施问题】 【参考答案】 依据地理教学媒体物质属性及其分类功能分为语言、图像、实验、电教、系统五大类媒体。

 

推荐访问:环流 热力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