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控制实施方案

 目录 1、概况 ...................................................................................................................................... 1

 1.1、工程概况 .................................................................................................................................................. 1

 1.2、工程地质条件 .......................................................................................................................................... 1

 1.3、水文地质条件 .......................................................................................................................................... 2

 1.4、监测目的

  ................................................................................................................................................. 2

 1.5、监测范围及内容 ...................................................................................................................................... 3

 2、技术依据 .............................................................................................................................. 3

 3、基坑监测实施方案

 ............................................................................................................ 3

 3.1、基坑监测控制网 .............................................................................................................. 3

 3.2、支护桩测斜 .............................................................................................................................................. 6

 3.3、支护桩桩顶水平位移监测 ....................................................................................................................... 7

 3.4、支撑轴力监测 .......................................................................................................................................... 8

 3.5、立柱桩竖向位移监测 ............................................................................................................................... 9

 3.6、管线沉降监测 ........................................................................................................................................ 11

 3.7、水位监测 ................................................................................................................................................ 12

 3.8、建筑物沉降监测 .................................................................................................................................... 13

 3.9、巡视检查 ................................................................................................................................................ 14

 4、监测频率、周期及报警制度

 .......................................................................................... 14

 4.1

 监测频率 ................................................................................................................................................... 14

 4.2 监测报警制度

  .......................................................................................................................................... 15

 5、信息化监测及成果反馈 .................................................................................................... 16

 5.1、数据采集与传输 ......................................................................................................... 16

 5.2、数据处理 ..................................................................................................................... 16

 5.3、数据分析 ..................................................................................................................... 16

 5.4、

 安全预报和反馈 ................................................................................................................................... 17

 6、监测人员 ............................................................................................................................ 17

 7、成果资料提供 .................................................................................................................... 18

 8、质量、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和安全措施 ........................................................................ 18

 附图:佳兆业科技金融中心基坑支护工程基坑变形监测布点示意图

 佳兆业科技金融中心项目 基坑支护工程

 基坑 变形 监测 方案

  1 1 、 概况

 1 1. .1 1 、工程概况

 佳兆业科技金融中心项目位于深南中路和上步南路交叉口西南部,松岭路以东.拟建 4 层地下室,基坑开挖面积约为 12000 平方米,基坑深度 约 22 米,基坑周长约 510 米,基坑支护方案 采用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地下连续墙. 基坑北侧为深南中路,地铁出入口风井已占用红线场地约2.0米,南侧为上步大厦和南园新村 6 层居民楼,西侧靠近松岭路,东侧临地铁科学馆二层地下商场.其中北侧相邻地铁 1 号线科学馆站主体结构约 29 米,左线中心线约 33.1 米;西北角地铁科学馆站 3 号出入口和风井已进入用地红线范围内2.0米,北侧开挖线在轨道交通设施保护范围之内. 根据深度 、周边环境等因素综合判定基坑支护安全等级为一级.为反映施工期间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 变形情况,有效预防险情的 发生.受丰隆集团有限公司委托,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承接了 佳兆业科技金融中心项目基坑支护工程的 第三方监测工作. 1 1. .2 2 、 工程地质条件

 基坑开挖影响深度 范围内土层分别为:人工填土层、粉质粘土层、砾质粉质粘土层、花岗岩层,各层情况如下: (1)人工填土(Q米 l ) 人工填土①:褐红、褐黄色,以粘性土为主,不均匀混少量碎石、细砂等,稍湿,松散~稍密状态.层厚 0.40~7.00 米,场区内均有分布. (2)第四系坡洪积层(Qdl+pl ) 粉质粘土②:褐红、褐黄色,不均匀含有少量碎石,可塑状态.层厚 1.50~7.30 米,场区内均有分布. (3)第四系残积层(Qel ) 砾质粉质粘土③:褐灰、灰白、褐黄、褐红等色,系燕山晚期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原岩结构较清晰,残留少量石英颗粒,可塑~硬塑状态.层厚6.20~27.80米,场区内均有分布. (4)燕山晚期花岗岩(γ53 )

 拟建场地下伏基岩为燕山晚期(γ53)花岗岩,青灰色,风化后呈红褐、黄褐、肉红、灰白等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及黑云母,含少量其它暗色矿物及蚀变矿物.似斑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 全风化花岗岩( )④:褐灰、红褐、黄褐色,大部分矿物已风化变质,其中钾长石风化后多呈粉末状,手捻有砂感,无塑性,双管合金钻具易钻进,岩芯呈土柱状.层厚 0.70~16.80 米,场区内均有分布. 强风化花岗岩( )⑤:褐红、褐黄、紫红色,大部分矿物已风化变质,其中钾长石风化后呈砂状及颗粒状,风化裂隙极发育,岩块用手可折断,双管钻具易钻进,局部地段分布有硬夹层,岩芯呈土柱状、砂砾状.局部有轻微变质现象,属极破碎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层厚 1.50~6.80 米,场区内均有分布. 中风化花岗岩( )⑥:褐黄、灰褐、灰白、灰绿色,部分矿物已风化变质,节理裂隙发育,节理面多被铁质氧化物浸染呈暗褐色,并可见绿泥石化现象,岩块用手难折断,敲击声较脆.合金钻具可钻进,岩芯呈块状及短柱状.

 微风化花岗岩( )⑦:青灰、肉红、灰绿色,节理裂隙稍发育,沿节理面偶见暗褐色铁质氧化物浸染及绿泥石化现象,岩石坚硬,属较完整的 较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金刚石钻具可钻进,岩芯呈长柱状. 1 1. .3 3 、 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内人工填土由于混有碎石,透水性较强,第四系坡洪积粉质粘土层、第四系残积砾质粉质粘土层及全风化、微风化花岗岩均为相对隔水层或弱透水层,其含水性及透水性较差.强风化、中风化花岗岩中赋存有少量基岩裂隙水. 场地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的 垂向渗入补给.勘察期间测得稳定水位埋深主要在1.20~7.50 米,标高 4.64~10.89 米. 场地内不存在强透水地层,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腐蚀性;对混凝土中钢筋具微腐蚀性. 1 1. .4 4 、监测目 的

 1)确保基坑工程的 质量和安全,对基坑工程实施第三方监测.根据监测数据为信息化施工和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做到成果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保证基坑周边环境及建构筑物安全,避免事故的 发生,满足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之要求.

 3)积累工程监测数据,为以后类似工程的 设计和施工积累资料. 1 1. .5 5 、 监测范围及内容

 基坑监测包括但不限于基坑监测控制网、墙顶位移,支护桩测斜、水位监测、立柱沉降、管线沉降、支撑轴力及周边建筑物沉降等监测工作. 2 2 、技术依据

 (1)《深圳市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JG05-2011)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5)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施工管理办法》(暂行); 3 3 、 基坑 监测实施 方案

 3 3. .1 1 、 基坑监测控制网

  3.1.1、沉降监测控制网 3.1.1.1、基准点的 埋设 基准点应埋设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以外的 稳定区域内,基准点的 埋设应牢固可靠,便于引测,本工程拟分别布设三个沉降监测基准点于基坑南侧的 上田大厦、上步大厦及鼎昌大厦主体结构墙角,并定期进行基准点联测(一个月),以保持精度 的 可靠性和稳定性,基准点的 造埋规格如下图所示:

  (图 1:沉降基准点埋设示意图) 3.1.1.2、基准点测量 (1)测量使用仪器

 沉降观测采用常规几何水准测量的 方法,仪器采用美国产Tri 米ble

 Dini03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记录采用水准仪自带自动记录程序.

  沉降观测仪器及其主要精度 指标

 表1 仪器型号 标称精度

 仪器照片 Tri 米 ble

 Dini03 (水准尺采用条形码 LD12 铟钢尺) 每公里偶然中误差±0.3 米米

  (2)测量技术要求 沉降基准点联测:采用假定高程系统,首先假定其中一基准点的 高程,以该点为起算点,以闭合水准的 观测方式联测其余 2 点的 高程,作为各点高程的 初始值.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沉降监测基准网二等精度 要求进行,按“后-前-前-后”的 观测顺序实施,沉降观测主要技术要求详见下表

  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表 2 等级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离较差 前后视距离累计差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

 测站两次观测的 高差较差 二等 30(米) 0.5(米) 1.5(米) 0.5(米) 0.4(米米) 3.1.2、水平位移控制网 3.1.2.1、基准点的 埋设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 位置且互相通视,便于引测.本工程拟分别布设 3 个水平位移基准点于基坑南侧的 上田大厦、基坑东侧的 上步南路及基坑西侧的 松岭路上. 基准点根据实地情况可选用水泥地面标志及三角钢标等形式的 标志. 水泥地面标志:水泥地面采用30厘米长的 不锈钢螺纹杆埋设铜质标志头.设置时用冲击钻钻好预留洞,安置好螺纹管与标志头,标志头与地面相齐,再用水泥加固好,水泥地面刻 30 厘米×30 厘米框.

  (图 2:水泥地面基准点) M20螺栓5cm20mm16cm14mm

 三脚钢标:钢标高1.2米,顶部装有强制对准器,形式规格见下图.由于使用强制对中基座,可消除仪器的 对中误差.安装采用φ8 米米的 膨胀螺丝将钢标固定.

  (图 3:三脚钢标) 3.1.2.2、基准点的 测量 (1)测量使用仪器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采用极坐标法测量,仪器采用 Leica TS30 智能型全站仪.

 水平位移观测仪器及其主要精度 指标

  表 3 仪器型号 标称精度

 仪器照片 瑞士徕卡制造的 Leica TS30 标称精度 为:测角 0.5 秒、测距 0.6 米米+1pp 米

 (2)测量技术要求 本项目的 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拟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布点时应充分顾及网的 精度 、可靠性和灵敏度 等指标.根据本项目工程情况,基准网按《工程测量规范》二等的 精度 要求进行.

  水平位移控制网技术要求

  表 4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 点位中误差(米米) 平 均 边 长L(米) 测角中误差 测 边 相 对 中误差 水 平 角 观 测 测 回 数(1″级仪器) 二等 3.0 200 1.8 1/100000 6 监测基准网尽量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内角不得小于 30°;当受场地限制,个别角可放宽,但不得小于 25°. 监测基准网的 检查方法根据实地情况采用导线测量方法进行检测. 导线测量法:对于监测区域周边建构筑物密集的 监测基准点,则采用导线测量的 方法对工作基点进行检测.根据实地情况,各水平位移基准点组成闭合导线.具体观测技

 术要求与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导线测量的 技术要求相同. 3 3. .2 2 、 支护桩 测斜

 3.2.1、测点(孔)布置原则

 支护桩测斜监测孔设置于支护桩内,共 19 个.深度 为 25 米,深度 方向上每 1 米布置 1 个测点. 3.2.2、测斜管埋设 支护桩测斜监测,采用测斜仪进行测量.测斜仪器由测斜管(软质)、测斜探头、数字式测读仪三部份组成. 埋设测斜孔时将测斜管在现场组装后绑扎固定在桩钢筋笼上,并注意测斜管的 一对凹槽与欲测量的 位移方向一致,管底与钢筋笼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钢筋底部,顶部到达地面,管身每1.5 米绑扎1次.测斜管随钢筋笼一起下到孔槽内,并将其浇筑在混凝土中,浇筑之前应封好管底底盖并在测斜管内注满清水,防止测斜管在浇筑混凝土时浮起,并防止水泥浆渗入管内. 埋设过程中要避免管身的 纵向旋转,在管节连接时必须将上、下管节的 滑槽严格对准,以免导槽不畅通.由于测斜仪的 探头是贵重仪器,在未确认导槽畅通可用时,先用探头模型放入测斜管内,沿导槽上下滑行一遍,待检查导槽是正常可用时,放可用实际探头进行测试.埋设好测斜管后,需测量测斜管十字导槽的 方位、管口坐标及高程,要及时做好保护工作,如测斜管外局部设置金属套管保护,测斜管管口处砌筑窨井,并加盖. 测斜管内有四条+字型对称分布的 凹型导槽,作为测斜仪滑轮上下滑行轨道,测量时,使测斜探头的 导向滚轮卡在测斜管内壁的 导槽中,沿槽滚动将测斜探头放入测斜管,并由引出的 导线将测斜管的 倾斜角值显示在测读仪上.测斜管长度 管底超过基坑开挖深度 1~3 米,遇软土时取大值,硬土时取小值,管顶应超出地面 10~50 厘米.

  (图 4:测斜管安装)

 3.2.3、监测方法 将测斜探头插入测斜管,使滚轮卡在导槽上,缓导下至孔底,测量自孔底开始,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 0.5 米测读一次,每次测量时,应将测头稳定在某一位置上.测量完毕后,将测头旋转 180°插入同一对导槽,按以上方法重复测量.两次测量的 各测点应在同一位置上,此时各测点的 两个读数应是数值接近、符号相反的 值.如果测量数据有疑问,应及时复测.基坑工程中通常只需监测垂直于基坑边线方向的 水平位移.但对于基坑阳角的 部位,就有必要测量两个方向的 水平位移,此时,可用同样的 方法测另一对导槽的 水平位移.水平位移的 初始值应是基坑开挖之前连续 3 次测量无明显差异读数的 平均值,或取开挖前最后一次的 测量值作为初始值.测斜管孔口需布设地表水平位移测点,以便必要时根据孔口水平位移量对深层水平位移量进行校正. 3.2.4、内业数据处理及分析 数据处理时,将观测的 两组读数(A+、A-)相结合(用一组数据减去另一组数据),以此来消除倾角传感器零飘的 影响. 将测斜管每次的 观测数据与原始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可求出测斜管的 倾斜变化量和相应的 位置变化.倾斜量变化分析的 最好方式是通过计算上部滑轮相对于下部滑轮组所产生的 倾角(θ)与观测读数间距(L)的 水平偏移.在测斜仪各位置处,两组读数(A+、A-),相减就可得出 ,把这个值乘以读数间距(L)和相应的 系数,就得到一个以工程单位输出的 水平偏移. 3 3. .3 3 、 支护桩桩顶水平位移监测

 3.3.1、观测点埋设 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在支护桩顶,间距约 25 米,共设置 26 点(同桩面沉降监测共点). 3.3.2、使用仪器 瑞士徕卡制造的 Leica TS30(标称精度 为:测角 0.5 秒、测距 0.6 米米+1pp 米)

 (图 5: Leica TS30 ) 3.3.3、观测方法 水平位移按极坐标法计算坐标确定其位移量和位移方向.按本工程的 实际情况和设计文件,位移监测按二等精度 要求进行,其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水平位移监测精度 指标

 表 5 等级 变形观测点的 点位中误差(米米) 平均边长(米) 测角中误差(″) 测边相对中误差 水平角观测测回数(1″级仪器) 适用范围 二等 3 ≤200 1.8 ≤1/100000 6 一般性的 高层建筑、深基坑等. 外业观测时温度 、气压实时现场量测,并及时输入到仪器.仪器电脑自动录入,将各观测限差预编在记录程序里,超限处重测. 3.3.4、内业数据处理及分析 采用极坐标法观测的 水平位移监测点坐标计算公式如下: x i =x 0 +s i cosα i;

 y i =y 0 +s i sinα i

 式中:x i

 、y i

 为变形监测点的 坐标;α i 为由观测的 角值计算的 坐标方位角; S i 为基准点至测点的 距离;i=1„„n.

  第 i 次水平位移量:△Si= ] [2121)

 ( )

 (   i i i iy y x x . 3 3. .4 4 、 支撑轴力监测

 3.4.1、测点布置 在每层混凝土支撑内的 上、下两层钢筋处布置钢筋应力计,每道支撑各 15 组,共 45组. 钢筋应力计与钢筋的 主筋相连接.支撑轴力监测点埋设见下图.

 钢筋计连接杆对焊连接受力钢筋钢筋计与主筋监测点埋设示意图 (图 6:应力计埋设示意图) 3.4.2、监测仪器

  钢弦式钢筋应力计及频率仪(规格型号:JT 米-609,测频精度 :0.1Hz) 3.4.3、实施方法 (1)调零与标定.在钢筋计安设之前校核,读各仪器的 原始读数; (2)结构内安设完毕后,进行初始读数; (3)根据每道工序,定时量测. (4)测量测记录、计算及分析,分别绘制钢筋计测点频率、受力及换算后的 结构受力曲线,及时记录施工工序,形成一整套合理的 变形、受力规律. 3.4.4、计算方法: 每个钢筋计在出厂时均有一张率定表,表中给出了 相应传感器的 标定系数 K,若实测传感器的 频率值为 f,传感器的 初频率为 f 0 ,则该传感器实际受到的 应力或应变为: ) (202f f K P    

 以上实测数据经预处理后,以测点为中心汇总在一张或若干张(视该点测试数据的 多少)表格中,表格中需包含测点的 编号或传感器号、布点位置、测试时间等信息,根据该表格再进行资料分析和反馈. 3 3. .5 5 、 立柱 桩 竖向位移监测

 3.5.1、测点(沉降点)埋设及布置 根据设计要求布设立柱桩沉降监测点,共 13 点.沉降测点的 埋设时,先用冲击电钻在立柱桩顶上钻孔,然后放入沉降测点,测点采用米14的 强制对中杆(如下图所示)或者直接采用钢筋,测点的 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

  (图 7:沉降观测点) 3.5.2、使用仪器 沉降监测采用由美国天宝公司生产的 Dini03 型电子水准仪,其每公里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为±0.3 米米;标尺采用铟瓦标尺. 3.5.3、观测方法 沉降监测按照《工程测量规范》变形监测三等的 精度 要求进行监测,应符合下表中规定的 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点的 精度 要求和观测方法

  表6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米米) 每站高差中误差(米米) 往返高差或环线闭合差(米米) 检 测 已 测 高 差 较 差(米米) 三等 1.0 0.30 0.60 n

 0.8 n

 测量的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 的 要求

 表 7 等级 仪器类型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差累积 测站两次观测的 高差较差 三等 DS05 型电子水准仪 ≤50 米 ≤2.0 米 ≤3.0 米 0.7 米米 沉降观测:采用闭合水准的 观测方式,从其中一个基准点经待测点闭合至同一基准点,闭合差满足规范精度 要求后视为合格,首次观测时,必须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为初始值.各监测点的 高程通过各测点与基准点进行水准联测得到. 3.5.4、内业数据处理及分析 数据采集:外业采集的 数据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动记录,外业观测结束后,将观测数据通过数据线及传输软件传输至计算机内形成原始记录表格(见下图),经检查合格后,采用变形监测数据处理软件按测站进行平差计算,得出各监测点高程. 通过观测平差计算监测点各期高程值可得到各阶段的 沉降量、变形速率及累积沉降量等数据.沉降观测原始记录文件如下图.

  (图 8:沉降观测原始记录文件) 数据分析:通过测得各测点与水准点(基点)的 高程差ΔH,把第一次观测的 测点高程作为起始值,以后每次测得高程与前一次进行比较,可得到各监测点的 标准高程Δht,然后与上次测得高程进行比较,差值Δh 即为该测点沉降值.即: ΔHt(1, 2)=Δht(2)-Δht(1) 对于同一监测点不同期次的 观测和平差计算应以相同的 基准点为起算点;②对于相邻两期监测点变动分析应根据相邻两期最大变形量剔除测量误差后比较进行;③即使同一监测点多期观测成果显示相邻周期变形量较小,但变化趋势较明显时,仍应视为变动.一般分析结合沉降变形曲线图. 3 3. .6 6 、管线沉降监测

 3.6.1、布置原则 监测点布置与基坑西侧松岭路上,依据设计要求,共设置 5 处管线沉降点. 3.6.2、管线点埋设 根据地下管线的 特点,监测点布设在检查井内,如检查井内无法进行测量,可采用间接法埋设.埋设方法与地表道路监测点安置方法相同.但点位必须采用管线探测的 方法确定其位置,保证点位埋设在管线的 正上方.本项目主要采用此方法布设,具体见下图.

 地下管线砂土 监测标志混凝土预制标石保护井地面 (图 9:间接法监测点布置) 3.6.3、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管线沉降监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技术要求及数据处理方法和“立柱桩竖向位移监测”相同. 3 3 .7 、 水位监测

 根据设计要求布设水位监测井,共布设 5 个. 3.7.1、观测点埋设 可采用钻机在土体内钻孔至基坑底以下 3 米(约 25 米),然后将带有进水孔的 水位管(采用 PVC 管)放入孔内,再于管外回填中粗砂至进水段上方 30 厘米,管口设必要的 保护装置,见下图. 0.75m0.75m0.5m管盖水位管 (图 10:埋设及保护井样式规格) 3.7.2、使用仪器 电测水位计(规格型号:JT 米-9000,测频精度 :±2.0 米米)包括一个卷线盘、一根带有尺度 刻划的 电缆、一个测试控制板和一个探头.测试时,当探头触及到水面时,会同时发出可视信号和声音信号.

  (图 11:钢尺水位计) 3.7.3、观测方法 降水前测得各水位孔孔口高程及各孔水位面到孔口高度 ,再计算求得各水位孔水位标高,初始水位为连续两次均值.每次水位与初始水位标高比较即为水位累计变化量. 监测过程中要求定期测量孔口标高,以纠正孔被压而使孔口标高变化. 3 3 .8 、 建筑物 沉降监测

 3.8.1、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埋设 沉降观测点应能控制建筑物沉降与倾斜的 位置,以及较长建筑物形体变化的 位置,根据设计要求共布设监测点 55 个.对于混凝土结构墙体上的 监测点,采用在结构上钻孔后埋设“L”型点位的 方法;测点采用Ф20 不锈钢,先用冲击钻在墙柱上成孔,在孔中装入Ф20 不锈钢测点,然后在孔内灌注混凝土或锚固剂进行固定(测点固定部位做成螺纹).建筑物的 沉降监测点布置如下图所示.

 (图 12:建筑物沉降点)

 3.8.2、沉降监测点观测 建筑物沉降监测采用水准测量的 方法进行,观测技术要求及数据处理方法和“立柱桩竖向位移监测”相同. 3 3 .9 、 巡视检查

 本基坑工程施工及使用期内,每天应由专业工程师进行巡视检查,巡视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项目: (1)支护体系 各支护结构的 成型质量、支护桩、内支撑、立柱等支护结构有无裂缝出现、支护桩、内支撑、立柱等支护结构有无较大变形、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等质量问题、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基坑有无涌土、流沙、管涌. (2)施工工况 开挖后暴露的 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基坑开挖分段长度 、分层厚内支撑等设置是否与设计一致、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等是否运转正常、基坑周边堆载是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3)周边环境 周边各类市政管线是否有无破损、泄露等情况、周边建构筑物是否有无新增裂缝出现、周边市政道是否出现裂缝、沉陷、临近基坑及建构筑物的 施工变化情况. (4)监测设施 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监测元件的 完好及保护情况、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 障碍物、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的 巡视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一志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建设方及其他相关单位. 4 4 、监测频率 、 周期 及报警制 度

 4 4. .1 1

 监测频率

 基坑监测频率

 表 8 工程阶段 钢筋内力、支撑轴力位移、测斜、墙顶位移、立柱沉降、水位变化 周边道路、管线、建筑变形 备注 地连墙施工 测初始值 测初始值 遇到大、暴雨天气或变形超过警戒 基坑开挖<8.0 米 1 次/2 天 1 次/3 天

 8.0<基坑开挖<15.0 米 1 次/1 天 1 次/2 天 值时,应加强监测频率 15.0 米<基坑开挖 2 次/1 天 1 次/1 天 底板浇筑后 1~7 天 2 次/1 天 1 次/1 天 底板浇筑后 7~28 天 1 次/1 天 1 次/2 天 底板浇筑 28 天后~拆撑前 1 次/3 天 1 次/5 天 开始拆撑~再上一层底板浇筑后 7 天内 2 次/1 天 1 次/1 天 基坑回填

 测终值

  当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过快;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暴雨、市政管线出现泄露;基坑附近地面荷载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支护结构出现开裂;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邻近建筑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沙等现象时应加密监测.

 4 4. .2 2 监测报警制 度

 首先,编制专项报警应急预案,针对监测值出现预警值、设计限值等不同情况编制标准报告程序,并报送建设方、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备案. 当监测值达到预警值时,在日报表中注明,以引起有关各方注意.当监测值达到设计限值时,除在日报表中注明外,专门发文通知有关各方.项目技术负责人参加出现险情的 排险应急会议,积极协同有关各方出谋划策,提出有益的 建议,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坑及周围环境的 安全.

 基坑监测控制值一览表

 表 9 项目名称 控制值 警戒值 备注 钢筋应力 0.9fy 0.7fy fy 为钢筋设计强度

 支撑轴力 0.9fcA 0.8fcA fc 为砼设计强度

 墙顶位移 30 米米 24 米米 H 为基坑深度

 测斜 30 米米 24 米米 H 为基坑深度

 地面沉降 50 米米 40 米米 H 为基坑深度

 立柱沉降 10 米米 8 米米

 水位变化 5 米 4 米

 地铁水平位移和沉降 10 米米 8 米米

 建筑物倾斜 0.2% 0.16%

 供电电缆管道,综合电缆沟 局部倾斜 中低压缩性土 0.002 高压缩性土 0.003 5 米米/d

 供排水管道,局部倾斜 承接式接口管道 焊接接口管道

 0.0015 0.0025 5 米米/d

 燃气管道 钢管(刚性管)变形 10 米米~20 米米 40 米米~60 米米 2 米米/d

 通信管道 水泥管块变形 塑料管道变形

 20 米米 100 米米 10 米米/d

 人工巡查 每天专人在基坑周边巡查 2~3 次,观察基坑周边和支护结构有异常裂缝. 注:①变形差值为两节管道的 接头处的 沉降或水平位移差值; ②局部倾斜为相邻两根管道 6~10 米内接头处两点的 变形值(沉降水平位移)与其距离之比; ③L 为管节长度 . 5 5 、信息化监测及成果反馈

 信息化监测和成果反馈包括多个环节,从监测仪器的 快速数据采集、监测数据的 快速处理到监测成果的 及时传达,进而迅速采取措施等.信息化监测和成果反馈的 方法和内容通常包括监测资料的 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反馈及评判决策等方面. 5 5. .1 1 、数据采集与传输

 数据采集采用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等,仪器自动记录储存,内业通过数据线传输到计算机中,避免了 人为的 误差. 5 5. .2 2 、数据处理

 由于各种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 原因,现场监测所得的 原始数据具有一定的 离散性,必须进行误差分析、回归分析和归纳整理等去粗存精的 分析处理后,才能充分利用监测分析的 成果.每次观测后立即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和整理,包括原始观测值的 检验、物理量的 计算、填表制图,异常值的 剔除、初步分析和整编等,并将检验过的 数据输入计算机. 5 5. .3 3 、数据分析

 采用比较法、作图法和数学、物理模型,分析各监测物理量值大小、变化规律、发展趋势,以便对工程的 安全状态和应采取的 措施进行评估决策.通过绘制时间-位移(沉降)曲线散点图和距离-位移(沉降)曲线散点图对监测数据作出科学的 分析.如果位移(沉降)的 变化随时间而渐趋稳定,说明支护系统是有效、可靠的 ,反之应立即采取相应的 工程措施. 在取得足够的 数据后,还应根据散点图的 数据分布状况,选择合适的 函数,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以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 最大位移(沉降)值,预测结构的 安全状况.回归函数采用如下的 类型: U=Alg(1+t) U=Ae-B/t U=t/(A+Bt) U=A+B/lg(1+t) U=A{1-[1/(1+Bt)]2} 式中

  U-------------位移值(米米)

  A、B-------------回归系数;

  t-------------测点埋设后的 时间(d) 5 5. .4 4 、

 安全预报和反馈

 为确保监测结果的 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速度 ,全部监测数据通过“深勘变形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及时上报监测报表,同时附上相应的 测点位移(沉降)时态曲线图,对当期的 施工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施工建议. 6 6 、监测人员

 表 10 序号 姓

 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称专业及级别 拟在本工程担任职务 工作年限 1 李雷生 男 35 本科 测绘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 12 2 张水华 男 34 本科 测绘高级工程师 项目技术负责人 12 3 熊志华 男 26 本科 助理工程师 现场负责人 3 4 周贻港 男 46 硕士 测绘高级工程师 项目审定 21 5 邵

 勇 男 44 本科 测绘高级工程师 项目审核 22 6 黄

 星 男 27 本科 助理工程师 测量组长 5

 序号 姓

 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称专业及级别 拟在本工程担任职务 工作年限 7 杜恩龙 男 28 本科 助理工程师 测量组长 5 8 李松柏 男 26 本科 技术员 测量员 3 9 库林林 男 21 大专 技术员 测量员 5 10 张明栋 男 25 大专 技术员 测量员 5 11 明建刚 男 50 高中 安全主任 安全员 29 12 马海清 男 35 高中 技术员 司机 15 7 7 、成果资料提供

 监测期间每周向甲方提供一式四份《佳兆业科技金融中心项目基坑支护工程变形监测报告》,监测结束后提交《佳兆业科技金融中心项目基坑支护工程变形监测总结报告》 8 8 、 质量、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和安全措施

 本工程严格按照 GB/T19001-2008 idt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04 idt ISO14001:2004 《 环 境 管 理 体 系 — 要 求 及 使 用 指 南 》、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三个标准建立的 体系进行控制.以《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等技术性文件和业主的 要求为依据,及时对中间过程和作业成果进行检查;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一切以数据为依据,对质量做出评价,并找出规律,以指导后续工程的 作业.对不合格产品,坚持原则,予以返工. 做好事前指导、中间检查和事后审核审定工作,保证前道工序满足监测方案 的 要求后,方可进入下道程序.在工程实施中一经发现错误及时改正,防微杜渐;工程技术负责人和质检员要深入现场跟踪指导,对作业中发生的 技术和质量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作业期间,外业测量要及时掌握气象情况,在得到有恶劣天气的 信息后,尽量将需要进行的 测量工作在暴雨或台风来临前完成. 本工程作业严格树立环保意识,生活垃圾收集存放到指定地点,统一回收处理,避免相关环境污染. 职业健康方面,注意合理安排工作人员的 作息时间. 测量作业人员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在进入工地时戴安全帽,确保工人自身安全的 情况下进行作业.

推荐访问:基坑 实施方案 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