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文化差异浅议英汉成语翻译

 从英汉文化差异浅议英汉成语的翻译

 论文导读:汉语的典故成语多出自“四书”,“五经”或神话传说等,例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所谓直译,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又不会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成语中仍保留原文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此时,我们就需要绕开其文化背景,直接译出其真正的内涵意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译。它是指在译语受到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字面意义,以求得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关键词:成语,文化差异,直译,意译

 而历史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体现时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文化的特点。典故的多重意义来源于它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即与其他文本的关联,它受文化圈的限制,脱离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典故就失去了它用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功能。汉语的典故成语多出自“四书”,“五经”或神话传说等,例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的典故成语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或《伊索寓言》等,例如:Achilles’ hell(唯一致命弱点), a Pandora’s box(潘多拉盒子: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这些成语结构简单,却意义深远,往往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汉语中有这样一句成语“说曹操,曹操到”,如果保留语言特色译为“talk of Tsao Tsao and he will appear”,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就会感到莫明其妙。但如果借用英语成语,译为“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则能很好地

 传达汉语的言内之意。

 二、英汉成语翻译的策略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目的语)等值的文本材料来取代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Catford 1965,20)。翻译离不开语言的转换,但远比单纯的语言转换要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言反映文化,而且受文化的制约。要成功地进行语言转换,不但要掌握两种语言,还要熟悉两种语言所代表地文化。“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地文化人,因为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王佐良 1989,18,19)英汉成语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核心和精华,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也确切地反映出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因此使得英汉成语的互译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为了保证译文与原文能够在形式和内容上保持相应的对应关系,使原语与目标语尽可能地趋于相等,根据等效翻译原则,结合翻译中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即直译和意译,对英汉成语进行翻译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I.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又不会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成语中仍保留原文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目标语与原语常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在这样情况下,就采用直译。

 (1)直译保留形象 这种译法既传达原文的字面意思,又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英汉成语中有些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不仅比喻意义和感情色彩相一致,

 而且连形体设喻也相同或大体相同,也没有很深的含义和难解的典故。所以互译时,可以直接套用目标语中的同义成语,做到基本对译。例如:A gentleman’s agreement (君子协定);Wall have ears (隔墙有耳);竭泽而渔 (to 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One generation plants the trees under whose shade anothergeneration rests)。虽然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无法达到完全一致,但这种译法可以丰富译语的词汇,使读者体验到一种新鲜感,这也是它的一个可取之处。

 (2)直译加注传达形象 这种译法保留原文的形象,再现原语的风貌。英汉语言中都有一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字面上显示出民族色彩的成语,有些此类的成语中还出现了本民族的历史典故、人物等。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在互译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以保留原文的色彩,向读者展示充满异域风情的历史文化的传统。例如:“东施效颦”--- “Dong Shi imitating Xi Shi”(Dong 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Xi 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allthe uglier---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又如,“叶公好龙”--- “Lord Sheh’s love of dragon”(Lord Sheh was so fond of dragons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 and carvings of them. But when a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htenedout of his wits.)。

 汉语的成语中有很多都涉及到具有浓厚中国历史文化色彩的人物,而

 在英语中不可能找到可替代的形象,且原文的字面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所以不可抛弃。在这种情况下,多半保留原语中的形象,再加上些许解释性的文字,使英文读者看过之后能够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并了解汉语言文化的源远流长。这种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再现了原语的风貌,避免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导致的不理解甚至误解,力求做到形式相当,效果也基本相同。

 II.意译 在直译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英汉成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历史背景较多,如果还按照字面直译,需要加上较多的解释性文字,这样会失去成语精粹的特点。此时,我们就需要绕开其文化背景,直接译出其真正的内涵意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译。论文检测。它是指在译语受到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字面意义,以求得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

 由于英汉民族在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成语无论在语言形式或表达方式上各有特色。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有许多成语在意义和修辞手法上有相似之处,只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原因,它们所用来打比方的物体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译文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原文,我们通常可以把原语中的比喻形象转换成目标语中为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例如:“雨后春笋”要意译为“to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而不能用“bamboo”一词,“胆小如鼠”应该翻译成“as timid as rabbit”而不是“mouse”,“害群之马”不能译为“blackhorse”只能译为“black sheep”。

 此外,在英汉成语中,还有一些成语的比喻形象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对应体,又不能进行直译,这时可以配合上下文进行意译,以保持原作思想内容的完整,译出它们的内在含义。例如:汉语成语“有鼻子有眼”要意译为“to describe a thing very vividly”而不能直译为“witha nose and an eye”, “一五一十”要意译为“to tell the whole story”而决不能直译为“one five oneten”,若这样翻译,译文的读者肯定会感到莫名其妙。论文检测。同样在英语中的“to be full of beans” “have a bee in one’sbonnet”也不能直译,而应该译成“精力充沛”“胡思乱想”。还有,对于有些含有浓郁文化色彩的英汉成语,例如“望子成龙”,如果直译成“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不但不能传达源语文化的意义,甚至会促使源语文化信息丧失,这时我们就应该意译为“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这样就能很清楚地表达出成语真正的含义。

 III.直译与意译兼用 有些英汉成语带有很明显的文化痕迹,如果想更确切地表达原意,尽量保存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国情内容,单纯的直译或意译都是无法办到的。这时就可以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虽然不如原文的间洁,但可以弥补直译难以达意,意译难以传神的不足。例如:在英语中,有这样一句成语“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当看到这句成语时,对于不熟悉西方文学史的中国读者都不知道如何来翻译这句话,因为在汉语文化中不存在这样的一个人物。“Homer”指的是荷马,他是希腊史诗的作者,创作了西方文学最伟大的两部作品《伊利亚特》和《奥

 德赛》,被人们称作是最有智慧的人。所以在这句成语后面,译者会加上一句“---Even the wise are not always free from error.”,这样的话对于译文的读者来说就不会存在理解的问题了,而这句成语也正好对应了中国的一句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论文检测。又如汉语中的一句成语“走马观花”,直译为“to look at flowers while riding on the back of a galloping horse”,外国读者可能会感到费解,所以我们要结合意译“---gain a superficialunderstanding through cursory observation”,这样原文的意义和形象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表现出来。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这种方法,虽然会使得译文相对较长,不够简练,但基本上既传达了意义又保留了形象,可算有失有得,仍不失为一种形式和效果都相等的译法。

 三.结束语 英汉成语是英汉两个民族语言中最生动、最精练,也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成语翻译的关键是文化特征的传译,因此译者要了解原语和译语的文化,在英汉成语的翻译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恰当的译法,不仅要确切地传达原文的含义,更要体现源语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所谓译文与原文的“功能的同一”。

 参考文献:[1]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34.[2]张先刚,英汉惯用语对比与翻译[J],河南: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63-66.[3]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年。[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笔

 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8-19.[5]蒋坚松,英汉对比与汉译英研究[M],湖南: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43-147.[6]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7]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109.

推荐访问:英汉 文化差异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