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和新中国外交第18讲两极世界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新中国的外交

 时空坐标

 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知识主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处于“冷战”阴影之中。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了新中国的外交特点和风格,为捍卫我国独立主权、保障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不懈努力,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线索 1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线索 2 现代中国的外交 (1)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外交原则,出现了第一次建交热潮。

 (2)20 世纪 70 年代,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出现了第二次建交热潮。

 (3)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树立了维护世界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第 第 8 18 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

  目标定位·明考向 明确考向 把握主线 课程标准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本讲主要讲述了二战后两极格局局面的形成。二战后期,美苏确立了战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妄图称霸世界,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冷战”在加剧世界紧张局势的同时,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考纲要求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主干梳理·理思路 基 础 排 查 理一理 一、形成背景 1.基础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实力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1)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苏联实力增强,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和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强国。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二、表现 项目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1947 年 3 月,“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开始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植、控制西欧 1949 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西方经济封锁 军事 1949 年,成立“北约”,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1955 年,成立“华约”,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三、影响 1.世界局势紧张,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德国分裂:1949 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战争:1945 年,美苏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后来分别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进行抗美援朝。

 (3)越南战争:1961 年美国发动,1973 年美国撤出越南。

 (4)古巴导弹危机:1962 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发现并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

 2.美苏两国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精 微 点 拨 想一想 1.影响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提示:各国综合国力的消长变化。

 2.说一说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提示: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3.如何理解亚洲热战与美苏“冷战”的关系。

 提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均属于美苏“冷战”的范畴。

 因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都有美苏的身影,是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美苏没有直接交战,对于美苏而言是“冷战”。在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上,美国与中国、朝鲜、越南均直接交战,因此,对于中美、美朝、美越而言是热战,即亚洲热战是美苏“冷战”的一种体现。

 4.图解一下“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提示:

 5.两极格局对国际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1)消极影响: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2)积极影响:美苏实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动武,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教材补遗·拓视野 美苏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争夺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对峙,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教材重点叙述了美苏在欧洲的争夺,也涉及亚洲的部分活动,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争夺开始具有全球意义,在亚洲、阿拉伯地区、拉丁美洲都有美苏争夺的影子。

 (2)美苏的争夺手段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科技、文艺、宗教等,其目的是展示自己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丑化对方的形象,最终击败对手,美苏争霸在当时已经渗透到世界的角角落落。

 (3)美苏的争夺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苏联代表着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代表着资本主义阵营,两国关系既有争霸的一面,也有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一面。

 考点探究·释难点

 探究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史料一 两个阵营形成了: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大会通过的 《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节录)(1947 年 9 月) 史料二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电报中说:“总结起来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要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我们有能力解决,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问题:结合以上史料分析,两极对峙格局具有哪些特点。

 [史料导读] (1)史料一中关键信息“两个阵营”,表明了两大对峙阵营的形成。

 (2)史料二中“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表明了两大阵营的斗争方式。

 [探究答案] 特点:两大阵营对立,营垒分明;斗争方式是“冷战”对峙;美苏主导。

 [史论总结]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

 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3)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4)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考向研习·悟考技 考向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点 项目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不同点 直接原因 针对“希土危机” 针对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表现形式 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以此来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 影响 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同时也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相同点 背景 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实质 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联系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 [针对训练] “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 年 3 月 12 日,杜鲁门在国会众、参两院发表咨文,他把世界政治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营垒,不指名地将苏联称为“极权政体”,并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名,宣布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力量。这便是人们所熟知的“杜鲁门主义”的问世。“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们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的和实质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

 [答案] (1)第一,这表明美国战后对外政策实现了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主义的转变;第二,这成为美国对苏联进行“冷战”的重要标志,并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第三,这表明美国越来越以两极思维来看待整个世界。

 (2)直接目的是帮助欧洲经济实现恢复与发展。实质目的是企图通过经济援助,扶植西欧国家,拉拢东欧国家,进而控制整个欧洲,遏制共产主义。

 (3)“杜鲁门主义”用语强硬,但它只是一项政策声明;马歇尔计划是以经济方式对“杜鲁门主义”进行的实践,在强化“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

 [解析] (1)根据“他把世界政治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营垒,不指名地将苏联称为‘极权政体’,……宣布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力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表明美国开始走上全球扩张和对抗遏制苏联的道路,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愈发明显,不再坚持之前的孤立主义政策,而是越来越以两极思维来看待整个世界。

 (2)根据“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的在于帮助欧洲经济恢复与发展。但其实质目的在于通过经济援助扶植西欧,进而控制欧洲,以达到对抗苏联和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杜鲁门主义”更多体现了美国在政治和外交方面的立场态度,而马歇尔计划则是实行经济援助的实践,实际上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领域内的体现和实践,在强化“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真题研析·立标杆 真 题 体 验 试一试 视角 1 (史料实证)美苏的交流与对抗

 1.(2020·全国卷Ⅱ·35)1958 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 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 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C )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苏两国关系由战时同盟走向了敌对,形成了战后两极对峙的格局。根据材料信息“1958 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可以判断出美苏两国在战后对抗的格局下又存在交流,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双方之间的交流协议,并非单纯的美国一方,A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苏之间的交流,不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B 项排除;D 项说法明显不符合美苏之间对抗的史实,排除。故选 C 项。

 视角 2 (史料实证)美苏“冷战”的影响 2.(2019·全国卷Ⅲ·34)1947—1948 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B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解析] B 对:“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以此为依据,美国政府拒绝为部分面临饥荒的印第安人部族提供救济。根据时间信息“1947—1948 年”可知,当时美苏两极格局的斗争态势影响到美国政府的对内政策。A 错: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政权结构。C 错:不符合史实,美国执政者依然奉行资本主义的治国精神,并未改变和重塑...

推荐访问:高考 两极 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