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全国I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预测练习题汇编,1(含答案)

  第 1 页 共 20 页 2021 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全国 II 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预测练习题汇编 1 1.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问题。

 陌上何时花开 刘玉琴 ①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②有些话,总能让人禁不住怦然心动。万物肃杀的季节已去,冰雪早融化在暖风里,此时,陌上的花开了,鹅黄嫩紫,青草萌绿,怎不令人眼前一亮?而“可缓缓归矣”,仿佛又以别样的深情和延宕的心绪,诉说着百转千回、欲扬还抑的思念,让人心驰神移。

 ③写下这个句子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君王钱镠。史载:钱镠“少年起兵,骁勇绝伦,身经数百战,而不摧”。不过,这位横刀立马、成就天下的乱世英雄,被后人记得不是因为他的雄霸吴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是缘于他对原配夫人戴氏王妃的一片深情。这看似平常却又极为感人的一句话正是成就钱镠深情的载体。

 ④戴氏王妃是个孝顺女子,每年寒食节必返临安郎碧娘家,看望并侍奉双亲,直到陌上花发才归去,岁岁如此。钱镠亦算性情中人,最念这个糟糠结发之妻。这一年,王妃在娘家盘桓数旬未归。一日,料理完政事的钱镠走出宫门,见杭州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樱花嫣红杨柳如烟,便提笔写下一封书信: ⑤“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⑥九个字,平实温馨,情愫尤重。钱镠的感动古今之处,在于对夫人的深情,九个字融入了几多思念与柔情以及对陌上风物的深切感知。钱镠同样令人记忆深刻、极为钦佩之处,还在于欲催归而请缓的心境。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和心绪!思念着王妃,催促她归来,却又深情款款,让她不要着急,慢慢欣赏路边的风景。“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一代君王对美的流连,对季节变换心灵敏感的悸动,对身边万物发自内心的珍惜之情,让人内心深有触动。

 ⑦最令我感慨的,正是其中漫漶出的放慢脚步,舒缓心情,从容欣赏的真情和韵致,“多少事,从来急”,能在如此着急和迫切中握住节奏,真诚地叫自己、叫别人放慢脚步的人委实不多。今来昔往,逝水流年,无论是“千里江陵一日还”,还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人们听惯了向前、再向前的召唤,脚步匆匆又匆匆。尤其是当下,放慢脚步成了这个时代的稀缺之姿,脚放不下来,心也慢不下来。这是一个时常以数字和速度作为衡量指标的快节奏时代。一切都在迅速变革,故而诱惑很多。浮躁、急躁、焦躁……许多人似乎成了被放在火上炙烤的鱼,翻来覆去,躁动不已,时间的飞逝中夹杂着深感幸福太远的焦虑。于是,不但停不下匆匆的脚步,甚至忘记了生活的真正目的,一再与身边的风景、人生的快乐失之交臂。

  第 2 页 共 20 页 ⑧真该多读几遍“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在内心涌起的阵阵温情中,放缓脚步,随时欣赏沿途的风景。说到底,学会欣赏是一个人善于发现、丰满内心的前提。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有一块著名的提示牌,上面写着:“慢慢走,请欣赏。”

 ⑨放慢脚步,神宁气定,也许可以看到五月的风里,红色的夹竹桃,积攒了全身的气力,欢跳着在枝头上绽放。深秋的寒气里,总有一些叶子不肯从枝条上飘落,等待着白霜覆盖它们高贵的身影。也许可以听到午后的果园,在许久的沉寂之后,传来一声脆脆的鸟鸣,或者淅沥的细雨,在屋檐下发出清亮的低吟。当然,也有可能看不到什么,尤其是在高楼摩天的城市,看不到水泥地里长出的青草,天上的白云也不够絮一床薄被。但只要留心,总有惊喜。当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每一处风景,每一件事情,会发现许多不曾看到过的美丽,发现许多不曾想到过的通向生活之美的途径。找回本应属于我们的快乐。也许,那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

 ⑩放慢脚步,调整身姿,如果愿意,可以听到自己内心花开的声音。可能我们习惯了繁华和喧嚣,但放缓心情,可以让思想和灵魂清醒独行,可以及时立定反省:每一步是不是都有实实在在的分量和意义?有时走得太快,忘记了出发的目的,有时走了很远,发现心思还没有跟上来。心灵需要过滤,整理,需要思考,积累,它的成长是一个不能着急的过程。所以,不妨时常停下来,让脚步等一等心灵,听一听心灵的诉说。每个生命都是一座茂盛的园林,这园林里有无数鲜活的笑脸在阳光下静静地开放,脚步慢下来,就能听到每一朵花开放的声音。那是生命孕育和成长的静语。守住内心,清理欲望,让心灵的顿悟,凝聚起全身的力量。

 ⑪人的一生,会相逢许多季节,遭遇许多变故,既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忧伤,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虽然不能人人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但却可以放慢脚步,站稳脚跟,将目光投向更远。这是生命的权利,也是人生的要义。身体在物质的世界里穿行,心灵需要在思想的世界里高蹈。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位哲学家也说过,当你从匍匐的地上起立,才可以看得见天上的光辉。在浮躁喧嚣的今天,在匆忙急促的过往中,人们有时容易忽略和失去对价值意义的判断与追求——效率有时导致功利,速度容易使人来不及体味境界的本色和含义。所以,静下心来,适时调整向度,犹如弓在手中,向后满拉,是为了更好击中目标,走得更远。

 ⑫人生是一个奇妙的旅程,需要追求,但不能过多,需要加快速度,但还得学会放慢脚步,否则过多的追求、过快的脚步会湮没了作为初衷的快乐和本意。古人早已有言,欲速则不达。当然,这里的慢,并非速度上的停止或坐等。它更多是一种心态,一种修为,一种坚守——宁静的心境,积极的奋斗,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细致、从容应对世界的方式。一位学者指出,放慢脚步不是支持懒惰,不是拖延时间,而是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找到乐趣。

 ⑬一边是力量积累的宁静,一边是积累力量的迸发。慢下来,在生活的芬芳气息和悠远意境中,去感受一个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第 3 页 共 20 页 (取材于作者的同题散文) (1).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提到的寒食节, 是我国古代重要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二日。这天禁烟火吃冷食,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

 B."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出自晏殊,文章引用这句诗,意在表明一种苦苦追寻而无所得的惆怅迷惘的人生际遇。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意思是回头一看,寻找的那人正安静地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中名句。作者引用这句诗,意在激励人们不要停下脚步,要勇敢攀登人生的高峰。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钱镠被后人记得缘于他对戴氏王妃的一片深情,而不是他建立的功业,作者认为这对钱镠来说很不公平。

 B.从全文看,作者引用钱镠的故事,主要是感慨于他能体贴、关怀夫人,克制自己的思念,嘱咐她"缓缓归"。

 C.作者对以数字和速度作为衡量指标的现代社会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主张清心寡欲,放弃功利心,回归自然。

 D.作者让人们多读几遍"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是提醒人们在迅速变革的快节奏时代,能放缓脚步,享受生活。

 (3).作者在“陌上花开”一句中嵌入“何时”二字,并以此作为文章标题,请分析这样拟题的妙处。

 (4).有人说,“诗意与速度成反比”,请结合文意,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节选) 余光中 ①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那时正当抗战,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一寸铁轨也没有。不知道为什么,年幼的我,在千山万岭的重围之中,总爱对着外国地图,向往去远方游历,而且觉得最浪漫的旅行方式,便是坐火车。每次见到月历上有火车在旷野奔驰,曳着长烟,便心随烟飘,悠然神往,幻想自己正坐在那一排长窗的某一扇窗口,无穷的风景为我展开,目的地呢,则远在千里外等我,最好是永不到达,好让我永不下车。那平行的双轨一路从天边疾射而来,像远方伸来的双手,要把我接去未知;不可久视,久视便受它催眠。

  第 4 页 共 20 页 ②乡居的少年那么神往于火车,大概因为它雄伟而修长,轩昂的车头一声高啸,一节节的车厢铿铿跟进,那气派真是慑人。至于轮轨相击枕木相应的节奏,初则铿锵而慷慨,继则单调而催眠,也另有一番情韵。过桥时俯瞰深谷,真若下临无地,蹑虚而行,一颗心,也忐忐忑忑呆在半空。黑暗迎面撞来,当头罩下,一点准备也没有,那是过山洞。惊魂未定,两壁的回声轰动不绝,你已经愈陷愈深,冲进山岳的盲肠里去了。光明在山的那一头迎你,先是一片幽昧的微熹,迟疑不决,蓦地天光豁然开朗,黑洞把你吐回给白昼。这一连串的经验,从惊到喜,中间还带着不安和神秘,历时虽短而印象很深。

 ③坐火车最早的记忆是在十岁。正是抗战第二年,母亲带我从上海乘船到安南,然后乘火车北上昆明。滇越铁路与富良江平行,依着横断山脉蹲踞的余势,江水滚滚向南,车轮铿铿向北。也不知越过多少桥,穿过多少山洞。我靠在窗口,看了几百里的桃花映水,真把人看得眼红、眼花。

 ④入川之后,刚亢的铁轨只能在山外远远喊我了。一直要等胜利还都,进了金陵大学,才有京沪路上疾驶的快意。那是大一的暑假,随母亲回她的故乡武进,铁轨无尽,伸入江南温柔的水乡,柳丝弄晴,轻轻地抚着麦浪。可是半年后再坐京沪路的班车东去,却不再中途下车,而是直达上海。那是最难忘的火车之旅了:红旗渡江的前夕,我们仓皇离京,还是母子同行,幸好儿子已经长大,能够照顾行李。车厢挤得像满满一盒火柴,可是乘客的四肢却无法像火柴那么排得平整,而是交肱叠股,摩肩错臂,互补着虚实。母亲还有座位。我呢,整个人只有一只脚半踩在茶几,另一只则在半空,不是虚悬在空中,而是斜斜地半架半压在各色人等的各色肤体之间。这么维持着“势力平衡”,换腿当然不能,如厕更是妄想。到了上海,还要奋力夺窗而出,否则就会被新涌上来的回程旅客夹在中间,挟回南京去了。

 ⑤来台之后,与火车更有缘分。什么快车慢车、山线海线,都有缘在双轨之上领略,只是从前京沪路上的东西往返,这时,变成了纵贯线上的南北来回,滚滚疾转的风火千轮上,现代哪吒的心情,有时是出发的兴奋,有时是回程的慵懒,有时是午晴的遐思,有时是夜雨的落寞。大玻璃窗招来豪阔的山水,远近的城村;窗外的光景不断,窗内的思绪不绝,真成了情景交融。尤其是在长途,终站尚远,两头都搭不上现实,这是你一切都被动的过渡时期,可以绝对自由地大想心事,任意识乱流。

 ⑥饿了,买一盒便当充午餐,虽只一片排骨,几块酱瓜,但在快览风景的高速动感下,却__显得特别可口。台中站到了,车头重重地喘一口气,颈挂零食拼盘的小贩一拥而上,太阳饼、凤梨酥的诱惑总难以拒绝。照例一盒盒买上车来,也不一定是为了有多美味,而是细嚼之余有一股甜津津的乡情,以及那许多年来,唉,从年轻时起,在这条线上进站、出站、过站、初旅、重游、挥别,重重叠叠的回忆。

 ⑦最生动的回忆却不在这条线上,在阿里山和东海岸。拜阿里山神是在十二年前。朱红色的窄轨小火车在洪荒的岑寂里盘旋而上,忽进忽退,忽蠕蠕于悬崖,忽隐身于山洞,忽又引吭一呼。回声在峭壁间来回反弹。万绿丛中牵曳着这一线媚红,连高古的山颜也板不起脸来了。

 ⑧萨洛扬的小说里,有一个寂寞的野孩子,每逢火车越野而过,总是兴奋地在后面追赶。四十年前在四川的山国里,对着世界地图悠然出神的,也是那样寂寞的一个孩子,只是在他的门前,连火车也

  第 5 页 共 20 页 不经过。后来远去外国,越洋过海,坐的却常是飞机,而非火车。飞机虽可想成庄子的逍遥之游,列子的御风之旅,但是出没云间,游行虚碧,变化不多,机窗也太狭小,久之并不耐看。哪像火车的长途,催眠的节奏,多变的风景,从阔窗里看出去,又像是在人间,又像驶出了世外。所以在国外旅行,凡铿铿的双轨能到之处,我总是站在月台———名副其实的“长亭”———上面,等那阳刚之美的火车轰轰隆隆其势不断地踹进站来,来载我去远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出了火车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丰厚细腻的情感世界,角度新颖。

 B.作者回忆自己乘坐火车的经历,从十岁写起,先后从上海到安南、到昆明、武进、台湾,记忆清晰。

 C.作者认为最难忘的火车之旅是坐京沪路的班车东去,原因是启程仓促,车上人满为患,令人失望。

 D.第⑧段作者用萨洛扬的小说里“寂寞的野孩子”,表达自己儿时对火车和外面世界的新奇和向往。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坐火车为线索串连回忆起自己过往的生活经历,把叙事、描写和抒情浑然融为一体,醇厚动人。

 B.第⑤段画框的语句,巧妙呼应标题,突出“记忆”和“铁轨”的关联性,形成文章前呼后应的结构。

 C.作者从时间维度展开回忆,记叙少年避乱四川,向往乘坐火车去远方游历,时序纷飞,记忆蔓延。

 D.余光中的散文追求在抒情中融汇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生命哲理,本文正是这种风格的体现。

 (3).结合文本,请赏析文章的标题“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4).本文多次写到乘坐火车的见闻和感受,试找出三处进行概括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迷路的故事 舒婷 之一 连我爸都是出生在小岛上的。小岛只有(1).7平方千米。而我,就像外子① 说的经常在家门口迷路。

 这都是真的。

 小岛色彩浓烈,由于它的玉兰树、夜来香、圣诞花、三角梅;小岛香飘四季,由于它的龙眼、番石榴、阳桃,甚至还有波罗蜜。这些大自然的宠儿被慷慨的阳光和湿润的海风所撩拨,骚动不息,或者轰轰烈烈,或者潜移默化,在小岛上恣意东加一笔,西修一角,增增减减,让一个拳头大的地方,坠住千万游客的脚,使他们总也走不出去。

  第 6 页 共 20 页 幽巷、苔迹的石壁和风格各异的小楼都是同谋。

 有人告诉我,退潮时分,沿着栖霞落彩的沙滩步行,环岛一周不过个把钟头。我迷惘地摇摇头。今年春天,我带孩子从邻街的娘家回来。孩子在前面蹦蹦跳跳,我在后面信步逍遥。也不知什么时候,我跟着孩子走错了一个胡同口,结果两腿走酸了,又问了几次路,七弯八折才寻到家门口。平时七分钟的路程这次用了四十分钟。

 说起来谁也不信,只有外子照例嬉戳我一指,他记录在案的这类事件不知有多少起。

 有如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巴黎的凯旋门,日光岩是鼓浪屿岛的坐标。早起开门,夜来掩窗,我都要和日光岩相互致意。岩顶永远密密匝匝一圈人,远远看去宛如一顶皇冠。有朋自远方来,都得带去晋见。只是岩下小路总是记不住,多少次都迷迷糊糊撞到那“此路不通”的木牌,才讷讷然返回。因此,有人在公开报道中,揶揄我是不称职的导游。冤!其实,这也是游岛其中一味呀! 现在我已不再越墙偷摘龙眼,听到有人咳嗽便屁滚尿流地鼠窜。但邻童夏夜偷袭成功,每每和我分赃。一把把簇着绿叶的鲜果,看过去那么清凉,多汁的夏天犹把残梦遗留在已不随风颤抖的枝条上了。你不能形容那滋味儿,只知道小摊上的果子绝不能与之相比。直到现在,一看到硕果累累的老树,我不由得要估量一下篱墙有多高,墙内有没有狗,虽然岛上这些年不许养狗了。

 我儿子也出生在这小岛上。

 夜阑,我一手挽着摇篮,一手在稿纸上信手涂鸦。波浪汩汩溅溅,海也在抚拍她的摇篮,直到我们全在她的怀里入睡。梦中,儿子长成一片热烈、优美的小树林,让妈妈心甘情愿一再迷路。

 之二 柏油马路忽高忽低,小巷时宽时窄,且极其洁净。有些落叶、落花、落果,毫无狼藉之状,反生野趣。

 呵,小岛,我的家乡。

 有一段日子,小岛静得有些荒凉。外地人等闲不得进入前沿这个地域。在渡口看那些急匆匆上下班的人,忧患很深的脸上个个了无生气,连平时笛声般的海风也肃杀荼毒起来。

 渡口四株纤细的假槟榔,像站累了的老不换岗的哨兵。再过去,缆着大大小小的渔船,船尾船舷晾起用树汁染过的、褐红色的男人衣裤和红色的女人短衫。渔女们手脚特别肥厚,眉毛眼睛乌漆生光,哑着嗓招呼孩子。船楼前的甲板上,围着一大锅白粥,每人盛上一海碗,两片大脚丫子八字分开蹲下,大口吸溜吸溜起来。人人惬然自得,浪兀自晃晃,船兀自摇摇,锅里碗里不见漾出点粥沫来。

  第 7 页 共 20 页 久不受刀剪之苦的相思树,无法无天,把通往海滩的小路一一封锁起来,只露出一角木牌,粗重地呵斥:军事重地!人自然望之却步。只有我那迷迷糊糊的老毛病常常带我走入禁区,又安全地迷迷糊糊走出来。因为相思树争相掩护你,沙滩绝不出卖你的足音,星散的贝壳宛如阿里巴巴的财宝。有时可以看到一只大海豚,虽已“仙逝”,矫健的身躯似乎可以随时优美地弹起,化为一道银亮的闪光。

 更常看到的是搁浅的小船,它常常让我想起莱蒙托夫的帆,想到海和船的互相渴慕,想到现实和梦的距离。

 是回家的时候了,却找不到来时的路。依依不舍的相思枝频频拉住你的衣襟,紫色和蓝色的小花屡屡绊在你的脚上。从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钻出来,抬起头,你再不能动弹。

 一座小洋楼从荒芜的花园踮起脚望着你。小铁门锈坍在地上,高大的廊柱和雕花的石栏上落满鸟粪,依稀的花角被狗尾巴草淹没了。

 而,无数火焰在它玻璃破碎的排窗上燃烧,被遗弃的小楼活跃起来,光的手,在它一排排琴键上演奏,又愁惨又庄严又深邃,吸引你,逼迫你,又控诉你,小楼有属于它自己的记忆。在瞬间,它把人拉进它的磁场里。

 直到夕晖老去,寂然而无声,你的灵魂和那楼。

 【注】①外子: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摘编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写小岛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个人生活,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愉悦之情。

 B.本文中作者带朋友游览日光岩,故意走错路,让他们欣赏沿途风景,也是游岛的乐趣。

 C.本文第二部分引入小岛的社会生活,景色描写带有荒凉感,表达作者更加深沉的情感。

 D.本文有越墙偷摘的童趣,也有对"忧患"的回忆,更有给作者寂寞心灵以慰藉的诗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写了小岛上的植物形态各异、自由生长的状态,写它们使游客"总也走不出去",表达了作者对小岛的喜爱之情。

 B.本文中"船楼前的甲板上"两句,描写小岛上人们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人们的生活十分惬意,表达了作者对小岛生活的喜爱。

 C.同是怀恋故土,鲁迅的《故乡》用客观、冷隽的笔法描述,让读者自已会意;本文用投入、情绪化的笔法去感味,让读者随之徜徉其中。

 D.本文语言较为华美,善用修辞;叙事时语调灵转潇洒,写景抒情时语调深沉克制;我们也不难感觉到在文句之间的音韵美。

  第 8 页 共 20 页 (3).本文多次提到“迷路”,请分析“迷路”的深层寓意。

 (4).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坛十三记( 之九) 肖复兴 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在天坛,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祈年殿和圆丘,俯瞰四周,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唱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

 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圈丘,也是不适合的。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它是斜躺在那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载倒在地。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

 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茂。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这时候,我觉得它就像一只鸡婆,四周围绕着一群鸡娃,或者像一个孙儿绕膝的老爷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第 9 页 共 20 页 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我一遍遍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

 风吹树叶的沙沙响声,不是树的语言。树叶的语言,无须借助风。树叶也不是树的嘴巴。我们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呼吸,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树和我们人一样,也会说话,我们不知道树的语言是什么。我们的先人讲究天人合一,我们如今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我们和它们隔膜得很。

 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历史而富于生命感的力度和深度。当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尔的时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了,还在画疗养院里的柏树。他说:“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及的方尖碑。”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比喻评价柏树。

 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也曾经从绘画的角度说那里的古柏“躯干和树冠可以表现的元素太丰富了,随便换个角度都会感觉不一样”,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大帅子有特殊的故事感”。

 面对柏树,梵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梵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

 梵高画的柏树,是丝柏树,和天坛里的柏树不完全相同,而且,也没有天坛里的柏树古老。不过,他对柏树的这个“方尖碑”的比喻,让我感到新鲜。我想,如果在梵高眼里普罗旺斯的柏树是“方尖碑”,天坛里的古柏,尤其是我自童年就见到的这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又该是什么呢?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比“方尖碑”更崇高更合适的比喻,可是,思短词穷,一直没有找到。

 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日暑,由一根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着吗?而且,比日暑的倾斜度还要大。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我们古代@的日暑,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和天坛相配。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天坛的柏树为描写对象,由"天坛十三记"可推知,作者应记录了许多与天坛相关的事物,柏树只是表现天坛的一个方面。

 B."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写出了人们在古柏面前的渺小感;又以帝王为例,意在强调人们应摒弃权力,追求真我。

  第 10 页 共 20 页 C.由"我听不懂树的语言"到"我们听不懂树的语言",作者通过个人生活经验推及人类社会,写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隔膜。

 D.梵高和史铁生对柏树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作者认为将他们两人的观点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天坛古柏的认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双线索贯穿全文,一棵斜躺的古柏是明线,古柏引起的联想与思考是暗线,明线暗线巧妙编织,显隐结合,使文章摇曳生姿。

 B."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我坐在它对面画它",叙述性文字的插入,丰富了文章的表现方式,体现出作者与天坛古柏间的深情。

 C.文章善用比喻,将一棵斜躺古柏比作了一个武士、一尊雕塑、一尊卧佛、一个老爷爷、一块日暑等,形象地展现出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

 D.作者的散文文笔细腻,意味隽永,能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本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3).如何理解文章前后两次写到古柏“和天坛相配”? (4).鲁迅在谈及创作时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的创作特点。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用一 根头发做手术

 刘庆邦

 不知道您信不信,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母亲,虽不是医生,却为我做过手术。母亲做手术,不用剪子,不用刀,也不打什么麻药,只从头上取下一根头发,就把手术完成了,母亲的手术做得很成功,达到了她预期的效果。

 母亲先是生了我大姐,接着生了我二姐。大姐出生时,奶奶还算高兴。又有了我二姐,奶奶就不大高兴。她不仅仅是不高兴,还禁不住咧着嘴大哭起来。请不要笑话我奶奶,在我看来,传宗接代也许是奶奶的人生使命,也是她的价值观所在。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她担心自己临死前见不到孙子,一辈子都白活了。奶奶咬牙坚持着,不许自己死。她要求看病,主动吃药,是不见孙子誓不罢休的意思。我出生后,当奶奶确认我是一个男孩儿后,她像是实现了自己的全部价值,达到了人生的最终目的,不久就高高兴兴地去世了。

 对于像奶奶这样的传统观念,我母亲也未能避免。但母亲的表现不像奶奶那么明显。孩子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对所生的每个孩子,母亲都喜欢。只是比较而言,母亲对男孩子更重视一些。作为第一个儿子,母亲对我的重视,是在我出生之际,首先对我进行了一番彻头彻尾的审视,发现多出了两个零件。多出来的两个零件是什么呢?是长在我左侧耳孔边的两个肉瘤子,其中一个

  第 11 页 共 20 页 肉瘤子还比较长,长得有些下垂。肉瘤子的形状也不好看,两头祖,中间细,像一个弹花锤。母亲大概觉得这样的肉瘤子不好看,会影响我的形象,决定对肉瘤子实行减法,把“弹花锤”减掉。母亲不会送我去医院,因为附近镇上虽然有一个卫生院,但院里没有一个医生会做手术。母亲也不会送我去县医院,一是我们家离县医院太远了,二是母亲想到,医生要是对我的肉瘤子动剪子动刀,我的耳朵就要流血,母亲可不愿意让她刚出生的儿子受那个罪。

 世界上所有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都很疼爱。然而要是不举例说出一些细节,就难以证明母亲对孩子疼爱到什么程度。这里请允许我说一个细节,看看母亲对我的疼爱是多么极端。我出生在天寒地冻的腊月,母亲怕冻着我,舍不得让我在被窝儿外面撒尿,宁可让我把尿撒在被窝儿里。更有甚者,我都一岁多了,母亲明明觉出我在尿床,她并不叫醒我,不中断我,任我把一泡尿尿完。母亲说,我尿到半截,她要是叫醒我,害怕我突然憋尿,会憋出毛病来。有一个词叫溺爱,母亲对我的疼爱完全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

 母亲对我如此疼爱,却要把我耳朵上的一个肉瘤子去掉,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我的母亲是有智慧、有耐心的,她的办法是从自己头上扯下一根头发,把头发系在肉瘤子中间最细的地方,循序渐进,一点一点把头发勒紧。母亲后来告诉我,她都是趁给我喂奶的时候,趁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吃奶上,她才用头发给我紧一紧。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紧下来,肉瘤子的顶端部分开始变红,发肿,发紫。六七天后,直到顶端部分变得像一粒成熟的紫葡萄,肉瘤子便果熟蒂落般地自动脱落下来。我那时还不记事,连对疼痛的记忆能力都没有。或许母亲做的手术没有带给我任何疼痛,在我不知不觉间,和我的身体血肉相连的一个小肉瘤就永远离我而去。一根头发微不足道,它没有什么硬度,更谈不上锋利,但它以柔克刚,切断的是我的身体向瘤子顶端供血、供养的通道,起到了与剪子、刀子同样的作用。

 我耳朵上肉瘤子的残余部分如今还存在着,我抬手就能摸到,一照镜子就能看到,它仿佛一直在提醒着整个做手术的过程。但回忆起来,在母亲生前,我们母子并没有就这个事情进行过深入交流。母亲是多次讲过她如何去掉了这个肉瘤子,却一次都没说过她为何要去掉这个肉瘤子。在我这方面呢,也从没有问过母亲为我勒掉其中一个肉瘤子的原因。事情的微妙之处就在这里。母子之间的有些事情心里明白就行了,没有必要一定要说出来。在我们老家,男孩子的左耳上如果只长一个肉瘤子,会被说成是拴马桩。进而普遍的说法是,长有拴马桩的男孩子预示着有富贵的前程。那么,一只耳朵上长两个肉瘤子算什么呢?有什么样的解释呢?没听说过。我想,两个瘤子是二瘤子,二瘤子是二流子的谐音。而二流子指的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我的勤劳要强的母亲,可不愿意让她的儿子成为一个像二流子一样的人。我敢大胆断定,我母亲就是这么想的。

 养儿教儿,母亲这么做,其实是在塑造我。打我一出生,母亲对我的塑造就开始了。在塑造我外形的同时,也在塑造我的内心。当然,母亲对我的塑造不止这一项,我成长过程中的每一

  第 12 页 共 20 页 步,都离不开母亲的塑造。尽管母亲已经去世十多年了,但她的在天之灵对我的塑造仍在进行之中。好在我没有辜负母亲的心愿,至少没有成为一个二流子。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所生的每个孩子,母亲都喜欢”说明母亲虽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但并不影响她对子女的疼爱。

 B.母亲因为“我”左侧耳孔边的两个肉瘤子的形状不好看,会影响“我”的形象,所以想把其中一个去掉。

 C.母亲不送“我”去医院的原因,主要是母亲不愿意让她刚出生的儿子承受手术之苦。

 D.母亲生前从未说过为“我”去掉肉瘤子的原因,对此“我”也从没问过,这体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母亲,虽不是医生,却为我做过手术”,一方面点题,另一方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二段用语风趣幽默、略带夸张,刻画了一个有着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奶奶的形象。

 C.文中写母亲“让我把尿撒在被窝儿里”“并不叫醒我,不中断我”,这些细节都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D.母亲多次讲过她如何去掉了肉瘤子却没说过她为何要去掉肉瘤子,体现了母亲的无奈与痛苦,语言意味深长。

 (3).本文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能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秋来查干湖 李旭光

  第 13 页 共 20 页 查干湖美,美在秋天。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个小时。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经成熟。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荷花的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任由它们在湖中自在地散落,肆意地蔓生。

 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从 8月底到 10 月初,在北国圣水中完成季节性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鸟,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对水禽颇有研究的鲍鹏友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苍鹭、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鸭、赤颈鸭等(2).0多种。一时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吵闹着、争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夏天到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的声音,“咯嘣”“咯嘣”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青根鱼被渔民归类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渔民在食用青根鱼前,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青根鱼的肉雪白、细

  第 14 页 共 20 页 腻,口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畅销,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 100多元钱。在北湖,鲢鱼、鳙鱼、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的热浪。

 秋天的查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于眼见着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他们这时开始收拾冬网,做着冬捕的准备。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神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别有一番情趣。

 (选自《中国散文精选》)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是说,游湖契合着人们对人生美好的眷恋之心,游湖看到的不只是湖中美景,还有人生过往的回忆。

 B.本文语言清新优美,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来展现秋天的查干湖之美,以“查干湖美,美在秋天”为开头,照应题目,以它为主线,脉络清晰。

 C.第(4).段对秋鸟进行了详细描写,不仅用数字写出了水禽的数量之多,种类众多,而且生动地描述了鸟儿们的争抢、捕食的场景和它们的靓丽的身影。

 D.菱角煮熟对半切开,用菱角把果肉抠出来吃;渔民食用青根鱼,把硬骨头取出来做成精美饰件。这些写出了查干湖的生活场景和当地人的慧心巧思。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 3 段画线的句子。

 (3).查干湖的秋天美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补丁旧景 宗崇茂 晩上看电视,女主人公衣服上的那些补丁,怎么看都只是假假的道具。真正的补丁,应该是散发着朴素的泥土气息的一景,像水墨的村庄,自自然然散落于原野之上。

 我之所以把补丁称为一景,是因为它实在过于久远,久远得令人心生怀念。那时的村庄,有谁没有穿过补丁衣服?大人们衣服上的补丁,大多打在两肩。不用说,那时因为长年累月重担压肩的缘故。旧补丁摞新补丁,叠了一层又一层,像是生活起的茧。记忆中,和村里的其他丫头们一样,妹妹穿的补丁衣服最少。倒不是父母偏心,而是丫头们相对要文静得多。诸如我这样的小伙头子则是另一番情形了,往往是浑身上下都被补丁全副武装,像是满身铠甲的战士。

  第 15 页 共 20 页 不到迫不得已,乡下孩子大多是不穿鞋的。母亲在腊月里紧追慢赶做好的新布鞋,过年后不长的日子里,就会咧开嘴,脚趾头探了出来,像调皮的小脑袋。母亲训斥一声:没出息的东西给破洞镶上补丁,可不久又再度绽开。因为我们总是按捺不住穿新鞋的兴奋,抑或是不习惯鞋的束缚,按大人的说法,老是坐没坐相,走没走相。那时还不知足球的方圆。可走路时我们总爱路踢踏着什么东西,一块硬泥巴,或是一截老树棍,不然脚趾头就发痒。大人真的生气了。做鞋的布料并不容易找到,也没有那么多做鞋的工夫,一气之下,就把鞋没收了。于是一年之中有大半年的光景,我们总是赤足走进课堂或田埂。虽然没穿鞋,但我们走路时疯疯癫癫的模样依然如故,脚就免不了有被划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的时候,还不能哭,只是咧咧嘴,龇龇牙,草草包扎的纱布,突兀得就像一块白色的补丁。用不着打破抗针,翻出已被母亲洗净补好的鞋子套上。想不到,没几天伤口就好了,很神奇,是不是重新穿上鞋子的缘故呢。

 上衣口袋因老是撕破,一年到头总是耷拉着。而最容易磨破的地方是裤子膝盖。放学后母亲让我去打猪草。呼朋唤友来到田间,早已拋开大人要完成满满一筐猪草的嘱咐,几个小脑袋凑到一起,开始玩一种扇火柴壳的游戏。不同牌子的火柴壳被规定了不同的币值,聚在地上轮流用小手在一旁拍,谁能将它扇翻过去就算谁的。整个游戏都跪在地上进行。而诸多游戏中,最苦裤子膝盖的游戏,是双膝着地。大家互相比谁能更快到达田垄的另一头…… 裤子后屁股的境遇并不比前膝好多少。坐在课堂上时我们尚算安静,褂子左右臂弯上同样对称着两块整整齐齐的大补丁的老师正在给我们讲作文课。他说,不要在一篇作文中堆砌过多的素材,要学会取材,一件本来已经裁剪得很得体的衣服,若再添上一块舍不得扔掉的布,即便是很漂亮的的确良,新衣服就变成了补丁衣服了。

 下课铃一响,校园内便沸腾得像炸开了锅。木凳成为最便利的玩具,我们或是不停地在上面滑行,或是当战马骑。粗糙的老榆树傚成的凳面,早被磨得溜光如镜,而凳腿缺了,裤子也开窗了。于是几乎所有乡下孩子的裤子屁股上都有两块圆圆的大补丁,密密的针脚线匝了一圈又圈,屁股上像荡漾起两块鱼塘,又似瞪了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

 穿上刚补好的衣服,心情并不比穿一件刚买的新衣服差多少。只是我母亲的针线活不是很灵巧,那一圈又一圈的针线总是走不圆,这让我在伙伴面前多少有些自卑。

 我的帆布书包同样也伤痕累累,补丁打补丁,层层叠叠。因为它常被用作小伙伴们之间战争的武器。那时,在外地工作的三叔回来探亲,说下次一定给我带回一个铁书包。此后的日子我一直做着拥有一个不用缝补的铁书包的梦。终于昐到三叔再次回来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问他有没有带回铁书包?待一屋子的人回过神来,笑声差点儿把小草屋给掀翻了。

 打补丁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我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年。母亲特地从集镇上扯回几尺布,给我做了一套新衣服。她说,往后不能再穿补丁衣裳啦,会让城里同学看不起呢。

  第 16 页 共 20 页 在城市生活多年,我竟有些怀念补丁,怀念那种朴素的泥土气息和清贫中的快乐了。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善用对比来叙述补丁,如现在电视中补丁的虚假和过去补丁的质朴气息的对比,男孩补丁多与丫头补丁少的对比等等。

 B.文中描述补丁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如“生活起的茧”“满身的铠甲”“荡漾起两块鱼塘”等,都有效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情趣。

 C.文中很多情节看似与补丁无关,如走路踢泥巴树棍、几个男孩围在一起扇火柴壳等,但都能以某一个细节归到补丁,其匠心可见一斑。

 D.文章写了我的童年生活,涉及母亲、三叔、老师、伙伴等不同的人,看似松散,但都以补丁为圆心,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请简要分析标题“补丁旧景”的丰富内涵。

 (3).本文以“补丁”为线索构建行文结构。请简要分析。

  第 17 页 共 20 页

  参考答案 1.答案:(1).D; (2).D; (3).①题目中加上“何时”表示疑问,表明作者对“花开”的殷切期盼,表达珍惜生活与自然诗意的状态。②与文中钱镠“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故事相照应。③形象、生动,富有诗意,能够引起读者对自然、生活之美的思考。

 (4).①“诗意与速度成反比”的见解与文中作者的观点如出一辙:急于追赶,快速发展,会忘了欣赏风景,享受快乐,反而使幸福、诗意离我们越来越远。②一味追求速度,就会忽略沿途的风景,而放慢脚步,学会欣赏,才能有所发现,丰满内心。③速度太快,可能什么都看不到,而只有放慢脚步,才能静赏大自然四季的风姿,静品生活中的美。④速度太快还会失去调整自我的机会,而放慢脚步,等一等思想和灵魂,才能守住内心,凝聚力量。

 解析:(1).D项错误,解答时可以根据上下文,作者引用这句诗意在表明,人生在世,不妨放慢过于匆忙的脚步,超脱出日常庸庸碌碌的琐事,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2).A 项“作者认为这对钱镠来说很不公平”于文无据;B 项从全文看,作者更为感慨的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其中漫漶出的放慢脚步,舒缓心情,从容欣赏的真情和韵致,文章后半部分主要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C 项“彻底的否定”不妥,“主张人们要清心寡欲,放弃功利心,回归自然”也不准确,作者并不是完全否定欲望和追求,而是反对追求太多,速度太快。

 (3).解答该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以及主题的表达等角度分析,从内容上来说可以分析加上“何时”一词后该句的含义,表达作者的情感;从结构上来说,作为标题,可以与文中内容形成照应;从表现主题角度来说,可以提示、深化主题;分析的意思对即可。

 (4).这是一道开放题,考生能够结合文中的相关内容写出对“放慢脚步”的内涵与意义即可。

 2.答案:(1).C; (2).D; (3).①艺术手法上,用比喻的手法,将记忆比作铁轨,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在内容上,从儿时开始,关于火车的记忆如同铁轨一样漫长,点明火车在作者人生中的重要意义,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③结构上,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4).①十岁时第一次坐火车,和母亲一起从上海到安南和昆明,作者看到横断山脉和滚滚江水,经过桥和山洞,感到无比新奇,眼花缭乱。②大一的暑假,和母亲回她的故乡,经过江南水乡,风景秀丽,作者感到闲适惬意。③乘坐京沪路的列车直达上海,在战乱四起之时,仓皇乘车,...

推荐访问:年高 练习题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