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发病的理\化\营养因素]与食管癌发病因素无关的是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癌症。全世界每年约发生30万新病例,其中60%在我国。我国属食管癌高发区,尤其在北方几个省市更为多见。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研究人员深入到高发区现场,进行了食管癌病因学的综合考察研究。研究发现,食管癌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与人们饮食习惯有关的不良物理刺激、化学侵害及营养失衡占绝对比重。是这些因素长时间的共同作用导致了食管内癌灶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考察发现,一些食管癌高发区的群众有喜食热、硬、粗、快的饮食习惯。如我国北方高发区人群喜欢热烫饮食;伊朗、乌兹别克和日本的某些高发区人群有喝热茶、热粥的习惯,且进食速度很快;有些高发区的居民,主食粗硬是其特点,且粮食中的含沙量很高,进食速度也很快;有的高发区还有咀嚼槟榔、烟末的习惯;这些都增加了食物的粗糙性与硬度。研究显示,过热、过硬、过粗、过快等饮食习惯的物理刺激,使食管黏膜遭受机械性损伤,可引起黏膜坏死,形成慢性炎症及黏膜上皮增生,增加了对化学致癌物质的敏感性。动物实验结果表明,75℃温水可致食管黏膜上皮反应,80℃热水一次灌喂小鼠后,即可引起食管黏膜坏死,产生弥漫性炎症,上皮增厚,连续25天灌喂,食管受到严重烫伤,上皮修复过程中呈现单纯性增生,个别呈现不典型增生。
  长期摄取发酵霉变食物,是食管频遭化学致癌物侵害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我国北方食管癌高发区的居民养成了喜吃发酵霉变酸菜的习惯。酸菜的制作方法是以萝卜叶、红薯叶、野菜叶等菜叶为原料,经短暂烫煮后,存放在瓷缸中加水压紧,使之发酵霉变而成,将其作为主要副食品供人们长期食用。而新疆哈萨克高发区居民有食用发酵霉变酸奶的习惯;广东高发区南澳岛渔民则有食用发酵霉变鱼露的习惯;南非特兰斯凯高发区居民喜欢饮用发霉玉米酿造的啤酒。所有这些发酵霉变食物在其制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霉菌毒素、亚硝胺和苯并芘等化学致癌物,可诱发食管癌等癌症。研究人员作过动物试验,用酸菜提取液和浓缩液分别喂养大鼠,经过两年实验,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9.10%和11.10%。在酸菜提取液和酸菜汤中测得出亚硝基化合物,这种物质具有亚硝酸盐的性质,可以致癌。实验研究发现,有20多种亚硝胺能诱发动物食管癌。从霉变食物分离出的白地霉菌、黄曲霉菌及芽枝霉菌等均可诱发动物肿瘤。用霉变食物喂养小鼠可以诱发小鼠食管癌前病变或鳞状上皮癌。霉菌除能产生霉菌毒素以外,还有促进亚硝胺形成的作用,即霉菌污染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和二级胺,为合成亚硝胺提供原料,并在霉菌所分泌的一种酶的作用下,促进亚硝胺的形成,增添了化学致癌物。在食管黏膜因物理性损伤出现上皮增生的情况下,黏膜上皮对这些化学致癌物的敏感性大大增加,会频遭更多更大剂量化学致癌物的侵害,使上皮增生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即由轻度增生到中度增生并进展到重度不典型增生,最后可发生癌变。有关前瞻性研究表明,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癌变率达30%;食管上皮细胞增生者比非增生者癌变率高140倍。
  营养失衡对食管癌发病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调查发现,国内外食管癌高发区往往都在土地贫瘠、营养缺乏的地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居民经常吃不到新鲜蔬菜水果,动物蛋白也吃得很少。有些地区的土壤、水质欠佳,农作物生长不良。这些饮食条件造成了当地人群某些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经测定发现,有些高发区居民约80%缺乏维生素A,60%缺乏胡萝卜素,96%缺乏维生素B;居民尿液中维生素C含量低是普遍现象。有的高发区土壤中的钼和锌,饮水中的钼、锌、铜、钴,粮食中的钼、锰、钴、铁、钙、硒、镁,和居民血清、尿液中钼的含量均低。实验研究表明,维生素c可阻断体内亚硝胺的合成,防止其致癌。曾给高发区居民饮食中添加维生素c,证明能有效减少尿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实验证明,维生素A对亚硝胺的致癌过程有抑制作用;缺乏维生素A的饲料可引起大鼠食管炎症和上皮增生等癌前病变,缺乏维生素B能引起食管上皮萎缩和过度增生,缺钼可使植物过多积集硝酸盐,为合成亚硝胺提供前体物质;缺钼还可使植物容易受到霉菌感染,从而易产生霉菌毒素。因此,某些微量元素缺乏也是食管癌发病的直接或间接的病因因素之一。
  过度热、硬、粗、快饮食习惯的不良物理刺激,使食管黏膜上皮长期遭受损伤形成慢性炎症;这种炎性黏膜上皮对化学致癌物十分敏感;而发酵霉变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种致癌物的化学侵害,使食管黏膜上皮由单纯性增生发展到不典型增生;其中有部分不典型增生会发生癌变;加上长时间营养失衡,营养因素又促进这一致癌过程,终将导致癌症发病。
  从食管癌发病的相关因素来看,对食管癌的一级预防应采取改变不良物理刺激的饮食习惯,避免长期食用发霉变质食物,并注重保持适当的营养平衡等几项措施。

推荐访问:食管癌 发病 因素 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