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症治疗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怎么治疗最快

  【中图分类号】R 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7-0320-02   【摘要】就近年来中医辨证治疗手足口病方面的情况做一综述。按照文献分为两类: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对中医治疗手足口病进行总结。
  【关键词】手足口病;中医;辨证论治;专方专药。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其特点: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取得较好疗效。现对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作一简要述评,以便更好地治疗并控制该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一 病因病机
  中医基本认为手足口病的病因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病位在肺、脾、心三脏;其基本病机为外感时邪疫毒,卫表被遏,肺气失宣,症见发热、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由于素体湿热内蕴、心经火盛,内外交争,心经之火上蒸于口舌,脾胃湿热熏蒸于四肢,则发为疱疹。《医宗金鉴》认为:“心属火,色赤主血脉,故心疳则见面红目脉络赤,壮热有汗,时时惊烦,咬牙弄舌,口舌干燥,渴饮生疮”,皆对本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症状、尤其疱疹之形态进行了要点描述。
  二 中医对症治疗
  1 辨证分型论治:经对332例患者的病证分析,认为手足口病病邪性质为温邪夹湿,普通型病位在心、脾、胃,消化道症状较为突出,主要根据湿热轻重分为两型辨证施治,重症患者以热毒内陷厥阴、心包,病位在心、脾、肝,关键在于根据“热”、“瘫”、 “痫”证的不同以专方风引汤辨证治疗。普通型(心脾积热):发热,无汗,手足口出现疱疹,其中口舌疱疹色红,疼痛剧烈,患儿流涎较多,纳差,不能进食,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中医治法:清热解毒化湿。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药物:大黄3克,黄芩6克,黄连3克,五倍子6克,薄荷6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普通型(湿热交阻):发热,无汗,手足口出现疱疹,口舌疱疹色暗红,疼痛不剧,腹胀,纳差,大便正常或稍溏,舌暗红,苔白腻或稍黄腻。中医治法:辛开苦降,清热化湿解毒。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药物:生甘草10克,半夏6克,黄芩6克,黄连2克,干姜3克,柴胡10克,藿香6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重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热、皮疹,高热,无汗,烦躁,嗜睡,烦躁,易惊,或伴肢体痿软、瘫痪,舌红,苔白腻或黄腻。中医治法:清热化湿,镇肝熄风。方药:风引汤加减。药物:大黄3克,生石膏20克,寒水石10克,滑石10克(包煎),赤石脂10克,白石脂10克,紫石英10克,生牡蛎10克,生龙骨10克,干姜3克,桂枝6克,甘草3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重症加减方案:热势较盛,加用羚羊角粉;肢体阵挛重,加用薏苡仁、地龙、木瓜;便秘减赤石脂,腹泻减大黄,减生石膏用量,加用升麻、葛根;肢体软瘫,加用鲜地龙、秦艽、威灵仙、丝瓜络(湿热条辨方);后期热退减石类药物,益气养阴清热通络。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手足口病中医药诊治的文献较多,文献报道的大多为普通型病例,我们治疗的病例以心脾积热和湿热交阻型多见,中医药退热、缓解口舌疱疹和消化道症状,疗效突出。
   2专方专药:①中药注射液杨兰芳等[1]以清热解毒燥湿法运用穿琥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86例,并设立对照组78例(对照组予以抗炎、抗病毒治疗)。结果:中药穿琥宁注射液在缩短治愈天数、减少患儿痛苦方面较西药抗生素疗效显著,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

推荐访问:对症 手足 中医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