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探秘-从统治集团人事变迁论蜀汉灭亡之缘由

从统治集团人事变迁论蜀汉灭亡之缘由 内容提要:刘备托孤百帝城后,蜀汉进入相府掌权时代。诸葛亮在为相期间,治理蜀国有着巨大成效。其后继者诸如蒋琬、费祎、董允等遵循诸葛亮成规,维护了蜀国的安全和国内的团结。但在此之后,蜀国由于最高领导层人事的变动,宦官参与朝政,使其内政走向腐败,并最终导致亡国。本文通过对蜀汉后期史实的论述,说明了一个国家拥有好的领导层的重要性。

关键词:蜀汉 内政 后主 四相 宦官 诸葛亮掌权时期 公元223年,后主“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1)诸葛亮作为蜀汉第一代领导成员,第二代主要领导人,具有军政经验、治理能力和献身精神。其中,尤以其内政能力最为显著。陈寿亦称其“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2)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3)他主政后,总揽内外,对蜀国进行了多方面的治理。

首先,笼络益州土著豪强大族,缓和主客矛盾。初,刘璋为益州牧时,未能调和同益州豪强大族的矛盾。后先主入蜀,对此方面问题虽作有改进,却不完善。诸葛亮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出,要使蜀汉政权稳固,重用地方豪强,对土著大族给予支持和开放的政策十分重要。为此,其大力擢用益州人士。初,张裔被送于孙权,后归蜀。“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4)又于建中元年,赐杨洪“爵关内侯,复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为越骑校尉,领郡如故。”(5)马忠初“除汉昌长……建兴元年……以忠为门下督……拜忠牂牁太守……后召为丞相参军……又领州治中从事”。(6)如此诸如张翼、张嶷、李恢等无数。雷近芳教授在其《试论蜀汉统治集团的地域构成及其矛盾》一文中提出:“除刘备父子外,蜀汉统治集团有籍可考者189人。其中关张等北方故旧人士22人,占11.64%;
诸葛亮等荆襄人士66人,占34.6%;
李严、黄权等巴蜀集团人士92人,占48.1%;
马超、姜维等甘陇人士9人,占4.7%。”(7)从此文统计可知,蜀汉政权近半数职位属巴蜀人士。而巴蜀大族得到进身之途,都乐意拥护诸葛亮,同其他四方面人士共同治理蜀国政权。

其次,坚持以外来人士掌握领导权。巴蜀人士虽占蜀汉统治集团近半数职务。但诸葛亮深知,蜀汉政权对于巴蜀人士而言,毕竟是外来政权。巴蜀人士自己更关心减轻战争负担,如何过上好生活。在困难时刻,仍有一部分人投靠他国。如“郡丞朱褒反”。(8)“苏祁邑君冬逢,逢弟隗渠等,已降复反。”(9)为了杜绝这一举向,确保蜀汉政权,诸葛亮严格防止蜀汉人士掌握最高领导权。我们可以从诸葛亮用李严这一事上可以看出。李严早期从刘璋,“刘璋以为成都令,复有能名。”(10)后刘备入蜀,“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成都既定,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11)李严本以才干著名,同诸葛亮一起受先主托孤之重。然诸葛亮深知李严代表益州大族利益,不能予以重权。故“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12)不使其参与中枢决策。杜琼虽被“拜为谏议大夫,迁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13)然其“为人静默少言,阖门自守,不与世事。”(14)诸葛亮通过这一系列手段,使得刘备故交牢牢抓住了蜀汉的领导权,也避免了同巴蜀人士发生矛盾,有损蜀国国力。

再次,蜀汉本是小国,其经济在战争频繁下,仍保持一定的发展,(15)这与诸葛亮的经济政策有着很大关系。他为了度过“民贫国虚”(16)难关并支持战争,实行先农后战的政策。在汉中黄沙、谷口、沔阳、赤崖、武都兰坑、阴平沓中及渭水之滨展开军屯,生产粮食。同时重视水利灌溉工程。北伐时,对都江堰“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17)农业上,实行先“存恤”,后役使的政策。使蜀国出现“田畴辟,仓库实,器械利,蓄积饶”(18)的兴旺景象。蜀以织锦独步三国,“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19)其价格昂贵,能换取大量黄金,用以支持前线作战。诸葛亮鉴于“决敌之资,唯有锦耳”,(20)大力提倡织锦。经济政策的出台,使得经济发展迅速,成都“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21)
第四,厉行法制,限制土著豪强大族横行。初,刘璋懦弱无能,对益州土著豪强大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助长了益州豪强的骄横专权和政权的衰弱。诸葛亮在治蜀过程中,针对这一积弊,以法治国。“尽忠益时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22)“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北肃然。”(23)张裔称其:“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24)更难能可贵的之处在于,诸葛亮自身勤政廉洁,推行德化。“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25)其后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养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斯所言。”(26)他虚心纳谏,设立参署,集思广益,提倡僚属“勤功吾之阙。”(27)街亭战败,“请贬三等,以督阙咎”。(28)蜀汉在其治理下,政治清明,阶级矛盾缓和,赢得人民拥护。

蒋琬、费祎掌权时期 应该说,诸葛亮为相时,对蜀国的政治及经济政策作出巨大贡献。其死后留下的蜀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政治与经济的实力。其后继者蒋琬、费祎等人肩负了振兴蜀汉的重任。他们在诸葛亮死后,对其在世时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并没有作过多的调整,而是保留其原有性,使之正常、良好的向前发展。而同时,因为蒋、费等人高尚的个人品德,使蜀汉内政依然充满活力。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29)诸葛亮向先主称其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30)蒋琬至以州书佐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先后任广都县令、什邡县令、尚书郎、东曹掾、参军、长史、抚军将军。(31)“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32)故“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并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33)蒋琬在诸葛亮为政之时,是以长史加抚军将军在内任职的。长史,总理府事。主持丞相府留守事务,参与内部后勤工作。诸葛亮在《出师表》里面把他与郭攸之、费袆、张裔这三个并列,称他们四人为“贞良死节之臣”。(34)后“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35)成为执掌蜀国政权大事第一人。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尚书令的职务,不过是主管天子在宫内的秘书处而已。虽则实权很大,可以批驳三公九卿的奏章。但是,自从西汉霍光以来,尚书令之上另有一位“录尚书事”的大官。这位“录尚书事”的大官,不管本职叫什么,都在事实上是真宰相。后主叫蒋琬做尚书令,而没有立即叫他兼“录尚书事”,并非不肯让他继掌诸葛亮的职务,而是蒋琬本来只不过是一个丞相留府长史、抚军将军,地位太小,声望不够。所以,必须先升他为尚书令,然后,过了一个很短的时间,再升他为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又过了若干天,才终于特任他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安阳亭侯。

蒋琬为相,从建兴十三年到延熙九年,一共当了十一个年头。首先,他重用了武将王平。“迁后典军、安汉将军,副车骑将军吴壹住汉中,又领汉中太守。”(36)王平可以说是蒋琬所最信任的高级军官。蒋琬于进驻汉中之时(延熙元年),不仅叫王平继续做汉中太守与“督汉中”,兼任“前护军”,而且也叫王平“署大将军府事”。这是蒋琬把自己的大将军府的一切事务,交给了王平处理。好比当年刘备把“左将军府”的事务,都交给了诸葛亮一样。蒋琬在延熙六年带了主力由汉中退驻涪县,汉中的事,更完全交给了王平。“拜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37)后“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38)蒋琬把朝中的大权就交给了费祎,而自己就获得了充分的时间,去考虑较为重要的问题,以决定大计方针。蒋琬为关心态平和,顾全大局。史载蒋琬“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39)当时诸葛亮新亡,国家失去统帅,后主年幼,群臣都很恐惧。既顾虑内政不谐,又担心外敌入侵。蒋琬作为诸葛亮后继者,权衡左右,避免了蜀国内部因诸葛亮去世而引起的政治变故。正因其如此,“由是众望渐服。”(40)蒋琬为人谦虚、诚实,对待臣下宽容而有雅量。初,为东曹掾的杨戏性格傲慢粗略,蒋琬与他谈话,他常常不答话。为此,有人于其面前说杨戏的坏话,蒋琬为此答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诚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41)又有督农杨敏曾经诽谤蒋琬说“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42)为此,蒋琬本该追究惩治杨敏,但蒋琬却言:“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苛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43)便是在其后杨敏因犯罪而被拘于牢狱中,众人以为其必死之际,“琬心无适莫,得免重罪。”(44)蒋琬当时已被加任为大司马,兼掌政务及军事重权的大臣,在面对臣僚中对自己有意见者,他并没有以私心处之,而是仔细揣测对方的言语,用以自勉。尽管二杨之语有不尽实处,他也不予追究,为何也?盖因天下未定,不敢以私心而废公事也。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蒋琬以大量而纳下属,使众人齐心协力,实为蜀汉社稷之幸也。

费祎,字文伟。在刘备立太子后,与董允同任舍人,又升为庶子。后刘禅即位,任黄门侍郎。“丞相亮南征还……亮特命祎同载……后亮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45)可见诸葛亮对其之重用。史载“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权甚器之。”(46)称其“天下淑德,当股肱蜀朝……”(47)后任侍中、参军、中护军、司马、后军师、尚书令。蒋琬殁后,他任大将军、录尚书事。(48)费祎冷静能干,来敏称其“君信可人”。(49)董允又叹其曰:“人才力相县若此不远,此非吾之所及也。听事终日,犹有不暇尔。”(50)而祎亦仿孔明简朴之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51)
初,蒋琬为相时,在奉行对外政策上,处于攻势战略与守势战略之间。他在总结诸葛亮北伐成败之缘由而得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52)并且以“羌胡乃心思如渴,又昔偏军如羌,郭淮破走”(53)之往事,与费祎等人商议,“以凉州胡塞入要,进退有资。”(54)进军关陇地区。但由于在246年去世,这一行动未能付诸实践。其虽欲攻,实为守。而后费祎对外明确奉行防御战略。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55)他还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原,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原字有一单人旁)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56)费祎如此作为,是其深知治理小国,应该以安静为本。如同陈寿与其传末所言:“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57)裴松之评其二人曰:
“臣松之以为蒋、费为相,克遵画一,未尝徇功妄动,有所亏丧,外却骆谷之师,内保宁缉之实。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何以过于此哉!”(58)陈寿也评其曰:“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威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59)
比起魏、吴两方,蜀汉有它的优于魏、吴之处:没有权臣之肆意废立,没有宗室之内的骨肉相残。后主虽则十分平庸,却也不曾糊涂得像孙权晚年一样滥杀无辜。后主也很幸运,有一连串的文臣,从董允到樊建,忠心办事,使得国家的庶政始终没有违反诸葛亮所留下的规模。董允“以侍中、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祎副贰”。(60)能够提出和采纳意见。处事事先制定防备措施,尽到了匡正救危的责任。史载:“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61)宦官黄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使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62)董允坚守正道,对士人谦恭,故陈寿评其曰:“董允匡主,义形于色,蜀臣之良矣。”(63)
《华阳国志 刘后主志》载:“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为‘四相’,号‘四英’。”(64)
我观此四人为相:诸葛亮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接受了刘备的托付,肩负了振兴蜀汉,兴复汉室的重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古往今来贤相中的典范。他在作为蜀国丞相的时候,实施的一切政策与措施,在不同程度上对蜀汉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后人以其连年出师北伐而不济对其不予赞同,我认为不可。想诸葛亮以区区一州之力而讨伐数大之中原,以蜀地90万人口而出师10万兵,仍能使国家安定、内政和谐。这难道不是诸葛亮过人之处吗?他确实是管仲、萧何一般的人物啊!虽然管仲、萧何都辅佐了齐桓公与刘邦成就了大业,但“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理政,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65)况所与对敌,或值人杰。众寡不侔,攻守异体。魏方以数量较多之兵取守势,诸葛亮以数量较少之兵取攻势,胜败之数,又岂能料之?故不得以此为诸葛亮之病也。其后继者蒋琬、费祎、董允等,能够保持诸葛亮生前蜀国的基本大政方针、人事分配不变,很好地继承了诸葛亮忠于汉室的遗志。上能匡正后主,下能督促百官,使得蜀汉依然保持着安定团结的局面。他们并没有像诸葛亮那样以攻代守,北伐中原,不是他们没有竭尽所能,报效国家,而是他们明白自己的能力不如诸葛亮,诸葛亮尚且不能北伐成功,况自己乎?且治理小国当以安静为本,何必穷兵黩武?愚以为,蜀国之所以在这几十年里仍然保持着国内安定、团结的局面,此四相的治理是最主要的原因。一个国家有着好的领导层,实施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必然使整个国家内呈兴欣繁荣之态,外无敌国入侵之忧。而此领导者无论个人品德、行政能力都应该是国家首屈一指的人物。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四相,并没有像秦之赵高那样为乱朝堂,也没有同王莽一般篡逆权政,他们坚守在自己的职位上,鞠躬尽瘁。这些,都是蜀汉的幸事! 晚期内政的混乱 在蒋琬、费祎死后,蜀国政权开始走上混乱。吕义虽“号为清能,然持法刻深,好用文俗吏。故居大官,名声损于郡县。”(66)这时朝中已没有了董允在时的坚守正道之风,而“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67)“吕义卒,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南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68)“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东都尉,操弄威柄。”(69)虽然董厥、樊建主官政事,然“宦人黄皓窃弄权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70)姜维在外,而“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71)魏将钟会,在关中整治兵马,想图谋进取成都,姜维上表给后主欲令防备,“皓征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72)国家的领导者已经从当初的贤相当政成了宦官弄权,国家又何尝不亡?蜀国虽然订立了亲贤臣、远小人的措施,但后主昏庸,姜维领兵在外,而不能参与内政,所谓的亲贤臣、远小人的措施并不能很好的实施。故朝堂之上,专权之风盛行也就不足为怪了。正如陈寿评后主曰:“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73)今人读《三国志》,未尝不叹息痛恨于后主也。遥想昔日,昭烈创蜀,何其艰险?武侯治蜀,何其功业?而后主承其父业却不知善治,重用奸佞之人。正如古书所云:“素丝无常,魏所染之”。这难道不是因为国家领导层认识变动所造成的后果吗?故后吴国五官中郎将薛诩(原字为双人旁)在蜀亡之前出使后说:“蜀国君主昏暗,不知道过错,臣下只求无罪容身。到其朝廷,听不到正直言论;
经过田野,百姓面带菜色。我听说燕雀在堂前筑巢,母子相互嬉乐,自以为十分安全,突然栋梁断裂,房屋着火,而燕雀怡然自乐,不知覆巢之祸就在眼前,这大概是蜀国当前的处境吧。” 结语 呜呼!蜀汉因为有好的领导层而获得兴盛,因为宦官专权,而使得国力迅速衰败,并最终走向灭亡。以史为镜,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拥有好的领导层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仕官的选拔上,必须要严谨、得当。蜀汉之亡,虽然国力不济是其根本,但从领导层的变迁上来看,不正是应了诸葛亮《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顷颓也”(74)的历史教训吗? 注释:
(1)(2)(3)(22)(23)(25)(26)(27)(28)(34)(65)(70)(74)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8)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注引《袁子》
(4)(24)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张裔传》
(5)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杨洪传》
(6)(8)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马忠传》
(7)雷近芳 《试论蜀汉统治集团的地域构成及其矛盾》,《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 (9)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张嶷传》
(10)(11)(12)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李严传》
(13)(14)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杜琼传》
(15)余鹏飞 《三国经济史》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转引自余大吉《中国军事通史》第七卷《三国军事史》251页,1998年版军事科学院主编 (16)宋 李昉 编《太平御览》卷八一五《布帛部 锦》引《诸葛亮集》
(17)清 王国维《水经注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9)宋 李昉 编《太平御览》卷八一五《布帛部 锦》引《丹阳记》
(20)宋 李昉 编《太平御览》卷八一五《布帛部 锦》引《诸葛亮集》
(21)《文选》卷四 左思《蜀都赋》上,转引自余大吉《中国军事通史》第七卷《三国军事史》253页,1998年版军事科学院主编 (29)(30)(31)(32)(33)(35)(39)(40)(41)(42)(43)(44)(52)(53)(54)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蒋琬传》
(36)(37)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王平传》
(38)(45)(46)(47)(48)(49)(58)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费祎传》
(50)(51)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费祎传》注引《祎别传》
(57)(59)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蒋琬费祎姜维传》
(58)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蒋琬费祎姜维传》引裴注 (55)(71)(72)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姜维传》
(56)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姜维传》注引《汉晋春秋》
(68)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陈祗传》
(60)(61)(62)(63)(67)(69)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董允传》
(64)晋 常璩 撰《华阳国志》
(66)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吕义传》
(73)晋 陈寿《三国志 蜀书 后主传》
关于文中出现的官职名称:
(1)武乡侯:以山东琅琊郡一县名为爵位名。

(4)参军:官名。将军府的重要幕僚,参谋军务。

治中从事:属从事员职之一,主管财谷簿书。

留府长史:留守丞相府邸的长史,以总理府事。

射声校尉:官名。汉武帝置五校尉之一,掌射声(闻声则射),故名,宿卫京师。

(5)关内侯:爵位名。次于列侯。只有俸禄而物封地。

忠节将军:官名。杂号将军。

越骑校尉:官名。一种略次于将军的军职,专掌特种军队。

(6)汉昌长:东汉永元中置县令。

门下督:官名。将帅帐下的都督。

丞相参军:官名。丞相府的重要幕僚,参谋军务。

(8)郡丞:郡的属官。

(10)成都令:成都县的行政长官。

(11)裨将军:副将军。

兴业将军:洪饴孙曰:“兴业将军一人,蜀所置”。

尚书令:官名。在西汉本为少府属官,举文书章奏。东汉时,政归尚书,尚书令遂为总理朝政的首脑。

(13)谏议大夫:官名。属光禄勋,掌议论。

大鸿胪:官名。掌诸侯及四方部族朝贡,郡国上计。封拜诸侯,吊谥护丧等。

太常:官名。九卿之一。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

左中郎将:官名。汉代光禄勋下设置五官,左、右三署。各有中郎将统领,为皇帝侍卫。

(31)尚书郎:官名。东汉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职掌文书起草。

东曹掾:官名。东汉末,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东西曹掾。主持选举等事。西曹掾主府吏署用,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

长史:官名。汉代三公府设有长史,总理府事。

抚军将军:官名。杂号将军,蜀汉设置。

(35)都护:即都护将军,是总监,统帅诸将的官。假节,授予符节,受皇帝委托的凭证。被受于此节,则有权处置一切。

(36)后典军:官名。领营兵。

安汉将军:官名。杂号将军。

车骑将军:官名。位次于大将军。掌征发背叛。

(37)前监军:官名。《三国志集解》引胡三省说:“蜀置前、后、中监军,位在军师之下。

镇北将军:官名。蜀汉临时设置。一同特进,位次诸公。

(42)督农:官名。督察农务的官。

(45)舍人:官名。此指太子舍人,太子亲近的属官。

庶子:太子侍从官的一种。

黄门侍郎:官名。又称给事黄门侍郎。六百石。其职为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昭信校尉:官名。蜀汉置,主观传达使命。

(48)侍中:官名。自列侯至大夫的加官,职为侍从天子,应对顾问。

中护军:官名。职掌禁兵,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司马:官名。将军府的属官。总理府事,并参与军事谋划。

后军师:官名。蜀置前、后、中军师。皆为丞相府的属官。

(62)黄门丞:黄门佐官。

(71)右大将军:官名。大将军分置左右,黄皓等人要分姜维的权而临时设置。

注:以上内容参考 清 钱仪吉著 《三国会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版 参考书目:
[1]晋 陈寿《三国志》红旗出版社 1992年版 [2] 卢弼 著 《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出版 1982版 [3] 宋 李昉 编《太平御览》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版 [4] 伊力 编《诸葛亮智谋全书》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版 [5] 清 王国维《水经注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 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军事通史•第七卷•三国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 晋 常璩撰《华阳国志》
巴蜀书社出版 1984版 [8] 清 钱仪吉著 《三国会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版

推荐访问: